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韓承樺
論文名稱: 語言、翻譯與思想-嚴譯《羣學肄言》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克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中文關鍵詞: 嚴復斯賓塞翻譯進化調適詞彙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以嚴復翻譯的《羣學肄言》為核心,探討它出現在晚清社會的意義、影響,時人對該書的了解與評估;且試圖分析嚴復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差距,進而觀察他對斯賓塞思想的理解和誤讀。希望透過這個方式,能更清楚認識斯賓塞在近代中國的足跡。
除去頭尾兩章為緒論和結論外,本文中間有三章,分別討論《羣學肄言》的成書始末、內容,與其傳播和影響的問題。第二章〈晚清斯賓塞思想與《羣學肄言》的譯介〉,探討斯賓塞學說典籍來到中國的歷史。首先將利用清末報刊、學人文集等資料,重建斯賓塞思想從日本轉譯入中國的過程,比較日譯和嚴譯斯學的差異。接著描寫嚴復翻譯《羣學肄言》的始末,藉此觀察他如何逐漸形成對斯賓塞思想的認識。並比較此書和當時日譯西學的差異。
第三章〈嚴復翻譯《羣學肄言》的特點與思想〉,本章運用「文本比較」的方式,比較《羣學肄言》和《社會學研究》兩個文本的差距。分別探討編排方式、嚴復特殊的翻譯手法、關鍵詞彙的翻譯、對斯賓塞思想的理解和誤釋此四個層面。比較嚴復譯文與原文的差距,觀察成功與不成功的翻譯情形,如何反映出他對斯賓塞思想的認識情況。這部分必須注意譯文對應原文的部分,也留意嚴復未譯或曲解的部分,因為他所放棄、誤會的部分會影響到他選擇部分的意義,要了解嚴復對斯賓塞思想的認識,就必須同時考慮理解的曲解表現。再者,譯文中關鍵詞彙的轉換也是值得討論之處,發掘詞彙的翻譯,和其負載的文化意涵,將能了解嚴復用以接引新思想的媒介、意義。綜合這四個層面,析論嚴復放在《羣學肄言》裡的聲音。
第四章〈《羣學肄言》的傳播與影響〉,末章討論此書在晚清社會的出版和讀者的回應,考察《羣學肄言》的思想內涵被國人接受的問題。此處還會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更詳細的探討斯賓塞在晚清社會面對的挑戰。嚴復、章太炎對社會學的理解差異,過去一直未被釐清。本章便將描寫在兩人大辯論的過程中,表現出關於翻譯、社會學學說、思想取徑的差異。一方面疏理嚴復和章太炎交往始末,另一方面討論兩人思想的「競」與「合」。進而能使我們更加明白近代知識份子對斯賓塞思想的看法。
總合這幾章的討論,筆者期望能對「嚴復思想」與「進化思想與晚清漸進調適思潮」兩論題有所開展。它們其實是彼此相關的。嚴復、斯賓塞的思想取向,都是接近「調適」的路徑。而斯賓塞思想的內容,與嚴復的認識相比,是否有差距?差距又是甚麼?他們二人的漸進調適思想,為何都無法在中國生效?或許,從嚴復所譯的《羣學肄言》談起,是為一個不錯的方向。

第一章、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文獻回顧 7 三、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6 第二章、晚清斯賓塞思想與《羣學肄言》的譯介 29 一、斯賓塞思想在晚清的譯介 29 二、嚴復翻譯《羣學肄言》始末 44 第三章、嚴復翻譯《羣學肄言》的特點及思想 65 一、《羣學肄言》的書名、目錄及編排方式 66 二、特殊的翻譯手法-調換順序、簡化原文、增換事例 74 三、關鍵詞彙的翻譯 88 四、成功與不成功的翻譯 114 第四章、《羣學肄言》在晚清社會的傳播與影響 151 一、《羣學肄言》的出版及知識份子的反應 152 二、嚴復與章太炎兩人關於社會學思想的論辯 163 第五章、結論 199 徵引書目 207 一、史料 207 二、專書 210 三、期刊論文 215 四、網路資源 221

徵引書目
一、 史料
(一) 中文部分:

1. 《大公報》
2. 《民報》
3. 《東方雜誌》
4. 《昌言報》
5. 《浙江潮》
6. 《新民叢報》
7. 《新學書目提要》
8. 《萬國公報》
9. 《遊學譯編》
10. 《增版東西學書錄》
11. 《獨立評論》
12. 《譯書彙編》
13. 《譯書經眼錄》
14.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卷12,上冊。
15.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冊一至四。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11》,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17. 中國革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編,《新民學會資料》,長沙:人民出版社,1980。
18.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上冊。
19.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國父全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3,第2卷。
20.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冊一至五。
21. 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蘇報》,台北:學生書局,1965。
22. 林琴南,《林琴南文集》,北京:中國書店,1985。
23. 姜義華編,《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卷3。
24. 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集三。
25. 胡珠生編,《宋恕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冊上。
26. 胡適,《四十自述》,湖南:岳麓書社,1998。
27. 孫本文,《當代中國社會學》,(據勝利公司1948年版影印),收入《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89,第一編,冊15。
28. 孫應祥、皮後鋒編,《《嚴復集》補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9.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上冊。
30. 孫應祥,《嚴復年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1. 格致書院編,弢園重校,《格致書院課藝》,冊4。
32. 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33. 張之洞,《勸學篇.外篇》,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4. 張紅暉、胡江波譯,《社會學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
36. 梁啓超,《飲冰室文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冊2。
37.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冊2。
38. 梁啟超,《新民說》,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
39.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集四。
40. 章炳麟著,徐復注,《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1. 莫世祥編,《馬君武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42. 郭沫若,《少年時代》,收入氏著,《沫若自傳》,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卷一。
43. 陳應鼓註釋,《莊子今註今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上冊。
44. 斯賓塞.赫伯特(Spencer, Herbert)著、張雄武譯,《社會靜力學(節略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5.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上冊。
46. 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下冊。
47. 湖南人民出版社校點,《郭嵩燾日記》,長沙:人民出版社,1982,卷三。
48. 馮自由,《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3,第二集。
49. 熊月之主編,《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50.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51. 劉孟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嚴復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2.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據寧南武氏1936年排印本重印,1997,下冊。
53. 潘乃谷、潘乃和選編,《潘光旦選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第三卷。
54.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卷5。
55. 錢鍾書主編,《萬國公報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56. 嚴復譯,《天演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57. 嚴復譯,《羣學肄言》,上海:上海文明書局,1903。
58. 嚴復譯,《羣學肄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二)西文部分:

1. Spencer, Herbert. “Manners and Fashion,” Herbert Spencer, Essays: Scientific,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 Vol. III. New York: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6, pp. 1-51.
2. Spencer, Hebert. “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 Herbert Spencer, Essays: Scientific,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 Vol. I. New York: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6, pp. 8-62.
3. Spencer, Herbert. The Study of Sociology. London: Henry S. King & Co, 1877, 6th ed.
4. Spencer, Herbert. A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D. Appleton, 1904. Vol. I. II.
5. Spencer, Herbert. The Data of Ethics. New York: Hurst & Company, 1879.
二、專書
(一)中、日文部分:

1. Swingewood, Alan著,彭懷恩等譯,《社會學思想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
2. 王元化,《清園近思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 王中江,《嚴復》,台北:東大圖書,1997。
4. 王中江,《進化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5. 王天根,《《天演論》傳播與清末民初的社會動員》,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6.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885。
7. 王栻,《嚴復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8. 王憲明,《語言、翻譯與政治 嚴復譯《社會通詮》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  王爾敏,《近代上海科技先驅之仁濟醫院與格致書院》,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
10. 史華慈(Schwartz, Benjamin I.)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11. 古爾德(Gould, Stephen Jay)著,程樹德譯,《達爾文大震撼-聽聽古爾德怎麼說》,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5。
12. 皮後鋒,《嚴復大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3. 皮後鋒,《嚴復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4. 吳丕,《進化論與中國激進主義,1859-192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2006。
16. 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7.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
18.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19.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北京:中華書局,2006。
20. 沈蘇儒,《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
21. 周一農,《詞彙的文化意涵》,上海:三聯書店,2005。
22.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23. 俞政,《嚴復著譯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24. 姚純安,《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進程(1895-191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25. 姜義華,《章太炎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26. 施耐德(Schneider, Axel)著,關山、李貌華譯,《真理與歷史 傅斯年、陳寅恪的史學思想與民族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7. 恩斯特.邁爾(Mayr, Ernst Walter)著,田洛譯,《很長的論點-達爾文與現代進化思想的產生》,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8.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29. 浦嘉珉(Pusey, James Reeve)著,鐘永強譯,《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30. 馬克斯‧韋伯(Weber, Max)著,康樂、簡惠美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7。
31.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4。
32. 高惠羣、烏傳衮,《翻譯家嚴復傳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33. 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34. 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35. 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6.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7.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一八六八-一九一八)》,北京:中華書局,1979。
38. 樓宇烈、張西平主編,《中外哲學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9.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台北:允晨文化,1998。
40.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再版。
41. 楊雅彬,《近代中國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上下冊。
42.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6。
43.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啓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44.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5. 戴維斯.瑪莉(Davies, Merryl Wyn)著,王道還譯,《達爾文與基本教義派》,台北:果實出版,2003。
46. 劉少杰,《中國社會學的發端與擴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7. 歐陽哲生,《嚴復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48.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49. 賴建誠,《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台北:三民書局,2001。
50. 霍夫斯達德(Hofstadter, Richard)著,郭正昭譯,《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51. 韓江洪,《嚴復話語系統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52. 羅耀九主編,《嚴復年譜新編》,廈門:鷺江出版社,2004。
53. 山下重一,《スペンサーと日本近代》,東京都:御茶の水書房,1983。

(二)西文部分:

1. Barker, Ernest. Political Thought in England 1848-1914.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2nd ed.
2. Bowler, Peter J. Evolution: The History of an Idea. Berkeley: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3rd ed.
3. Burke, Peter. and Ronnie Hsia, Po-Chia. ed.,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 Dikő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London: Hurst & Company, 1992.
5. Duncan, David.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Herbert Spencer. London: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6.
6. Francis, Mark. Herbert Spencer and the Invention of Modern Lif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
7. Hudson, William Hen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erbert Spencer. London: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6.
8. Lee, Leo Ou-fan.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9. Liu, Lydia H.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 1900-1937.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0. Liu, Lydia H. The Clash of Empires: The Inventions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Huang, Max Ko-wu. The Meaning of Freedom: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12. Peel, John David Yeadon. Herbert Spencer: The Evolution of a Sociologist. Aldershot: Gregg Revivals, 1992.
13. Pusey, James Reeve.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4. Pusey, James Reeve. Lu Xun and Evolu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15. Schwartz, Benjamin I.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6. Taylor, Michael W. The Philosophy of Herbert Spencer. London: Continuum, 2007.
17. Turner, Jonathan H. Herbert Spencer: A Renewed Appreci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5.
18. Young, Robert M. Mind, Brain and Adapt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分:

1. 王中江,〈中日文化關係的一個側面-從嚴譯術語到日譯術語的轉換及其緣由〉,《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5年,頁141-154。
2. 王中江,〈進化主義與中國近代的保守、漸進與激進〉,收入於鄭大華、鄒小站主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 王天根,〈宗法社會與近代民族主義-以嚴復、章太炎對《社會通詮》探討為中心〉,《學術論壇》,期2,2002年,頁102-106。
4. 王天根,〈嚴復與章太炎社會學思想的對峙與交流〉,《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5,期1,2003年2月,頁49-54。
5. 王天根,〈嚴復與晚清幕府〉,《史學月刊》,期8,2006年,頁28-35。
6. 王向清、向知燕,〈章太炎俱分進化論形成原因考〉,《湖湘論壇》,期5,2006年,頁35-38。
7. 王汎森,〈「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收入於氏著《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8. 王宏斌,〈西方土地國有思想的早期傳入〉,《近代史研究》,第6期,2000年,頁184-197。
9. 王栻,〈嚴復與嚴譯名著〉,收入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論嚴復與嚴譯名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0. 王道還,〈嚴復《羣學肄言》研究(之一):原著文本的來歷〉,「史語所講論會」,2008年5月26日,頁1-13(未刊稿)。
11. 王爾敏,〈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及其問題之發掘〉,《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12. 王憲明,〈解讀「闢韓」-兼論戊戌時期嚴復與李鴻章張之洞之關係〉,《歷史研究》,期4,1999年,頁113-128。
13. 王憲明,〈執西用中,融匯創新-從《社會通詮》若干段落翻譯看嚴復的文化取向〉,收入黃瑞霖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14. 王憲明,〈嚴譯名著與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以嚴復譯《羣學肄言》為例的考察〉,《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總第84期,2008年,頁24-30。
15. 田默迪,〈嚴復天演論的翻譯之研究與檢討:與赫胥黎原文之對照比較〉,《哲學與文化》,第19期,1975年9月,頁4-18;第20期,1975年10月,頁49-58。
16. 余英時,〈再論中國現代思想中的激進與保守──答姜義華先生〉,《二十一世紀》,總第十期,1992年4月,頁143-149。
17.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收入氏著,《現代儒家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18. 吳建林,〈論嚴復於《原富》內經濟類名詞之翻譯手法及其所譯名詞之消亡〉,台北: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9. 吳展良,〈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繼承與轉化〉,《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頁239-276。
20. 周建高,〈斯賓塞對近代日本影響管窺〉,收入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編,《日本研究論集:200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1. 李澤厚,〈論嚴復〉,收入氏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
22. 汪榮祖,〈激進與保守贅言〉,《二十一世紀》,總第十一期,1992年6月, 頁133-136。
23. 俞政,〈嚴復留英期間的幾個問題〉,《安徽史學》,期一,2004年,頁 75-79。
24. 姜義華,〈激進與保守:與余英時先生商榷〉,《二十一世紀》,總第十期,1992年4月,頁134-142。
25. 孫國棟,〈讀姜義華「激進與保守」書後〉,《二十一世紀》,總第十一期,1992年6月,頁141-143。
26. 孫江,〈序言:語言學轉變之後的中國新史學〉,收入孫江主編,《新史學: 概念.文本.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8。
27. 孫軼旻,〈別發印書館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學術月刊》,第40卷7月號,2008年7月,頁103-109。
28. 祝平一,〈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知識〉,《新史學》,7卷,2期 ,1996年6月,頁47-98。
29. 張瑞德,〈嚴復對斯賓塞社會有機論的介紹與曲解〉,《大陸雜誌》,第57卷,第4期,1978年8月,頁34-36。
30. 張寧,〈腦為一身之主:從補腦藥看清末上海新藥業的出現〉,「近史所學術討論會」,2009年4月9日,頁1-23(未刊稿)。
31. 戚學民,〈嚴復《政治講義》文本溯源〉,《歷史研究》,第2期,2004年,頁85-191。
32. 許紀霖,〈激進與保守的困惑〉,《二十一世紀》,總第十一期,1992年26月,頁137-140。
33. 郭正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近代科學思潮社會衝擊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下冊,1972年12月,頁557-625。
34. 郭正昭,〈達爾文主義與中國〉,收入於張灝,《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 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
35. 郭廷以,〈近代科學與民主思想的輸入-晚清譯書與西學〉,收入氏著,《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36. 傅鏗,〈大陸知識份子的激進主義神話〉,《二十一世紀》,總第十一期,1992年6月,頁144-147。
37. 黃克武,〈論李澤厚思想的新動向:兼談近年來對李澤厚思想的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5期,1996年6月,頁425-460。
38. 黃克武,〈嚴復研究的新趨向:記近年來三次有關嚴復的研討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5期,1998年3月,頁7-11。
39. 黃克武,〈嚴復的翻譯:近百年來中西學者的評論〉,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編,《嚴復與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
40. 黃克武,〈嚴復與梁啟超〉,《台大文史哲學報》,期56,2002年5月,頁29-68。
41. 黃克武,〈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9,2005年9月,頁24-31。
42. 黃克武,〈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民主觀念〉,收入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43. 黃克武,〈嚴復與《居仁日覽》〉,《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57-74。
44. 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和製漢語的競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62,2008年12月,頁1-42。
45. 黃林,〈文明書局-近代中國版權保護的先行者〉,《出版廣角》,期1,2003年1月,頁63-64。
46. 黃順力,〈嚴復與章太炎兩人進化論思想的比較〉,收入氏著,《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論》,長沙:岳麓書社,2005。
47. 黃碧雲,〈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社會」觀念〉,國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48. 黃進興,〈追求倫理的現代性-從梁啟超的「道德革命」談起〉,《新史學》,第十九卷,四期,2008年12月,頁77-120。
49. 鄒振環,〈《物競論》的譯本與原作〉,收入氏著,《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6。
50. 鄒振環,〈《羣學肄言》和斯賓塞學說的流行〉,收入氏著,《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
51. 鄒振環,〈二十一世紀轟動一時的《互助論》〉,收入氏著,《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
52. 鄒振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譯出的《達爾文物種原始論》〉,收入氏著,《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
53. 鄒振環,〈翻譯大師筆下的英文文法書-嚴復與《英文漢詁》〉,《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卷3期,2007年5月,頁51-60。
54. 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2004年6月,頁17-59。
55. 福武直,〈日本社會學〉,收入福武直主編,《世界各國社會學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56. 趙濤,〈章太炎居日期間對日譯西學的吸收及其思想變化〉,《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9,期2,2006年6月,頁5-12。
57. 劉人鵬,〈「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慾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8月,頁1-42。
58. 墨子刻,〈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些問題-一個休謨後的看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期,1986年,頁46。
59. 蔣英豪,〈晚清「天演」、「進化」二詞的消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頁73-89。
60. 蔡樂蘇,〈嚴復啟蒙思想與斯賓塞〉,收入劉桂生等編,《嚴復思想新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二)西文部分:

1. Andrew J. Nathan, “Book Review: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5, No. 1, Nov. 1985, pp. 127-128.
2. Dixon, Thomas. “Herbert Spencer and Altruism: The Sternness and Kindness of a Victorian Moralist,” Greta Jones and Robert A. Peel ed., Herbert Spencer: The Intellectual Legacy. London: The Galton Institute, 2004.
3. Furth, Charlotte. “Book Review: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89, No. 4, Oct. 1984, pp. 1135-1136.
4. Jansen, Marius. “Japa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in Fairbank, John K. and Liu, Kwang-Ching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Vol. 11. Part 2.
5. Howland, Douglas. “Herbert Spencer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Early Meiji Japa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42, No. 1, Jan. 2000, pp. 67-86.
6. Jixing Pan, “Book Review: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Isis, Vol. 76, No. 3, Sep. 1985, pp. 438-439
7. Jones, Greta. “Spencer and his Circle,” Greta Jones and Robert A Peel ed., Herbert Spencer: The Intellectual Legacy.
8. Richards, Robert J. “The Relation of Spencer’s Evolutionary Theory to Darwin’s,” Greta Jones and Robert A Peel ed., Herbert Spencer: The Intellectual Legacy.
9. Sun, Chung-h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before 1949,”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87.
四、網路資源
Hugh Shapiro, “Interpreting the Idea of Nerv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ashm/lectures/Shapiro-ft.pdf (查詢時間:2009/5/1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