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靖珊 Tseng, Jing-Shan |
---|---|
論文名稱: |
另類客家音樂表達:
「後生人」饒舌音樂人的創作場域與認同政治 Expressing Alternative Hakka Music: The Creative Fields and Identity Politics of Two Young Rap Artists of Hakka Descent |
指導教授: |
蔡如音
Tsai, Eva |
口試委員: |
何東洪
Ho, Tung-Hung 林浩立 Lin, Hao-Li 蔡如音 Tsai, Eva |
口試日期: | 2023/05/2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饒舌 、台饒 、客家流行音樂 、聖代 、Yappy |
英文關鍵詞: | Hakka Rap, Taiwan Rap, Hakka Popular Music, Sundae, Yappy |
研究方法: | 深度訪談法 、 文化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05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3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生產途徑的後生人饒舌歌手聖代和Yappy,在其場域中的矛盾、拉扯與調適,以及他們如何藉由客家饒舌歌曲表述自我身份、用不同的方式訴說客家音樂場域問題和回應社會中的刻板印象;也初探饒舌歌手如何運用客語的特性進行創作,同時建構出客家饒舌此一音樂類型的樣貌。
本研究採文化研究的取徑,先針對聖代和Yappy個人之演出活動、音樂作品以及呈現於社群媒體上的形象進行搜集、分析與觀察,增進研究對象的田野;使用深度訪談法了解歌手的創作想法和生產機制,並採取Bourdieu的場域理論之概念去理解歌手與場域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聖代和Yappy兩人所處的創作場域不同,關乎於投入創作的年代和時期。客家音樂場域對於聖代而言,是一個發揮的舞台,但也受限於客家流行音樂的框架以及客委會的生產機制,使他欲尋求新的發展途徑;Yappy因《大嘻哈時代》音樂選秀節目逐漸主流化,卻在個人作品表現和形象上有所改變。
聖代和Yappy在造型上都採用了UK Drill的元素,卻呈現出不同的氣質;他們運用客語創造出獨特的饒舌美學,從音樂中也反應了他們對於自身身份在客家或在主流社會中的思考與感觸。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tradictions, pulls and adjustments in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new generation rappers Sundae and Yappy. Sundae and Yappy express their self-identity through Hakka rap songs, tell the problems of the Hakka music field in different ways, and respond to social stereotypes. The study preliminarily explores how the two rappers 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language to create, and constructs Hakka rap as a musical genre.
This study adopts a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analyzes and observes Sundae and Yappy’ s performance activities, music works and images presented on social media, so as to expand the field of the research object.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uses the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ve ideas and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he singers, and adopts the concept of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ngers and the fields.
The study found that Sundae and Yappy are in different creative field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eriod of creation. As far as Sundae is concerned, the Hakka music field is a stage, but it is also limited by the framework of Hakka pop music and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which makes him want to seek new ways of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Yappy’ s works have gradually become mainstream due to the talent show《THE RAPPERS》, he has changed his works and personal image as he gains more opportunities.
Sundae and Yappy both incorporate elements of UK Drill in their outfits, but present different temperaments; they use Hakka language to create unique rap aesthetics, and their music also reflect thei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Hakka or mainstream society.
BIOS monthly(2021)。〈想經營音樂廠牌,有才華還不夠啊——吳柏蒼 ╳ 黑市音樂 Oliver〉。《theFARM 自由之地》。台北:BIOS monthly。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867
王欣瑜(2010)。〈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友良(2015)。〈狂聲見我:東亞跨界文化流動下的台灣嘻哈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田于青(2014)。〈竹北市青少年客家流行音樂風格偏好、客家音樂態度與家庭環境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何東洪(2007)。〈Art of Telling:論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客家性與現實性〉。客家研究。第2卷第1期,頁173-180。
吳岱穎(2012)。〈客家流行歌曲的產製與宣傳方式之初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晉宇、郭乃文(2011)。〈聖代 客家+嘻哈 迸出新滋味〉。《喀報》。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6306?issueID=456
吳翠松、胡棋梓、劉育碩(2017。「客家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客家流行音樂創作歌手意義詮釋及其創作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科技部。
吳翠松(2014)。〈客家流行音樂獨立廠牌經營策略之研究〉。《廣播與電視》。第37期,頁1-34。
李稚芸(2022)年。〈「成名在望」: 學生饒舌歌手的成名路徑探索〉。《文化研究季刊》。第179期,頁21-39。
李文玫(2009)。〈「後生人」的客家經驗探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客家委員會,頁1-38
李宗璘(2014)。〈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敏(2013)。〈客家男性的性別角色形象與生命經驗〉。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靜怡(2005)。〈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慧(2021)。〈當史學遇到客家:解構後的重新認識〉。收錄於《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編,頁2-38。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林老師(2015)。〈饒舌、革命與伊斯蘭〉。《芭樂人類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28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浩立(2005)。〈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台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第37期,頁7-28。
林偉(2018)。〈「嘻哈」帝國的新國際分工與在地回應——以基隆市嘻哈文化推廣協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馨蘭(2021)。〈轉熟為生的民族誌辯證取徑〉。收錄於《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編,頁158-182。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紀志帆(2020)。〈痞與俠: 當代中國嘻哈音樂男性氣質的面孔〉。《文化研究@嶺南 》。第65期,頁1。
胡祺梓。2019。〈客家流行音樂中小型現場演唱會之閱聽人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信賢(2013)。〈敘事探究的社會學想像:個體經驗與社會脈絡的交織〉。課程與教學。第16卷第1期,頁139-157。
孫榮光(2009)。〈電視綜藝性談話節目的客家再現: 以《康熙來了》、《國光幫幫忙》、《大小愛吃》為例〉。客委會補助大專院校發展客家學術機構研究計畫。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出版。(原書 Andy Bennett〔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原書Bonnewitz, Patrice[1997]. 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FR: Paris.
徐玫玲(2020)。〈2019年度流行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2019台灣音樂年鑑》。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s://taiwanmusicyearbook.ncfta.gov.tw/2019/observed/observed_13
徐玫玲(2021)。〈2020年度流行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2020台灣音樂年鑑》。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s://taiwanmusicyearbook.ncfta.gov.tw/2020/observed/observed_13
徐玫玲(2022)。〈2018年度流行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2018台灣音樂年鑑》。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s://taiwanmusicyearbook.ncfta.gov.tw/observed/observed_13
徐玫玲(2022)。〈2021年度流行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2021台灣音樂年鑑》。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s://taiwanmusicyearbook.ncfta.gov.tw/2021/observed/observed_13
參劈(2008)。《參劈的饒舌大計劃》。台灣:聯經。
彭文慧(2017)。〈網綜《中國有嘻哈》為何爆紅:拋棄了傳統綜藝套路〉。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CU9E89RJ00097U7R.html
張玉佩、黃如鎂(2016)。〈客家電影《一八九五》的青少年閱聽人詮釋與解讀〉。《全球客家研究》,第7期,頁135-182。
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2021)。《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維安(2021)。〈反思與轉變:臺灣客家研究的特色與前瞻〉。收錄於《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張維安、簡美玲編。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顏社KAO!INC(2018)。《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台灣:避風港文化有限公司。
陳光興(1992)。〈英國文化研究的系譜學〉。《內爆麥當奴》。台灣: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秉弘(2019)。〈【專訪】大支/過去是如此,未來還不知道〉。中央通訊社,文化+。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1207w003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頁5-42。
楊文毅(2006)。〈尋找台灣客家的男性氣質–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蕙嘉(2009)。〈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金油(2016)。〈客家歌手黃連煜 客家文化是一直唱一直唱的理由〉。《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84期,頁32-35。
廖經庭(2010)。〈「硬頸」个客家人—近代台灣客家族群「硬頸」形象的敘事分析〉。《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頁354-379。
廖慧娟(2010)。〈莫忘祖宗言!「後客運世代」面臨的「客家性」要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婷(2012)。〈臺灣客家諺語中的男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映宣(2010)。〈臺灣現代客家流行音樂女性創作者生命史之研究─以羅思容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榮昌(2011)。〈戰後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形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宜婷(2019)。〈敲打出異於五月天世代的新體系──獨立音樂的推手們〉。《台灣獨立樂團撩動亞洲的新節奏》。台北: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indie-bands-backstage-planners
鄭君婷(2017)。〈陳永淘的客家認同之探討:生命史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慧玲、劉昭麟(2017)。〈客家象徵符碼「硬頸」之演變:台灣報紙媒體縱剖面之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第39期,頁29-60。
簡妙如(2010)。〈九零年代後客家及原住民創作音樂中的原鄉想像與族群認同〉。《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創刊號,頁43-76。
藍清水(2006)。〈從「硬頸」和「花啦嗶啵」談客家話的時代意義〉。《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48期。
Berger, A. A. (1995). Cultural Criticism: A primer of key concepts (Vol. 4).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Forman, M., & Neal, M. A. (Eds.). (2004). That's the joint!: the hip-hop studies reader. Psychology Press.
Gilroy, P. (1993).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New York, NY: Verso Books.
hooks, b. (2004). We Real Cool: Black Men and Masculinity. London, UK: Psychology Press.
Huq, R. (2003). Global youth cultures in localized space: The case of the UK new Asian dance music and French rap. In D. Muggleton& R. Weinzierl (Eds.), The post- subcultures reader (pp. 195-208). Oxford, UK: Berg.
Johnson, R., & Pierre B.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itwana, B. (2004). The Challenge of Rap Music from Cultural Movement to Political Power. That's the Joint! The Hip-hop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NY Routledge.
Lusane, C. (2004). Rap, Race, and Politics. That's the Joint! The Hip-hop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Lin, A. (2008). Respect for Da Chopstick Hip Hop. Global linguistic flows: Hip hop cultures, youth ident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p.159-179). London, UK: Routledge.
Lin, H. L. (2020). Muscular Vernaculars: Braggadocio, “Academic Rappers,” and Alternative Hip Hop Masculinity in Taiwan. In Eva Tsai, Miaoju Jian, Tung-Hung Ho (eds). 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 (pp. 157-167). New York, NY Routledge.
Neal, M. A. (2004). The Message: Rap, Politics, and Resistance. That's the Joint! The Hip-hop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NY Routledge
Omoniyi, T. (2008). "So I choose to do am Naija style": Hip-Hop, Language and Postcolonial Identities. Global linguistic flows: Hip hop cultures, youth ident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p. 113-133). London, UK: Routledge.
Sarkar, M. (2008). "Still Reppin Por Mi Gent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anguage Mixing in Quebec Hip Hop. Global linguistic flows: Hip hop cultures, youth ident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p. 139-157). London, UK: Routledge.
Schweig, M. (2016). "Young Soldier, One Day We Will Change Taiwan": Masculinity Politics in the Taiwan Rap Scene. Ethnomusicology, 60(3), 383-410.
Urla, J. (2001). We are all Malcolm X!: Negu Gorriak, Hip-Hop and the basque political imaginary. Global noise: Rap and hip-hop outside the USA, 171-193.
White, M. (2011). From Jim Crow to Jay-Z: Race, Rap,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sculinity, Champaign. Champaig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