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人豪 Jheng, Ren-Hao |
---|---|
論文名稱: |
我要活下去:中國影視生產場域中的台灣編劇、導演、與製作人 It’s about Survival: Taiwanese Producers, Directors and Screenwriters in the Field of Screen Production in China |
指導教授: |
蔡如音
Tsai, Ev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電視劇 、文化工作者 、文化生產場域 、彈性生產 、模式交易 、中國 |
英文關鍵詞: | TV drama, cultural worker,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flexible production, format trade, China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0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5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岸電視劇的生產連結,正好座落在中國電視的市場開放與商業化的背景之下。隨著產業化的發展持續前進,中國影視消費市場的擴大,依循著彈性化的生產邏輯,中國影視製作與跨國產業鏈的連結越來越密切,也從生產的邊陲逐漸成為核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本研究關注於在2000年之後,藉由偶像劇和鄉土劇,從外銷到合製與中國電視產業建立連結的這些影視工作者。在產業環境的變遷之下,對這些影視工作者的位置與行動有什麼影響,而他們又是怎麼因應。
台灣的這些影視工作者過去透過台灣偶像劇和鄉土劇知識和技術移轉的「模式交易」,進到中國影視生產場域。但在台灣電視劇模式隨著中國產業的發展和台灣產業的蕭條,導致建立起產製合作的戲劇模式的貶值。在象徵資本流失的情況下,也改變了台灣製作團隊在中國影視生產場域的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製作人在中國影視生產場域的地位逐漸成為「代工者」的角色。藉由台灣偶像劇或鄉土劇殘存的象徵資本,以及相對低廉的製作人本,獲得機會。
而對於以自由工作者工作型態生存的台灣編劇和導演,作為在中國產業中的「打工者」,也必須面對市場的需求做出調整,確保生存。但所謂的調整仍然是建基於過去製作偶像劇或鄉土劇的經驗和技術,也對應著中國特定戲劇類型的製作需求。
〈《泡沫之夏》何潤東三本書敲定女主角大S〉(2009年3月16日)。《新浪娛樂》,取自http://ent.sina.com.cn/v/h/2009-03-16/03142421670.shtml
〈柴智屏炮轟兩岸合拍劇:演員戲份比例限制不妥〉(2010年11月3日)。《騰訊娛樂》,取自http://ent.qq.com/a/20101103/000039.htm
〈陳玉珊談兩岸偶像劇製作差異〉(2013年8月26日)。《新浪娛樂》,取自http://ent.sina.com.cn/v/m/2013-08-26/14073995684.shtml
〈電視為什麼這麼難看?數據告訴你真相〉(2015年7月30日)。《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729_tv_data/udn_tv_data/index.html
〈最經典的臺灣偶像劇,當年的你看過多少部〉(2017年2月1日)。《北青網》,取自http://ent1.ynet.com/3.1/1702/01/12341079.html
〈「流星花園」再翻拍 大陸網友:別再拍了好嘛!〉(2017年2月14日)。《NOWnews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0214/2405928
〈流星花園到甄嬛傳 兩岸影視「劇」變〉(2017年6月17日)。《中央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706170204-1.aspx
尹鴻(2001)。〈意義、生產與消費——當代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現代傳播》,4。
王志弘譯(2011)。《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台北:群學。(原書 Alford, Robert R. [1998]. The Craft of Inquiry: Theories, Methods, Evid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徐苔玲、沈台訓譯(2016)。《文化工作的政治》。台北:群學。(原書 Banks, Mark. [2007].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London: Palgrave.)
文化部(2015)。《2014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台北:文化部。
-(2016)。《2015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台北:文化部。
白永瑞(2016)。《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台北:聯經。
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原書 Bourdieu, Pierre. [1992]. 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Les Editions du Seuil.)
林宸誼(2011年10月3日)。〈網路偶像劇燒 台灣團隊當紅〉,《經濟日報》,A11版。
吳怡國、姜易慧(2010a)。〈初探兩岸合拍偶像劇之發展與困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4: 1-26。
-2010b。〈台製偶像劇產業發展變遷之歷時性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會」論文
吳嘉苓(2015)。〈訪談法〉,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頁33-62。台北:東華。
吳洛纓(2013年10月6日)。〈評戲劇:偶像劇是什麼東西?〉,《聯合報》,C2版。
宋偉航譯(2009)。《實作理論綱要》。台北:麥田。(原書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by R.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政忠(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75: 1-36。
李勇(2006)。《初探台灣電視戲劇製作團隊西進之策略與組織運作》。世新大學院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志薔(2016年7月17日)。〈不這樣做,台灣電視未來死路一條!——給下一輪戲劇盛世的備忘錄〉,《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228
肖芄(2012)。〈社會語境下的電視劇傳播〉,《現代傳播》,194。
周婉菱(2011)。《鄉土劇不鄉土?-《天下父母心》邊拍邊播的產製策略和網路迷群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菁、陳林、黃威(2016)。〈廣播電視產業〉,《2016廣電藍皮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頁179-211。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苑亦(2015年6月21日)。〈從「長大」看台灣戲劇軟實力潛在危機〉,《聯合報》,C2版。
皇甫圓慧(2016年10月25日)。〈電視劇製作規模超百億,超萬家製作機構哪家強?〉,《藝恩網》。取自http://www.entgroup.cn/Views/37088.shtml
馬傑偉、周佩霞(2009)。〈跨界取景與複合再現:深描一部香港電視劇的國族地理建構〉,馬傑偉、吳俊雄、呂大樂編,《香港文化政治》,頁139-64。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徐鈺雯(2015)。《華劇經營模式趨勢與發展之初探性研究:以偶像劇為例》。世新大學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陳幸芬(2015)。〈報酬高曝光強 影視人才向西流〉,《兩岸文創誌》,16。
陳曼儂(2016年10月26日)。〈旺報觀點-鎖國心態 逼人才出走〉,《旺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20000782-260301
陳慧貞(2014年5月9日)。〈審批漫長 合拍變通成代工〉,《聯合報》,C2版。
-(2016年8月28日)。〈台星薪酸牙籤比香腸 最高片酬竟是他...〉,《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0/1924556
曾允盈(2017年1月16日)。〈台劇的現況和困境 數據告訴你真相〉,《看雜誌》。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46/2232510
曾芷筠(2015年4月30日)。〈以類型作為手段——專訪《麻醉風暴》製作人曾瀚賢、《徵婚啟事》導演連奕琦〉,《放映週報》,505。
張利(2011)。〈制.編.播:浙產電視劇現狀述略〉,《東南傳播》,87。
張舒斐(2013)。〈藝人經紀實務、場域與中國大陸:另一種政治經濟學研究架構〉,《新聞學研究》,114:165-91。
-(2014)。〈大資本大製作對自由電視工作者的影響:以台灣電視人在中國大陸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4年會」論文。
張艾茄。《星馬地區台灣本土劇讚嘸讚?從媒體全球在地化、文化認同至迷群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紹淳(2010)。〈後冷戰時期文化的彈性資本積累:從台灣通俗文化工作者瓊瑤的創作軌跡談起〉,《新聞學研究》,105: 45-84。
-(2012)。〈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台灣「鄉土劇」在中國大陸〉,《傳播與社會學刊》,19: 141-180。
-(2012)。《打造一個「想像的文化共同體」(imagined cultural community) ?以央視特闢黃金檔「兩岸合拍劇」為例—中國大陸的與台灣的「文化政策」之分析與比較》。(國科會基礎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101-2410-H343-015-MY2)。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系。
程靜薇、李珍暉(2014)。〈2010—2013年我國省級衛視電視劇類型競爭的實證研究〉,《現代傳播》,219。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7: 119-39。
-(2012)。《傳媒公共性與市場》。台北:巨流。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原書 Mosco, Vincent.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and Renewal. LA: SAGE.)
馮應謙、張瀟瀟(2012)。〈現代幻想在中國之符號踐行:「流星花園」模式的文化解析〉,《傳播與社會學刊》,19: 59-76。
黃升民、周艷、宋紅梅(2008)。(中國廣電媒介三十年變遷的產業化解析),《傳播與社會學刊》,6: 49-70。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蓉(2008)。《台灣電視戲劇經營策略變革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鈞(2010)。《台灣偶像劇之「去地化」、「再地化」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起鳳(2014年11月21日)。〈蘇有朋「非緣勿擾」 最後電視作〉,《聯合報》,C2版。
楊起鳳、杜沛學、陳慧貞(2014年5月9日)。〈美、韓劇搶攻陸 台劇好光景剩3年?〉,《聯合報》,C2版。
趙月枝、吳暢暢(2014)。〈大眾娛樂中的國家、市場與階級: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分析〉,《清華大學學報》,29(1): 26-41。
鄭義愷譯(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群學。(原書 Appadurai, Arjun .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蔡如音(2005)。〈全球化/後殖民亞洲的跨國明星論:媒介文化生產關係中的金城武〉,《中外文學》,34(1): 67-88。
蔡琰(2004)。〈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6: 2-37。
劉啟宇(2006)。《台灣電視劇節目跨國輸出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茹(2017.4.11)。〈何琇瓊聯手葉如芬 創造台灣IP影視新價值〉,《鏡傳媒》。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410ent007/
賴以瑄(2008)。《彈性的生產與認同:鑲嵌在冷戰東亞與文化位階中的「合拍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主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藍祖蔚(2009年6月29日)。〈痞子英雄:專訪蔡岳勳〉,《藍色電影夢》。取自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6/post-1341.html
簡旭伶(2011)。《兩岸電視劇合拍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 127-164。
-(2010)。〈「新亞洲電影」的打造與拆解〉,《新聞學研究》,104: 161-94。
(2015年11月29日)。〈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 臺劇的現況與未來〉,《共誌》,10。取自http://commagazine.twmedia.org/?p=1925
騰訊娛樂(2015)。〈電視篇:撥開迷霧 擁抱繁榮〉,《騰訊娛樂白皮書》。網址:http://ent.qq.com/zt2015/guiquan/bpstv.htm
Berton(2017年3月29日)。〈專訪/《勞動之王》導演張哲書:為台灣的勞工階層,為客家人做出他們的戲〉,《娛樂重擊》。取自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41400
Fiona(2017年7月11日)。〈藝恩發佈《2017年Q2大劇市場研究報告》〉,《藝恩網》。取自http://www.entgroup.cn/Views/42399.shtml
Bai, Ruoyun & Geng Song. 2015. ‘Introduciton’, in Ruoyun Bai & Geng Song (Ed.) Chinese Televis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ntertaining the Nation.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Bourdieu, Pier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58. New York: Green-wood.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aldwell, John T. 2008. Production Culture: Industrial Reflexivity and Critical Prac-tic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adha, Kalyani & Anandam Kavoori.2000. ‘Media Imperialism Revisited Some Findings from the Asian Case’,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2(4): 415-32.
Chan, Joseph 2009. ‘Toward TV Regionalization in Greater China and Beyond’, in Ying Zhu and Chris Berry (Ed.) TV China: Institutions, Programming, and Audiences in Greater Chin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pp. 15-39.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hen, Yi-Hsiang. 2007. ‘Looking for Taiwan’s Competitive Edge: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aiwanese TV drama’, in Ying Zhu, Michael Keane and Ruoyan Bai (Ed.) TV Drama in China. Hong Kong: HKU Press.
Cho, Younghan. 2011. ‘Desperately Seeking East Asia amidst the Popularity of South Korean Pop Culture in Asia’, Cultural Studies, 25(3): 383-404.
Choi, JungBong. 2010. ‘Of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Theorizing 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The China Review, 10(2): 109-39.
Chua, Beng Huat.2004. ‘Conceptualizing an East Asian popular culture’,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5: 200-21.
-. 2012. Structure, Audience and Soft Power in East Asian Pop Culture. Hong Kong: HKU Press.
Chua, Beng Huat & Younghan Cho. 2012. ‘Editorial introduction: American pop culture’,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3:485-94.
Chua, Beng Huat & Koichi Iwabuchi. 2008. ‘Introduction: East Asian TV Dramas: Identifications, Sentiments and Effects’, in Chua Beng Huat & Koichi Iwabuchi (Ed.) 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HKU Press.
Curtin, Michael. 2007. Playing to the World’s Biggest Audienc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V.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C Press.
du Gay, Paul. 1997. Production of Culture/Cultures of Production. London: Sage.
Fung, Anthony. 2008. Global Capital, Local Culture: Transnational Media in China. New York: Peter Lang.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smondhalgh, David. 2006. ‘Bourdieu, the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2): 211–231.
-. 2013.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3rd edition. London: Sage.
Huang, Shuling. 2011. ‘Nation-branding and transnational consumption: Japan-mania and the Korean wave in Taiwa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3(1): 3–18.
Iwabuchi, Koichi. 2002. Recentering Globalization: Popular Culture and Japanese Transnation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Discrepant Intimacy: Popular Culture Flows in East Asia’, in John N. Erni & Siew K. Chua (Ed.) Asian Media Studies: Politcs of Subjectivties. Oxford; New York: Blackwell.
Keane, Michael. 2004. Asia: New growth areas, in Albert Moran & Michael Keane (Ed.) Television Across Asia: TV Industries, Programme Formats and Globalisation. London: Rouledge Curzon.
-. 2006. ‘Once Were Peripheral: Creating Media Capacity in East Asia’,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6): 835–855.
-. 2015. The Chinese Television Industry. London: Palgrave.
Keane, Michael, Anthony Y.H. Fung, and Albert Moran. 2007. New televis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imagination. Hong Kong: HKU Press.
Lee, Dong-Hoo. 2004. ‘Cultural Contact with Japanese TV Dramas: Modes of Recp-tion and Narrative Transparency’ in Koichi Iwabuchi (Ed.) Feeling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 Consumption of Japanese TV Dramas. Hong Kong: HKU Press.
-. 2008.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iddle Kingdom: Korean TV Drama’s Role in Linking Local and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in Ying Zhu, Michael Keane and Ruoyan Bai (Ed.) TV Drama in China. Hong Kong: HKU Press.
Liu, Yu-Li and Chen, Yi-Hsiang 2004. ‘Cloning, adaptation, import and originality: Taiwan in the global television format business’, in Albert Moran and Michael Keane (Ed.) Television across Asia: Television Industries, Programme Formats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ledge Curzon.
Lim, Tania. 2008. ‘Renting East Asian Popular Culture for Local Television: Re-gional Network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ua B. H. & Iwabuchi K. (Ed.) 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ave (pp. 33-52). HKU Press.
Mackintosh, Jonathan D., Chris Berry & Nicola Liscutin. 2009. ‘Introduction’, in Jonathan D. Mackintosh, Chris Berry & Nicola Liscutin (Ed.) Cultural Studi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Northeast Asia: What a Difference a Region Makes. Hong Kong: HKU Press.
Miège, Bernard. 1979. ‘The cultural commodity’,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297-311.
Miller, T. 2005. Global Hollywood 2. UK: BFI Publishing.
Moran, Albert, & Justin Malbon. 2006. 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TV format. Bristol, UK: Intellect Books.
Ryan, Bill. 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de Gruyter.
Shim, Doobo. 2008. ‘The Growth of Korea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Korean Wave’ in Chua Beng Huat & Koichi Iwabuchi (Ed.) 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HKU Press.
Sinclair, John, Elizabeth Jacka, & Stuart Cunningham 1996. New Patterns in Global Television: Peripheral Vi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Horng-luen. 2009. ‘How Are Taiwanese Shanghaied?’,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17(2): 321-346.
-. 2014. ‘Comparison for Com-passion: Exploring the Structures of Feeling in East Asia’, Ping-hui Liao, Shu-mei Shih (Ed.) Comparatizing Taiwan, pp. 59-79.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Williams, Raymond. 2014. Raymond Williams on Culture & Society: Essential Writ-ings, edited by J. McGuigan. London: Sage.
Zhao, Yuezhi. 2008. Communication in China: Political Economy, Power and Con-flict.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