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栗原祐美 Yumi KURIHARA |
---|---|
論文名稱: |
中日話題的對比分析和教學語法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話題 、日籍學生 、教學語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5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關鍵字: 話題、日籍學生、教學語法
屈承熹(1997)、Li and Thompson(1976)等認為一般句子主要成分有二:話題(topic)和評述(comment)。話題並不等同於主語(subject),而是句子層次(sentence level)的概念。Li and Thompson(1976)將語言類型分成四種,其中中文屬於話題凸顯型語言(topic-prominent);而日語屬於話題主語凸顯型語言(both topic-prominent and subject-prominent)。除此以外,中日文的另一差異在於中文沒有任何主語、賓語等標記(marker)。而日語則是幾乎所有的名詞之後都要有標誌,例如「」(WA)一般認為其表示話題、「」(GA)則表示主語。正由於中日文兩者之間的差異,因而造成日籍學生學習中文時的障礙。
學者(久野:1973、Li and Thompson:1976、徐烈炯和劉丹青:1992)對話題的定義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本文從「有定和無定」、「泛指」、「新知和已知信息」、「照應」、「焦點」、「對比」和「句首」重新觀察,以七項為指標來檢視話題的特性,並從特性、功能和結構三個方面進行中日話題的比較。
本文之教學語法以鄧守信(1997,2003,2004)提出的架構為基礎,探究針對日籍學生之話題教學語法。基於教學的考量,本文將中文話題分為四:「賓語提前型」、「主語兼任話題型」、「部分主語提前型」和「無移位型」,並從結構複雜度、使用頻率、跨語言分析三個層面討論話題的教學排序。結果發現,中日話題的結構和功能有諸多重疊之處,故話題的教學方法應以「零教學」(zero instruction)為準則,從中日文相同及相似的地方依序進行教學。對於中日語間的差異,另外提出其教學方法。
中文
Li and Thompson.黃宣範譯.1983. 漢語語法. 台北:文鶴出版社.
Richards.Jack C.等. 1998. 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 English-Chinese edition 朗文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方梅.1994. 北京口語中語氣助詞的功能研究. 於中國語文第2期
呂彥菁、李靜枝、栗原祐美.2005. 「有」的困難度初探. 北京: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
呂彥菁.2005. 現代漢語疑問詞「什麼」的教學語法.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屈承熹.1997. 華語的主題,焦點,其信息量.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研討論文集.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屈承熹.1999. 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出版社.
徐余龍. 2002. 對比語言學. 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平. 1994. 試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 於中國語文第3期
徐烈炯、劉丹青.1992. 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曹逢甫.謝天蔚譯.1995. 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 北京:新華書店
望月八十吉.1984.<從日語看華語的主題>於第一屆世界華語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法組.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梁曉云.2004. 漢語語尾助詞「呢」之教學語法初探.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夜寧、王淑美、盧翠英. 1996. 實用視聽華語(一). 台北:中正書局
葉德明主編. 2001. 遠東生活華語.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 1980. 中國話的語法.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劉珣.2002. 漢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簡論.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1984. 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於第一屆世界華語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法組.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鄧守信.2003.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總則.於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鄧守信.2004a. 對比分析與語法教學. 於漢語研究與應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守信.2004b. 對外漢語語法點難易度的評定. 於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文
庵功雄、高梨信乃、中西久子、山田敏弘. 2000.日本語文法. 3A
久野暲.1973a.日本文法研究.大修館書店.
佐藤富士夫.2000.主語,主題研究中語教育.中央大論集第21
三上章.1960.象鼻長.出版.
三上章.1970.文法小論集.出版
山田孝雄.1908.日本文法論.寶文館
柴谷正良、影山太郎、田守育啟等.1982.言語構造.出版
柴谷方良.1978.日本語分析―生成文法方法―.大修館書店
柴谷方良.1991.主題主語.日本語日本語教育15. 明治書院
柴谷方良、影山太郎、田守育.1982.言語構造―理論分析―.出版.
守屋宏則、柴森.1999.中語.同學社
小池生夫等.2003. 用言語事典.研究社
山友貴.2004.「」「」意味機能.第一書房.
沈威、中川正之.1997.中語.朝日出版社
望月圭子.1985.中語主語主題.東京外語大大院外語研究科 言語文化研究.
望月圭子.1987.談話指向言語中語.東京外語大音研究室.
望月八十吉、望月圭子.1999.「多主語構文」日中照.現代中語研究論文集.現代中語研究.
野田尚史.1996.「」「」.出版.
英文
Chafe, Wallance. L. 1976.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i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Subject and Topic. New York:Academic Press.
Chafe, Wallance. L. 1970. Mean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Illinois : Chicago Press.
Chu, Chauncey Cheng-hsi. 1998. 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Kuno, Susumu and Yuki Johnson.2004.On the Non-Canonical Double Nominative Construction in Japanese:The Particle Ga as an Object Marker
Kuno, Susumu.1973b. The structure of Japanese langua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
Kuno, Susumu.1976.Subject, Theme, and The Speaker’s Empathy—A Reexamination of Relativization Phenomena. Subject and Topic. New York:Academic Press.
Kuroda, S.-Y.1965. Generative Grammatical Studies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Ph.D.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Mass.
Li , Charles N. and Thompson, Sandra A. 1976. 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Subject and Topic. New York:Academic Press.
Quirk, Randolph.et.al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Longman
Teng, Shou-hsin.2003.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資料庫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