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慧娟 Lu , Hui-Chuan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信念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秀雄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議題中心教學 、教學信念 、公民與道德 、爭論性議題 |
英文關鍵詞: | issue-centered approach, teacher belief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91 下載:7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之信念,並透過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一)探討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所持之態度。(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所持之態度是否有差異。(三)瞭解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的實施意見。(四)瞭解公民與道德科教師認為適合於公民與道德科或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爭論性議題。(五)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議題中心教學實施的參考。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除了探討議題中心教學的歷史發展、理論基礎、應用、議題中心教學與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實施以及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與相關研究等相關文獻,以利於編修研究工具、進行討論及研擬建議之參考外,並透過編修之調查問卷,採分層叢集取樣方式,針對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進行調查施測,蒐集客觀具體的資料,再透過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解釋,以瞭解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所持之態度、實施意見及認為適合於公民與道德科或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的爭論性議題,並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信念所持態度的差異。最後輔以訪談,期能藉質與量的研究,深入探究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所持之教學信念實況。
歸納調查及訪談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之教學態度,整體層面略偏向積極;在教學理念、學校結構及教師自信層面偏向積極,在學生能力層面偏向消極。
(二)是否曾實施過議題中心教學之教師,其對議題中心教學所持態度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齡、任教年資、最高學歷,以及是否具備公民與道德科教師資格、是否曾接受過議題中心教學相關課程或研習之教師,其對議題中心教學所持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獲得議題中心教學資料最主要的來源為報紙、網際網路、師資培育課程。
(四)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認為實施議題中心教學最適合的教學方法為討論法、辯論法。
(五)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認為議題中心教學的議題選擇主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力及興趣;但訪談結果發現,議題選擇最主要因素為和課本內容有關。
(六)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認為議題中心教學在公民與道德科實施最適合的教學時間為11-25﹪;但訪談結果發現,實際教學時間大部分是介於0-10﹪。
(七)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認為議題中心教學在公民與道德科實施最適合的教師角色為「批判思考者」或「中立者」的角色。
(八)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的評價褒甚於貶。
(九)議題中心教學在公民與道德科實施的主要限制為學生的知識、能力不足;升學壓力、教學時間不夠、教學資源缺乏;教師知識、能力不足。
(十)在現行公民課程部分,最適合進行爭論性議題教學的領域為政治、社會、法律。
(十一)在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部分,最適合進行爭論性議題教學的議題為人權教育、兩性教育、環境教育。
(十二)在社會學習領域九大主題軸部分,最適合進行爭論性議題教學的主題軸為自我、人際與群己;意義與價值;權力、規則與人權。
(十三)在現行社會議題部分,最適合在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實施的爭論性議題為網路隱私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新聞自由、生物科技、婦女權。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教師方面:調整自我角色與信念,接納議題中心教學之理念與觀點;教師之間進行經驗交流與心得分享;探求適當的議題教學模式。
(二)學校方面:落實課程改革,改進教材內容;妥善規劃課程進度;豐富教學資源,成立議題中心教學資料庫;從國小開始訓練學生思考議題的能力;提供支持的教學環境。
(三)師資培育方面:在教師職前教育及在職進修過程中培養教師具備議題中心教學的專業知識與能力。
(四)後續研究方面:擴大研究對象、增加研究變項、兼用其他研究方法、發展研究工具。
壹、中文部份
丁金松 (民90)。個人知識新時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上)。新講台,6,52-56。
方吉正 (民87)。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0,36-44。
王恭志 (民89)。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朝明 (民83)。爭議議題在社會科學教學上的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3),87-92。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民89)。國民中學歷年概況總表。http://www.edunet.taipei.gov.tw/indextable.asp
石雅玫 (民89)。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花蓮師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幸宜譯 (民83),Margaret,E.G.著。學習理論與教育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俊憲 (民89)。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73-88。
吳清山、林天祐 (民90)。批判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9,59。
吳綱立 (民87)。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一個新的規劃典範來尋找公共利益。人與地,179,74-86。
杜振亞 (民85)。新課程運動後的美國公民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2),20-27。
李奉儒 (民89)。批判理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35-368。台北市:麗文文化公司。
林文生、鄔瑞香 (民88)。載於黃敏晃主編,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佳蓉 (民88)。比較教育研究中實徵主義取向之評析-哈伯瑪斯的批判詮釋學觀點。比較教育,47,1-13。
林進材 (民88)。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邱玉玲(民87)。教師如何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成為新時代的教師。國教輔導,37(12),25-28。
周淑卿(民88)。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育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市:揚智文化,54-78。
周新富 (民86)。社會技巧訓練的教育方法及其班級教學歷程之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3),171-187。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主辦、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協辦(民90.8.15-8.17)。我們全體人民…..公民養成方案(We the People……Project Citizen)-中等學校教師研習學生手冊。中等學校教師研習資料。
高強華 (民81)。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2。
高博銓 (民89)。郭爾保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105-124。
高廣孚 (民78)。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宗林 (民77)。重建主義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231-265。
徐建國 (民88)。高中生批判思考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57-506。
秦葆琦(民90)。國民小學社會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台北市九十年度國中小九年一貫輔導小組社會領域種子教師研習成果發表會資料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46-56。
教育部編 (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編(民8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社會學習領域研習手冊。台北市:南一書局,28-87。
教育部 (民90)。教育部國教司業務報告。載於九十年度各縣市政府教育局學管課長第二次會議900703。http://class.eje.isst.edu.tw/files/2001070290第二次學管課長會議資料/ 01國教司業務報告.htm
梁福鎮 (民89)。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35-368。台北市:麗文文化公司。
莊嘉坤 (民82)。科學態度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國教天地,100,16-23。
陳迺臣譯 (民77),Kneller G.F.著。教育哲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采妍 (民90)。核四應該續建還是停建-嘗試以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高中公民課程進行。載於龍騰文化事業公司編印,社會科教學妙錦囊(二),75-81。http://www.lungten.com.tw/Ltnews/society/02/keep or stop.htm
陳俊宏 (民89)。九年一貫統整課程之設計-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的課程。國教天地,141,29-34。
陳荻卿 (民89)。如何培養批判思考。教育研究月刊,76,79。
陳淑美 (民88)。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國彥 (民89)。九年一貫社會課程統整初探。國教天地,141,3-9。
陳新轉 (民89)。課程統整意義之探索。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社會學習領域研習手冊。14-27。台北市:南一書局。
陳寶玲 (民87)。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研究—從族群關係面向探討。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秀雄 (民87)。從心理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173-231。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秀雄 (民89a)。社會領域課程發展(設計)的理念與模式。公民訓育,34,2-19。
張秀雄 (民89b)。「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的理念-國中階段公民部分的觀點。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29-42。
張秀雄、王錦雀 (民86)。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1-42。
張秀雄(民91)。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39-52。
張政亮(民88)。時空變遷下的社會科教學。國教新知,45(5),38-48。
張碧玲(民89)。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對溝通式教學觀之信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靜嚳 (民84a)。不會讓學生打瞌睡的教學策略。嘉市文教,44,53-63。
張靜嚳 (民84b)。何謂建構教學。建構與教學,3。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math/ch dc/result1.htm
張靜嚳 (民84c)。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代表作。
張靜嚳 (民85a)。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math/ch dc/result1.htm
張靜嚳 (民85b)。建構主義與數學教學。建構與教學,8。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math/ch dc/result1.htm
黃人傑、董秀蘭、鄧毓浩 (民86)。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高中公民類科教學的應用。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五學年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輔導團研究發展組三民主義及公民科,21-49。
黃良惠 (民84)。參與開放教育國小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黃炳煌 (民89)。邁向21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社會學習領域研習手冊,6-13。台北市:南一書局。
黃瑞祺 (民79)。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程健教、林淑美(民89)。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輔導,39(4),2-10。
單文經 (民85)。美國“公民與政府科課程標準”的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2),46-57。
曾清一 (民88)。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師大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明輝(民89)。社會領域的課程規劃與內容。http://teach.eje.ntnu.edu.tw
甯自強 (民85)。淺談建構教學的幾個概念。教育研究雙月刊,49,4-6。
詹志禹(民88)。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草案背後的哲學觀。教育研究,66,54-60。
葉連祺、王春展、林松濬 (民86)。「教師信念問卷」(PTQ)之簡介。教育資料文摘,39(2),21-27。
湯仁燕 (民8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梅英(民88)。課程改革—限制與可能。國教新知,46(1),10-19。
詹志禹(民88)。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草案背後的哲學觀。教育研究,66,54-60。
董秀蘭 (民87)。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楊國賜 (民77)。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楊龍立 (民86)。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6。
趙一葦 (民87)。當代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市:正中書局。
廖仁義譯,Michael Pusey著(民77)。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 (民87)。「議題中心教學」對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 (民88)。「議題中心教學」對高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廖鳳池、陳美芳、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編 (民8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美慧 (民85)。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評介。花蓮師院學報,6,129-145。
劉美慧 (民86)。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公民教育之應用。邁向廿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1-20。
劉美慧 (民87)。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8,173-200。
鄧毓浩 (民88)。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環境價值教學模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居澤 (民86)。生活教育與公民課程教學。公民訓育學報,6,201-208。
蔡麗芬 (民88)。宜蘭縣國小教師智能信念與教學信念之研究。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雪梅編譯 (民80)。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成熙譯著 (民80)。教育哲學-理論、實務與文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藍雪瑛 (民84)。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西文部份
Allen, R. F. (1996). The Engle-Ochoa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51-5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Angell, A. V., & Avery, P. G. (1992). Examining global issue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83(3), 113-117.
Avery, P. G., Sullivan, J. L., Smith, E. S., & Sandell, S. (1996). Issues-centered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ivics and government.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199-21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Barth, J. L. (1996). The alternative futures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studies.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327-33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Brandhorst, A. R. (1992). Foreign policy issues: A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of the Engle and Ochoa reflective teaching model. The Social Studies, 83(3), 104-107.
Cherryholmes, C. H. (1996). Critical pedagogy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75-8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Engle, S. H. & Ochoa A. S. (1988). 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decision 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Engle, S. H. (1989). Proposals for a typical issue-centered 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87-191.
Evans, R. W. (1989a). The future of issue-centered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76-177.
Evans, R. W. (1989b). A dream unrealized: A brief look at the history of issue-centered approaches.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78-183.
Evans, R. W. (1989c). How should we direct presen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issues-centered vision.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97-198.
Evans, R. W. & Brodkey, J. (1996). An issues-centered curriculum f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54-26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Evans, R. W., Newmann, F. M. & Saxe, D.W. (1996). Defining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Gross, R. E. (1989). Reasons for the limited acceptance of the problems approach.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85-186.
Hahn, C. L. (1996) Research o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5-41).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Harwood, A. M. & Hahn C. L. (1990).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classroom.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Bloomington. ED327453.
Ladson-Billings, G. (1996). Multicultural issues in the classroom: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101-11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Liu, M. (1995). Teachers’ perspectives toward the issues-center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A study of Taipei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teachers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ockwood, A. L. (1996). Controversial issues: The teacher’s crucial role. Social Education, 60(1), 28-31.
Longstreet, W. S. (1996) Alternative futures and the social studies.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317-32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Massialas, B. G. (1989). The inevitability of issue-centered discourse in the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73-175.
Massialas, B. G. (1996). Criteria for issues-centered content selec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44-5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McAulay, J. D. (1965).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86(1), 27-30.
Nelson, J. L. (1996). The historical imperative for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14-2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IE (1998).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http://coe.sdsu.edu/ NCIE/ NCIE.html.
Ochoa-Becker, A. S. (1996a). Definition and rationale.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1).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Ochoa-Becker, A. S. (1996b). Building a rationale for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6-1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Oliver, D. W., Newmann, F. M., & Singleton, L. R. (1992). Teaching public issue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83(3), 100-103.
Onosko, J. J. (1996). Exploring issues with students despite the barriers. Social Education, 60(1), 22-27.
Parker, W. C. (1996).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of an issue-oriented curriculum.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80-28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asse, J., & Evans, R. W. (1996). Discussion methods in an issues-centered curriculum.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81-8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Pugh S. L. & Garcia J. (1996).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121-129).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Rossi (1995). In-depth study in an issues-oriented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3(2), 88-120.
Rossi, J. A. (1996). Creating strategies and conditions for civil discourse about controversial issues. Social Education, 60(1), 15-21.
Shaver, J. P. (1989). Lessons from the past: The future of a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92-196.
Shaver, J. P. (1992). Rationales for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 83(3), 95-99.
Singleton, L. R., & Giese, J. R. (1996). Preparing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democratic discourse: The public issues model.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59-6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Soley, M. (1996). If it’s controversial, why teach it? Social Education, 60(1), 9-14.
Sweeney J. C. & Foster S. (1996).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through Massialas & Cox inquiry.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66-7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Totten, S. & Pedersen J. (1996). Issues-centered curricula and instruction at the middle level.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37-24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Vontz T. S. & Nixon W. A. (1999). Issue-centered civic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Bloomington. ED42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