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青松
論文名稱: 演示教學之特質與其效用
指導教授: 陳文典
Chen, Wen-D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演示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演示教學模式如何影響高一學生科學學習的成效,另外我們分析學生在演示教學模式下,其學習成效與學習狀況的關係,利用演示教學的特質『化抽象為具體』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本研究中,我們以演示教學為主軸設計不同單元的實驗,搭配問題討論的方式,以及與學生面談的進行,來研究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下學習成效的狀況。
根據演示教學的實施結果我們發現:經過演示進行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興趣有大幅的提升,和講述性教學比較,演示教學除了提高學生學習意願之外,還可以透過問題討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每個概念的印象,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由於演示教學的實施,我們發現學生對日常生活現象起了很大的興趣,對於動手做實驗的意願也提高許多,學生接收知識的來源不再只有透過上課聽講和課本的文字敘述,轉而開始獨立思考問題,進而獲得答案,建構正確的概念。
關鍵字:演示教學

摘要.............................................I 圖次............................................II 表次............................................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科學概念的學習理論探討------------------9 第二節 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設計-----------------24 第三節 國內外對演示教學的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50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內容-------------------------50 第二節 研究設計-------------------------------51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56 第一節、單元學習討論單的資料整理---------------56 第二節、學習狀況問卷分析-----------------------63 第三節、學生訪談資料整理-----------------------67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76 第一節 討論演示教學的成效---------------------76 第二節 影響演示教學成效之因素-----------------7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4 附錄-------------------------------------------89 附錄一 問題討論單(單元一:摩擦力)-----------89 附錄二 問題討論單(單元二:慣性)-------------90 附錄三 問題學習單(單元三:大氣壓力)---------91 附錄四 問題學習單(單元四:熱的傳播)---------93 附錄五 問題學習單(單元五:聲音的傳播)-------94 附錄六 問題學習單(單元六:光的反射與折射)---95 附錄七 學習狀況調查表-------------------------97 附錄八 學生面談內容綱要-----------------------98

參考文獻
張惠博(1993):示範實驗的意義與實施,物理教育年刊,p.127-130,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
陳文典(2001):課程改革對教學及學習模式的衝擊及其可能的回應。科學教育月刊,第 224 期,.48-51。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卷,5期,pp.548-570。
林淑梤、張惠博(2003)演示教案對教師教學與學生轉動概念的成效。
張慧貞、陳宗慶(2003) “演示教學引導探究學習:以聖誕燈學電路為例”科學教育月刊, 第274期, 第41-47頁
范毓娟、郭重吉(1993)。在國中理化課程中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6期,頁69-87。
趙金祁、許榮富、黃芳裕(1995):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一)。科學教育月刊,180期,頁2-16。
甯自強(1992)。「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期,頁33-41。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教育研究雙月刊,49期,頁 25-38。
張靜嚳 (1995):<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三卷二期,頁139-165。
張靜嚳 (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三期。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範學院學報,9期,頁298-318。
靳知勤、段曉林和高慧芬(1997):科學博物館實施教師研習之理論探討與規畫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85-110頁。
彭皓彩、王國華(1998):國中學生對初任理化教師學科教學知覺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八期,頁70-86。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之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陳志忠(1998)。國中教師科學本質及科學教學信念對理化教室環境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Vol.6 No4 P384-402。
蔣文蘭、江武雄、張文華和黃世傑(1997):以問題為中心分組教學策略改進國中生物生態系教學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陳年興、林甘敏 (2001),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第十二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
黃炳煌(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網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
林淑梤、張惠博和陳錦章(2003):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對演示教學行動影響之探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林朝鳳(1986)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師大學報,31期,P75~106。
張鳳琴(1994)。高雄地區公立高中學生對科學知識本質之看法。國立師範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金(1999)。學生如何學習科學:學生與科學家的類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之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張容君、張惠博和周進洋(2004):中學生「燃燒」相關迷思概念影響因素的探討。中華民國第二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許榮富、楊文金、洪振方(1990)。學習環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分析──物理概念教學理念的新構思,物理會刊,12卷,5期,pp.375-398。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4期,http://www.tyjh.kh.edu.tw/elelim/01/碩士班/中文/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htm。
林寶山(1996),教學論–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杜聲鋒(1997)。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
高廣孚(1988):杜威的教育思想。台北:東華。
Wheatley(1991). The state of science education:Subject matter without context. Electronic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
McComas, W. F., & Almazroa, H. (1998).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Science & Education(7), 511-532.
Schecker, H. P.(1992). The paradigmatic change in mechanics:Implication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for phys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1(1),71-76.
W.McComas, M.Clough and H.Almazroa(2000).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Netherlands:The role and character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p6-7.
Tobin, K., & Tippins, D. (1993), Constructivism as a refer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K., Tobin (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in in science education , Washington, DC: AAAS,3-21.
Lucas, K., & Roth, W .M. (1996).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tudent learning : Two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Review in Science Education, 26(1), 103-12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