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佩臻
Li, Pei-Chen
論文名稱: 偏鄉國小跨年級國語補救教學實施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the Chinese Multi-Grade Remediation:Action Research in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洪儷瑜
Hung, Li-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8
中文關鍵詞: 差異化教學國語補救教學跨年級閱讀策略偏鄉教育
英文關鍵詞: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chinese remediation, multi-grade, reading strategies, rural educ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8下載:9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如何將差異化教學實施於跨年級國語補救教學之中,採用行動研究,在一偏鄉小校對國小三、四年級學生進行一學期的教學課程,探討課程設計的方式,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 在跨年級國語補救教學進行差異化教學設計時,可以把評量工具、閱讀策略、差異化調整、支持教學運作要項等四點為重要參考。
    (一) 使用標準化測驗工具可以快速掌握學生的語文能力,規畫適合學生需求的補救教學課程,再透過課堂反應及形成性評量做為差異化調整的依據。
    (二) 閱讀策略可做為國語補救教學的教學主軸設計,將各年級課的課程運用相同策略設計教學。
    (三) 差異化教學的調整重點應配合學生對閱讀策略的精熟程度,初期可先從「成果」做調整,對學生學習歷程的影響較小。
    (四) 教室環境、班級常規與例行事務、自學活動和工作等結構化都是支持差異化教學運作的要項。
    二、 行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各階段執行目的大致相符,歷經班級規範與例行事務、課程與教學的問題,到最後面臨其他非預期的狀況,都因為一次只處理一項主要事件,而逐步解決,只是,初期需要較多時間處理,下一階段僅小幅度調整即可。
    三、 學生在差異化教學下的國語補救教學表現:
    (一) 整體學生的識字、聽寫進步情形優於閱讀理解。
    (二) 不同年級和閱讀能力學生的學習速度不同。
    (三) 閱讀能力弱的學生在基礎閱讀能力獲得提升,閱讀能力佳的學生則在學校月考成績有顯著進步。
    (四) 學生最後對自己學習能夠展現自信,且願意獨立學習和增加學習動機。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討論,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on multi-grade Chinese remedial class by action research. The study is taken place in a remedial afterschool class combining 3rd and 4th grade students in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takes one semester,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odel,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are as followed.
    I. When designing multi-grade Chinese remediatio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ssessment tools, reading strategies, differentiated adaption, and major support to i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as follow:
    a. The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works as tools to help the researcher to understand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s the base of preparation of remediation curriculum that fits student’s needs. Then, the students’ reaction to instruction and their performanc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s in class leading the modific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b. Reading strategies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topic for Chinese remediation, which can fit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 for all grades.
    c. The main modification for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should depend on students’ mastery on reading strategy. The modification of product of learning is recommended in the beginning stage of multi-grade instruction, because it makes less influence to students.
    d. The key components to support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consist of the structur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structured class rules, structured daily routines, and structured self-learning.
    II. During this process of research, the problem can work a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n that stage. There are four stages concluded: building rules and daily routines in the class, establishing suitabl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n dealing the unexpected problems. Researcher focuses on only one major event to cope at one time, then, those problems are solved gradually. It takes longer time to deal with problem in the beginning stage; however, only minor modification is needed on the following phrase.
    III. Students’ performances of the differentiated Chinese remediation are as follow:
    a. Overall students’ word recognition, dictation make more progress than reading comprehension.
    b.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 or those with reading abilities result in different learning progress.
    c. The basic reading abilities of poor readers improve, while good readers make progress not only basic reading abilities but also monthly test results.
    d. In the end of the remediation, students show confidence on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and willing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are enhanced.
    The recommendations to practice or research of multi grade instruction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s abov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偏鄉地區的補救教學 11 第二節 跨年級與差異化教學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50 第三節 教學設計方案 6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工具 73 第五節 實施程序 80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行動的前置工作期 85 第二節 行動的第一階段---計畫與現實的攻防 98 第三節 行動的第二階段---走出自己的步伐 163 第四節 行動的第三階段---收割的時節 19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2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47 第一節 結論 247 第二節 建議 251 參考文獻 255 附錄 269

    一、中文文獻
    中國時報(2007):台灣希望2008專題系列之十-兩個世界的孩子。中國時報,2015年10月2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chc.cain/wretch/89585420-%E5%8F%B0%E7%81%A3%E5%B8%8C%E6%9C%9B2008%E5%B0%88%E9%A1%8C%E7%B3%BB%E5%88%97%E4%B9%8B%E5%8D%81%EF%BC%8D%E5%85%A9%E5%80%8B%E4%B8%96%E7%95%8C%E7%9A%84%E5%AD%A9%E5%AD%90
    孔淑萱、吳昭容、蘇怡芬、洪儷瑜(2013):偏遠地區漢族與泰雅族國中生識讀能力及相關因素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44,561-578。
    方金雅(2001):多向度詞彙評量與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子華、楊凱悌(2015):有效行動學習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效益評估-以評量為中心的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8(1),1-30。
    王尤秋(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宣惠(2011):不同閱讀能力學童詞素覺識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瓊珠(2003):讀寫能力合一—補救教學系列研究 (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2413-H-133-014)。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瓊珠(2012):台灣中文字詞教學研究之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心理學報,44(2),253-272。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丘愛鈴(2013):成就每一個學生: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教學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31,18-33。
    朱家儀、黃秀霜、陳慧萍(2013):「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補救教學方法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6(1),93-114。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2-52。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08,1。
    呂美娟 (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曜廷、邱佳民、張恬熒、曾芬蘭(2011):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學習成就落差。教育政策論壇,14(1),85-117。
    李佳琪(2014):建構差異化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李惠娉(2015):國小六年級閱讀課程運用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李麗君(2012):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弱勢學生低成就之歸因與其補救教學作法關係之研究。量化研究學科,4(2),25-46。
    兒童福利聯盟(2013):2013年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表。2015年7月27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74
    林秀姿(2015):偏鄉混齡教學選定五校開辦。聯合報,2015年7月24日,取自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78/1020770-%E5%81%8F%E9%84%89%E6%B7%B7%E9%BD%A1%E6%95%99%E5%AD%B8-%E9%81%B8%E5%AE%9A%E4%BA%94%E6%A0%A1%E9%96%8B%E8%BE%A6
    林佳儀、詹士宜(2011):圖像化識字策略教學在不同媒材下對國小識字困難兒童識字成效之研究。100年度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99-330。
    林家鳳(2014):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差異化教學之認知及其實施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貞(2013):差異化教學與成功學習。教育研究月刊,233,49-60。
    林素貞、朱思穎、陳佩玉、王秋鈴、黃湘玲、蔡曉楓、葉靖雲、詹孟琦(譯)(2013):特殊需求學生的教材教法(Edward A. Polloway, James R. Patton, Loretta Serna,& Jenevie W.Bailey著: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10th edition)。台北:華騰。
    林淑鳳(2013):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職英文科教師對差異化教學與多元評量之知能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雪娟(2015):混齡教育課程設計待考驗。中華日報,2015年7月24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6%B7%B7%E9%BD%A1%E6%95%99%E8%82%B2-%E8%AA%B2%E7%A8%8B%E8%A8%AD%E8%A8%88%E5%BE%85%E8%80%83%E9%A9%97-142700946.html
    林曉音(2014):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運用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貴、黃瑞珍(民86):兒童書寫語言發展指標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21-H-003-028)。
    邱清珠、劉明松(2008):寫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0,21-45。
    邱麒忠(2014):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和學習偏好對國小學生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以TASA 2009為例。市北教育學刊,45,99-138。
    侯乃菁(2015):臺東縣國小原住民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君潔(2013):一年級國語文差異化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詹益綾(2007):國民小學(二至六年級)閱讀理解篩選測驗使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教小組。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陳慶順(2007):常見字流暢性測驗使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教小組。
    洪儷瑜、林素貞(2015):跨年級教學。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育方案試辦計畫104學年度教師增能研習講義。花蓮:大興國小。
    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陳慶順、李瑩玓(2003):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台北:心理。
    洪儷瑜、陳秀芬(2010):國民小學學童寫字測驗指導手冊。新北市:永齡基金會。
    洪儷瑜、黃冠穎(2006):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43-71。
    洪儷瑜、劉淑貞、李珮瑜(2015):國語文補救教學教戰手冊:解構語文精進教材。新北市:心理。
    胡永崇(2003 ) :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 。
    胡馨予(2014):運用差異化教學在國小特殊需求學生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2。
    孫允梅(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偉民、劉曼麗(2015):國小攜手計畫數學補救教學課程決定與教學實施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113-147。
    秦麗花、 許家吉 (2000):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翁惠婷(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郝永崴、鄭佳君、何美慧、林宜真、范莎惠、陳秀玲(譯)(2008):有效教學法(G. D.Borich 著: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臺北:五南。
    高桂懷(2014):一位國民中學英語教師運用差異化教學的歷程與反思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博銓(2006):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44-59。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2014):中華民國103 年1 月24 日臺教國署國字第1030004427 號函。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與研究發展期刊,5(4),39-76。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祐瑄、蘇宜芬(2014):「國小句型理解測驗」之編製及其信、效度研究報告。測驗學刊,61(3),385-408。
    張素貞、黃詣翔(2012):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與實務。載於張素貞、李俊湖(主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頁155-174)。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新仁、韓孟蓉(2004):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22,71-88。
    張碧珠、呂潔樺、賴筱嵐、蔡宛臻、黃晶莉(譯)(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Tomlinsin C.A.著: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1)
    張繼寧(2009):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12):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小國語文核定版。2015年10月2日,取自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01-%E5%9C%8B%E5%B0%8F%E5%9C%8B%E8%AA%9E%E6%96%87%E6%A0%B8%E5%AE%9A%E7%89%88.pdf
    教育部(2015a):偏鄉教育創新發展規劃情形報告。2015年7月27日,取自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19/722504/e96b702c-944c-4331-8fb1-6e1f4be84bf7.pdf
    教育部(2015b):教師社群連線翻轉教學增能分享 。國教署即時新聞,2015年7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7852&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教育部(2015c):教育部積極穩定偏鄉師資降低師資流動率。國教署即時新聞,2015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7849&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修正規定(2015):中華民國102年11月28日臺教國署國字第1020112019B號令修正。
    教育部國教司(2013):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北二區102學年度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研習。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2006):中華民國95年11月17日台國(二)字第0950162137C號令修正。
    許育嘉(2010):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中英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素綾(2013):屏東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區分性教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添明、葉珍玲(2014):偏鄉地區教育-成功專案。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5-16。
    許燕萍(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於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小四年級分數單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懿卿(2014):運用提問教學策略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重述故事重點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2010):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靜姿(2013):如何實施資優學生的區分性教學?資優教育季刊,127,1-11。
    陳少山(2014):以平衡取向的閱讀教學對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工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秀芬(1999):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25-252。
    陳奕奇、劉子銘(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37,1-43。
    陳美芳、吳怡潔(2007):聽覺理解測驗使用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陳若男、陳昭儀、潘裕豐(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資優教育區分性教學之探究。資優教育研究, 8(2), 1-22。
    陳偉仁、黃楷茹、陳美芳(2013):學校學習支援系統中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教育研究月刊,233,5-20。
    陳淑麗(2008a):國小學生弱勢學生課輔現況調查之研究。東大教育學報,19(1),1-32。
    陳淑麗(2008b):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27-48。
    陳淑麗、洪儷瑜(2010):有效的閱讀補救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49-71頁)。臺北市:心理。
    陳淑麗、洪儷瑜(2011):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特性。教育心理學報,43,205-226。
    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鍾敏華(2006):原住民學生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前驅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4),63-98。
    陳淑麗、曾世杰(2012):國語文補救教學手冊。新北市:永齡教育基金會。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51(2),147-171。
    陳淑麗、曾世杰、張毓仁(2015):國小二年級不同補救教學方案之實施與成效之比較:攜手計畫與永齡希望小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2),35-74。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5-130。
    陳惠琴、楊憲明(2008):國小學童文本朗讀速度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8,1-30。
    陳鳳如(2007):國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學習潛能評估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2),73-94。
    陳靜怡(2011):差異分組式平衡閱讀對國小學童英語認字、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33-54。
    陸怡琮(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讀理解的成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91-118。
    曾世杰、陳淑麗、蔣汝梅(2013):提升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讀寫能力─多層級教學介入模式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8(3),55-80。
    湯如燕、楊崇宏、林建宏、蔡賢亮、周照偉(2012):偏鄉地區國中生人格特質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245-268。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于真(2014):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113-145。
    黃沛榮(2009)。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書局。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家杰、陳美芳、陳長益、李乙明、呂金燮(2010):教師區分性教學行為觀察量表。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1),63-82。
    黃富廷(2014):2011版特殊新課程之可行配套:多軸化的教學新型態。特殊教育季刊,133,17-25。
    黃圓婷(2009):國小教師參與區分性教學方案轉變歷程之探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鈺琳(2014):區分性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閱讀能力之試探性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懷平(2014):差異教學運用於國民小學資訊課程的效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瓊儀(2012):台灣近十年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243-268。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歐素惠、王瓊珠(2004):三種詞彙教學法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詞彙學習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刊,26,271-292。
    潘淑琦、黃量意(2014):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一所特偏迷你小學為例。第一屆國民小學補救教學學術研討會,124-141。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2015):閱讀策略成分表。2015年10月6日,取自http://140.127.56.86/pair_System/Search_index.aspx?PN=Reader
    鄭谷苑、郭俊賢(譯)(2004):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著: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0)
    鄭章華(2014):國民中小學實施混齡教學相關法令分析及其課程教學配套措施之研究。國立教育研究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鄭維儀、羅琪、吳秀連(2011):國小偏遠學校學生閱讀學習與閱讀成就測驗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偏遠學校為例。創新研發學刊,7(1),90-103。
    盧威志(2008)。攜手計劃課後扶助之政策過程與執行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56,140-154。
    蕭雅瀞(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面對十二年國教差異化教學理念之因應策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惠鈴、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6。
    錡寶香(2001):國小低閱讀成就學生的口語述說能力:語言層面的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5,129-175。

    二、英文文獻

    Bajracharya, R. and Bajracharya, H. (2003). Multi-grade & Multi-class Teaching Practices in Nepal. Research Centr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ERID), Tribhuvan University, Nepal. Contribution presen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 Pacific Curriculum Resource Pack – UNESCO-IBE.
    Dixon, F. A., Yssel, N., McConnell, J. M., & Hardin, T. (2014).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fficacy.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0162353214529042.
    Felder, R. M., & Silverman, L. K. (1988).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78(7), 674-681.
    Foorman, B. R. & Torgensen, J. (2001). Critical elements of classroom and small-group instruction promote reading success in all childre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16(4), 203-212.
    Gentry, R., Sallie, A. P., & Sanders, C. A. (2013).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o Accommodate Students with Varying Needs and Learning Styles.Online Submission.
    Gettinger, M., & Stoiber, K. C. (2012). Curriculum-based early literacy assessment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with high-risk preschoolers. Reading Psychology, 33(1-2), 11-46.
    Hall, T. (200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Wakefield, MA: National Center on Accessing the General Curriculum (NCAC).
    Heacox, D. (2012).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How to reach and teach all learners (Updated anniversary edition). Free Spirit Publishing.
    Hyry-Beihammer, E. K., & Hascher, T. (2015a). Multigrade Teach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as a Promising Pedag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Austria and Finland. Intern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Promising Pedagogies (Part C)(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Volume 22C)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2, 89-113.
    Hyry-Beihammer, E. K., & Hascher, T. (2015b). Multi-grade teaching practices in Austrian and Finnish primary schoo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104-113.
    Kalaoja, E., & Pietarinen, J. (2009). Small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Finland: A pedagogically valuable part of the school 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8(2), 109-116.
    Lerner, J. W. (1989).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HMH).
    Lipsky, D. K. (2005). Are we there yet?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8, 156–158.
    Mastropieri, M. A., Scruggs, T. E., Norland, J. J., Berkeley, S., McDuffie, K., Tornquist, E. H., & Connors, N. (2006). Differentiated curriculum enhancement in inclusive middle school science effects on classroom and high-stakes tests.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40(3), 130-137.
    Mulryan-Kyne, C. (2004).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ultigrade classrooms: What teachers say. The Irish Journal of Education/Iris Eireannach an Oideachais, 5-19.
    Pashler, H., McDaniel, M., Rohrer, D., & Bjork, R. (2008). Learning styles concepts and evid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9(3), 105-119.
    Pham, H. L. (201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the need to integrate teaching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TLC), 9(1), 13-20.
    Pinnell, G.S., Pikulski, J.J., Wixson, K.K., Campbell, J.R., Gough, P.B., and Beatty, A.S.(1995).Listening to children read alou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Washington, DC.
    Quail, A., & Smyth, E. (2014). Multigrade teaching and age composition of the class: The influence on academic and social outcomes among student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3, 80-90.
    Robert J. L., & Inman T. F.(2008).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Best practices for the classroom. Waco, TX: Prufrock Press.
    Rock, M. L., Gregg, M., Ellis, E., & Gable, R. A. (2008). REACH: A framework for differentiat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2(2), 31-47.
    Santangelo, T., & Tomlinson, C. A. (2012). Teacher educators' perceptions and use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ractice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34(4), 309-327.
    Smit, R., & Humpert, W. (201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small school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8(8), 1152-1162
    Taylor, B. K. (2015). Content, Process, and Product: Model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Kappa Delta Pi Record, 51(1), 13-17.
    Tomlinson, C. A. (2003). 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responsive teach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4). Sharing responsibility for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Roper Review, 26, 188-189.
    Tomlinson, C., Brighton, C., Hertberg, H., Callahan, C., Moon, T., Brimijoin, K., Conover, L., & Reynolds, T. (2003).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 student readiness, interest, and learning profile in academically diverse classroo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7(2/3), 199-145.
    Torgesen, J. K. (200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early interventions in reading:The lingering problems of treatment resister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Practices, 15(1), 55-64.
    UNESCO(2013). Practical tips for teaching multigrade class. Bangkok, Thailan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