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掬晴
Chang, Chu-Ching
論文名稱: 女童軍團員參與服務學習經驗歷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女童軍團反哺為例
The Study of Girl Scout Group Members' Service Learning Process—An Example of the Volunteer Activity in Taipei City Girl Scout Group
指導教授: 蔡居澤
Tsai, Ju-Tse
口試委員: 吳崇旗
Wu, Chung-Chi
陳麗敏
Chen, Li-Min
蔡居澤
Tsai, Ju-Tse
口試日期: 2022/06/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couting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服務學習動機持續涉入女童軍反哺
英文關鍵詞: Service-Learning, Motivation, Continuous Involvement, Girl Scouts, feedback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78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5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童軍團員從事服務活動的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服務影響之相互關係。本研究對象是臺北市某複式女童軍團四位參與反哺活動已達10以上目前仍有參與並完成111年度女童軍三項登記的女童軍團員。本研究以個案研究訪談的方式,配合服務學習理論及經驗學習理論,來了解女童軍團員願意參與反哺活動之動機、持續涉入原因及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以下五點:
    一、女童軍團員參與反哺活動,起因為人際同儕因素、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為主要原因。
    二、參與反哺活動的一開始的阻礙主要來自於個人因素:對於溝通表達及角色切換的緊張。但會隨著持續參與並獲得團隊解決而降低。
    三、自我成長與實現及認同與尊重是持續參與的原因。
    四、持續參與過程中的發現,從情感交流、領導才能及對環境的覺察皆有正向影響。
    五、參與動機、持續因素、阻礙的排除等良性循環,造就個人生命經驗累積及多元面向思考問題的兩種收穫,又再度成為持續參與的原因。
    從研究中獲知,女童軍反哺活動是服務學習,但對於常見的服務學習所遇到的阻礙,例如:時間阻礙、家人不允許及對服務場域的不熟悉,在反哺活動中都不是阻礙的原因。而研究參與者曾經是被服務的對象,也對組織有認同進而願意回來參與,而參與的收穫又再度轉化為動機,形成正向良性的循環。因此本研究認為透過反哺活動可以增進女童軍團員自我成長及對女童軍產生典範學習,建議各團有餘力可以成立複式團,透過賦權方式增進女童軍的成長與學習。

    This study is to show the levels of social and personal growth of Taiwanese Girl Scouts by completing social service activities. Girl scou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se feedback activities displayed several aspects of social anxiety to begin with. After completing the feedback activities the girl scouts showed increased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growth, actualization and confidence. The study showed that by completing these activities the participants displayed growth in several areas of social confidence and overcome personal barriers.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女童軍服務活動與服務學習動機 15 第二節 參與動機與持續涉入理論 23 第三節 服務動機、持續涉入、服務影響及反哺服務活動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女童軍團員從事反哺活動的動機 57 第二節 反哺活動中的持續涉入歷程 70 第三節 參與反哺活動後的影響 7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93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95 參考文獻 96 中文部分 96 英文部分 101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05 附錄二、訪談大綱 107 附錄三、逐字稿檢核表 109 附錄四、訪談紀錄表 110

    Uwe Flick(2010)。質性研究的設計。(張可婷譯)。台北:韋伯文化。
    女童軍双月刊社(1986)。中華民國女童軍服務員手冊。女童軍臺灣省分會。
    中華民國台灣女童軍總會 (2021年12月30日)。https://www.gstaiwan.org/
    王佳芸(2015)青少年志工的參與動機、參與過程中的自我成長與參與過後的價值間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研究所
    任芳滿(2014)。志工參與動機、幸福感對其持續涉入之影響-以靈性安適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江明修(主編)(2003)。志工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1年12月30日)。青少年參與計畫。https://www.yda.gov.tw/docDetail.aspx?uid=30240&pid=54&docid=55885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https://hdl.handle.net/11296/gwkrcm
    吳榮達(2008)。 臺北市大同區國中生參與休閒服務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水牛。
    李穎昕(2009)。臺北市女童軍運動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38(4),91-103。
    兒福聯盟(2021年11月22日)。2021疫情時代下臺灣兒童幸福感調查。 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444
    周思憫(2021)。大專生參與身心障礙者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唐瑞(2020)。中高年齡者及老人志願服務動機對需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
    徐明、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 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2 版,19-56 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高以緯(2004)臺北縣市高中生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滿足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麗文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稱暨辭書資訊網。2022年5月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43/
    張春興(1995)。在應用科學基礎上建立教育心理學的獨立體系。教育心理學報,28,1-13。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第十二版)。東華書局。
    張春興、楊國樞(1992)。心理學。三民。
    張凌芳 (2011)。臺北市青少年領導才能內涵之認知及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灣博碩士倫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睿芷(2014)。國民中學童軍團學生之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第二版)。
    許翠玲(2018)。做一個女/童軍:童軍運動的性別意涵探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郭亭君(2013)。在職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組。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威文(2019)。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童軍團志工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陳海光(1970)。童子軍教育概論。正中書局。
    陳敏銓(2010)。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陳淑娟(2011)。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陳添丁(1990)。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水牛。
    陳麗珠譯(1999)。貝登堡夫人。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
    陸欣怡(2015)。女童軍服務員志業承諾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傅全福(1995)。全國童軍教育與活動一年來實施的報告。高市文教,53,38-41。
    傅全福(1998)。世界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先生傳。水牛出版社。
    黃玉(2005)。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395-470 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兆菱(2016)。長期參與童軍運動者的正向心理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學系。
    黃茱莉(2005)。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臺灣博碩士倫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茱莉(2012)。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楊子妮(2005)。臺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楊怡婷(2013)。「服務學習」納入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之爭議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頁88-90。
    葉姿彤(2018)。環保義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士林區及北投區市立國中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廖昱傑(2017)。高級中等學校童軍社團學生對利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廖惠玲(2021)。從深度休閒理論探討志願服務的動機與休閒效益-以議員服務處志工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劉彥俊(1995)。童軍概說及其史略。水牛。
    鄧涵方(2011)。國小幼女童軍社團服務-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鄧清如、陳昭儀(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 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1(4),703-732。
    鄭聖敏(2006)。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黎俊雄(2011)。志願服務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莊敬高職志願服務隊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研究所。
    盧尚俞(2020)。校友管樂團之個案研究-以國立嘉義高中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錢家慧(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謝美連、游登鳳、李素華、李素珍、黃素貞、洪賽綿(2002)。女童軍服務員手冊。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
    羅生麟(2018)。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專業志工學生團體持續服務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蘇雅君(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J. Beckma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Springer-Verlag.
    Anthony, Christine M. (2009). Images of girls and women in the media: A media literacy project to mi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eauty product advertising for Girl Scouts. Gonzaga University.
    Benjamin, Beth Cooper (2006). What to give the girl who has everthing: Creating leaders in an affluent suburban adolescent Girl Scout troop. Harvard University.
    Butler, Marilyn (2008). Latinas taking the lead: The impact of a leadership intervention on the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self-esteem of Latina Girl Scouts.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Connolly, Iolani (2009). Uninvested leadership: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ew troop leader perceptions in relation to turnover intentions in the Girl Scouts of southwest Texas. University of the Incarnate Word.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zentmihaly,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Vol. 1990). Harper & Row.
    Czepiel, Elizabeth Anne(1992).Volunteerism pattern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Girl Scout leaders. Boston College.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Fertman, C. I., White, G. P., & White, L. J. (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Fischer, L.R.S.,K.B.(1993) 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ge.
    Girl Scout Research Institute (2020). The Benefits of Being a Girl Scout Volunteer. https://www.girlscouts.org/content/dam/girlscouts-gsusa/forms-and-documents/about-girl-scouts/research/GSUSA_GSRI_Troop-Leader-Benefits_Summary.pdf
    Girl Scout Research Institute (2021). The Girl Scout Alum Difference. https://www.girlscouts.org/en/discover/about-us/research-and-data/girl-scout-alum-difference.html
    Heckhausen, J., & Schulz, R. (1995). A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2), 284–304.
    Houston, M. J., & Rothschild, M. L.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involvement. In S. C. Jain (Ed.),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pp.184–187).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Kapferer, J. N.,Laurent, G.(1985).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February,41-53.
    Kirby, Joshua (2010). To make their journey better: Research-focused aspirations for preparing adult volunteers for facilitating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Kolb, D. A. (201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vale, S. (1989) Issues of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tudentlitteratur, Lund.
    Lammers, J. C. (1991). Attitudes, motives, 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volunteer commitment and service duration.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14(3-4), 125-140.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167-179.
    McLeod, S. (2007).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imply psychology, 1(1-18).
    Michaelidou, Nina & Dibb, Sally (2008). Consumer involvement: a new perspective. Marketing Review, 8(1), 83–99.
    Mowen, J.C. & Minor, M. (1998). Cosumer Behavior (5th ed.). Prentice-Hall,Inc.
    Oakleaf, Linda (2006).〝Green blood〞: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long-term Girl Scout volunteer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Peter H Bloch (1982) ,"Involvement Beyond the Purchase Process: Conceptual Issue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NA -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09, eds. Andrew Mitchell, Ann Abor, MI :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Pages: 413-417.
    Peter H. Bloch, Marsha L Richins (1983).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Product Importance Perceptions. Professors of Marketi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Volume: 47 issue: 3, page(s): 69-81
    Rainumun, E. S., & Lippitt, R. (1975). The volunteer community: Creative use of human resources (2nd ed.). San Diego, CA: University Associates.
    Raj Arora, (1982).Consumer Involvement in Retail Store Positioning.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ume 10 Issue 2 P109-124
    Rothschild, M. L., & Houston, M. J. (198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oting behavi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involvement.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Ryan, R. M., & Deci, E. L. (2017).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 Guilford Publications.
    Smalt, Ruth Herron (1996). The influence of girl scouting as a character-building organization on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young girl scouts. Fordham University.
    Smith, D. H. (1982). Alturism,Volunteers,and Volunteerism. In:Harmann,j.D (ed.) Volunteerism in the Eighties.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Trang, Nga T. (2004).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Girl Scou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Venkatraman, N.(1990).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coalignment: a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7(1),19-4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