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映喬
論文名稱: 傳銷業人情、面子與關係的交錯-自傳式民族誌取向
指導教授: 蔡如音
Tsai, Ev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自傳式民族誌直銷傳銷面子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8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傳銷是一個需要人的事業,傳銷在台灣的發展非常的蓬勃,位居亞洲第三名,僅僅為日本及韓國之後,而台灣這個彈丸之地的人口數量並不為多,卻可以在傳銷界繳出亮眼成績,其中影響中國人行動準則的面子、關係與人情三項特徵則非常重要。
    除了傳銷特殊的組織文化,讓傳銷組織中更加重視人際的往來、情感的流通,換句話說,人際互動的緊密和是否良好即深深的影響了傳銷發展的結果,同時,直銷商在經營的過程中,這三項特徵會彼此交錯運行,面子也會隨之流動的增損,尤其因為研究場域的直銷商背景都是高學歷,經營傳銷時的面子問題也被突顯,而我自己也是屬於同為高學歷的背景,我採用自傳式民族誌的方式,利用反省和自我審視的過程,將「我」在經營前和過程中面子、人情與關係之自我實踐的意義加以論述。
    研究結果發現,直銷商只有在最初涉及較多的人情攻勢和動用關係,同時面子的流動可分為四個時期,並且這四個時期將互相轉換,面子在經由親友的質疑、自己對交情和交易的判斷過程、以及填問卷的過程,同時涉及到士大夫情節之下而有所損傷。這是因為中國人擁有團體性的特質,親近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或是因為自己經營傳銷,讓親近他人受到其他人的質疑和眼光,也會影響自己的面子;而填問卷則是接受陌生人拒絕的過程,對於面子的維持造成相當大的考驗,加上自身以往的學歷背景已經成為家族中一直備受注目的小孩,其所承受的眼光壓力也就更大,這就是造成直銷商面子損傷的幾項要點。
    面子會損傷,也會有修復的過程,在傳銷組織中,會經由組織中的各項表揚和活動來修復直銷商的面子,這是藉由外在的掌聲和喝采,修復了社會性的面子,很重要的還有上下線之間的微調過程,心路歷程的分享、新價值觀的給予等等,這個過程則較為偏重道德性面子的修復。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一個組織中無形的聯繫--------------------- - 5 一、 傳銷組織和傳統組織文化特性的差異-------------- 5 二、 組織文化的型塑過程 ------------------------- 6 三、 傳銷組織文化的內涵和形塑過程------------------ 9 第三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 ---------------------------- 11 一、 自身的傳銷經驗------------------------------ 11 二、 問題意識的形成------------------------------ 12 第二章 中國人社會人際互動文化因素 ------------------16 第一節 面子與關係 --- ------------------------- 16 一、 定義的演變--------------------------------- 16 二、 道德性的面子 -----------------------------18 三、 社會性的面子 ----------------------------------19 第二節 面子與人情 --------------------------------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田野 --------------------------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1 一、 參與觀察法 --------------------- 32 二、 自傳式民族誌 ----------------------- 33 第三節 「我」的研究角色 ------------------ 36 第四章 我在NP的日子 ------------------- 41 第一節 另類直銷後社團-------------- 41 一、 妳,怎麼變了?----------------------- 41 二、 男醫師的塗塗抹抹--------------------- 43 三、 直銷,我誤會你了 ------------------ 44 第二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46 一、 歡聲雷動!震撼教育OPP------------------ 46 二、 美好的近乎不真實 -------------------- 47 三、 年輕人要何去何從?--------------- 48 四、 一元思想的鑄鎔劑 -------------------- 50 第三節 今日的笑話,明日的神話 ------------- 52 一、 戰戰兢兢,初嚐淺試 ------------------- 52 二、 傳銷本無罪,因人惹是非 -------------- 53 三、 堂堂研究生,步入不歸路 ------------------ 55 四、 格子範圍的一生,我不甘願 ---------------- 57 五、 堅持身段,就沒有未來 -------------------- 59 第四節 誰要居首,誰就是僕人 ------------------- 61 一、 帶著夢想,一齊起飛 ------------------ 61 二、 突破自己,認識自己 ------------------ 63 三、 在反省中繼續尋找和帶領 -- ---------- 65 四、 舊事重演,歷歷在目 ----------------- 67 五、 獨立與依賴,一線之隔 ---------------- 68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 71 第一節 面子機轉的四個時期------------- 71 一、 意識到面子薄弱的自我框架-------------- 71 二、 再框架時期 ------------------- 71 三、 面子耗損時期,也就是外界衝擊及質疑期 ---------- 72 四、 鎔鑄及形塑新面子時期 --------------- 72 第二節 人情、面子受損與修復------------ 73 一、 人情總動員 ------------------- 73 二、 面子受損期 ---------------- 75 三、 面子修復期 --------------- 80 第六章 結論 ------------- 84 第七章 附 錄---------- 8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紀元電子報(2003/12/09)http://homepage.ntu.edu.tw/~d91548013/1-12.htm
    ?(1994/07/24)。〈唉!這場高燒不退的發財夢—多層次傳銷的致富迷思〉。《中國時報》,第42版。
    ?(1993/01/11)。〈直銷人口可能虛增,但不可能「全民化」〉。《中國時報》,第48版。
    ?(1995/04/09)。〈從人人喊打到欣欣向榮—政府納入管理 業者勵精圖治 已擺脫老鼠會非法吸金陰影〉。《中國時報》,第16版。
    古明君(1993)。《強化性的連結-臺灣傳銷業中的傳銷邏輯與性別邏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田玉川(2001)。《面子學》。台北:台灣先智。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多層次傳銷事業經營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公平交易委員會。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2003)。《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多層次傳銷事業經營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公平交易委員會。

    江美誼(1994)。《年輕直銷商的故事:成為直銷商歷程之探討》,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朱瑞玲(1987)。〈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頁239-288。台北:桂冠。

    李美華(2000)。〈跨國企業組織文化與跨文化管理研究之應用與探討-以比較分析在台美商李奧貝納廣告公司與日商博陽廣告公司為例〉。《新聞學研究》,期63,163-199。

    林訓民(1995)。〈臺灣圖書直銷事業的發展沿革與展望〉。《中華民國出版年鑑》,頁23-28。
    周鎮州(1996)。《多層次傳銷中的表演----沒有圍牆的全控機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胡傳玉(1998)。《邁向藍鑽之路:多層次傳銷的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金耀基(1986)。〈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頁319-348。台北:桂冠。

    金耀基(1990)。〈「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頁319-345。台北:桂冠。

    黃光國、余柏泉(1990)。〈形式主義與人情關係對台灣地區國營企業發展的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期1:1,1-13。
    辜千祝(1996)。《不斷複製的夢想工業:傳銷文化的社會實在與形構方式》,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光國(1990)。〈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頁289-318。台北:桂冠。

    蔡宜靜(2002)。《蛻變與成長:傳銷商的組織社會化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 台北:心理。

    陳淑珠、郭欣春、曾慧琦譯(1998)。《組織傳播》,台北市:五南。(原書 Katherine Miller,〔1995〕.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 approaches and processes

    潘邦順譯(1999)。《組織傳播學 : 科技社會下的授權》,台北市:風雲論壇。(原書〔1998〕.Patricia Hayes Andrews Richard T. Herschel

    藍佩嘉(1995)。《銷售的政治:性別化的勞動身體規訓-兩種化妝品銷售勞動體制(百貨專櫃、傳銷)的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藍佩嘉(2000)。〈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行動意義與權力關係〉。《台灣社會學研究》,期4,1-50。

    鄭柏勳(2003)。〈華人組織行為研究的方向〉。《應用心理研究》,期20,19-24。

    鄭伯壎、樊景立(2001)。〈初探華人社會的社會取向:臺灣與大陸之比較研究〉。《中華心理學刊》,期43:2,207-221。

    蘇珊筠、黃光國(2002)。〈退休老人與大學生在生活場域中的關係與面子〉,《中華心理學刊》,期45:3,295-311。

    網路: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http://www.ftc.gov.tw
    中華民國直銷協會網站:http://www.dsa.org.tw
    英文部分

    Biggart, N. W. (1988). Charismatic capitalism: Direct selling organization in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ena, J.G.., Erina, L. M. (2000).The impact of politeness and relationship on perceived quality of advice about a problem.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pr 2000(26:2), 234-263.

    Dennis, K. M. (1997). The problem of hegemony:rereading gramsci for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1(4), 343-375.

    Goffman, E. (1995). On face work. Psychiatry, 18, 213-231.

    Ho, D.Y. F. (1976). On th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1, 867-884

    John, O., Stella, T., Tomoko, M., Yumiko, Xiaohui, P., Jiro, T., & Richard, W.,(2001). Face and facework in conflict: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a,Germany,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8(3), 235-238.

    King, Y.C.& Myer, J.T.(1977).Shame as an incomplete conception of Chinese culture:A study of face.Social Research Cent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ita, L., Jacqueline, B. P.,Joseph, R.F.,& Brian, E. R.,(2001). Shame and guilt and their relationahip to positive expectations and anger expressiveness, Adolescence, Winter 2001, 36(144), 641-653.

    Peng, M.W. (1997). The importance of quanxi(connections)in China,Business Strategy, an Asia-Pacific Focus. Prentice-Hall, New York, NY.
    Scott, E. C. & Wendy, S.(1999). The role of facework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evaluations of social support message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7(3), 245-264.

    Ji, L., & Philip, C. W.(2000). Guanxi and realit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a Chinese perspective,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Bradford, 2000, 5(7), 369-379.

    Yang,K. (1993).Chinese social orientation:An integrative analysis.In L.Y.Cheng,F.M.C.Cheng,and C.N.Chen(Eds.), Psychotherapy for the Chinese,14, 619-56.

    Yanjie, B. & Song, A.(1997).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Sorcial forces,75(3), 981-10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