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嫈嫈 Ying-ying Chang |
---|---|
論文名稱: |
中小學學生關心的科學問題探究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陳文典
Chen, Wen-Di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9 |
中文關鍵詞: | 科學問題 、中小學 、sts教學模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9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能夠利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科學探討的過程及所得的結果中,去獲得科學概念。STS的教學模式是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由學生感興趣、關心的問題引發學生學習。因此對學生感興趣、關心的問題進行探究,有助於教學之進行。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問卷,對全國國小、國中、高中33所學校,48個班級進行施測,以收集學生關心的問題,並由學生所提的問題瞭解「學習者的需求」,由學生提問的方式及內容分析學生的科學能力。
研究結果發現,國、高中學生對物理方面關心訊息的傳遞和聲音、光與波動的問題,但是教科書對訊息的傳遞回應的總滿意度很少,而且教科書呈現的內容多半是敘述性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有些國、高中學生對問題有錯誤想法、認識不清、有迷失概念、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顯示我們的科學教育缺少相關的訓練。而由1至9年級學生提問的問題可知,學生多半以研討式思考問題,小學生關心生活上的事物,對科技來源的好奇比國、高中生強烈,而國、高中學生關心的偏重社會上的科技產品原理,問題多限於教科書內的內容,這可能和教學方式有關,影響學生提問、思考的層次。
學習有興趣,才會有學者效果,教師教學時,可參考本研究學生關心的問題和學生的科學能力設計教學模組外,也可供教師思索教學目標何在,及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
參考文獻(中文部份)
1. 于濟昌譯(1963):中等學校科學教學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 少年兒童出版社主編(1991):十萬個為什麼。國際少年村。
3. 少年兒童出版社主編(1996):新編十萬個為什麼。國際少年村。
4. 方炳林(1972):教什麼?如何教?。教學研究,58-76。臺灣商務印書館。
5. 毛松霖、陳文典(1993):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設計指導綱領。台灣省國校教師研習會自然組。
6. 水心(1972):教學方法的趨勢。教學研究,1-24。臺灣商務印書館。
7. 王文科校閱(1993):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
8. 王克先編著(1973):學習心理學。正中書局。
9. 王鴻仁譯,吳靜吉策畫(1991):發問的智慧。遠流出版社。
10. 司琦編著(1971):課程教材及教學法通論。復興書局。
11. 吳璧純(1997):國小低年級學童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探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下),333-356。
12. 吳璧純(1998):國小中年級學童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111-147。
13. 宋言午編譯(1987):十萬個為什麼。成大。
14. 李祖壽(1972):從課程發展看教材編選之趨勢。教學研究,25-57。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林清山(199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書局。
16. 科學-技學-社會(STS)科學教育研習會會議資料(1994)。
17. 張玉成(1984):教師發問技巧。心理出版社。
18. 張俊紳(1993):教室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國教之聲,26(4),52-59。
19. 教育部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20. 教育部編(199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21. 連啟瑞、盧玉玲(1996):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自然科學、環境和技學興趣類別分析研究-城鄉之比較。台北師院學報,9,517-544。
22. 連啟瑞、盧玉玲(1997):STS教學模組開發模式之建立及其實際教學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5(2),219-243。
23. 連啟瑞、盧玉玲(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物質類感興趣問題的分析與應用。科學教育學刊,5(2),191-218。
24. 陳文典(1997):STS教學教師所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
25. 陳文典(1997):STS教學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
26. 傅祖慧(1990):科學論文寫作。藝軒。
27. 黃光雄主編(1990):教學原理。師大書苑。
28. 楊冠政著(1982):科學課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9. 鄭湧涇。問卷調查法。科學教育研究方法第一次研習會,五1-19。
30. 鄭湧涇。問卷調查實例分析。科學教育研究方法第二次研習會,五1-80。
31. 盧雪梅編譯、歐用生校閱(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心理出版社。
32. 賴慶三(1996):自然科學問題與教學發問策略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635-672。
33. (1991):《最新科學小百科》。信華出版社。
參考文獻(英文部份)
1. Buckley, R. D. comp.(1973). Social Studies Question Project by Graduate Class on Social Stud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Reports Research,143.
2. Babbie, E. R.(1973).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Belmont,CA : Wadworth.
3. Flavell, J.F.(1977). Cognitive development. Engelwood Cliffs , N.J .: Prentice-Hall.
4. Gurian,,A., & Formanek,,R.(1980).Why? Children's questions. NY: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5. Kellerman, L.R. and Liu, C.T.(1996). Enhancing Student and Teac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Via ST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p139-148.
6. Penick, J.E.(1996). Creativity and the Value of Questions in ST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84-94.
7. Piaget, J.(1972).Children'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Littlefield, Adams & Co., NJ: Totowa.
8. Preston, G.L.(1990). Students' Preferences of Type of Problems Used in Science Education. Reports Research ,143
9. Solso, R.L.(1995). Cognitive Psychology(4th Ed).Allyn & Bacon.
10. Scheaffer, R.L.& Mendelhall, W. & Lyman, Ott.(1996). Elementary Survey Sampling (5th Ed). Wadsworth.
11. Wilson, J. and Livingston, S.(1996). Process Skills Enhancement in the STS Classroom.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59-69.
12. Wittrock, M.C.(1986). Handbook of Research of Teaching(3rd Ed) , A Project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acmillan.
13. Yager, R.E.(1996).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14. Yager, R.E (1996). History of STS as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