研究生: |
連子瑄 Lien, Tzu-Shuan |
---|---|
論文名稱: |
臺灣「時代劇」的產製(2010-2021):民間創作團隊、電視臺與公部門的磨合試驗 Producing “Period Drama” in Taiwan (2010-2021): Experiment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howrunners, Public Broadcasting Stations, and Public Sectors |
指導教授: |
蔡如音
Tsai, Eva |
口試委員: |
魏玓
Wei, Ti 柯裕棻 Ko, Yu-Fen 蔡如音 Tsai, Eva |
口試日期: | 2022/06/0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5 |
中文關鍵詞: | 時代劇 、臺灣劇集產製 、文化治理 、文化自理 、文學改編 |
英文關鍵詞: | Period Drama, The production of TV Dramas, Cultural government, Cultural Self-management, Literary Adaptation |
研究方法: | 深度訪談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49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2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2010年至2021年的臺灣時代劇產製,梳理臺灣常見的委外製作模式對於時代劇產製的影響,並且檢視政府政策的轉變,以及時代劇的產製邏輯與其社會文化意義。本文以「文化治理」與「文化治理」的研究視角出發,透過深度訪談法,訪談三位曾多次製作時代劇的導演與製作人——葉天倫、曹瑞原、陳南宏,以及公視、客臺節目部經理,試圖釐清「政府-電視臺(平臺)-民間影視製作公司」之間的權力結構與互動模式。
經訪談資料與二手資料的收集,本研究從葉天倫家族的過往製作經驗,了解到在時代劇集創作中,人脈與拍攝資源積累的重要性。曹瑞原的案例則可看出民間資金與政府政策對於時代劇攝製的影響,進而檢視當前的資金補助與輔導政策。新生代創作者陳南宏與客臺的合作,則可窺見平臺如何與創作團隊的磨合。
本研究同時透過公視與客臺節目部兩位經理的訪談,描繪出公共電視頻道於時代劇產製中的監製角色——尋找可參與時代劇拍攝的團隊,並協助完成作品,且因有限的資金調度,須在創作形式與內容上做出調整。經本論文可看出時代劇產製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民間創作團隊、電視臺與公部門的互動模式,亦期許在時代劇的發展過程中,前人的經驗皆有可借鑑之處。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production of “Period Drama” in Taiwan from 2010 to 2021. During this period, two key processes were examined: the outsourcing model long adopted by the TV industry and the evolving cultural policies aimed at supporting film and drama development. The main methodology used in this research is “in-depth interviews.” 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key programming directors at Taiwan’s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and Hakka Television Station as well as three experienced period drama producers and directors: Yeh Tien-Lun, Tsao Jiu-Yuan, and Chen Nan-Hung. The interviewers help to reveal how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V stations interact with the showrunners. These two categories of research interviewees correspond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governors” and “cultural self-managers” as proposed by cultural policy theorist Jerry C.Y. Liu.
Through interviews and the industry data analysis, this thesis uncover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ward resource mobilization. For example, Yeh Tien-Lun uses the accumulation of connections and production resources toward his company’s period drama making. In Tsao Jui-Yuan’s case, it refers to the private funds and policy of how to affect the production. As a young of the new generation, Chen Nan-Hung usually secures collaboration projects with Hakka TV Station. Analysis of how the showrunners collaborate with TV stations can help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of PTS and Hakka TV. Specifically, the TV station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ind showrunners who can shoot the “Period Drama” and support the showrunners to finish their dramas. As producers and directors participate in making “Period Drama”, they also need to adjust the format and the content due to the limited budget. This thesis reveals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producing “Period Drama”,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howrunners, the TV stations, and the public sector.
中文部分
三立電視、青睞影視(2006)。《紫色大稻埕:繁華之夢的時光旅圖》。臺北:圓神。
上報流行(2021年11月14日)。〈喝了會回甘的台劇〉《茶金》神還原1950年代台灣之美 中國網友翻牆樂喊:又有劇可追〉。《上報》。取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196&SerialNo=129839。
中國時報(1972年4月24日)。〈中視近將推出 一系列歷史劇〉。《中國時報》,第7版。
—(1983年9月15日)。〈現代戲對抗古裝劇集 金獎「情緣」迎戰「清宮煙雲」〉。《中國時報》,第28版。
—(1986年9月27日)。〈歷史劇應該忠於史實 廣電處設定五項原則〉。《中國時報》,第48版。
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1: 1-38。
王蓉(1999年12月16日)。〈人間四月天追憶徐志摩 廣播版、電視版一月播出〉。《中國時報》。第26版。
行政院新聞局(主編)(2012)。《2010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及電影產業》。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何乃麒(2009年5月4日)。〈期待為影視創新局〉。《聯合報》,第A15版。
何振奮(1976年2月26日)。〈新聞局盼各電視台 製電視劇廣泛取材 各台表示:今後歷史劇將力求符合史實〉。《聯合報》,第9版。
吳雨潔(2018年9月)。〈大稻埕藏著什麼故事,讓葉天倫一拍再拍〉。《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295。
吳嘉苓(2015)。〈訪談法〉。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頁33-62),臺北:東華書局。
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原作者:Benedict Anderson)。臺北:時報出版。
呂苡榕(2018年5月)。〈曹瑞原:為一個時代留下影子,比作品大賣更值得〉。《今周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769/post/201805090046/曹瑞原:為一個時代留下影子,比作品大賣更值得。
李丙勳(1997)。《TV史劇的變遷、特性相關研究》。漢陽大學言論情報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安君(2001年2月15日)。〈公視籌拍「寒夜」文建會贊助千萬:劉瑞琪要開始練赤腳走路〉。《中國時報》,第26版。
李志薔(2016年7月17日)。〈不這樣做,台灣電視未來死路一條!——給下一輪戲劇盛世的備忘錄〉。《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228。
李青霖、劉廣義(2003年7月1日)。〈「寒夜」續曲開鏡 重現客家古村落 公視文學大戲竹東取景 客委會將支持拍攝工程〉。《聯合報》,B6版。
李昭安(2017年7月20日)。〈不只給輔導金 還要幫導演找「左右手」〉。《今周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707200016/。
李連權(主編)(2011)。《2009影視產業趨勢研究——電視、電影及流行音樂》。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湘婷(2016年1月)。〈文學大戲《一把青》 世代影像對話〉。《臺灣光華雜誌》。取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5F73F1BA-7BA5-4678-98F3-62E3D865A605&CatId=8。
杜沛學(2014年5月22日)。〈科幻、醫療、愛情…電視劇本創作獎 40件入圍〉。《聯合報》,第C2版。
—(2015年10月30日)。〈時代劇搶敲金鐘 誰是下個夏天〉。《聯合報》,C2版。
—(2015年9月18日)。〈新丁花開入戲深 藍葦華愛上朱芷瑩〉。《聯合報》,C2版。
周志雄、劉振玲(2019)。〈網路文學IP熱的理論思考〉,《社會科學》,1: 181-191。
周樑楷譯(1993)。〈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 (原作者: Hayden White),《當代》,88: 10-17。
林南谷(2003年10月18日)。〈電視輔導金公布 9案入選 鈕承澤摃上新聞局 「求婚」落選〉。《聯合報》,第D2版。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邱品瑜(2016年3月7日)。〈分眾的數位社群魅力 突破收視認知防線〉。《動腦新聞》。取自https://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22946#Vp0sJMan。
洪金珠(2006年8月23日)。〈木村拓哉化身盲劍客 演古裝時代劇磨演技〉。《中國時報》,D4版。
孫青、巫知諭(2018)。〈二十年,故事說不完……〉。《公視季刊:開鏡》,4: 10-24。
徐祐德、林欣怡(2021年12月16日)。〈臺灣時代劇的想像與實踐(上):從《斯卡羅》與《茶金》談起〉。《文化內容策進院》。取自https://taicca.tw/article/7762add0。
馬岳琳(2015年12月)。〈金鐘導演曹瑞原 向抗戰世代致意〉。《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096。
張怡文(2017年10月10日)。〈星期人物〉台灣最狂電影人徐立功 讓黃磊周迅二度結緣〉。《中時新聞網》。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10000007-260404?chdtv。
張恆豪(2010)。〈導言:光影夢迴 照亮台灣〉。李志薔等著,《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上)》(頁12-22),臺北:遠景。
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考察〉,《中華傳播學刊》,7: 137-181。
張舒斐(2017)。〈大製作模式對自由電視工作者的影響:以台灣電視工作者在中國大陸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9: 61-92。
曹瑞原(2005)。〈我導。【孤戀花】〉,林皎宏(編),《青春蝴蝶孤戀花》,頁106。臺北:遠流
粘湘婉(2018年7月25日)。〈吳慷仁蓄長髮被笑高級遊民 揮別《一把青》帥氣郭軫〉。《自由時報》。取自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499548。
粘嫦鈺(2000年1月25日)。〈靈魂、自由、成長……摩語正流行〉。《聯合報》,第7版。
莊佳穎(2012)。〈再/誤現 1895:電影《一八九五》的產製與消費〉,《台灣學誌》,5: 85-110。
許庭瑜(2015年3月17日)。〈攜手文化部 挺文創 櫃買4/10開說明會〉。《中時新聞網》。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7000235-260206?chdtv。
許瑋哲(2016年1月10日)。〈燦爛時光、一把青 時代劇找未來〉。《臺灣醒報》。取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60110-jyvn。
陳乃菁(2004年)。〈風中緋櫻——霧社事件:開鏡〉。《公共電視臺》。取自http://web.pts.org.tw/~web01/wind/p1_3.htm。
陳文瀾(2021年8月25日)。〈《斯卡羅》激起更多人認識本土的熱情,已寫下台灣歷史劇的新頁〉。《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5422。
陳慧貞(2021年8月15日)。〈看台劇竟盯緊字幕!「斯卡羅」吳慷仁跪地吃米震撼全網〉。《噓!星聞》。取自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1/5675733。
湯鋒旺、朱仁顯(2017)。〈歷史記憶,他者觀照與現實隱喻:新加坡國家建構的文化圖像〉,《臺灣東南亞學刊》,12(2): 65-98。
楊起鳳(2015年12月23日)。〈從「一把青」的痛苦與淚水看台劇困境〉。《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482/1397004。
楊起鳳、陳慧貞、杜沛學(2014年12月28日)。〈2014回顧:戲劇老梗、舊片、復古風 台劇陷窠臼 偶像劇—高富帥愛平凡女、一人分飾二角 本土劇—車禍、墜崖、驗DNA〉。《聯合報》,C2版。
葉天倫(2016)。〈我是最不想拍《紫色大稻埕》的那個人〉。三立電視、青睞影視著,《紫色大稻埕:繁華之夢的時光旅圖》(頁193-194),臺北:圓神。
—(2017年5月13日)。〈【台灣的故事】從在室女到外鄉女的台灣文學影像足跡〉。《民報》。取自https://www.peoplemedia.tw/page/014ba633-33a5-4245-9525-cfefb7cb9ade。
葉金勝(2005)。〈讓文學與影像一起雲遊〉。民視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青頻果有限公司,《浪淘沙:人文映像之旅》(頁7-8),臺北:前衛。
葉冠吟(2021年8月10日)。〈斯卡羅斥資2億催生 集結3金鐘視帝鬥智拚搏〉。《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mov/202108100363.aspx。
聞天祥(2002)。〈[評論] 聞天祥談/台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編,《臺灣新電影二十年》(頁66-72),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劉子鳳(2004年6月23日)。〈金大班拍攝不及 面臨罰款 創意影音計畫案 缺大陸金援 已預支製作費須繳回〉。《聯合報》,第D2版。
劉俊裕(2018)。《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慧茹(2017年6月)。〈高品質製作盼吸金 葉天倫改編鄉土文學尋轉機〉。《鏡週刊》。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616ent023/。
—(2019年4月)。〈【全文】首度翻拍賴和文學 高君亭、陳南宏有限資源創造時代劇質感〉。《鏡週刊》。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422insight001/。
—(2021年8月24日)。〈籌備5年耗2億 《斯卡羅》重現154年前南台灣風貌〉。《鏡週刊》。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819insight005/。
—(2022年3月)。〈「合影視」集5億點火投資內容 温昇豪首部製作職人劇入列〉。《鏡週刊》。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331insight024/。
劉慧雯(2014)。《客家電視台與其委製單位競合關係之研究:以戲劇及歌唱節目為例》。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研究計畫。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4&PageID=36416。
歐陽子(1976)。《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
蔡琰(2004)。〈臺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6: 2-37。
鄭淳予(2021年8月26日)。〈時代劇的正確打開方式|《斯卡羅》沒你想像的那麼偉大,但它終究不只是一個歷史故事〉。《劇夠》。取自https://dramago.ptsplus.tv/?p=4094。
鄭媁(2021年8月18日)。〈談斯卡羅 高金素梅:為登世界舞台 無視原住民犧牲?〉。《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683398。
魯皓平(2021年1月20日)。〈台劇最強大的場景還原!《天橋上的魔術師》回到1980的黃金歲月〉。《遠見》。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77314。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
賴以瑄(2008)。《彈性的生產與認同:鑲嵌在冷戰東亞與文化位階中的「合拍劇」》。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2011)。〈國家、無線電視台、製作人:台灣電視戲劇節目跨國生產的形成(1989-1992)〉,《新聞學研究》,107: 133-172。
鍾智凱(2018年5月30日)。〈《奇蹟的女兒》超難拍 古董考究還意外熄火〉。《自由時報》。取自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442821。
—(2021年8月10日)。〈《斯卡羅》燒2億畫面震撼 催生更優台劇「島內自爽沒用」〉。《自由時報》。取自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633960。
簡旭伶(2011)。《兩岸電視劇合拍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世宏(2016年5月10日)。〈羅世宏觀點:台劇到哪裡去了?面對兩岸電視交流失衡的警訊〉。《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13853?page=1。
羅煥榮(2006)。《國內海外影視節目進入臺灣市場途徑、版權買賣及行銷策略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慧雯(2018)。〈日本電影產業結構及製作委員會之研究〉,《傳播管理學刊》,19(2): 48-71。
Maple(2018年5月09日)。〈專訪/《台北歌手》導演樓一安 X 製片陳南宏:如何重建 30 年代的台灣並與現代對話〉。《娛樂重擊》。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0563。
英文部分
Chapman, J. (2014). Downton Abbey: Reinventing the British Costume Drama. In Jonathan Bignell & Stephen Lacey (Eds.), British Television Dram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131-142).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
Bondebjerg, I., Redvall, E. N., Higson, A. (Eds.). (2016). European cinema and television: Cultural policy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
Chen, Yi-Hsiang (2008). Looking for Taiwan's Competitive Edge: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aiwanese TV Drama. In Ying Zhu, Michael Keane & Ruoyun Bai (Eds.), TV Drama in China (pp.175-186).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Ju, Hyejung (2017). National television moves to the region and beyond: South Korean TV Drama Production with a new cultural act.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3(1): 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