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嬿
Huang, Yan
論文名稱: 台灣公營電台經營策略與轉型研究─以教育電台為例
The Operating Strateg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Government-owned Radio Stations —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Education Radio Station.
指導教授: 王維菁
Wang, Wei-Ching
口試委員: 王維菁
Wang, Wei-Ching
蔡如音
Tsai, Eva
陳春富
Chen, Chun-Fu
口試日期: 2021/06/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廣播電台公營電台經營策略媒體行銷媒體轉型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個案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59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2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廣播環境經過調幅、調頻、數位音訊廣播時期,加上政府十一梯次的廣播電台頻道開放後,廣播電台具備類型化電台的特質,而在新型態的網路電台、Podcast 節目林立之下,商業電台已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更遑論以公共利益與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公營電台。因此,本研究藉由分析台灣公營廣播電台─教育電台為例,了解教育電台組織、節目製播架構、經營模式與行銷策略,與教育電台管理者和內部職員、聲音產業平台經營者,以及傳播學界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教育電台的定位為文教專業電台,定位影響組織發展,藉由積極推動社會教育領域,結合多樣化教育節目內容,發展數位平台,增加節目行銷管道;近十年間也走遍全台灣各中小學,利用媒體識讀與播音課程,提倡學校廣播教育,並以多角化經營模式,試圖跳脫公營電台的侷限性。

    身為媒體的一份子,專家學者透過訪談表示,在現階段公營媒體的第四權仍舊無法完全彰顯,應積極促成聽眾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盡可能成為媒體監督之專業角色;分析教育電台的組織優勢與劣勢,專家學者與電台職員皆認為文教專業定位在市場上相對具有不可取代性,但此特性也變成聽眾收聽節目的阻力,故節目製播應同時兼顧專業與收聽門檻,才能強化目標聽眾對於品牌的認知,並增加其他聽眾對於節目的收聽可能;當討論公營電台存在的必要性,專家學者對於整併所有公營電台,為其成立公營電台聯合組織感到樂觀,但也表示未來公營電台的存亡關鍵,將在於能否得到聽眾支持,因此目前應致力於回應或創造使用者需求,可考慮不同平台間的整合應用,才能維護公營電台的生存空間。

    摘要 i 目錄 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廣播電台階段分期 8 第二節 廣播事業經營與行銷 10 第三節 公共媒體與公營媒體 18 第四節 台灣廣播電台經營與發展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歷史研究法 32 第二節 參與觀察法 32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33 第肆章 研究分析 37 第一節 教育電台個案資料 37 第二節 教育電台機關任務 55 第三節 教育電台經營策略 66 第四節 公營電台存在價值 99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 11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反思 119 參考文獻 122 附錄 130 訪談大綱 130

    中央廣播電台(2020)。關於央廣。檢自:https://www.rti.org.tw/index/content/id/4(2021年10月)。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9)。2018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廣播產業。檢自:https://www.bamid.gov.tw/information_242_107703.html (2021年10月)。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2020)。2020年MAA台灣媒體白皮書。檢自:https://maataipei.org/(2021年10月)。
    尼爾森媒體研究新知(2019)。廣播聽眾數位行為─媒體使用行為觀察。檢自:http://www.taaa.org.tw/uploads/editors/news_list/865621379.pdf(2021年10月)。
    全國法規資料庫。廣播電視法。檢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P0050001(2021年10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17)。漁業廣播電台電台沿革。檢自:https://www.frs.gov.tw/web/showpage/about05.asp(2021年10月)。
    吳聲品(2002)。現代電子媒介─廣播與電視析論。台北市: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呂紹理(2002)。〈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97-324。
    李承中(2002)。《公共服務廣播電台經營數位廣播之可行性探討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論文。
    李祖韌(2017)。〈講客廣播電台籌設與黨政軍條款、公廣集團之問題〉,《新社會政策》,51:30-33。
    李嘉崑(2014)。〈非集中式節目供應模式對策略聯播廣播網的在地化服務之影響 —一個個案分析〉,《城市學學刊》,5:1-29。
    林平(2009)。〈戰後初年台灣廣播事業之接收與重建(1945-1947)—以台灣廣播電台為中心〉,《台灣學研究》,8:132。
    林平皓(2005)。《公營電台組織變革之研究一以警廣公共服務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佩君(2004)。《台灣地區客家廣播電台經營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論文。
    客家委員會(2015)。104年客家廣播節目製播需求與創新評估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台北。
    施秀芬(2003)。《台灣公營廣播電台功能性之研究-以警廣交通電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洪賢智(2006)。廣播學新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2020)。認識原廣。檢自:http://alian963.ipcf.org.tw/(2021年10月)。
    高雄電台(2020)。電台介紹。檢自: https://www.kbs.gov.tw/index.aspx#/AboutRadio(2021年10月)。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11)。《教育之聲飛揚50》。台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12)。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組織法。檢自:https://www.ner.gov.tw/(2021年10月)。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20)。《聲動 60: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六十週年紀念專刊》。台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20)。【國立教育廣播電台109年目標聽眾收聽行為研究調查報告】。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20)。【網站流量及線上收聽行為評估分析案成果報告書】。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21)。【2021年教育電台插播計畫】。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09)。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91209000001 (2021年10月)。
    國家教育研究院(1995)。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1936/(2021年10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廣播電台收聽行為調查研究。檢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14022/3059_29135_140226_1.pdf(2021年10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4)。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審查廣播事業聯播處理要點。檢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law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3442&law_sn=1972&sn_f=2213&is_history=0(2021年10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6)。廣播電台收聽行為調查研究。檢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17112/3500_38338_171122_1.pdf(2021年10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9)。廣播電台收聽行為調查研究。檢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20021/5138_42728_200218_1.pdf(2021年10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0)。廣播電視事業許可家數。檢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2028&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0&sn_f=44729(2021年10月)。
    陳佳芬(1998)。〈描繪中功率電台未來遠景〉。《廣告》,89:48-50。
    陳東園、陳清河、許文宜(2002)。廣播節目概論。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昭如(1994)。Call in!! 地下電台:台灣新傳播文化的震撼與迷思。台北市:日臻出版社。
    陳盈帆(2009)。《數位多頻道時代下公共廣電的挑戰與轉機─以南韓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萬達(2004)。媒介管理 = The Management of Media Organizations。台北市:揚智文化。
    陸中明(2009)。現代廣播學 = Modern radio broadcasting。台北市:威士曼文化。
    彭錦鵬、呂育誠(2005)。公營廣播電台(含警察廣播電台、教育廣播電台及漁業廣播電台)行政法人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委託研究案。台北。
    復興電台(2013)。復興廣播電台簡介。檢自:https://www.fhbs.com.tw/intro.aspx (2021年10月)。
    黃國彥(2000)。教育大辭書。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84/(2021年10月)。
    黃葳威(1998)。〈非商業電台節目走向分析以佳音廣播電台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漁業廣播電台(2017)。電台沿革。檢自:https://www.frs.gov.tw/web/showpage/about01.asp(2021年10月)。
    漢聲電台(2020)。關於漢聲。檢自:https://www.voh.com.tw/tw/Home/(2021年10月)。
    台北電台(2017)。歷史沿革。檢自:https://www.radio.gov.taipei/cp.aspx?n=7A8CAFFB4F65164B(2021年10月)。
    劉幼琍(2011)。〈由 BBC 與 NHK 看台灣公共電視在數位時代的角色與經營〉,《廣播與電視》,33:23-61。
    蔡欣怡(2007)。數位廣播發展現況分析。檢自http://web.pts.org.tw/~rnd/p9/2007/200707DAB.pdf(2021年10月)。
    鄭貴月、李秀珠、朱秋萍(2009)。〈策略聯盟與媒體組織資源運用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廣播電台為例〉,《廣播與電視》,30:29-57。
    賴祥蔚(2003)。廣播節目企劃與電台經營:培養全方位廣播人。台北:揚智文化。
    講客廣播電台(2020)。關於電台。檢自:https://www.hakkaradio.org.tw/about (2021年10月)。
    關尚仁(1993)。〈從電台評鑑看民營廣播生態之探索性研究〉,《廣播與電視》,2:1-29。
    關尚仁(1993)。〈廣播電台經營策略〉,《廣播與電視》,3:1-22。
    關尚仁(1999)。〈廣電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廣播與電視》,14:1-24。
    警察廣播電台(2020)。關於警廣。檢自:https://www.pbs.gov.tw/cht/index.php(2021年10月)。
    Bardoel, J., & d’Haenens, L. (2008).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Converging Media Modalities: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from the Netherlands. Convergence, 14,351-360.
    Bardoel, Jo & Lowe, Gregory. (2007). From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to public service media: The core challenge.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9-26.
    Berry, Richard (2014). The Future of radio is the internet, not on the internet. In: Radio: the Resilient Medium: Papers from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ECREA Radio Research Station. Centre for Research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3-16.
    Bos L, Kruikemeier S, de Vreese C(2016). Nation Binding: How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Mitigates Political Selective Exposure. PLOS ONE, 11,1-11.
    Bourdon, J., Buchman, M. C., & Kaufman, P. B. (2019). Editorial: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he Digital Age. VIEW Journal of European Television History and Culture, 8, 1-4.
    Brants, K., & Hulten, O. (1992).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Reactions to competition. Dynamics of media politics: Broadcast and electronic media in western Europe ,116-128.
    Colin Sparks (2008) Media systems in transition: Poland, Russia,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24.
    Deane, J., Docquir, P. F., Mano, W., Sabry, T., & Sakr, N. (2020). Achieving Viability for Public Service Media in Challenging Settings: A Holistic Approach. London: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ress.
    Deutsche Welle。Profile。search from: https://www.dw.com/en/about-dw/profile/s-30688(2021年10月)。
    Francis, D., Bessant, J., & Hobday, M. (2003). Managing radical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41, 18-31.
    Iosifidis, Petros. (2002). Digital Convergence: Challenges for European Regulation. Javnost - The Public,9.27-47.
    National Public Radio(2020)。About NPR。search from: https://www.npr.org/about/(2021年10月)。
    NIPPON HOSO KYOKAI。NHKの概要・沿革など。search from: https://www.nhk.or.jp/(2021年10月)。
    Price, M. E. & Raboy M.(2001).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ransition: A documentary reader. Dusseldorf: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1,4-42.
    Simon Turner, Ana Lourenço, (2012). Competition and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stimulating creativity or servicing capital?, Socio-Economic Review, 10,497-523.
    Susan Abbott(2016).Rethinking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s Place in International Media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edia Assistance.
    UNESCO.(2001). Public broadcasting: why? how?. downloa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2405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