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秦永健
論文名稱: 國中數學基測與校內段考之分析
指導教授: 郝永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基本學力測驗數學學習領域數學教學內容分析
英文關鍵詞: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mathematical learning area, mathematical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後,數學教師的段考命題是否受基測試題影響而轉化。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透過數學認知能力,即「概念理解」、「程序執行」、「問題解決」三向度,分析基測數學試題與學校教學評量數學試題之分布情形,並比較兩類試題之異同,歸納教師的數學試題如何受基測數學試題趨勢之影響。另外,也觀察研究場域的希望國中的1403位畢業生,其段考學習成就與基測成績的相關情形,來瞭解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並經由與訪談對象之對談,了解學校教師之觀點,分析教師在命題過程中如何受基測影響。
    綜合研究之發現與討論,得出以下結論:
    一、在數學認知能力,基測與學校內的評量試題的相同點是:均以「概念理解」和「程序執行」所佔比例最多,但教學評量比基測試題在兩種認知向度所佔比例較為高;兩者在「問題解決」向度的試題比例最少,但基測較教學評量為高。基測試題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在「概念理解」和「程序執行」向度上,與校內的評量有互為消長的情形。
    二、學校內的評量試題與基測成績具有高度相關,顯示學校教師實施評量,有助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
    三、學校內教學評量試題的命題,受基測試題命題的影響。但無論考試類型如何轉變,教師的命題皆以達成教學目標為主。
    根據研究結論,作者分別提出對數學教師、教育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方向作出建議,期望完善的基測或其他大型測驗,能為「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帶來正向影響。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BCT) influenced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monthly exam proposition after the BCT was carried out. The study adopte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mathematical cognitive abilitie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procedure knowledge and execu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it aim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he mathematics questions between BCT and the school examinations, and conclude how BCT influenced the school teachers’ questions of the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observed the 1403 students in Hope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the school examinations and the grades of B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 Besides, the study applie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how they changed by the BCT in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questions for a test or examination.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On the mathematical cognitive abilities:to compare the BCT questions and the questions of schoo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the similarity is the ratios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procedure knowledge and execution are the most, but the latter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former on the two dimentions . Both ratios of problem solving arethe least, but the former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latter. After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is implemented,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procedure knowledge and execution are interacted in the situation of growth and decline between the BCT and the school instuctional assessments.
    2. The relation is quite significant betwee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and the grade of the BCT, and which reveals that school teachers implement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which benefit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gnitive abilities.
    3. In formulating the questions for the school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s, teachers are influenced by the BCT propizition. But no matter how the types of examintions change, the teachers’ propizition always want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mathematics teachers, Educational Controll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direction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by the writer.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 well-reformed BCT and the other large-scale assessments will br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for the phenomenon of “exam-oriented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數學教育的目標與數學課程主題內容......................13 第二節 入學考試制度與教學評量...............................21 第三節 數學認知能力........................................34 第四節 評量方式對教師的影響.................................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48 第四節 研究流程............................................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65 第一節 2001至2010年國中基測數學科試題在數學認知能力的分布情形...65 第二節 2001至2010年國中校內數學科段考試題在數學認知能力的分布情形67 第三節 比較國中基測與學校的數學段考試題在數學學科能力分布的異同..70 第四節 比較國中基測的數學成績與校內段考數學成績的關聯性.........73 第五節 說明基測命題方式對希望國中數學教師段考命題方式的影響.....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5 參考文獻.................................................89 壹、中文部分..............................................89 貳、外文部分..............................................95 附錄.....................................................97 附錄一 基北區-臺北市100學年度免試入學規劃內容一覽表...........97 附錄二 專家意見諮詢表. ...................................99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00 附錄四 受訪者基本資料調查表...............................101 附錄五 訪談大綱..........................................102 附錄六 基測數學科試題認知能力分布類目表.....................103 附錄七 教學評量數學段考試題認知能力分布類目表................105

    壹、中文部分
    方欽鴻(2006)。從數學競試中分析高中生數學能力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王雅蕾(2010)。基測改變了什麼?從教學現場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學評量的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文慈(2000)。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3-10。
    江文慈(2004)。教學評量改革的難題分析-技術、文化、政治與後現代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7(3),1-16。
    江佩倫(2009)。嘉義地區國二數學科段考試題分析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數學教育學門資源整合規劃小組(1996)。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數學教育。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何英奇(1992)。教學評量的基本原則。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評量研究,3-30。台北市:五南。
    余民寧、賴姿伶、劉育如(2004)。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成效之初步調查-學生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7(3),457-481。
    余民寧、賴姿伶、劉育如(2005)。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成效之初步調查-學校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8(2),193-217。
    余麗玉(2003)。創意數學遊戲書。新北市:閣林國際。
    吳武典(2004)。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主題演講: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
    吳武典(2005)。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以九年一貫課程和多元入學方案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3(1),35-6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市:桂冠。
    宋曜廷、許福元、曾芬蘭、蔣莉蘋、孫維民(2007)。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29-50。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
    李坤崇、歐慧敏(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
    李政貴(2002)。從數學難、數學美談數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53。
    周祝瑛(2009)。邁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由繁化簡的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教育資料集刊,42。
    林士弘(2007)。國中複習考對基測成績及登記分發落點預測模型之研究-以台北市H國中為例。東吳大學商用數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世華(2001)。基本學力測驗的相關議題。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3,93-99。
    林世華(2002)。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與教育品質的共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96,5-10。
    林世華(2004):探究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對國民中小學學生語文數理學習結果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93A005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生傳(2004)。臺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23,1-36。
    林秀珍、徐世豐(2003)。「制度化」的基本學力測驗對國中教學之影響分析。中等教育,54(5),140-152。
    林秀娟(2006)。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領域試題 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科教育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炎全(2000)。從數學本質的蛻變論教學課程的成長。中學教育學報,7,67-75
    林清山譯(1990)。Mayer, R.E.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邱守榕(1990)。「數學教育合作研究計劃」第二階段的重點規劃,科學發展月刊,18(2),137-149
    邱淵等(譯)(1989)。Bloom﹐B.S.著(1989)。教學評量(Evalu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台北市:五南。
    姜博彥(2003)。高雄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登記分發入學採計在校成績之調查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寧(2006)。九十四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試題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柳賢、李浩然(2006)。從青少年國際城市數學競賽分析中學生之數學能力。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短篇論文。
    馬向青(2002)。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博銓(2004)。社會領域課程教學實施的檢討與發展。發表於2004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張郁雯(2006)。不同評量層次成就分數的解釋與使用。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41-56。
    張鈿富、王世英、吳慧子與周文菁(2006)。基本能力評量跨國發展經驗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究,68,81-99。
    張鈿富、吳柏林(1996)。台灣地區中小學在學人數結構改變之探討。國立編譯館刊,25(2), 247-261。
    張靖宜(2005)。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命題分析研究-「國二段考試題」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参字第90042578號)。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台北市:作者。
    許泰益(2000)。考考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迷思與回應。高中教育,12,6-9。
    郭生玉(1996)。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心理與教育測驗(第十版)。台北市:精華書局。
    陳初芳(2001)。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華譯(2001)。A. K. Dickionson著。評量、測驗與歷史理解。清華歷史教學,12,3-33。
    陳昭地等(1999)。中華民國參加1999年第四十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參賽報告,第1~55頁。
    陳昭地等(1999)。中華民國參加1999年第四十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計畫報告,第1~74頁。
    陳慧珍(2010)。九十七學年度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模擬測驗數學科試題分析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豐祥(1994)。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臺灣學生。
    傅秋英(2007)。學生、家長、國中教育人員對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態度及改進意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傅秋英(2007)。學生、家長、國中教育人員對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態度及改進意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曾國禎(2004)。花蓮縣國中教師對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認知及其對教學與評量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曾國禎(2004)。花蓮縣國中教師對基本學力測驗之認知及其對教學與評量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游自達(2010)。數學能力之內涵變遷與學習成果評量所面臨的挑戰。中等教育,61(2),8-19。
    黃永和(1996)。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俊英(1996)。SAS精析與實例。台北:華泰。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楊孝榮(1989)。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及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三版,台北:東華書局。
    楊思偉(2001)。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再檢視。師友,404,5-9。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三版。台北市:東華。
    楊淑芬(1992)。科學史與科學教學。科學月刊,271。
    楊銀興 (1999)。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49-63。
    詹志禹(1996)。評量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評量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期刊,13,45-47。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約蘭(2004)。測驗的功能與影響-兼論對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省思。中等教育,55(2),136-154。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2)。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蔡淑麗(2002)。臺灣地區高中地理科新教材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富森(1998)。淺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評鑑原則。測驗與輔導,150,3119-3125。
    鄭富森(2001)。教學評量: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台灣教育,604,2-14。
    鄭毓信(1998)。數學教育哲學。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鄭蕙如(2006)。國中生數學內容知識與數學認知能力之混合Rasch模式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47-274。
    盧雪梅(2000)。美國的「全國教育進展評量」(NAEP)。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143-153。
    蕭憶梅(2003)。英國與台灣歷史科考試之比較。清華歷史教學,14,69-81。
    謝秀宏(2005)。國中生胚騰推理與數學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簡茂發 (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1-40。台北:師大書苑。
    羅曉雯(2002)。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外文部分
    Cunningham, G. K.(1998).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ing texts.London:Falmer Press.
    Glaser, R.(1990). Toward new models for assess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4(5),475-483
    Hicks,T(2003)NAEP panelists:”Teaching to test” can be effective.Education Daily, 36(60),4.
    Hopkins,K.D.,Stanley, J.C.& Hopkins,B.R. (1990).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ibler,R.J.(1974).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Boston, London: Allyn & Bacon.
    Krutetskii, V.A.(1976).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abilities in school childre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Curriculum and evaluat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Science Board.(1980).Educating Americans for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tiggins, R. J.(2002). Assessment crisis: The absence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hi Delta Lappan, 83(10), 758-765.
    Thorndike(1922). Thorndike, E. L.(1922). The Psychology of Arithmetic.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Wiggins, G.(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ilson, M.(1985). Measuring stages of growth: A psychometric model of hierarchical developmen(No.19). Hawthorn, Victori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