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麗鶖
論文名稱: 文化中介者與閱讀主權:以讀書會與讀者俱樂部為例
指導教授: 蔡如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文化中介者閱讀主權讀書會讀者俱樂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在台灣,以讀書會為名的閱讀團體,或是在政府機關的輔導支持下成立,或是由社區居民所主動發起,已在各個社區、地方上蓬勃發展,也有些文教基金會、書店以及出版商所成立的讀者俱樂部,都在大力推動全民閱讀的風氣,從廣播、電視到網路上都有許多關於閱讀的節目以及文學互動討論區;從政府到民間,從團體到個人,閱讀活動正在社會各個角落進行著。
    在資本主義社會,書籍不僅是文化的載具,更同時具有商品的形式,書籍需要透過行銷以及宣傳的手法來吸引消費者/讀者的注意,而為了要迎合讀者對某類圖書的偏好,出版社嘗試許多的方法建立起消費者與出版社之間的溝通管道,以求能透過這樣的管道辨識出潛在讀者/消費者,並且藉由持續的互動來引發消費者進一步的購買行為。
    參與讀書會與團體和團體一同閱讀、分享生命經驗的閱讀則是除了閱讀的喜悅之外,更多了一層社會性的意涵(邱天助,1997,13-16;林振春,1998),閱讀不能單純化約為讀者與作者互動的過程,其背後尚牽扯到文化出版產業發展的複雜因素。台灣書市的出書量屢創新高,每年新書高達將近四萬種(文建會,2000;新聞局,2001),而如何選擇一本「好書」是現代人共同面臨的困境與迷惑。
    本研究欲藉由閱讀團體的參與觀察以及焦點團體訪談等研究方法,探討在閱讀團體中,成員們聚在一起共同閱讀「好書」,一起分享閱讀的心得與生活的經驗,討論會中導讀人對於成員們的閱讀認知是否會造成影響,導讀人或者所謂的「專家」如何選擇、推薦所謂的「好書」,而成員們又是如何看待這樣的「文化專家」推薦機制,專家與成員之間存在了怎樣的權力關係,以及這背後蘊藏了台灣社會文化什麼樣的特性與意義,並建構出閱讀團體中「閱讀主權」的概念面向。
    本研究以Foucault知識/權力的相關論述為資料分析基礎,分析閱讀團體中的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形成以及對於成員在閱讀以及其他面向上的知識/權力關係。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發現,文化政策推動下所成立的社區型讀書會,以及出版產業所推動的讀者俱樂部,兩個閱讀團體中的文化中介者的形成方式以及角色內涵因成員對於參與讀書會的目的與意義詮釋而各有不同,也因此,文化中介者對於成員的閱讀主權影響層面也不盡相同,在社區型的讀書會中,文化中介者對於成員的影響除了在閱讀選擇以及對於文本的詮釋框架認知之外,成員們對於文化中介者的人格與處事等生活態度、價值方面的推崇與學習,是從閱讀出發而超出閱讀本身的權力影響。
    而在出版產業的讀者俱樂部中,由於會員對於參與閱讀團體的態度是一種具有實用性、功利性目的的行為,主要希望透過閱讀團體接觸到文化名人、社會上各領域的專家,從他們身上吸取成功的秘訣技巧、尋求他們對於自己所面臨工作專業上困境解決的建議與策略,或是透過導讀人對於文本的導讀與分析來幫助自己快速了解書中內容,文化中介者在閱讀選擇以及文本解讀上對會員有影響力存在,在文化中介者的為人處事等方面,則不是會員所重視的面向,另外,文化中介者作為會員的「代讀人」,顯示出會員在閱讀活動中缺乏主體性。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p.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p.2 第二節 台灣讀書會發展概況…………………………………………… p.6 一、台灣讀書會發展歷程…………………………………………… p.6 二、讀書會的類型…………………………………………………… p.10 第三節 出版業所成立之讀者俱樂部…………………………………… p.14 一、 想像社群的延伸………………………………………………… p.16 二、 文化出版產業的主動參與……………………………………… p.18 三、 媒體科技影響閱讀團體的運作………………………………… p.20 第四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p.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p.29 第一節 文化出版產業…………………………………………………… p.29 一、台灣文化出版產業的發展……………………………………… p.31 二、當代流行的文學類型與社會的關係…………………………… p.36 第二節 文化中介者……………………………………………………… p.40 一、守門人…………………………………………………………… p.45 二、文化權威………………………………………………………… p.47 三、閱讀團體的選書原則…………………………………………… p.48 第三章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p.5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對象…………………………………………… p.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p.56 一、文獻探討………………………………………………………… p.56 二、參與觀察法……………………………………………………… p.56 三、焦點團體訪談…………………………………………………… p.57 四、焦點團體訪談題綱……………………………………………… p.59 第三節 研究執行程序時間表…………………………………………… p.61 第四章 讀書會與讀者俱樂部………………………………………………… p.62 閱讀團體的面貌……………………………………………………… p.66 一、團體結構因素上的差異………………………………………… p.66 (一)團體規模……………………………………………………… p.66 (二)團體成員的背景因素差異…………………………………… p.67 二、團體的運作模式差異…………………………………………… p.69 (一)活動舉行的場地與時間……………………………………… p.69 (二)團體成員的互動程度及成員對團體的凝聚力……………… p.71 (三)活動內容與討論主題………………………………………… p.75 (四)科技媒體的使用情形………………………………………… p.82 三、讀者參與閱讀團體的動機與自我意義詮釋…………………… p.84 四、 文化中介者與選書機制………………………………………… p.94 第五章 文化中介者與閱讀主權 …………………………………………… p.104 第一節 閱讀團體中的文化中介者 …………………………………… p.104 文化中介者及其角色內涵/對於文化中介者的看法 ……… p.104 第二節 知識/權力v.s. 文化中介者 ………………………………… p.113一、知識與權力的載體:文化中介者 …………………………… p.113 二、 文化中介者對於閱讀團體成員的影響層面 ………………… p.115 三、 文本上的閱讀主權關係 ……………………………………… p.118 (一)閱讀選擇的主權 …………………………………………… p.118 (二)文本詮釋的主權 …………………………………………… p.121 (三)行為、價值觀的權力影響 ………………………………… p.125 四、文化消費的權力關係 ………………………………………… p.127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限制 …………………………………………………… p.133 第一節 結論 …………………………………………………………… p.133 一、閱讀團體與文化消費 ………………………………………… p.133 二、知識/權力的載具v.s. 想像的共同體 ……………………… p.136 三、文化中介者的社會文化意涵 ………………………………… p.140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 p.144 一、 研究方法上與執行上的限制 ………………………………… p.144 二、 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 p.144 三、 後續研究建議 ………………………………………………… p.145 參考文獻 ……………………………………………………………………… p.146 表 目 錄 表一:台南縣新營市立圖書館讀書會參與觀察時程表……………………… p.62 表二: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參與觀察進程表………………………………… p.63 表三:台南縣新營市立圖書館讀書會焦點團體受訪者資料………………… p.64 表四: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個別訪談受訪者資料…………………………… p.64 表五:台南縣新營市立圖書館讀書會民國九十二年度閱讀書單…………… p.97 表六:台南縣新營市立圖書館讀書會民國九十三年度閱讀書單…………… p.98 表七: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會員選書排行榜………………………………… p.100 表八: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會員選書排行榜………………………………… p.101 表九:參與觀察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活動來賓一覽表……………………… p.108

    外文部分:
    Barstow, Barbara, and Penny Markey. 1997. Mix it Up!.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3
    (Nov): 30-34.
    Barthes, Roland. 1973. Myth Today. In Visual Culture: the Reeader, 51-58. London:
    Sage.
    Baudrillard, Jean. 1998.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Bocock, Robert. 1993. Consumption and the Symbolic. In Consumption, 53-75.
    London: Routledge.
    Bovone, Laura. 1990.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 New Role for Intellectuals in the
    Postmodern Age.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3: 61-79.
    Bourdieu, Piere. 1984. The Social Spac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99-125.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iere. 1984. Distinction. The Habitus and the Space of Life-Styles. In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169-208.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udweg, Peter and Marie Schins. 1991. Literacy through Literature: A reading Club
    with Imprisoned Youth and Young Adults. Convergence 24: 63-72.
    Burr, V.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audron, Shari. 1998. Hitting the Books. Industry Week 18 (247): 62-63.
    Caywood, Carolyn. 1997. The cinderblock Café.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3 (Jan): 45.
    Druyfus, L. Hubert & Rabinow, Paul. 1983. Michel Foucault-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Edward T. Mack. 2002.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Cultural Authority in Interwar Japan.
    Ph. 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Edwards, Tim. 2000. From Here to Modernity-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Consumer
    Society. In Contradictions of Consump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Norma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orma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MA: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orma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Foucault, Michel. 1970. The Order of Thing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ichel. 1972.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Smith A. M.
    Sherida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c1972.
    Gregory, Patricia Lehan. 2001. Women’s Experience of Reading in St. Louis Book
    Clubs (Missouri). Mas. D. diss., Saint Louis University.
    Griffin, Linda. 1999. An Analysis of Meaning Creation through the Intgration of
    Sociology and Literature: 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A Romance Reading Group.
    Mas. D. diss., University of Houston.
    Hodge, Robert & Kress, Gunther. 1993. Language as Ide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Houser, Pat. 2000. Aurora Reading Club. Black Issues Book Review 2 (Jun): 77-85.
    Houser, Pat. 2001a. The Balm of Reading. Black Issues Book Review 3 (Dec):36-37.
    Houser, Pat. 2001b.Guides for Smarter Book Talk. Black Issue Book Review 3
    (Oct): 60-61.
    Houser, Pat. 2002. A Book About Book Clubs. Black Issues Book Review 4 (Dec):
    16-17.
    Ivy, Marilyn. 1991. Critical Texts, Mass Artifacts: The Consumption of Knowledge in
    Postmodern Japan. Postmodernism in Japa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Lewis. A. Coser, Charles. Kadushin, and Walter. W. Powell. 1982. The Culture &
    Commerce of Publish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ndlof, Thomas R. 1995. Observing and Learning. In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Maughan, Shannon. 2001. Finding A Niche. Publishers Weekly 47 (248): 22-23.
    McGinley, William; Conley, Katanna; White, John Wesley. 2000. Pedagogy for a
    Few: Book Club Discussion Guides and the Modern Book Industry as Literature
    Teacher.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4 (Nov): 204-215.
    Miller, Laura. 1999. Cultural Authority and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in the Book
    Trad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 Society 28 (99): 297-314.
    Nation, Oprah Learns Her Lesson. 5/20/2002.
    Radway, Janice A. 1991.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hapel Hill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Schilling, Timothy P. Conversations in a Reading Group. America 7 (178): 17-18.
    Stephen, Andrew. 2002. Book Clubs have Become the Latest Way to Prove Your
    Intellectual Superiority. You Choose a Highbrow Book-and then You Buy the
    Crib Notes on it do People think You Actually Read it. New Statesman 131: 8
    Van Dijk T. A. 1997. Discourse as Interaction in Society. In van Dijk(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1-37. London: Sage.
    Van Dijk T. A. 2001.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wetherell, M.(eds.)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P.300-317.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Weedman, J, Elvira. 1989.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mong Cultural Gatekeepers; A
    Sociometric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among Editors, Reviewers, and Cri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Mas. 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中文部分:
    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東大圖書。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1999),《1999全國讀書會調查錄》,台北:國家圖書
    館。
    王乾任(2002),《台灣社會學書籍出版史研究-1951~2000年》,台北: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蜀桂(1998),何青蓉主編,《讀書會非常容易》,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壽南(1995),《金鼎獎與圖書出版事業》,金鼎獎二十週年特刊,台北:行政
    院新聞局。
    毛榮富(1992),〈傅科-勾勒權力/知識之系譜的雕手〉,葉啟政編,《當代社會
    思想巨擘》,頁158-186,台北:正中出版社。
    出版年鑑(1985),《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出版年鑑》,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書香滿寶島文化植根工作計劃》,台北: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南部地區讀書會種子培訓與網絡建立計劃》,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生報(1999),《書香歡樂列車-行動圖書館計劃》,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全國讀書會網路聯盟計劃書》,台北: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第四屆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參考資料》,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1999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朱灼文(2003),《社論的論政結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
    江睿霞(1995),《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瑞典讀書會》,社教雙月刊民國八十四
    年八月號,頁22-26。
    江映松(1998),《讀書會與終身學習-兼簡介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圖書會現況》,
    書苑季刊民國八十七年七月號,頁28-39。
    何青蓉(1998),《讀書會非常容易》,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何青蓉(1999),《讀書會一般與閱讀素養指標建立與評估報告書》,台北:文建
    會。
    何青蓉(2000),《台灣讀書會的功能:一項全國性焦點談體的座談結果》,教育
    研究民國八十九年二月號,頁89-97。
    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大學報第十二期,頁23-50。
    何崎瑜(2003),〈傾聽生命的呼喚〉《天下雜誌》二月號,台北:天下出版。
    李令儀(2002)突破出版困境,讀書俱樂部搶灘。聯合報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二十
    八日,第十四版。
    李泗濱(1996),《國小辦理親職教育的新方向-家長讀書會》,社教資料雜誌民
    國八十五年五月號,頁11-13。
    李宛澍(1995),《社區婦女讀書會的觀察與探討-以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為
    例》,社區發展季刊民國八十四年九月號,頁62-71。
    余政峰(1999),《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福蓉(2001),《台灣地區圖書出版之研究主題分析-以出版界季刊為例》,台
    北:私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民國八十四
    年八月號,頁6-36。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台北: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正牧(198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台北:台北書店。
    周明慧(1997),《國家角色與商品網絡:台灣地區圖書出版業發展經驗》,台北:
    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民(1983),《正中書局創業半世紀》,出版界第十期,頁2-5。
    邱炯友(1995),《台灣出版簡史-與世界互動但被遺落之一片版圖》,台北:文
    訊月刊第一百一十八期,頁16-50。
    林小君(1997),《有捨有得,以小博大》,出版情報第一○五期,頁22-23。
    林振春(1997),《讀書會選書的原則與方法》,社教雙月刊民國八十六年二月號,
    頁28-30。
    林振春(1998),《讀書會與學習三態》,社教雙月刊民國八十七年十月號,頁-39。
    林振春(2001),《閱讀方法與閱讀能力的培養》,社教雙月刊民國九十年二月號,
    頁40-43。
    林勤敏(1999),《散播書香迎千禧-公共圖書館推展讀書會的省思與展望》,社
    教雙月刊民國八十八年十月,頁29-36。
    姚人多(1999),《論傅科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當代雜誌民
    國八十八年二月號,頁108-133。
    姚秀櫻(1998),《簡述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快樂兒童讀書會實施概況》,台北市立
    圖書館館訊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號,頁88-90。
    郝明義主編(2001),《台灣都會區閱讀習慣調查報告-我們閱讀什麼,以及如何
    閱讀》,Net and Books-閱讀的風貌第一期,頁57-69。
    徐開塵(1985),《奠定『書香社會』的基石》,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出版年鑑,台
    北:中國出版公司。
    教育部(2001),《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劃》,台北:教育部。
    陳來紅(1997),《袋鼠媽媽讀書會》。台北:毛毛蟲兒童文學基金會。
    陳柏年(2001),《女性讀書會領導人學習與成長經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0),《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事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曉梅(2002),《台灣圖書出版業之變遷探討-以正中書局為例》,台北:私立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麗莉(1995),《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之觀察》。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成(1999),《發展讀書會 建立書香世界》,社教資料雜誌民國八十八年六
    月號,頁7-9。
    張海靜(2000),《文化與商業的巨網-商業機制下出版人的抉擇行為研究》。嘉
    義: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國、李明賜(1994),《風風雨雨看前兩年的圖書出版業-民國七十一年與七
    十二年出版概況的探討》,出版之友第二十八期,頁19。
    黃秋菊(1999),《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宜蘭縣冬山鄉圖書館親子讀書會簡介》,
    社教資料雜誌民國八十八年六月號,頁12-15。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出版社。
    曾淑賢(2001),《讀書會對瑞典成人教育發展的影響》,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民
    國九十年三月號,頁48-55。
    黃結梅(1998),《福柯的啟示:策略性模式的權力分析》,社會理論學報第二期,
    頁327-348。
    黃瑞汝(2001),《台灣地區監院所讀書會發展與運作模式之研究》。嘉義:國立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藏(2001),《年度風雲作家高行健-一座諾貝爾,華人都沾光》。中國時報開
    卷週報,2001/01/07。
    游淑靜(2002),《讀書會召集人領導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峰山(1996),《權力/知識/主體:Foucault批判思考的基本問題架構》,東
    吳哲學學報第二期,頁207-218。
    Anderson, Benedict原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
    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
    Dreyfus, L. Hubert & Rabinow, Paul原著,錢俊譯(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
    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Escarpit, Robert原著,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Fiske, John原著,張錦華等人譯(1999),《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
    社。
    Foucault, Michel原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
    Smart, B.原著,蔡采秀譯(2000),《傅科》,台北:巨流出版社。
    簡靜惠(2001),《以素直精神經營讀書會群》,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隱地(1981),《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出版社。
    蕭凱容(2003),《知識/權力/主體-以『原住民教育』知識論述為例》,花蓮: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文建會(2001)文建會九十年度施政重點工作項目。
    http://www.cca.gov.tw/important/index.htm
    李慕威(2002)西方讀書新潮系列之十二:美國的讀書俱樂部。多維周刊第115
    期。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115/Entertainment/9567.html
    邱慧雯(2003)二○○三國際台北書展特輯-台北國際書展開鑼。中時電子報藝
    文報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十一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art/focus/2003book/a021102.htm
    唐先凱(2003)讀者一定要比作者精采。聯合新聞網民國九十二年七月十三日。
    http://archive.udn.com/2003/7/13/NEWS/READING/REA2/1439921.s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