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顯傑
Chiu, Hsien-Chieh
論文名稱: 桃園市射箭發展關鍵推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key promoter of archery development in Taoyuan City
指導教授: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口試委員: 吳聰義
Wu, Tsung-Yi
邱炳坤
Chiu, Ping-Kun
高麗娟
Kao, Li-Chuan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口試日期: 2023/05/1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射箭國際教練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詞: archery, international coach, case study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法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21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3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賴文郎教練是桃園地區射箭發展極為重要的先河與推手,對臺灣射箭領域持續做出貢獻,其射箭投入過程值得探討與參考。研究目的: 具體而言針對研究對象的發展與貢獻,本研究的課題有四個面向,分別包含如下:一、選手發展歷程;二、國內、外執教;三、行政服務;四、核心信念,以有助於對賴文郎老師在射箭發展上有更清楚地認識,也能提供日後射箭發展的參考依據。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主要以賴文郎作為研究中心,並蒐集報導、研究文獻、影音檔與田野觀察等多方資料來源,且透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及歸納。研究發現:賴文郎教練個人名聲在射箭界遠播,並且在選手到擔任教練的轉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了射箭界首位成為國際教練的先河。其奉獻精神和毅力值得學習和敬佩,即使現在已是耄耋之年,仍能全力協助國內舉辦賽事。此外,他的教導和精神也推動著臺灣射箭運動的發展,對於學生也提供了莫大的啟示與引導。因此,賴文郎教練的貢獻不僅在射箭領域,更是在做人方面給予學生楷模的示範,成為臺灣射箭發展的積極力量。

    Lai, Wen-Lang, a coach in the field of archer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as a pioneer and driving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ery in Taoyuan, Taiwan. Regarding his contributions to archery domain in Taiwan are worthy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Lai, Wen-Lang's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sport across four dimensions: 1. athlete development process, 2.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aching experiences, 3.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and 4. core beliefs. By examining these dimension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his involvement in archery development can be gained,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future reference in the field of archery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This is a case study with Lai, Wen-Lang as the central focus.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including reports, research literature, audiovisual material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were collected. Data collection and synthesis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indings: Coach Lai, Wen-Lang's personal reputation extends far within the archery field, he has played a core role in the transition of athletes to coaching positions, becoming the first coach in archery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His dedication and perseverance are commendable, even in his advanced years, as he continues to actively support domestic competitions. Even his teachings and spirit have propelled the development of archery in Taiwan, providing significant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to students. Therefore, Coach Lai, Wen-Lang's contributions not only extend beyond the archery area, but serve as a role model in personal conduct and become a positive driving force in Taiwan's archery development.

    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次…………………………………………………………………….….………. .v 表次………………………………………………….…………………….………viii 圖次……………………………………………………………….………………..x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課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射箭運動發展……………………………………….……………….7 第二節 臺灣射箭運動起源與發展………………………………………….15 第三節 射箭運動比賽的內涵……………………………………………….19 第四節 射箭運動人物的研究……………………………………………….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28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28 第三節 資料蒐集…………………………………………………………….31 第四節 資料處理…………………………………………….........................33 第五節 研究倫理…………………………………………………………….35 第肆章 個案運動生命經驗……………………….……..……………37 第一節 選手發展歷程………………………………….…………………….37 第二節 國內、外執教………………………………….…………………….41 第三節 行政服務……………………………………….…………………….50 第四節 核心信念……………………………………….…………………….5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63 第一節 結論………………………………………………….……………….63 第二節 研究反思…………………………………………….……………….65 參考文獻…………………………………..…………….……………..68 中文文獻………………………………………………...….…………………68 英文文獻………………………………………………....……………………73 附錄……………………………………………………………………75 附錄一 中文訪談同意書……………………………………..………...…….75 附錄二 英文訪談同意書……………………………………..………...…….76 附錄三 賴老師的訪談大綱…………………………………..………...…….77 附錄四 其他受訪者的訪談大綱……………………………..………...…….78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簽名………………………………………..……..……..79 附錄六 田野觀察日記………………………………………………………..81 附錄七 賴老師訪談逐字稿………………………………………..…..……..82 附錄八 世界總會副會長 Sanguan Kosavinta訪談逐字稿……..……..……94 附錄九 陳婷妮訪談逐字稿……………………………………………..……98 附錄十 林雅華教練訪談逐字稿………………………………………..…..104 附錄十一 李婉儀教練訪談逐字稿……………………………………..…..110 附錄十二 秦秋月教練訪談逐字稿……………………………………..…..118 附錄十三 邱炳坤校長訪談逐字稿……………………………………........125 附錄十四 林宜螢主任訪談逐字稿…………………………………………130 附錄十五 賴文郎選手時期相關照片………………………………………136 附錄十六 平鎮射箭場落成及生活點滴…………………...…………....….136 附錄十七 泰國執教相關照片…………………………...…………….……137 附錄十八 東南亞運動會得獎………………………...……………….……138 附錄十九 泰皇邀請慶功宴………………………………...………….……139 附錄二十 帶領選手出國比賽相關照片………………...……..…….……..140 附錄二一 全國行政相關照片………………………….…………….……..141 附錄二二 全國中等學校射箭發展推動三年紀錄……...………….………142 附錄二三 獲國際射箭總會副主席頒發顧問證書與國光獎章...….………143 附錄二四 賴文郎事跡總表……………………..…...…..….………………144

    中文文獻
    中國射箭協會 (2022年7月10日)。中國射箭協會傳統弓分會?抓飯直播體育新聞。https://www.tsxjt.com/zixun/65191.html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8)。 Archery 射箭. http://www.tpenoc.net/?p=4545
    五賀友繼 (2017)。現代弓道起源及其技法。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3),62-64。
    木村吉次 (2001)。体育・スポーツ史概論。都京都;杏林舍。
    王正邦(2014)。射箭選手王正邦2004 年到 2012 年三屆奧運參賽經歷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王玉麟 (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
    王泠、李鴻棋 (2015)。臺灣女子籃球運動訓練計畫。大專體育,134,41-51。DOI: 10.6162/SRR.2015.134.05
    付緒國、王維、宋加強、吳陽陽 (2020)。中國射箭文化的多元價值研究。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煙臺開發區實驗小學,42(6),86-106。
    冉青珍、路潔、路喜善、路志正 (2012)。從中醫嗣育理論看現代生活方式對女性生育功能的影響。 時珍國醫國藥,23(8),2089-2090.
    伍育英 (2010)。基督宗教信念對女性喪偶者生命意義重構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江吟梓、蘇文賢(譯) (2010)。M.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A user’s Guide)。臺北市:學富。
    吳協昌 (2022),臺灣史上第1次 112全中運允跨性別選手參賽。中央通訊社。
    吳萬福 (1999)。射箭運動心理建設。擬88.1.28於北訓中心。
    https://lovegreentea1992.pixnet.net/blog/post/12780603
    吳穌、林紀玲 (2009)。運動員焦慮量表編製。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6,45-57。
    吳蕙如 (2009)。2004及2008年奧運射箭成績之分析-以吳蕙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桃園縣。
    吳聰義 (1998)。射箭選手放箭前後肌電圖與穩定性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吳聰義、吳治翰、邱炳坤、張育愷、張怡潔 (2017)。自我對話在射箭之介紹與運用。運動教練科學,45,107-118。
    李非 (2004)。光復初期臺灣經濟的重建與恢復。2004 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俊霖 (2013)。射箭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學業專注力影響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李建興、林郁偉、廖宗耀 (2015)。 嚆矢之志:高柳憲昭射箭軌跡之敘說。體育學報,48(3),309-321。
    https://doi.org/10.3966/102472972015094803006
    李萃瑜、林國棟 (2015)。人物誌第10輯-一箭鍾情-賴文郎,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181-199。
    李濤名 (2013)。高雄地區射箭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沈持盈 (2016)。韓國人為何擅長射箭。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education/e6pblr.html
    房曉偉 (2022)。韓國射箭項目發展歷程、經驗及啟示。體育文化導刊,1,14-19 。
    林大森 (1999)。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8,35-77。
    林天佑 (1993)。象牙之塔春秋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生傳 (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本炫 (2007)。不同質性方法的資料分析比較。於周平、楊弘任編,《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嘉義:南華教社所。
    林佩璇 (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
    林政賢 (2008)。射箭技術報告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林政賢、邱炳坤、嚴聖鎬 (2021),臺灣與韓國的射箭運動培育概況,國民體育季刊,50(2),43-50+106-107。
    林國斌、黃啟光、王智弘 (2010)。射箭技術訓練之探討。淡江體育,13,42-48。
    邱文信、陳羿揚、李建勳 (2016)。核心肌群訓練之新思維。大專體育,139,40-46。DOI:10.6162/SRR.2016.139.05.
    邱憶惠 (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
    姚明光 (2010)。肌力訓練對空氣手槍射擊穩定性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洪子程;李炳昭 (2011)。我國奧會歷史發展之探討,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 刊 ; 6,3-15。
    洪嘉文 (2000)。學校體育再造之探討。體育學報, 29, 59–70。
    高麗娟、黃光獻 (2014)。 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 47(2), 159- 177。
    宮田純治-1967 ( 2018年5月2日)。和弓與現代弓的挑戰。雪花新聞
    https://www.xuehua.tw/a/5ec812297d4441100ae3cb6d?lang=zh-tw
    徐梓益 (2008)。爭取2006年世界大學射箭錦標賽參賽資格之研究-以徐梓益選手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桃園縣。
    桃園市政府 (2015)。 桃園市參加全民運動會績優選手教練及組隊單位獎勵要點。12 月 31 日發布,府體全字第1110098484號令。
    張作為 (2007)。論著作於學術倫理之實踐與省思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新竹市。
    張芬芬 (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 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憲庭 (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 學校行政,36,87-93.
    教育部 (2000)。完全中學設立法規,09 月 25 日發布,教育百科。
    教育部 (2021)。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臺教授體部字 1100006595B號。
    許樹淵 (1999)。如何提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43,7–11.
    連萌 (2020 年 12 月 22 日)。 說說中國古代的射箭運動明代佚名作《明宣宗行樂圖》中「射箭」圖卷。 華夏經緯網。光明日報。
    https://ppfocus.com/0/he86f5311.html
    郭振維 (2009)。優秀射箭選手郭振維之心路歷程-2003年到2008年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桃園縣。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妍伶 (2011)。射箭團體賽出賽選手之經驗:臺灣北部某大學射箭隊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新華 (2017)。中國古代射箭史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蘇州大學。
    彭士誠(2020)。十年磨一箭-射箭國手彭士誠自我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臺北市。
    斯湯達 ( 2007 年 8 月 6 日)。射箭的起源、沿革及奧運會發展史。搜狐體育。 http://2008.sohu.com/20070806/n251425229.shtml
    曾震仁 (1996)。優秀射箭選手瞄準穩定性與重心偏移之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葉重新 (2005)。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毅志 (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
    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巨流。
    黃麗續、魏書娥 (2013)。加護病房裡生命末期的醫療決策:以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 (同意) 書的決策分析為例。生命教育研究,5(1),25-56.
    雷千瑩 (2018)。中華臺北國家代表隊韓籍射箭教練具滋晴帶隊風格之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9,17 - 29。
    體育署體育文物運動數位典藏 (2020年11月24日)。人物訪談影片長版-賴文郎。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kN_eZPWG8
    廖文峯 (2011)。自然科學發展處處長致全體自然科學界的一封信-研究的基石重視學術倫理。http//esrpc.ncu.edu.tw/public/tw/news/detail/58/1?search=&date_start=&date_end=
    蔡侑達 (2011)。計劃與管制:一個臺灣升學主義的經濟學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臺北市。
    劉明煌、吳聰義、黃明祥、李曜全、吳昇光 (2008)。優秀射箭選手之運動傷害調查。 健康促進科學2008,3(2),65-78。
    潘敏銳 (2014)。核心力量訓練對優秀射箭運動員成績影響的證實研究。搏擊 (體育論壇),6(6),57-60。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鄭國銘、李建興 (2016)。我武唯揚臺灣射箭任俠-林圭章,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 第11輯,臺灣身體文化學會,215-237。
    機秀玲 (2012)。學習適應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 3(2), 141–155。
    賴文郎-桃園縣射箭委員會總幹事「無日期(n.d.)」
    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sports/interview/arrowinstructor/arrowinstructorindex2.htm
    謝福財 (2014)。南投縣射箭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臺北市。
    魏均珩 (2019)。2017世界射箭錦標賽男子個人賽銀牌之奪牌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臺北市。
    羅欣怡、許美智 (2007),運動員競賽前狀態性焦慮的產生對生理反應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45-54。

    英文文獻
    Burgess, R. G. (2002).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Routledge.
    Hemara, C., Ketkan, P., Singchainara, J. & Santiboon, T. (2021). Efficient archery posture Training analysis of archery performances for the talent development and excellence achieve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and Sports Sciences, 9(6), 1435 - 1446. DOI: 10.13189/saj.2021.090640.
    Ertan, H., Kentel, B., Tümer, S. T., & Korkusuz, F. (2003). Activation patterns in forearm muscles during archery shooting. Human Movement Science, 1, 37-45. DOI: 10.1016/s0167-9457.
    Trotier, F. (2017). Changing an image through sports events: Palembang’s success story.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Science, 6(1), 3-18.
    Garraty, J. A. (1957). The nature of biography. The Centennial Review of Arts & Science, 1(2), 123-141.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Mcdonald, P. (2000). The star system: Hollywood’s production of popular identities. NY: Columbia.
    Min, A. K. (2015). Sport as a tool of politics: A study on Myanmar's Southeast Asian Games 2013. : Wellington: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Moulin, J. (2015). Introduction: towards biography theory. Cercles: Revue pluridisciplinaire du monde anglophone, 35, 1-11.
    Neuman, W. L. (2000). 社會研究方法一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朱柔若譯)。臺北:揚智文化。
    Ong Poh Choo (1993). History of the SEA Games, Sports 21, no. 2, 29.
    Simsek, D., Cerrah, A. O., Ertan, H., & Soylu, A. R. (2014, October). Kinetic and Kinematic Analysis of Recurve Archery Shooting Technique. In ISBS-Conference Proceedings Archive.
    Soylu, AR., Ertan, H., Korkusuz, F. (2006). Archery performance level and repeatability of event-related EMG. Hum Mov Sci. 6, 767-74. doi: 10.1016/j.humov.2006.05.002.
    SeanLiu ( 2009 年11月5日)。 射箭,Dr.Eye譯典通大眾字。
    http://www.dreye.com/ews/uw/word/view.php?id=3791
    Yin, R., K.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