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蕙如
Liao, Hui-Ju
論文名稱: Ivan Illich非學校化社會觀及其在學校學習空間之應用
Ivan Illich's Deschooling Society Perspectiv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Spaces within Schools
指導教授: 洪仁進
Hung, Ren-Jin
口試委員: 洪仁進
Hung, Ren-Jin
蘇永明
Shu, Yung-Ming
林逢祺
Lin, Ferng-Chyi
口試日期: 2024/10/2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Ivan Illich學習網絡學習空間
英文關鍵詞: Ivan Illich, Learning webs, Learning Spaces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文獻分析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Illich於1971年出版的《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一書中,提出了學校體制存在問題,認為學校教育使人們過度依賴文憑,形成對制度的依賴,而非真正自主學習。因而Illich提出「學習網絡」(learning webs)的概念,主張學習應該是自主且多樣化的,並且可以在學校以外的空間進行。本研究基於Illich的非學校化社會觀,試圖在現有的教育制度下,尋求實現非學校化精神的途徑。
    首先,本研究整理出現今教育政策下的教育圖像,探究Illich非學校化社會的觀點,整理其中之脈絡。在臺灣教育制度中的經歷,觀察到學校教育過於注重課本知識和考試,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興趣發展。其次,本研究經由分析現行教育政策及Illich的非學校化社會的觀點,還有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去思考如何在學校內實現非學校化的理念。最後,在教育現場中實行行動研究,把對學習空間的想像建構起來。
    本研究發現,學校在學生的知識獲取、社會化過程和價值觀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Illich提出的非學校社會觀以及疫情的催化下,學習的方式和場域不斷變化,這讓現代教育有了新的思路。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們的教育才能夠實現符合學生需求的教育理想。

    In "Deschooling Society," Ivan Illich critiques the school system, arguing that formal education fosters an over-reliance on diplomas and 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which undermines genuine autonomous learning. Illich subsequentl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webs," advocating for autonomous, divers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at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schoo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builds on Illich's concept of a deschooled society, aiming to explore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the principles of deschooling into the existing educational system.
    The study first examines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landscap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xisting policies, contextualizing Illich's deschooling perspectives within the Taiwanese education system. It was observed that formal education in Taiwan tends to prioritize textbook knowledge and examinations, often at the expens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terest development. The study further analyzes current educational policies in conjunction with Illich's deschooling perspectives,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2020 to refle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schooling ideals within schools. Finally, action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mode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aligns with the principles of deschooling.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schools remain indispensable for students' knowledge acquisition, socialization, and value formation. Guided by Illich's deschooling perspectives and influenced by the pandemic, learning methods and environments are evolving,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modern education. Ongoing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are essential for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o meet students' evolving needs and to realize its educational ideals.

    誌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教育政策下的教育圖像 13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圖像 13 第二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與教育圖像 17 第三節 實驗教育與教育圖像 20 第四節 108課綱與教育圖像 29 第五節 小結 32 第三章Ivan Illich 與《非學校化社會》 35 第一節 Ivan Illich的生平與著作 35 第二節 Ivan Illich的學校化社會 40 第三節 Ivan Illich 非學校化社會的教育思想 50 第四節 Ivan Illich教育圖像及其網絡 54 第四章 學習網絡/空間 59 第一節 Ivan Illich學校教育替代方案──學習網絡 59 第二節 學習空間的變化與轉化 70 第三節 學習空間的想像與建構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中文部分
    大江健三郎(2002)。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時報。
    王世哲(2009)。伊利胥(Ivan Illich)教育思想對終身學習的啟示(系統編號:097NKNU5142112)〔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尤耀頤(2010)。Ivan Illich反宰制思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李旻儒(2011)。Ivan Illich批判教育學「去學校化社會」觀點的考察。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263-285。https://doi.org/10.6754/TCUJ.201102.0263
    Ivan Illich(1994)。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寧譯)。桂冠。(原著出版於1971年)
    吳清山(2013)。教育名詞——混合式學習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109,171-172。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 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5-13。
    陳炳男(2001)。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學校策略規劃。學校行政雙月刊,15,36-47。
    粘景惇(2023)。Ivan Illich友善教育思想的衍釋與應用(系統編號:111NTNU5332013)〔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vx828
    曾久芳(1995)。伊里希非學校化教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湯志民(2017)。非典型學校:經營與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109,1-10。
    湯志民(2020)。新世代學習空間:理念與規劃。學校行政雙月刊,128,1-18。
    黃武雄(2021)。學校在窗外潮本。左岸文化。
    黃庭鈺(2015)。後現代教育思潮與後現代校園建築規畫。學校行政雙月刊,99,22-46。
    游明麟(1989)。依凡˙依利希的「廢除學校教育的社會」思想之評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心理。
    蔡牧君(2022)。校外資源對於國民小學發展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影相之研究(系統編號:110CCU01331020)碩士論文,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謝佩璇(2003)。臺北市國民中學知識管理空間規劃之研究(系統編號: 091NCCU5331007)〔碩士論文,政治大學〕。
    林錫恩、范熾文、石啟宏(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經營策略之探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35‒142。
    黃顯華、徐慧璇(2006)。臺灣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再思。高等教育,1(2),21- 45。
    顏國樑、楊郡慈(2022)。《實驗教育三法》的正面影響、問題即解決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40,298-322。
    賴清標、彭富源、楊銀興、侯世昌(2003)。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現況與成效評析。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1,1-17。
    教育部(2014)。108課綱資訊網。https://shs.k12ea.gov.tw/site/12basic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2023)https://data.gov.tw/dataset/46719
    教育部(2023)。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ErrorPage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36/67053.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35950/96151.pdf
    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臺灣總會。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19915
    鄭同僚、詹志禹審訂(2021)。實驗教育作業手冊。國立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https://teec.nccu.edu.tw/upload/ckupload/20220725_09425782.pdf
    PaGamO 。https://learning.pagamo.org/12-year-basic-education-curriculum/
    外文部分
    David Cayley(1992). Ivan Illich in Conversation: The Testament of Ivan Illich. House of Anansi Press L td.
    Ivan Illich(1971). Deschooling Society. Harper & Row.
    Moritz, C. (1969)Current biography. The H. W. WILSON Company.
    Tribun Network(2022, January 21)Ivan Illich. https://www.tribunnewswiki.com/2022/01/21/ivan-illich
    Ohliger, J. & McCarthy, C. (1971). Lifelong Learning or Lifelong Schooling? A tentative View of the ideas of Ivan Illich with a Quotational Bibiography. Continuing Education.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049398.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