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雅婷 Ya-Ting LIN |
---|---|
論文名稱: |
美國影集在台灣─購片與播映的脈絡 American Television Series in Taiwan─The Context of Programme Buying and Broadcasting |
指導教授: |
蔡如音
Tsai, Ev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購片 、美國影集 、美劇 、電視 |
英文關鍵詞: | programme buyer, American television series, television, transnational programm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97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2年台視成立之時,因為當時技術與設備不足,國府及台視考量政治、國情文化及輿論,遂選擇了美國電視影集作為填補節目時間之用,電視影集【我愛露西】開啟了美國影集在台灣的歷史,自此之後至1993年有線電視合法之前,長達三十年左右的台灣無線電視年代,美國影集歷經興盛到沒落。作為外來電視節目,電視台過去有編制的影片組人員負責挑選影集、至國外參展看片、及洽談價格等,本研究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透過訪談無線電視台的影片組人員,以及檢閱相關文獻資料,分析1962-1993年美國影集在台灣電視的購片與播映轉變歷程。
第二部份同樣透過深度訪談的方法,訪談對象為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灣經營的頻道,分別是新聞集團的衛視合家歡台,以及AXN頻道業者,了解美國影集在台灣經營的困難之處。比起本土電視頻道,跨國媒體集團的確有其資金、版權和通路上的優勢,特別是選播美國影集或好萊塢電影,但是訪談結果顯示,在台灣經營美國影集實際上有許多待克服的障礙,衛視合家歡台面臨的是頻道進入系統上架的困難;另一方面,AXN從一開始的動作台不斷調整頻道定位而成為綜合影集電影頻道,也能發現即便是外商經營的頻道也並非順利。選擇從電視頻道端切入美國影集在台灣的歷程,也讓台灣電視產業長久以來的問題及困境浮現。最後,本研究從美國影集這個屬於影視文本、流行文化的課題,嘗試再思考「美國」對台灣社會的意涵與其所佔據的位置。
The year of 1962 when Taiwan’s first television station TTV (Taiwan Television station)was established, owing to the deficiency of the technique and equipment, American television programme was chosen by government and TTV to fill up the time slot functionally and temporarily, while Japan television programme was prohibited because of Japan’s pre-colonized status. From 1962 to 1993, the so-called Taiwan terrestrial television period, American television series experienced its high -and-low in Taiwan, and its changing status as an imported foreign tv programme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The paper is aimed to analyze the context of programme buying and broadcasting in Taiwan three terrestrial tv station, and focus on the foreign programme buying. Through out in-deph interviewing the programme buyer of tv station, plus examinating related lituratue and news papers, the paper figures out how programmer buyer make his decision by compromising with social backgrounds at a time.
Secondly, in response to local television industry’s difficulties in running American tv series, this paper also looks at what kind of situation does the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 face in Taiwan. It is shown that American tv series is not a almighty powerful media product in Taiwan society, and already lost its strength aomong competition from neighboring Asian countries in traditional television imported market.
中文部分
MIMIKO(2002)。《五年級青春紀念冊》。台北:圓神。
NOWnews今日新聞網(2010.12.8)。〈怒!八點檔變下午檔 觀眾砲轟電視
台「給誰看」〉,《NOW news日新聞網》,上網日期:2010年12月9日,
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12/08/11490-2671400.htm。
丹扉(1970.3.18)。〈兩家電視〉,《聯合報》,第9版。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7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78)。《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8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8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88)。《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90)。《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92)。《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9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徵信所與中興大學舉辦 電視機與娛樂節目調查〉(1970.4.17)。《經濟日報》,第6版。
公視企劃部(2009)。《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8年第四季)》。上網日期:2011年3月26日。
取自公視
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08tv_rating_q4.pdf。
公視企劃部(2010)。《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9年第四季)》。上網日期:2011年3月26日。取自公視網站
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09tv_rating_q4.pdf。
公視企劃部(2011)。《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10年第四季)》。上網日期:2011年3月26日。取自公視網站
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2010tv_rating_q4.pdf。
《文化研究月報》(2007年8月25日)。〈文化批判論壇第四十六場:冷戰、東亞、電視〉,《文化研究月報》,第71期。
王梅香(2006)。《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蘭(2008.12.29)。〈AXN燒2000萬 長江七號來囉〉,《聯合報》,第D2版。
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1982)。《台視二十年》。台北: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視四十年」編輯委員會(2002)。《台視四十年》。台北: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吉見俊哉(2001.07)。〈慾望/忘卻「美國」的日本戰後─「基地」與「消費文化」的錯綜關係〉,《現代思想》,29(9):44-63。
朱 衣(1994)。〈不穿絲襪〉,楊澤(主編),《七○年代懺情錄》,207-209。台北:時報文化。
朱心儀(2005)。《台視1962~1969節目內容的演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梅芳(1997.08.23)。〈與SONY合作下月推出AXN時間 動感影集一籮筐 超二要你看好戲〉,《聯合晚報》,第10版。
江聰明(1995.09.17)。〈影集沒中文字幕不太懂 衛視:涉及版權權利 很抱歉〉,《聯合報》,第23版。
江聰明(1996.05.26)。〈溝通時間大家談 衛視合家歡影集 無法中文字幕〉,《聯合報》,第23版。
何 凡(1965年11月6日)。〈播璃墊上 我們缺乏喜劇〉,《聯合報》,第7版。
余 意(2006)。《台灣單身都會女性主體分析─以《慾望城市》閱聽人為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何國華(2003)。《無線電視組織變革之挑戰─以台視視聽資料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何貽謀(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商務。
吳心惠(2005)。《流動的影音科技消費與複製─從錄影帶到光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智(2005.07.08)。〈慾望師奶首播 90分鐘看個夠〉,《大成報》。
吳峻安(2004)。《有線電視產業的「地方─全球」之爭:跨國(媒體)集團進入台灣市場的競爭與合作》。世新傳播所碩士論文。
李 瀅(2011)。《衛星電視綜合性頻道定位與轉型研究─以緯來育樂台黃金時段節目策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李 瞻(1971)。〈我國電視節目內容之統計分析〉,《廣播與電視》,19/20:19-33。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媒介擬想》,2:42-73。
李衣雲(2008)。 〈1990年代台灣哈日風的基礎--日本大眾文化的積累作用〉,《台灣風物》,58(2):135-162。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 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媒介擬想》。台北:遠流,頁15-49。
谷玲玲、劉幼琍(2011)。〈我國公共電視體製的現況與未來〉,《廣播與電視》,32:109-139。
汪 琪(2011)。〈全球化下的在地電視觀眾〉,《傳播與社會學刊》,18:17-44。
周康玉(2008)。《閱聽人品牌忠誠度與品牌認同、品牌形象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MTV頻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岩渕功一(1998)。〈日本文化在台灣 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125:14-38。
岩渕功一著、蘇宇鈴譯(2000)。〈日本文化在亞洲:全球本土化現代性的「芳香」?〉,《重繪媒介地平線》。台北:亞太,頁305-340。
林純秀(2008)。《冷戰現代性的國族/性別政治:《今日世界》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積慶(2006.06)。〈「六人行」(Friends)與我同在:以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台灣觀眾對美國影集「六人行」之在地消費與解讀〉,「2006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林積慶(2008)。《跨國電視,在地消費─論台灣青年觀眾之美國影集收視經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9:71-111。
〈持平以論電視節目內容之爭〉(1970)。《廣播與電視》,15:30-32。
柳 珊(2010)。〈媒介迷群與中國中產階級的文化認同─以美國電視劇《越獄》的中國網絡社群為個案〉,《傳播與社會學刊》,14:75-102。
柯順智、林彥慧(2006)。〈媒介消費中商品意象消費的初探性研究〉,《廣播與電視》,27:57-80。
柯裕棻(2008)。〈電視的政治與論述 一九六○年代台灣的電視設置過程〉,《示威就是傳播:台社傳媒讀本》。台北:台社,頁203-230。
柯裕棻(2009)。〈電視與現代生活:電視普及化過程中的「國」與「家」,1962-1964〉,《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1-38。
祈容玉(2006)。《韓劇影音的流動與下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幸琪(2002)。〈虛擬的日本 翻版的台灣:日劇的跨國經驗〉,《文化研究月報》,14。
唐在揚(1990.10.22)。〈休管反彈 公視 ‘撥雲見日 好影集分享觀眾 三台眼紅又何奈’〉,《聯合報》,第14版。
唐在揚(1990.11.10)。〈 ‘撥雲見日’之後證明好戲不寂寞 公視周一推出謎語情淚〉,《聯合報》,第14版。
唐在揚(2005.08.17)。〈衛視合家歡 重返台灣了〉,《聯合晚報》,第6版。
孫 青(1995)。〈公共電視國外節目播映之初探〉,《廣播與電視》,2(1):25-41。
徐亞鈴(2004)。《《慾望城市》與女性情慾的探索》。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
徐孟延、邱琬淇(2006.06)。〈紀實娛樂頻道魅力何在?探析閱聽人的收視過程:選擇、接收與詮釋〉,「2006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徐鉅昌(1967)。〈美國電視影片外銷總檢討〉,《廣播與電視》,2:95-101。
袁櫻珊(2003)。《華語地區無線電視產業競爭策略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輝(1996.04.18)。〈美國頗受歡迎的「六人行」、「急診室的春天」,收視成績不若已重撥三次的「霹靂遊俠」〉,《聯合報》,第22版。
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的商品化歷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慈(2007)。〈《慾望城市》的流行政治與超現實紐約〉,《英美文學評論》,10:175-216。
張惠蘭(2008)。〈擬仿時代?真人實境節目下「過度的」閱聽人--以《超級星光大道》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8-1:85-123。
張曌菲(2004)。〈徘徊於「慾望城市」內的維多利亞女性〉,《中外文學》,33(6):105-24。
粘嫦鈺(1993.11.23)。〈瑩幕東洋禁解除:日據戰爭 隱然開打 港劇首當其衝遭殃〉,《聯合報》,第22版。
粘嫦鈺、陳希林(1993.11.20)。〈影視生態起變革:東洋禁解除了 電視偶像劇場 爆笑綜藝 率先出擊!〉,《聯合報》,第22版。
郭力昕(1990)。《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台北:時報文化。
陳一香(2005)。〈電視劇節目〉,《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
陳子軒(2008)。〈公共電視運動轉播與國族認同建構─以公視王建民與CBC的【Hockey Night in Canada】為例〉,《新聞學研究》,96:213-59。
陳世敏(1990)。〈台灣民眾對美國大眾媒體之反應〉,《新聞學研究》,43:135-52。
陳光興(2001)。〈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41-110。
陳光興(2007)。《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陳依秀(2004)。《打造電視觀眾:台灣韓劇市場興起之歷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輝(2003)。《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交通大學文化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宏(2002)。〈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經營衛星電視頻道之節目「在地化」分析〉,《全球在地文化探討─通識觀天下》。桃園:元智大學通識。
陳美靜 (2010)。《國家作為與不作為─1949-2010台灣公眾視聽政策的發展樣貌與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陳清河(1996)。〈衛星電視的本土化經營屬性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3:59-90。
陳森諒 (2004)。《產品置入對消費者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美國影集慾望城市為例》。銘傳大學管科所碩士論文。
殷寶寧(2000)。《「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於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 芸(2004)。《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台北:五南。
彭 芸、鍾起惠(1997)。〈多頻道與觀眾節目類型〉,《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基金,頁:21-54。
曾柏升(2003)。《台灣衛星電視頻道經營之垂直整合效益研究:以東森與三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懿晴(2010.12.15)。〈歐美影集 線上看不到了 大陸影音網站 台灣收視新寵 大陸官方禁播 兩岸網友反彈〉,《聯合報》,A1版。
游上民(2007)。《「上電影院=看好萊塢電影?」美國化下台灣觀眾的電影想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宇祥(2010)。《從《慾望城市》的語言使用重新概念性別》。國立成功大學外文所碩士論文。
程紹淳(2010.07)。〈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以民視「鄉土劇」《意難忘》為例〉,「2010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馮建三(2008)。〈沒有天線的電視台〉,《人賴論辯月刊》,53:20-22。
馮建三譯(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原書Williams,R.[1974].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Collins)
黃北朗(1975.7.16)。〈影片影集恢復播出 觀眾公司兩受其惠〉,《聯合報》,第8版。
黃星輝(1985.5.7)。〈台視打出影集牌 雙面諜迎戰自製節目〉,《聯合報》,第9版。
黃星輝、夏迪(1987.9.7)。〈電視節目風水輪流轉 影集長片終於揚眉吐氣〉,《聯合報》,第9版。
黃瑜琪(2001.10.23)。〈火花柯一正 + 陶晶瑩!慾望城市台灣版──都會女子的情慾故事 2人躍躍欲試〉,《聯合晚報》,第17版。
敦 誠(1994)。〈假面的告白 七○年代的國家機器、傳播媒體〉,《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
楊尚強(1970)。〈改進電視節目〉,《廣播與電視》,15:26-27。
葉文忠(2002)。《台灣引進外國戲劇節目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緯來電視網韓劇經營為例》。銘傳大學傳管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廖炳惠(2002)。〈台灣的英美文學研究〉,《文化研究月報》,16。
趙培華(2000)《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綺娜(2001)。〈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31(1):79-127。
劉幼琍、陳清河、鄭智偉、朱怡璇(2003)。〈台灣個人寬窄頻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2001-2002)〉,《資訊社會研究》,5:59-99。
劉昌德(2008)。〈帝國搖旗,國族吶喊:棒球勞動國際分工與運動國族論述之轉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0:33-77。
劉俞青、劉卓翰(2010)。〈電視生態沉淪下的文化大危機〉,《今周刊》,725:82-99。
劉桂蘭(1995.09.14)。〈只要時段好 X檔案收視行情俏〉,《聯合晚報》,第10版。
劉現成(2004)。《跨越疆界:華語媒體的區域競爭》。台北:亞太圖書。
〈影集才是王道〉(2006年6月)。《誠品好讀》,66:43-44。
數位媒體行銷資料庫(無日期)。〈線上影音網站使用〉,《數位媒體行銷資料庫》。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5日,取自
http://distance.shu.edu.tw/98dmcix/d05.htm
蔡 琰(1994)。〈電視單元戲劇與社會之關聯〉,《新聞學研究》,49:107-122。
蔡 琰(2004)。〈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6:157-193。
蔡欣怡(2005)。《台灣媒體論述中的美國形象─以九一一相關新聞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子華(2008)。《城市與媒體─解讀《慾望城市》中的城市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所碩士論文。
鄭淑文(2007)。《紀實娛樂頻道節目全球在地化歷程探析─以Discovery在台灣的發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凱元(2001)。《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智銘(2004)。《日劇在台所引發之哈日風潮研究》。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非易(1995)。《有線(限)電視無限(線)文化》。台北:幼獅文化。
盧非易(2007.08.26)。《台灣電視資料庫》。上網日期:2010年12月30日,取自http://tv.nccu.edu.tw/
盧非易(無日期)。〈台灣電視資料庫的緣起與沿革〉,《台灣電視資料庫》。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9日,取自http://tv.nccu.edu.tw/intro.htm
戴伯芬(2007)。〈無法執法與有法放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論分析(1983-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169-201。
戴佑家(2008)。《「城市與消費」:紐約都會女性部落生活分析─以《慾望城市電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比較文學所碩士論文。
《聯合報》(1965.8.25)。〈徐鉅昌神父返國談 美國電視劇新趨勢 偏重喜劇和人情味〉,《聯合報》,第8版。
《聯合報》(1974.11.11)。〈政治大學抽樣調查 傳播媒介型態趨勢〉,《聯合報》,第3版。
《聯合報》(1975.5.29)。〈戚醒波昨籲電影界提高素質開拓市場電視台自下月起每晚限播一武打劇〉,《聯合報》,第8版。
《聯合報》(1975.6.12)。〈中視黃金時段 今推出影片〉,《聯合報》,第8版。
《聯合報》(1982.9.26)。〈挪用影集時間 觀眾紛表不滿〉,《聯合報》,第9版。
《聯合報》(1983.9.2)。〈港劇遭到封殺 天龍八部之後不再播出〉,《聯合報》,第9版。
《聯合報》(1985.9.30)。〈選購外國影片三台原有默契 緊要關頭你爭我搶互指違約〉,《聯合報》,第9版。
《聯合報》(1990.11.3)。〈電視爭霸戰 公視影集何妨多元化〉,《聯合報》,第31版。
《聯合報》,(1965.8.31)。〈談電視節目〉,《聯合報》,第7版。
《聯合報》,(1981.2.23)。〈影集時間縮短 中視買片難為〉,《聯合報》,第9版。
《聯合報》,(1984.12.31)。〈電視延播影集長片抬頭 刺鳥率先飛上螢幕〉,《聯合報》,第9版。
謝佳凌(2001)。《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謝琬婷(2008)。《誰才是盜版的推手?─反思日劇在台灣之流通與消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豫琦(2006)。《真人實境節目的閱聽人解讀策略—以日本節目《戀愛巴士》的台灣閱聽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鵬雄(1984.08.06)。〈螢幕透視 公視節目前瞻〉,《聯合報》,第9版。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14:63-87。
簡妙如(2008a)。〈全球化的「更真實」狂熱:真人實境節目的心理技術〉,《新聞學研究》。94:1-60 。
簡妙如(2008b)。〈觀看與被觀看:台灣真人秀的慾望監控、螢幕機體與偽裝後現代〉,《廣播與電視》。28:95-124。
魏 玓(1999)。〈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討與批評〉,《新聞學研究》,60:91-114。
魏美凌(1995)。《衛視(Star TV)節目策略分析及其中文台與國內三家電視台節目異同比較之分析》。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森棟(1970)。《傳播媒介塑造映象之實例研究─「今日世界」塑造中國人對美國良好映象之方法》。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羅煥榮(2006)。《國內海外影視節目之商業經營模式》。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蘇 蘅(1995)。《開放天空下的文化衝擊:台灣民眾收看外國節目的研究》。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蘇 蘅、陳雪雲(2000)。〈全球化下青少年收看本國及外國電視節目之現況及相關影響研究〉,《新聞學研究》,64:103-138。
蘇建州、陳宛非(2006)。〈不同世代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5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0:205-34。
蘇菁怡(2010.05.26)。〈《超偶》漂亮寶貝郭少軒自爆愛花美男 為演唱會票房落淚〉,《NOWnew今日新聞網》,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9日,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05/26/11490-2606976.htm
蘇詠智(2010.08.01)。〈怪醫豪斯 第6季來了〉,《聯合報》,第C3版。
蘇筱雯(2010)。《後女性主義的電視論述:《慾望城市》和《醜女貝蒂》中的後女性主義論述》。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ng, Ien(2004). ‘The Cultural Intimacy of TV Drama’, Feeling
Asian Modernit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Chen, Kuan-Hsing (2000)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KTV’,
Consumption in Asia, New York: Routledge, pp. 159-81.
Chua, Beng-Huat, (2004). ‘Conceptualizing an East Asian
popular culture’,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5,
no.2, pp. 200-221.
Huang, Yachien (2008). ‘Consuming Sex and the City: Young
Taiwanese Women Contesting Sexuality’, Media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in Asia, New York: Routledge, pp. 188-
202.
Ishii, K., Su, H. & Watanabe, S. (1999). ‘Japanese and U.S.
Programs in Taiwan: New Patterns in Taiwanese Television’,
i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vol.43(3),
pp.416-31.
Iwabuchi, K. (2008). ‘When the Korean Wave Meets the
Resident Koreans in Japan’,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p. 243-64.
Lee, Hui-Min (2004). An Exploratory Cross-Cultural Study of
Message Board of Sitcom Programs in United State and
Taiwa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gder, T. (2009). ‘Television 2.0: The Business of American
Television inTransition’, Reality TV: Remaking Television
Culture. Susan Murray and Laurie Ouellette(ed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Rixon, P.(2003). ‘The Changing Face of American Television
Programmes on British Screens’, in Mark Jancovich & James
Lyons (ed.), Quality Popular Television: Cult TV, the
Industry and Fans,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Shin, Hynjoon & Ho, Tung-hung (2009) ‘Translation of
“America” during the early Cold War Perio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 10, no. 1,
pp. 83-101.
Tan, A. X., Li, S. & Simpson, C. (1986). ‘American TV and
Social Stereotypes of Americans in Taiwan and Mexico’, in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 63(4),pp.809-14.
Taylor, J.E., (2008). ‘From transnationalism to nativism?
The rise, decline and reinvention of a region Hokkei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9(1), pp.62-81.
Tehranian, M. (1999).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World
Politics: Domination,Development, and Discourse. Boulder,
CO: Lynne Reinner.
Yoshimi, Shunya (2000) ‘Consuming “America” from Symbol to
System’, Consumption in Asia, New York: Routledge, pp.
203-23.
Yoshimi, Shunya (2003) ‘ “America” as desire and violence:
Americanization in postwar Japan and Asia during the Cold
War’,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4, no. 3, pp.
433-50.
Yoshimi, Shunya (2008) ‘What Does “American” mean in Postwar
Japan?’, in Nanz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vol. 30,
pp. 83-87.
Yuiko, Fujita (2008) ‘ Cultural Migra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ined West:the Japanese Youth ’,
Media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in Asia, New York:
Routledge, pp. 2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