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韻如
論文名稱: 電影蒙太奇形式應用於圖像敘事之研究
The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ontage Expression Form in Narrative Pictures
指導教授: 周賢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蒙太奇圖像敘事圖畫書
英文關鍵詞: montage art, narrative pictures, picture book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1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表現形式的角度,探討兒童圖畫書如何於書頁畫幅中,以及頁次連續間,藉由畫面間的安排,使讀者能僅從敘事插圖,連貫故事的情境架構。透過電影蒙太奇藝術的表現特點,探討圖畫書中多張連續圖像間的關係與敘事性。藉由相關文獻探討的方式,歸納並分析國內外之兒童圖畫書樣本,如何運用圖與圖或頁與頁間,以蒙太奇形式對於敘事與時間之繼續,以及心理內涵等深層意義之有合宜表現與處理。本研究具體目的如下:(一)了解蒙太奇手法應用於圖畫書中對於敘事表現形式的種類。(二)歸納並分析現今兒童圖畫書中各種蒙太奇藝術之使用情形與特性。(三)探討繪者在使用蒙太奇為敘事圖像之原則時的象徵元素與形式。綜合以上分析,歸納並提供創作者以蒙太奇手法運用於圖像敘事時之參考。本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圖畫書繪者在表達連續動作或同一事件中多個重點時,常以畫面分格法的方式將重點動作表現於連續的畫格中。
    (二)類似畫面分格原則,但打破分格的畫框形式,將圖像以交錯或並列的方式錯置於同一畫面中,加強事件的連續性。
    (三)衝突與對比、象徵與隱喻,同時應用於故事結構與圖像表像中,是蒙太奇藝術表現的主要形式。
    (四)運鏡原理中景深變化與視點轉變,可增加圖像本身的運動效果以及畫頁的連續性。
    擬於從蒙太奇藝術之原則探討圖畫書中圖像的敘事性,分析歸納出蒙太奇敘事圖像的特性,並於最後透過實際應用,結合電腦數位技術完成蒙太奇敘事圖像之創作。

    關鍵字:蒙太奇、圖像敘事、圖畫書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 form, this study intends to find out how the illustrations on each page in the children picture book are arranged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a flipping, even if there are no text as a guide to the story.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vie montage art, 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uous pictures in a picture book and seeking for the narration are two major points in this study. Review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this study makes up the induction by analyz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children picture books. It adopts montage form as means to describe a story and to re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time continuity by interleaving pictures and pag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a listed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the narrative manifestation of montage in picture books.
    2. To analyze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ance of montage art to the children picture book.
    3. To probe into the analysis of symbol element and form of montage expression in narrative picture books.
    With the above statements and literatures reviewing,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Creators often draw the point action in each frame to express the continuous action or several important parts in events.
    2. It’s similar to framing principle but picture clipping form is substituted. Instead, interlaces and juxtapose of pictures is utilized for emphasizing the continuity in a event.
    3. Confliction and contrast, symbolization and metaphor are both applied in story structure and picture form as the main expression form of montage art.
    4. Using the change of depth of field and viewing angle of the picture can increase the effect of exercising in the picture and continuity of each page.
    Upon the principles of montage ar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narration of pictures and illustrations in picture books, analyzes and induces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 pictures, and applies it into creation. Then a series of creation of narrative pictures in montage art is completed through the usage of computer digital techniques.

    Keywords:picture books、montage art、narrative pictures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分析 6 第一節 圖像的敘事性 6 第二節 插畫與圖畫書 13 一、插畫 13 二、圖畫書 16 第三節 圖畫書中的圖像敘事 20 第四節 圖像敘事與電影美學 28 第三章 圖畫書中的蒙太奇敘事形式分析 42 第一節 圖畫書中的電影語言 42 第二節 圖畫書中蒙太奇形式 53 第三節 圖畫中的敘事與圖像 63 第四章 創作研究 84 第一節 創作動機 84 第二節 創作策略 85 第三節 創作說明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建議 97 第二節 創作之永續計畫 98 參考文獻 x

    書籍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
    李茂政(1981)。傳播學。台北:時報。
    李惠加(1998)。「圖畫書的語言訊息傳達」,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8~199。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黃玉珊,余為政編(1997)。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
    簡政珍(2004)。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
    E. H. Gombrich(2003)。藝術的故事(雨云譯)。台北:聯經。
    Gilles Deleuze(2003)。電影Ⅰ:運動—影像(黃建宏譯)。台北:遠流。
    Louis Giannettid(1998)。認識電影(焦雄屏譯)。台北:遠流。
    Jill Nelmes(2006)。電影學入門(陳芸芸譯)。台北:韋伯。
    John Berger(2002)。影像的閱讀(劉惠媛譯)。台北:遠流。
    Martin Salisbury(2005)。彩繪童書—兒童讀物插畫創作(周彥璋譯)。台北:視傳文化。
    Steven D. Kate(2002)。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象(井迎兆譯)。台北:五南。
    Walter Benjamin(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論文、期刊
    林怡湘(2005年7月)。拼貼法之數位表現應用於兒童圖畫書創作。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雅(2005年1月)。1987年至2003年信誼基金會以外台灣民間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與時代意義。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幸佳慧(1990年1月)。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散步─藝術風格介紹。美育,113 期,p.19~30。
    范宜善(2006年12月)。影像剪輯的表面結構與深層結構。國教新知,53卷,4期,p.47~56。
    徐素霞(1996年4月)。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 期,p.11~17。
    郝廣才(1998年1月)。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91 期,p.11~18。
    侯明秀(2004年7月)。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誌煌(2004年7月)。時間表現形式應用於兒童圖畫書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君(2005年6月)。 圖畫書之圖像藝術傳達研究 ─以台灣入選「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作品為例。 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鈺(2004年6月)。寫實性圖畫書與想像性圖畫書對大班幼兒想像力的影響。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培儀(2005年6月)。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故事書之內容分析-以David 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建宏(2004年6月)。敞性蒙太奇。電影欣賞,119期,p.08~20。
    鄭淑方(2003年6月)。幼稚園教師無字圖畫書教學運用之研究─以David Wiesner的《7號夢工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惠玲(200年12月)。台灣地區圖畫故事書出版與行消方式的改變。出版界,
    卷62,p.25~30。
    蕭嘉猷(2001年7月)。連環圖畫視框的心理意象導向構成探討。商業設計學報,5期,p.29~52。

    圖畫書
    Anthony Browne(1996)。Look What I’ve Got!。London:Walker Books。
    Briggs Raymondd(1996)。聖誕老爸渡假去(吳倩怡譯)。台北:格林。
    Eve Bunting;Ronald Himler(2002)。開往遠方的列車(劉清彥譯)。新竹:和英。
    Jan Ormerod(1982)。早安(漢聲雜誌譯)。台北:漢聲。
    Jan Ormerod(1982)。晚安(漢聲雜誌譯)。台北:漢聲。
    Maurice Sendak(1988)。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Mordicai Gerstein(2004)。走上世界最高的綱索(陳怡芬譯)。台北:格林。
    Neil Gaiman;Dave Mckean(2004)。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陳瀅如譯)。台北:繆思。
    Ross Tony(1993)。我要來抓你啦(郝廣才譯)。台北:格林。
    Steven Jenkins(1997)。What Do You Do When Something Wants To Eat You?。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Wiesner David(1994)。瘋狂星期二。台北:格林。
    Wiesner David(2000)。7號夢工廠。台北:格林。
    Wiesner David(2002)。豬頭三兄弟(黃筱茵譯)。台北:格林。
    林小杯(2006)。先跟你們說再見。台北:天下。
    肥田美代子;石倉欣二(2003)。阿讓的氣球(張玲玲譯)。台北:維京。
    宮西達也(2005)。你看起來很好吃(沙子芳譯)。台北:三之三。
    賴馬(1996)。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台北:國語日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