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俊文
Lei, Chon-Man
論文名稱: 尼采在中國的接受與詮釋(1900-1949)
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ietzsche in China (1900 -1949)
指導教授: 黃克武
Huang, Ko-Wu
口試委員: 陳建守
Chen, Chien-shou
陳惠芬
Chen, Hui-fen
黃克武
Huang, Ko-wu
口試日期: 2023/06/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超人進化論權力意志青年苦悶
英文關鍵詞: Superman, Theory of Evolution, Will to Power, the anguish of youth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跨語際的實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5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透過分析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世界趨勢、政局發展及社會脈絡,揭示中國知識分子如何發展出對尼采學說的獨特理解。
    在晚清救國的背景下,梁啟超、王國維及魯迅分別從三個途徑接收尼采的思想。在國家未來的想像下,梁啟超認為頡德的「未來主義」才是引領人類進化的出路。因此,梁啟超批評像尼采一樣的「現在主義」,並認為他們都是為了當下利益而犧牲未來。王國維則認為,只有哲學教育才能夠真正拯救中國,而從日本引進的「教育家」尼采,便成為了他的指導者。對日本留學的魯迅而言,尼采是一名啟蒙者,代表著一種「個人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促使魯迅在五四時對於傳統社會批評的關鍵。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促使知識分子重新討論尼采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間的 關係,為了讓人類進化,他們視尼采的「超人」為當中的關鍵。同時,五四運動對於 舊文化的批判,也使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變成重要的口號,並為青年提供「積極 的人生觀」,這亦衍生了對「權力意志」兩種不同的理解。但同時,「積極的人生 觀」卻壓垮了五四青年的內心,使他們對生活產生了無力感。此時,他們透過重新詮 釋及討論尼采來解放他們心中的「苦悶」。隨著中國現代化發展,1930年代起,一些 讀者也紛紛在報刊之中細說生活上的種種不公平,當中,尼采的箴言卻能像「萬能 藥」一樣安慰著他們的內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不少的知識分子視尼采為德國文化,甚至西方文 化的代表。隨著戰爭的白熱化,促使知識分子們更迫切尋找中國未來的出路。因此,1940年代,更掀起了一場關於「英雄崇拜」的論戰。這場論戰,涉及知識分子對五四意 義及中國未來的反思。當中,陳銓堅決否定五四的意義,並認為中國人正是缺乏「英 雄崇拜」,才會如此自私自利,對他而言,代表德國文化的尼采才是值得推崇的對 象。而賀麟亦持相似的態度,不過,他卻認為中國文化還是有其特有的價值。對沈從 文而言,他否定尼采的「超人」,並堅信科學及民主的價值,同時,他深信源自五四 的「天真」和「勇敢的精神」才是中國的未來的出路。
    總而言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由於世界局勢的變化和中國內部對於救亡的呼聲,加上各人理解的不同,導致對尼采學說的不同詮釋。而尼采學說則引起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國家與個人」及「傳統與未來」的思考。

    This thesis reveals how Chinese intellectuals developed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Nietzsche and his philosophy by analyzing world trends,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nd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Late Qing, Liang Qichao, Wang Guowei, and Lu Xun adapted Nietzsche's ideas throug h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Liang Qichao, envisioning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believed that Benj amin kidd's “futurism” was the way to guide human evolution. Therefore, Liang Qichao criticiz ed “presentism,” whose concept is similar to Nietzsche's philosophy, believing that this approac h sacrificed the future for immediate interests. Wang Guowei, on the other hand, believed that only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could truly save China, and saw Nietzsche, the “educator” introduced fr om Japan, as his mentor. For Lu Xun, who studied in Japan, Nietzsche was an enlightener represen ting a “personal spirit” that became the key driving force behind his criticisms of traditional soc iety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 intellectuals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etzsche an d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again, viewing Nietzsche's “Superman” as the key to human evo lution. Simultaneously, the May Fourth Movement's criticism of old culture made Nietzsche's “re valuation of all values” an important slogan and provided young people with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which gave rise to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will to power.” However, the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also crushed the inner spirit of the May Fourth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leading them to feel powerless in life. At this point, they turned to reinterpreting and discussi ng Nietzsche to liberate themselves from this anguis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 tion, starting from the 1930s, some readers began to describe various injustices in their daily lives i 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Nietzsche's aphorisms became a "panacea" comforting their hear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orld War II, many intellectuals regarded Nietzsch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German culture or even the Western culture. As the war intensified, it prompted intellectuals to urgently seek a way forward for China's future. Therefore, in the 1940s, a debate on "hero worsh ip" was ignited. This debate involved intellectual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future of China. Among them, Chen Quan firmly rejec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 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believed that it was the lack of "hero worship" among Chinese peopl e that led to their selfishness. For him, Nietzsche’s philosophy, representing the German culture, was one worthy of admiration. He Lin had a similar approach, but he believed that Chinese culture still had its unique value. As for Shen Congwen, he rejected Nietzsche's “Superman” and firmly believed in the values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At the same time, he deeply believed that the "in nocence" and "brave spirit"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ere the way forward for China's future.
    In summary, due to changes in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l call for salvation in China,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ha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understandings. Nietzsche's teachings have sparked contemplation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on the concepts of "nation and individual" and "tradition and future."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3 二、文獻回顧 5 三、研究方法 10 四、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尼采在中國早期的形象 13 一、梁啟超與「現在主義」的尼采 13 二、日本學界—尼采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相遇 17 三、王國維與「教育學家」的尼采 19 四、魯迅與「個人精神」的尼采 25 第三章 尼采在一戰至1930年代的形象 30 一、尼采作為「力」的表現 31 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犯及「進化論」者 32 三、尼采作為一種積極人生觀 37 四、從「破除偶像」到「重估一切價值」 40 五、「生命意志」、「權力意志」及「生之沖動」 42 六、五四青年與尼采 47 七、大眾報章與「萬能藥」的尼采 53 第四章 尼采在1940年代的形象 60 一、尼采與法西斯主義及其他形象 60 二、1940年代知識分子的困境 63 三、浮士德與德國狂飊精神 67 四、叔本華與悲觀意識 70 五、從叔本華走向尼采 72 六、五四問題、尼采與「英雄崇拜」 75 第五章 結論 80 徵引書目 84 一、中文部份 84 (一)報刊 84 (二)專書 85 (三)論文 87 二、西文部分 89 網絡資料 89

    一、中文部份
    (一)報刊
    《一般》
    《大中華雜誌》
    《小姐》
    《小春秋》
    《中流》
    《少年中國》
    《文星》
    《世界之窗》
    《世界文化》
    《世界晨報》
    《半月文藝》
    《四中周報》
    《民鐸》
    《永生》
    《申報》
    《光華年刊》
    《金鋼鑽》
    《南風》
    《南路抗建》
    《軍事雜誌》
    《家庭年刊》
    《時事新報》
    《救國周報》
    《教育世界》
    《清華學報》
    《現代評論》
    《創造周報》
    《新中國文藝叢刊》
    《新民叢報》
    《新青年》
    《群眾》
    《語絲》
    《銘賢校刊》
    《歐亞文化中國留法比瑞同學會會刊》
    《學生雜誌》
    《戰國策》
    《興華》
    《讀書之友》
    (二)專書
    Michael Tanner,于洋譯,《尼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收入傅光明編,《莎菲女士的日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李大釗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王元化,《王元化集》,第1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任達(Douglas R. Reynolds) ,《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江業: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成芳,《尼采在中國》,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成芳編,《我看尼采 —中國學者論尼采—1949年前》,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江沛,《戰國策派思潮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吳甿、劉美美編,《生命的奮進》,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udiger Safranski),《尼采:其人及其思想》,臺北:商周出版,2020。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 以報刊出版為中心》,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3。
    李石岑,《李石岑講演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李建民,《王國維與絕望的一九二七》,新北市:聯經,2022。
    李歐梵,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出版社,2000。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9。
    卓如編,《冰心全集》,第1冊,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
    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台北:商周出版,2018。
    季羨林,《留德十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苑書義主編,《張之洞全集》,第12冊,河北:河北出版社,1998。
    郁達夫,〈沉淪〉,《郁達夫精選集》,台北:獨家出版社,1998。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海青,《自殺時代的來臨?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知識群體的激烈行為和價值選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郜元寶編,《尼采在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張昌山編,《戰國策派文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
    張釗貽,《魯迅:中國 「溫和」的尼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
    陳鴻祥,《王國維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彭小妍,《唯情與理性的辯證》,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9。
    彭軍翔,《尼采與中國知識界的交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5。
    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第2、4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1。
    馮啓宏,《戰國策派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2000。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黃克武,《胡適的頓挫: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政治抉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21。
    黃國鉅,《尼采:從酒神到超人》,香港:中華書局,2014。
    黃懷軍,《中國現代作家與尼采》,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葉文心,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2010。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劉禾,《語際書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廚川白村,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社版,1999。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61。
    魯迅全集修訂委員會編,《魯迅全集》,第3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謝中一、陳洋編,《沈從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謝維揚、房鑫亮編,《王國維全集》,第1、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羅繼祖、王同策編,《羅振玉學術論著》,第1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嚴家炎、李今編,《穆時英全集》,第2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
    鐵流編,《郁達夫全集》,第1、5卷,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三)論文
    孔劉輝,〈戰國派作者群筆名考述〉,《新文學史料》,第2期,北京,2013.4。
    王汎森,〈「心力」與「破對待」〉,收入《執拗的低音 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14。
    王汎森,〈「煩悶」的本質是甚麼-「主義」與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收入《思想史》,第1期,台北,2013。
    伊藤虎丸,孫猛、徐江,李冬木譯,〈魯迅早期的尼采觀與明治大學〉,收入《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李冬木,〈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收入《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9。
    李珊,〈晚清時期《北華捷報》上的中國聲音〉,《近代史研究》,第5期,北京,2015。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個人觀念起源、演變及其形態〉,收入《二十一世紀》,84,香港,2004.8。
    修斌,〈王國維的尼采研究與日本學界之關係〉,《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1期,山東,2006.1。
    孫隆基,〈「世紀末」的魯迅〉,收入《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2期,香港,1992.8。
    孫隆基,〈清季「世紀末思潮」之探微〉,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0期,臺北,2015.12。
    高利克(Marain Galik),林振華、劉燕譯,〈尼采在中國(1902-2000)〉,《江漢學術》,第35卷,第2期,武漢,2016。
    高利克(Marain Galik),林振華、劉燕譯,〈尼采在中國(1918-1925)〉,《國際漢學》,第2期,北京,2018。
    張灝,〈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7期,臺北,2012.9。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收入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與,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
    景海峰,〈論柏格森對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影響〉,《現代哲學》,第3期,廣東,2005。
    隈元忠敬,劉簡言譯,〈德國哲學在日本〉,收入《德國哲學論文集》,第十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黃克武,〈梁啟超與康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臺北,1998.12。
    黃克武,〈評劉禾著《跨語際的實踐:1900至1937年間中國的文學、民族國家文化與被翻譯的現代性》〉,收入《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黃克武,〈蔣介石與賀麟〉,收入《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7期,臺北,2010。
    二、西文部分
    “The Crisis in the north: off to the front the reign of terror the...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Shanghai), 2 Aug. ,1900.
    “From the Pulpit: Caleb the courageous,"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Shanghai), 23 Jan. ,1909.
    “Professor Nietzsche,” The Times (London), 27 Aug 1900.
    “Japan: Domestic Politics in 1901,”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Shanghai), 22 Jan. ,1902.
    Cheung, Chiu Yee. Nietzsche in China, 1904-1992: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Honolulu: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2.
    Shao, Lixin. Nietzsche in China. New York: Peter Lang Inc, 1999.
    Kelly, David. “Nietzsche in China by Shao Lixin,” The China Journal, No.44 (July 2000).
    Parkes, Graham. Nietzsche and Asian Thought:Influences, Impacts, and Resonanc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Clarke, J. J. Oriental enlightenment: The Encounter between Asian and Western Thought. London: Routledge, 1997.
    Skinner, Quentin.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History and Theory, Vol.8, No.1(1969).
    網絡資料
    中央研究院英華字典: 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search.php?fulltextBtn=true&title=ywfihhbolloflod&searchStr=%E6%82%B2%E8%A7%80%E4%B8%BB%E7%BE%A9 (2021/6/30檢索):
    「老高與小茉」最新一期影片中,對於尼采哲學的理解幾乎全部都是錯誤的: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5994(2023/4/25 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