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庭瑋 Chang, Ting-Wei |
---|---|
論文名稱: |
漢語「對」和「真的」之會話結構與功能分析及教學啟示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Dui" and "Zhende" in Mandarin and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指導教授: |
陳俊光
Chen, Jyun-Gw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會話分析 、語用功能 、話語標記 、禮貌原則 、面子保全論 |
英文關鍵詞: | Conversation Analysis, pragmatics, discourse marker,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Theor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9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6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會話分析理論(Conversation Analysis)的部分理論架構(Sacks,Scheloff and Jefferson,1981)及Halliday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s)為分析架構,從言談結構的層面,以真實語料為基礎,討論現代漢語「對」和「真的」之會話結構、語用層面的語言現象及其異同,並依研究結果,檢視現行常用華語教材,進一步提出建議與啟示,以期能提供「對」和「真的」之教學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筆者轉寫電視訪談節目《康熙來了》之1091筆語料為本,同時梳理前人研究,以作為本研究分析基礎。我們認為「對」和「真的」是會話中常用的回應標記。本研究分析發現,會話中的篇章組織功能方面,在形式層面「對」和「真的」具有話輪轉換、話輪延續、話輪結束功能;內容層面上,「對」具有延續話題、轉換話題、找回話題、結束話題,而「真的」具有延續話題、轉換話題、結束話題之功能。在《康熙來了》語料中,「對」和「真的」分佈在話輪交替處最頻繁,其中「對」的使用頻率又高於「真的」,乃因使用「對」的語境更常出現在日常對話中。
其次,在語用功能方面,本研究提出「對」具有「同意」、「自我確認」、「反饋」、「尋求確認」四大功能,其中以「同意」功能使用最為頻繁;而「真的」之語用功能為「同意」、「自我確認」、「說服」、「尋求確認」、「驚訝」五大功能,其中以「說服」功能使用最為頻繁。此外,作為會話中的話語標記,「對」的使用頻率高,「真的」則具有情感投入。根據Leech(1983)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及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我們發現「對」和「真的」在會話中皆具正面應答的意義,滿足了對方的積極面子。
最後,在教學啟示方面,筆者根據以上研究成果,評析五套華語教材,並針對「對」和「真的」之華語教學提出建議,以引導學習者能了解實際日常會話的情形,活用語言知識,增進學習者的溝通能力。
Using partial theories from Conversation Analysis (Sacks, Scheloff and Jefferson, 1981) and Halliday's metafunctions as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structur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s and pragmatic phenomena of "dui" and "zhende" in modern Chinese, based on analysis of authentic material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examine contemporary widely used Chinese textbooks, in order to provide further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The researcher reviews previous research, and transcribes and analyzes 1091 data from TV show "Kang Xi Lai Le". Consequently, "dui" and "zhende" are considered to be common acknowledgement markers in convers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dui" and "zhende" are found to be presenting functions of turn taking, turn holding, and full turn on a morphological level. While concerning the content, "dui" presents functions of topic continuation, topic transition, resuming a previous topic, and topic ending; "zhende" presents functions of continuation, topic transition, and topic ending. According to data extracted from "Kang Xi Lai Le", "dui" and "zhende" were mostly used in turn-taking. In addition, compared to "zhende", "dui" was used more, for its context is more common in daily conversation.
Secondly, from the aspect of pragmatic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dui" possesses functions of agreement, self-confirmation, reaction, and confirmation seeking, while agreement function is used the most. On the other hand, "zhende" possesses five major pragmatic functions: agreement, self-confirmation, persuasion, confirmation seeking, and surprise, with persuasion being used the most. Furthremore, both "dui" and "zhende" demonstrate positive response to satisfy the positive face of addressees. As conversational markers, "dui" is frequently used, and "zhende" displays emotional involvement.
Lastly, from the aspect of pedagogics,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Chinese textbooks according to above-mentioned discovery. Moreover,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assist learners in understanding authentic conversation and improving their communicative skills.
英文部分
Brown, P. , &; Levinson, S. C.(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iq, Y.-O.(1998). Overlap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 9), 2 , 1-18.
Biq, Y.-O. (2004).From collocation to idiomatic expressi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hao phrases/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14(2), 73-95.
Chui, K.(1996).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hinese conversation. Text, 16(3):343-372.
Halliday, M.A.K.(1985,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U.K.
Kuo, Sai-Hua.(1998).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Dui a" in spoken Mandarin. Th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Vol. 28, No. 4, 505-529.
Li, C. N. , &; Thompson, S. A.(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ech, J.(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New York: Longman.
Schriffrin D.(1987).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sai, Hsiu-Chun.(2001).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Dui" Receipt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 M. A.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o, Hongyin.(2003). Toward an emergent view of lexical semantic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4:837-56.
Wang, Y.-F. , Tsai, P.-H. , &; Lin, M.-Y. (2007). From informational to emotive use: meiyou ('no') as a discourse marker in Taiwan Mandarin conversation. Discourse Studies, 9(5), 677-701.
Wang, Y.-F. , Tsai, P.-H. , Goodman, D. , &; Lin, M.-Y.(2010). Agreement, acknowledgment, and alignment: The discourse-pragmatic functions of hao and dui in Taiwan Mandarin conversation. Discourse Studies, 12(2), 241-267.
Yu, Kai-Ling.(2004). The Functions and Usage of "Dui" in Mandarin Spoken Discourse. M. A. Thesi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Taiwan.
Yeh, Kanyu. (2013).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Hao ‘Okay’ and Dui ‘Right’ in Peer Interaction. . M. A. Thesi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漢譯本為漢語兒童在同儕互動中言談標記「好」和「對」的使用。
中文部分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2)。現代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方梅(2000)。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中國語文,278(5),459-470。
葉徳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劉運同(2007)。會話分析概要。上海:學林出版社。
周芍,邵敬敏(2006)。試探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語文研究,1,24-30
劉勇(2003)。說「真的」。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4)。
顏紅菊(2006)。話語標記的主觀性和語法化——從「真的」的主觀性和語法化談起。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6),80-85。
陳穎(2010)。「真的」的虛化。語言研究,4(5)。
方清明(2012)。再論「真」與「真的」的語法意義與語用功能。漢語學習,10(5),95-103。
何自然、冉永平(2009)。新編語用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鴿(2011)。會話答語中「對」的語用限制因素初探。安徽文學,11:174-175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劉怡君、陳俊光(2007)。現代漢語委婉語之語用策略及語言形式─兼談華語教學應用,2007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471-495。
劉虹(2004)。會話結構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社。
陸鏡光,張惟(2000)。會話修補語句法結構的關係。語言學問題集刊。
方梅(2003)。漢語口語研究的動態視角。北京市語言學會「現代語言學前沿論壇」主講人論文。
董秀芳(2007)。詞彙化與話語標記的形成。世界漢語教學。
冉永平(2000)。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外語研究,4:8-14。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3卷,4:268-302。
梁丹丹(2006)。會話中「對吧」的語用功能。修辭學習,1:50-53。
林佩樺(2008)。華語「好」和「對」之語用功能及其教學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志軍(2014)。自然口語中的話語標記「對不對」、「對」的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羅桂花(2016)。話語標記「對」的序列環境與話語功能。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3:149-154。
姚雙雲(2009)。口語中「所以」的語義弱化與功能擴展。漢語學報,第2009卷,3:16-23。
林欽惠(2003)。漢語句末助詞「啊」之教學語法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俊光(2008)。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俊光(2010)。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俊光、劉欣怡(2009)。漢語「好」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第6卷,2:45-98。
劉欣怡(2008)。漢語「好」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希奇(2015)。現代漢語引導碼的語用研究及教學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佳玲(2006a)。漢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21):45-63。
謝佳玲(2006b)。華語廣義與狹義情態詞的分析。華語文教學研究,(3)1:1-25。
吳平(2001)。漢語會話中的反饋信號。當代語言學,第3卷,(2):119-126。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齊滬揚(2003)。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62-71。
畢永峨(1994)。會話互動性和語言使用,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
封國欣(2000)。話輪轉換與話題轉換。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4),41-44。
冉永平(2006)。語用學:現象與分析。北京:北京大學。
楊寄洲、賈永芬(2005)。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吳平(2000)。反饋信號研究論述。外語與外語教學。
許家金(2009)。青少年漢語口語中話語標記的話語功能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曾沙歐(2014)。話語標記與對外漢語教學。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樊慶輝(2010)。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話語標記語教學策略。文學界(理論版),(8)。
許娜(2008)再肯定連接成分「的確、確實、真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昌大學。
侯學超(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艷(2010)。「對」類標記詞及其疊連用法的話語功能分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18-164。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人學出版社
王自強(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永峰(2011)。「是、好、對、行+語氣詞」的話語功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
張秋洪(2012)。應答詞「對」的話語功能。安徽文學,(2)107-111。
張倩(2014)。留學生應答詞「是、好、對、行」的使用情況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劉焱(2007)。話語標記語「對了」。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5卷,(5):51-55。
姜向榮(2008)。話語標記「對了」的篇章銜接功能。德州學院學報,第24卷,(1):33-37。
林莉銘(2005)。「對」字結構的語義考察。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7):49-52。
厲霽雋(2003)。「真」和「真的」論析:句法、語義、語用功能及其語法化過程和機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張斌(2001)。現代漢語虛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誼生(2000)。 現代漢語副詞研究。學林出版社。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虛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0)。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曜任(2010)。國語「真是」與「實在是」的強調功能及詞匯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曾嶸(2008)。電視娛樂談話節目主持話語分析《超級訪問》和《康熙來了》的話語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
宮下尚子(2002)。關於「真」與「真的」作狀語情況的考察。漢語學習,(6):38-41。
楊培松(2006)。「強調類」語氣副詞語篇分析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
徐潔(2009)。再肯定連接成分「的確」多視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
李家豪(2011)。華語說服語言語意、語用、語篇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吳國華(2005)。邁向21世紀的語言學:語用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學漢語》編輯部(2012)。外國人漢語學習難點。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網路資源
YouTube - Broadcast yourself。http://tw.youtube.com/。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 。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asbc.iis.sinica.edu.tw/
政大口語語料庫。http://spokenchinesecorpus.nc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