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阮氏秋香
Nguyen Thi Thu Huong
論文名稱: 移人之聲:廣播節目《幸福北台灣》的跨國婚姻、就業創業與公共評論
Voices of Migrants: Transnational Marriage, Work/Business, and Public Critique in the Radio Program“Happy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蔡如音
Eva Tsai
口試委員: 蔡如音
Eva Tsai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陳春富
Chen, Chun-Fu
口試日期: 2025/01/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廣播節目《幸福北台灣》跨國婚姻就業創業公共評論自我再現
英文關鍵詞: Radio Program "Happy Northern Taiwan", Transnational Marriage, Work/ Business, Public critique, Self-representation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4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往聚焦在主流媒體對移民/移工的媒體再現研究皆指出,主流媒體主要以他者化、負面以及弱勢的框架來建構(東南亞)移民/移工的媒體形象。如此「被再現」的結果,不斷加深此族群的弱勢處境,形成一種雪上加霜的惡性循環。本研究透過有別於主流媒體的視角,以「新住民採訪新住民」的廣播節目《幸福北台灣》為研究對象,從節目文本分析,去探討此節目當中當代移人的跨國婚姻圖像、就業創業經驗的再現,以及初探移人透過公共評論實現移人集體再現與文化公民參與的實踐。
    研究發現,《幸福北台灣》從「我群/我們」的角度出發,透過移人的現身說法,再現了當代移人多樣性且正向的圖像。在跨國婚姻方面,透過一波三折到第三段婚姻才找到幸福、從「教育式的愛」到平等互助的雙向奔「付」、戀愛很美好但婚後很骨感、以及面對婚姻權力關係極度不平等的破繭蛻變等四個婚姻故事文本,發現當代移人的婚姻呈現出豐富多樣且各具特色的圖像,其中展現了婚姻移民在婚姻決策、跨文化適應與權力關係協商上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以及婚姻中的個人成長。在就業創業經驗方面,以與每個服務個案培養出深厚的情感連結的王牌照服員及年營業額兩億的直播事業老闆的經驗為觀察,節目呈現了移民女性如何在不同職場領域,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成就與價值;並且建構職業/階級平等的論述。在公共評論與公民參與方面,透過回應「阮月嬌」廣告爭議,節目展開了對歧視、口音、「新住民補助」的迷思、「阮月嬌廣告」與歧視的關係等議題展開理性且溫和的討論與對話,為移人集體再現的實踐,凸顯《幸福北台灣》作為移人跨文化溝通及文化公民參與管道的作用。以上的發現揭示了移人從被動的「被再現者」到「自我再現」的主體過程中,其形象多元化轉變,也是移人媒體平權的具體實踐,為移人傳播研究提供不同的洞見。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on mainstream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immigrants/ migrant workers have consistently shown that mainstream media primarily constructs the media image of (Southeast Asian) immigrants/migrant workers through frames of othering, negativity, and disadvantage. Such "being represented" results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disadvantaged situation of this group, creating a vicious cycle.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rom mainstream media by analyzing the radio program "Happy Northern Taiwan," where new immigrants interview fellow new immigrants. Through program content analysi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contemporary migrants' transnational marriage narratives, work and business experiences, and significantly, their collective viewpoints expressed through public critique - an important but often overlooked aspect that realizes contemporary migrants'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particip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Happy Northern Taiwan" presents diverse and positive images of contemporary migrants from an "us/we" perspective through first-hand accounts. First, regarding transnational marriage, four marriage narratives are analyzed: finding happiness after two failed marriages, evolving from "educational love" to mutual support and reciprocal commitment, the contrast between romantic love and marriage re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extreme marital power inequality. These stories reveal rich and diverse marriage experiences, demonstrating marriage migrants'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in marriage decisions,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ower relation negotiations, and personal growth within marriage. In terms of work and business experiences, the program presents how immigrant women demonstrate their personal charm, achievements, and value i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fields, constructing narratives of occupational/class equality. This is observed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an outstanding care worker who develops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s with each client and a live-streaming business owner managing fifty employees. Regarding public critique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the program responds to the "阮月嬌" advertisement controversy through rational and moderate discussions about discrimination, accents, myths about "new immigrant subsid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vertisement and discrimination. This demonstrates "Happy Northern Taiwan's" role as a channel for migra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participation. These findings reveal the diversified transformation from passive "being represented" to "self-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subjects, it is also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migrants’ media access rights, providing different insights for migran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移人無所不在 1 二、移人之弱勢處境 2 三、移人廣播節目之概況 5 四、我是移人也是移人廣播節目製播人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1 第二章、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移人與媒體 14 一、媒體近用權 14 二、移人之媒體近用 16 三、移人之媒體再現 18 第二節 文化再現 21 一、文化再現的理論基礎 21 二、特定族群的文化/再現研究 23 三、音頻節目與文化再現 25 第三章、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幸福北台灣》廣播節目 28 一、   教育廣播電台與「幸福」系列節目 28 二、  《幸福北台灣》節目之製播狀況 3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3 一、文本分析法 33 二、分析文本之選擇 34 三、研究架構與流程 37 第四章、《幸福北台灣》的跨國婚姻百態:一波三折、雙向奔「付」、衝突重重與破繭蛻變 38 第一節 秉蓉:婚姻路上一波三折到最終的幸福 39 一、第一段婚姻:婆媳衝突中的權力抵抗與主體性選擇 39 二、第二段婚姻:缺乏歸屬感與母職的選擇 41 三、第三段婚姻:這一站幸福 權力對等與情感支持 42 第二節 喜玲與俊彥:從「教育式的愛」到雙向奔「付」45 一、相識:職場張力下互相看不順眼 45 二、戀愛過程:跨文化適應下的台灣先生 46 三、結婚初期的雙重困境:生活適應與為依親簽證而奔波 48 四、相處模式:從「教育式的愛」到平等合作 49 第三節 強尼與思瑋:飛越半個地球的熱戀到現實很骨感的跨文化適應 53 一、從社群網站開啟的網戀 54 二、虛擬轉實體 在阿根廷的熱戀期 55 三、回台定居 跨國婚姻之多重挑戰與適應 57 第四節 不再隱忍:爭取/對抗婚姻權力關係的業芳 63 一、 工地認識與直來直往的互動 63 二、 婚後大轉變 面對權力不平等的全套餐策略 65 第五節 《幸福北台灣》主持人之角色 70 一、 濃厚的情感共鳴與女性新思維輸出 70 二、 組織故事情節與調節來賓夫妻的情緒與發言空間 73 三、努力挖掘問題與微妙的緩解衝突卻不失趣味 75 四、設身處地的投入與共鳴 77 第五章、當代移人的就業與創業:幸福北台灣的王牌照服員與直播事業CEO 79 第一節  王牌照服員的專業與情感勞動 79 一、「這輩子好像就是做這行」的宿命感與認同感 80 二、深厚情感連結的三個服務個案 82 三、 凸顯「專業」與「情感」的節目設計 86 第二節  敢拼敢闖的直播事業老闆 91 一、從受僱到創業 91 二、 成功企業的轉捩點與成就 94 第三節  小結 97 第六章、《幸福北台灣》的公共評論與公民參與:回應家樂福「阮月嬌」廣告爭議 98 第一節  議題摘要:家樂福「阮月嬌」廣告引發爭議98 第二節  節目策略:生活化情境與老師來賓 101 第三節  回應關於廣告爭議的議題 103 一、何謂歧視:被忽略的主體性感受與隱性歧視103 二、口音的形成與特性 105 三、釐清「新住民補助」的迷思  並非新住民身份的直接附加福利 106 四、阮月嬌廣告與歧視的關係 109 第四節  回應「不爽就滾」情緒化言論: 雖受多重傷害但會理性看待 112 第五節  小結 116 第七章、結論 117 第一節  媒體再現的實踐與策略 117 一、當代移人的跨國婚姻圖像 117 二、當代移人的就業創業經驗 120 三、當代移人的集體再現與公民參與 120 四、再現的框架與策略 123 第二節  媒體近用權的實踐與反思 124 參考文獻 129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右君(2020.06)。《公視越南語新聞及其社群網站中的新住民參與》,中華傳播學會2020年學會論文。
    王右君(2022)。〈移住社群的媒體參與:以公視《越南語新聞》為個案研究對象〉,《中華傳播學刊》,42:263-296。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的優勢觀點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3:93-136。
    朱涵(2007)。《台灣報紙再現「外籍新娘」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江智群(2015)。〈電視節目《WTO姐妹會》中性別與族群的交織及再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育美(2019)。《五位外籍配偶故事:新移民在台灣生活經驗的民族誌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雯玲(2021)。《檔案到劇目的間隙與重構:英文廣播文獻劇〈福爾摩沙荷蘭時期故事〉的十七世紀歷史再現》,《戲劇學刊》33:7-34。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1-29。臺北:三民。
    朱蘊兒(2018)。〈命名的政治:從大陸配偶新聞反思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傳播與社會學刊》,45:171-214。
    邱琡雯(1998)。〈外勞族群媒體研究初探:以臺灣泰語廣播節目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69-193。
    邱琡雯(2003)。〈越境者媒體:臺灣的外勞廣播節目〉,《新聞學研究》,75:73-102。
    邱淑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林文玲(2006)。〈原住民媒體研究:螢幕記憶的形構、再現與文化(再)生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NSC95-2412-H009-008。
    林芳丞(2020)。《台灣微電影中的新住民影響再現(2013-201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亨(2003)。《客家意象之形塑:臺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祝素蘭(2019)。《原住民使用網路新聞與族群自豪感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林開忠、張雅婷(2003)。〈台灣媒體中的外籍新娘〉。收錄於蕭新煌主編,《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林福岳(2012)。主體性的呈現,傳播權的實踐-台灣原住民族自主傳播的發展歷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1),1-24。
    林漢岳(2008)。《國際遷移的另一種視野:東南亞籍男性婚姻移民來台灣之生活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盈芳(2016)。台灣紀錄片中的新移民再現:以蔡崇隆《移民新娘三部曲》、阮金紅《失婚記》、賀照緹《303》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及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真(2012)。〈高雄市新移民女性的媒體使用與健康資訊需求〉,《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原名:廣播與電視)期刊》,34:55-92。
    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臺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9:71-112。
    周炳全(2003)。《論人民媒體近用權之理論與實踐:以有線電視近用頻道為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莉娜(2015)。〈泰國電視劇中之泰國華人文化再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胡芝瑩,2001,《霍爾=Stuart Hall》,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柯妧青(2013)。《南洋新住民女性錄影自拍學習歷程及其影音再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紹鈞(2004)。《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配偶在台媒體使用行為與文化適應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佳旻(2014)。《臺灣新住民廣電媒體內容產製之研究-由「外」. 而「內」的參與觀點》,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富(2012)。〈國際移工/民傳播權的在地思考〉,收錄於《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第七章:217-252。
    陳春富(2020)。〈向「參與」轉:跨國移住者傳播研究芻議〉,《傳播管理學刊》,21(2):1-23。
    陳春富、殷美香(2015)。〈「跨國移住者」媒體再現研究:以臺灣主流報紙之新聞報導為觀察〉,《新聞學研究》,125:49-93。
    陳清河(2004)。〈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臺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4):109-138。
    陳清河、林佩君(2004)。〈語言傳播政策與弱勢傳播接近權的省思〉,《群族與文化發展會議—族群語言之保存與發展分組會議》,台北。
    徐振興(2019)。《2019年廣播發展趨勢與收聽行為調查委託研究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專案研究計劃:NCCH108004。
    連淑錦(2015)。〈同中有異:臺灣報紙中大陸與東南亞國家之女性外籍配偶形象比較〉。《視聽傳播復刊》2015.12:5-37。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4)。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1-47。
    夏曉鵑(2005a)。《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左岸文化出版社。
    夏曉鵑(2005b)。全球化下台灣的移民/移工問題。載於瞿海源、張苙雲(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328-367,台北:巨流。
    梁斐芸(2010)。《外籍配偶家庭夫妻婚姻生活經驗之研究:三對夫妻的故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
    張敏華(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淨(2002)。《後殖民語境下台北市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英語篇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舒晴(2018)。《共生關係與移工視野:台灣移工運動的變遷、組織與未來》,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惟農(2009)。《跨國移工傳播權初探-以臺灣東南亞籍移工為. 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賴珮玲 (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黃宗儀、李紀舍(2011)。〈「近似家人,實非親故」:移工情感勞動與影像親密性的文化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5-30。
    溫佳琦(2015)。《析探族群頻道媒體近用權之落實-以客家電視台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婉瑩、曾昭媛(2011)。〈我國婚姻移民政策措施之影響評估與因應對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葉郁菁(2004) 。〈國際婚姻家庭的新文化適應--東南亞、大陸與歐美外籍配偶家庭的比較:以臺南市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7:85-102。
    管中祥(無日期),〈傳播公民權的基本概念〉,收錄於教育部編印《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教師參考手冊》,92-109。
    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污名:台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1(1),105-135。
    詹婉如(2020)。〈當他不再是「他者」:媒體賦權後之在台東南亞新住民〉,中華傳播學會2020年學會論文。
    談如芬(2012)。《臺灣外籍配偶形象建構之研究—主流意識型態國族論述之反思》,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珮(2019)。〈「媒介公民權」在台灣:台灣新住民對專屬族群電視台之需求與媒體使用行為研究〉,《中華傳播學刊》,35:43-86。
    蔡臺鴻(2009)。《外籍新娘的污名化-以新聞事件報導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
    藍采風(1986)。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行人出版社。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喬(2003)。《觀眾請站起來》。臺北: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
    蘇冠甄(2006)。《東南亞「外籍新娘」之媒體再現:印刷媒體與「部落格」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慧珊(2013)。〈賀歲國片中的本土文化再現之探討——以2011年-2013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Kawashima Shin(2005)。〈戰爭與廣播 : 東亞的電波戰爭〉,近代中國學會主辦「戰爭與日常生活(1937-1945)」研討會,2005-12-17。
    Cottle, S. (2008),陳筠臻 (譯),《媒介組織與產製》,韋伯。
    Foucault, M. (2023),李沅洳 (譯),《知識考古學》,時報出版。
    Hawkes, T. (1989),李幼蒸 (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桂冠。
    Said, E. W. (1999),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 (譯),《東方主義》 (Orientalism). 台北:立緒。
    Migrants’ Park《移人》網路媒體,https://mpark.news
    大紀元新聞網(2014/04/28),台外配媒體使用率 電視最高,https://www.epochtimes.com/b5/14/4/28/n4142285.htm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2024/12),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按證件分11312,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
    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2020/05/01),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457/7460/7469/223401/
    李盛雯(2014/07/25)。〈未來廣播產業可能會被重新塑造〉,《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25003234-260110?chdtv
    美國心理學會APA,https://www.apa.org/topics/implicit-bias
    陳珮雯(2014/04/10),婚姻專家大公開!夫妻吵架的十個原因!,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57387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北台灣》節目官網,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bc5fd8a01e2df0226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勞動統計查詢網(2024/12),產業及社福移工人數按開放項目分,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rymenu2&cparm1=wq14&rdm=I4y9dcIi
    楊政凱(2022/08/16),「阮月嬌」廣告引爭議 夏曉鵑:提供新住民議題討論良機,菱傳媒,https://rwnews.tw/Article/Detail/7431
    蔡蕙如(200610/17)。〈媒體中的「外籍新娘」形象〉,《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取自《公益電子報》:https://enews.url.com.tw/enews/40651#2
    憲法法庭,釋字第364號解釋,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545
    Barthes, R. (1977). From work to text. In S. Heath (Trans.), Image, Music, Tex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1)
    Bélanger, D., & Tran, G. L. (2011). The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on gender and marriage in sending communities of Vietnam. Current Sociology, 59(1), 59–77.
    Bennett, W. L. (2003).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5th ed., pp. 41-50, 75-76). New York: Longman.
    Bhabha, H.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Brotheridge, C. M., Grandey, A. A. (2002). Emotional labor and burnout: Comparing two perspectives of “people work”.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0, 17-39.
    Campanella, S., Belin, P. (2007). Integrating face and voice in person percep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 535–543.
    Canclini, N. G. (1995). Hybrid cultures: Strategies for entering and leaving modernity (C. L. Chiappari & S. L. Lopez, Trans.; R. Rosaldo, Forewor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urran, J. (2002). Media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Douglas, S. J. (1999). Listening In: Radio an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uckworth, A. L., Peterson, C., Matthews, M. D., & Kelly, D. R. (2007). Grit: Perseverance and Passion for Long-Term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1087-1101.
    Garnham, N. (1992).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C. Calhoun (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 MIT Press, 359-376.
    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Sage Publications Ltd.
    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Juslin, P. N. (2013). What does music express? Basic emotions and beyon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596.
    McKenna, K. Y. A., Green, A. S., & Gleason, M. E. J. (2002). 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hat’s the big attr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1), 9–31.
    Murdock, G. (1992). Citizens, consumers and public culture. In M. Skovmand & K. Schroder (Eds.), Media Cultures: Reappraising Transnational Media. London: Routledge.
    Parks, MR., Floyd, K. (1996). 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4).
    Scherer, K. R. (2003). Vocal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paradigms. Speech Communication, 40(1-2), 227–256.
    Sterne, J. (2003). The Audible Past: Cultural Origins of Sound Reproduction.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Sue DW, Capodilupo CM, Torino GC, Bucceri JM, Holder AM, Nadal KL, Esquilin M. (2007).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in everyday lif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m Psychol, 62(4), 271-8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