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符愛萍
論文名稱: 顧城與詩之本質
指導教授: 林安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顧城詩之本質冥冥場域本源詩人何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8下載:7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詩之本質」之提出,實隱含一「存有本源」回歸之企盼與可能。此迴返的觀照在論文各章中一以貫之,由本源的觀照步向「詩本質」之思。「顧城」在論題中與「詩之本質」並置於一並列的關係上,將作為一相攜並進的引領者,引領我們「思」的前進。顧城思的方式是「觀」,回到即在其外又在其中的原點,體現了一種「本源之思」,「詩」在顧城「思」中得到一種本質、本源性的回歸。然而,本論文展現其思的目的已不僅僅是為了說「顧城」的「詩」與「思」,而是一個回到一個更本源的地方,來觀看詩本身所呈現的存在之思。
論文各章站在回歸「詩之本質」的基礎點上,展現「觀」的三層面:一是詩本源來處的思考;一是思詩在人間顯現的存在形式,即「詩的語言」;一是回到整體「場域」之中觀看詩與詩人,即詩不離人,人不離思,詩人之思不離存在「場域」。故此三者一為內在的本源層面、一為實存的形式層面、一為整體的場域層面。「冥冥──詩本源的回溯」、「詩的語言」與「詩與存在之思」,此三者實為一整體的不同面向,三者合一、整全而不可分。
首先在「冥冥──詩本源的回溯」一章中,開宗明義指出「冥冥」為詩的終極依歸。本章之重點在於強調有一本源,即「冥冥」的存在,它不可說,但卻是人可感知得到的。然提出詩本源的回歸以後,筆者復以「詩是道在人間世的彰顯」道明「冥冥」是在「場域」之中的感知,詩的創造過程必然有人「加入其中」,但卻不是人可決定把握的。
「詩的語言」一章從「語言」作為人類存在方式的層面出發,探討「詩的語言」對人類的獨特意義。人往往自陷於利害的話語之場中,並以為此是唯一之場,以異化的生命為如實的生命。顧城回到本源觀語言的自然性,為人類生命異化提出一遠離利害的話語之場,回歸本源的可能。當語言回到本源的狀態時,其靈動的生命也將新鮮的氣息注入人的生命中,此為詩對人類存在的治療意義。
最後即以前兩章為基礎,論詩人的「詩與存在之思」,由此說明「詩思不二」。先論詩人對詩在人間的種種現象的思考,由「回到寫詩的初心」、「詩完成以後」至「詩歌潮流與形式演化」展現一漸進、擴展的詩之思路。而後再論詩人的存在醒思,可見存在之思與詩人的詩一體呈現,兩者並未割裂開來。「詩人何為」之提出則探討詩人在「場域」(人間)中之作為、作用。詩人因其「感」之天性而先行意識到眾人所未察覺的人類存在問題,使其身負「道說」的天職,引領人迴返的路向。「詩人之死與存有之哀思」延續「詩人何為」的思考脈絡,將詩人的死亡置於人類的存在困境上予以反思,思詩人背負存有之「感」的艱辛。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題之提出 1 一、「詩之本質」──一種本源性回歸之可能 1 二、「顧城」作為「思」之引領者 3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說明 4 一、顧城詩觀之性質 4 二、顧城傳略 6 三、顧城研究概況綜述 15 四、死亡事件的釐清與筆者之態度 16 第三節 研究進路 17 一、思之總要 17 二、思之進程 19 第二章 「冥冥」──詩本源的迴溯 第一節 前言 21 第二節 詩源於「冥冥」 22 一、回歸詩的實質 22 (一) 詩源於「冥冥」的提出 22 (二) 「詩源於『冥冥』」乃中國文化精神之繼承 25 二、源於「冥冥」的精神能量 28 三、「冥冥」在萬物之中 29 第三節 如何聽見「冥冥」之聲 31 第四節 詩意的化境 34 一、回到大通的原初化境 34 二、由「化」而生的「無法之法」 36 第五節 詩是道在人間世的彰顯 42 一、「冥冥」作為詩之本源 42 二、「存有三態論」與詩的「意義」 45 三、「冥冥」的神秘不可道說 46 第六節 結語 47 第三章 詩的語言 第一節 前言 49 第二節 詩與語言 49 一、語言的過程 49 二、藝術(詩)的殊勝 52 第三節 詩語言的自然性 53 第四節 詩語言的言意問題 66 一、詩的「言」與「默」 66 二、閱詩的方式 69 第五節 結語 76 第四章 詩與存在之思 第一節 前言 77 第二節 詩在人間 77 一、回到寫詩的初心 77 二、詩完成以後 80 三、詩歌潮流與形式演化 82 第三節 詩人對人類存在狀況的醒思 84 一、死亡的困惑 84 二、存有執定的異化狀態 85 三、現實與理想的矛盾 94 四、別有天地非人間──在人世中「觀」 96 五、相信超越人世的光明 98 第四節 詩人何為 99 第五節 詩人之死與存有之哀思 104 第六節 結語 110 第五章 結論 112 參考書目 119

參考書目

一、專著

(一) 顧城作品

顧 城
1988 顧城詩集。 台北:新地出版社。
1993 顧城散文選集。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5 顧城詩全集,顧工編。 上海:三聯書局。
2001 顧城的詩。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a 走了一萬一千里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5b 顧城文選‧別有天地。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5c 回家──顧城精選詩集。 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
顧城、雷米
1993 英兒。 台北:圓神出版社。
顧城、謝燁
1993 墓床──顧城謝燁海外代表作品集,虹影、趙毅衡編。 北京:作家出版社。

(二) 顧城傳紀與評述

文 昕
1994 顧城絕命之謎。 北京:華藝出版社。
江熙、萬象
1996 靈魂之路——顧城的一生。 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江曉敏 編
2005 顧城:生如蟻,美如神。 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
麦娜、朱小平
1994 朦朧的死亡。 北京:華藝出版社。
陳子善
1993 詩人顧城之死。 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黎方
1994 朦朧詩人顧城之死。 廣州:花城出版社。
蕭夏林
1994 顧城棄城。 北京:團結出版社。
顧 鄉
1994 我面對的顧城最後十四天。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三) 詩觀參考部分

甲、古籍文獻(含今人校釋注譯之著作)

王國維 (清) 著,王幼安校
1975 人間詞話‧蕙風詞話。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何文煥 (清) 輯
1983 歷代詩話。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 怡
1993 新譯老子解義。 台北:三民書局。
2000 新譯莊子內篇解義。 台北:三民書局。
林安梧
2002 新譯老子道德經。 台北: 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陸機 (晉)
1981 陸士衡文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
郭慶藩 (清) 撰、王孝魚 點校
2004 莊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樓宇烈 校釋
1983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劉勰 (梁) 著、 范文瀾 注
1993 文心雕龍注。 台北:開明書局。
嚴羽 (宋) 著、 郭紹虞校釋
1980 滄浪詩話校釋。 台北:東昇出版社。

乙、近人著述

王邦雄
1988 老子的哲學。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1a 老子道。 台北: 漢藝色研出版社。
1991b 生死道。 台北: 漢藝色研出版社。
1991c 人間道。 台北: 漢藝色研出版社。
1993 莊子道。 台北: 漢藝色研出版社。
王更生
1989 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王 南
2002 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王德威
2004 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 台北:麥田出版。
毛 峰
1998 神秘主義詩學。 北京: 三聯書店。
朱光潛
1990a 詩論。 台北:國文天地。
1990b 談美。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朱 剛
2002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棟霖、陳信元 主編
2000 中國文學新思維。 嘉義:南華大學出版。
成復旺
1992a 物與神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2b 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建民
2001 中國古代詩學原理。 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澤厚
1996a 華夏美學。 台北: 三民書局。
1996b 美的歷程。 台北: 三民書局。
2001a 美學論集。 台北: 三民書局。
2001b 美學四講。 台北: 三民書局。
李澤厚、劉綱紀
1986 中國美學史。 台北:谷風出版社。
宗白華
2005 美從何處尋。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林安梧
1993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6 存有‧意識與實踐。 台北: 文教基金會。
2003a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 台北: 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b 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 台北: 學生書局。
2006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 台北: 學生書局。
馬大康
2005 詩性語言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柯慶明
2000 中國文學的美感。 台北:麥田出版。
高友工
2004 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翁文嫻
1998 創作的契機。 台北:唐山出版社。
涂光社
2001a 原創在氣。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1b 因動成勢。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袁行霈
1996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昭瑛
2005 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郭紹虞
1994 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復觀
1976 中國文學論集。 台北:學生書局。
2001 中國藝術精神。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袁濟喜
2001 和:審美理想之維。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葉秀山
1988 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美的哲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 愉快的思。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梁宗岱
2002 詩與真。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3 梁宗岱文集。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葉 朗
1985 中國美學史大綱。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國美學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曹順慶
2001 中國古代文論話語。 成都:巴蜀書社。
馮滬祥
1990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 台北:學生書局。
葉嘉瑩
1991 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2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0a 迦陵說詩講稿。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0b 我的詩詞道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1 迦陵學詩筆記: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曾昭旭
1984 文學的哲思。 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3 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 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祖蔭
1987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 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童慶炳
1992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北京:中華書局。
蔣凡、郁源
2005 中國古代文論教程。 北京:中華書局。
廖蔚卿
1978 六朝文論。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劉若愚
1981 中國文學理論。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錢鍾翔
2001 美在自然。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顏崑陽
1985 莊子藝術精神析論。 台北:華正書局。

丙、譯著

卡西爾 Cassirer, Ernst
2003 人論(An Essay on Man :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甘陽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弗羅芒默里斯 Froment Meurice, Marc
2005 海德格爾詩學(That Is To Say : Heidegger’s Poetics),馮尚譯。 上海:上
海譯文出版社。
朱光潛 編譯
1988 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 台北:天工書局。
伍蠡甫、胡經之 主編
1987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沙 特Sartre, Jean-Paul
2000 沙特文學論,劉大悲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沙特Sartre, Jean-Paul、卡繆Camus, Albert
1971 從存在主義觀點論文學,何欣譯。 台北:環宇出版社。
里爾克Rilke, Rainer Maria
2005 給青年詩人的信(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馮至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亞當斯 Adams, Hazard
2000 西方文學理論四講(Four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and Theory in the West),傅士珍譯。 台北:洪範書局。
海德格(或譯海德格爾) Heidegger, Martin
1990 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 王慶節、陳嘉映譯。 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版。
1991 詩‧語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彭富春譯。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6 海德格爾選集,孫周興譯編。 上海:三聯書店。
2000 荷爾德林詩的闡釋(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孫周興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 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郜元寶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a 林中路(Holzwege),孫周興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b 路標(Wegmarken),孫周興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c 在通往語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a 演講與論文集(Vortrage und Aufsatze),孫周興譯。 北京:三聯書店。
2005b 存在與在(Existence and Being),王作虹譯。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c 面向思的事情(Zur Sache Des Denkens),孫周興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達維德‧方丹
2003 詩學──文學形式通論,陳靜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學位論文

張梅芳
2005 顧城及其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曉芳
2004 存在、藝術與詩。 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三、期刊文獻

(一) 與顧城相關之期刊文獻

山 林
1997 也談顧城的家庭悲劇──與殷小苓女士商榷。 聯合文學13(9):176-180。
小 寧
2002 英兒:我不愿活在顧城的陰影裡。 藝術導刊2:82-89。
文 昕
1994 最後的顧城。 詩探索1:96-126。
王運卿
2004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論顧城的詩歌創作。 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6(1):38-41。
王詩客
2001 遙寄顧城。 語文世界2:28-29。
戈 雪
2000 一個純真脆弱的童話世界——論顧城的詩。 江漢大學學報17(4):69-72。
孔慶東
1994 析顧城。 讀書6:4-5。
文藝理論研究編輯室
1994 大「炒」顧城的反響。 文藝理論研究5:12。
伊 凡
2000 永遠的顧城。 語文世界6:11。
伍方斐
1997a 顧城後期詩與詩學心理分析。 詩探索4:136-147。
1997b 顧城後期詩歌藝術形式分析。 學術研究7:74-78。
西敏
2002 自然與自我的關係:從抒情到「反抒情」詩探索2:9-23。
朱景燕
2003 眼中有淚‧心中有夢‧詩中有畫——談談顧城詩歌中的繪畫感。 景德鎮高專學報18(1):40-42。
江業國
2005 談談藝術解讀中的「辯証生命還原」——從顧城的詩《弧線》說起。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1):56-60。
江曉敏
[年分不詳] 建構:從根開始——淺談顧城詩歌的民族內蘊。 網路資源,原載於中國寫作與研究第2期,轉引自「顧城之城」網站,http://www.gucheng.net/gc/gcps/wxpl/200502/945.html。
李 平
1994 顧城的悲哀。 上海消防1:28。
李正光
2003a 他鄉的悲愴——十年回望:顧城的詩和死(上)。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10-15+19。
2003b 他鄉的悲愴——十年回望:顧城的詩和死(下)。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5:15-18+21。
李彥文
2003 從獨唱到合唱再到獨唱——論顧城的詩歌創作。 邯鄲師專學報13(2):18-22。
李美皆
2005 文學與人生的兩翼——以顧城和曹雪芹為例。 南方文壇6:4-8。
吳思敬
1994 英兒與顧城之死。 文藝爭鳴1:40-43。
吳 晟
1996 顧城詩審美心理結構三模式。 江西社會科學9:52-56。

呂 剛
2004 關於顧城詩歌的价值與意義——兼談當代文學史的敘述。 唐都學刊20(3):126-129。
李 鈞
1994 黑色的靈魂及其他──關於顧城殺人、自殺一事所聞所想。 文藝理論與批評3:87-95。
李詠吟
1995 紅樓幻境與顧城的生死哲學。 江蘇社會科學2:108-110+94。
李焯雄
1988 中心與迷官之間.一種讀法的追尋──顧城.北島詩作。 現代詩12:8-19。
沈 謙
1996 有限語言的無窮奧祕──論朦朧詩人顧城的「一代人」。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246-256。
李 麗
2005 顧城:陽光會折斷。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4:47。
林平喬
2004a 試論顧城詩的純淨美。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1):95-98。
2004b 顧城詩歌美學風格成因初探。 理論與創作1:83-86。
周 迅
1994 我看你時很遠——想起顧城的死。新聞愛好者2:38。
金鑫、邱瀲青
2002 關於詩歌建設與理想——兼論海子、顧城詩歌意義。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6(3):28-31。

1994 倫敦大學舉辦顧城、謝燁紀念展覽。 詩探索1:143。
姜 娜
1994 顧城謝燁尋求靜川。 詩探索1:127-130。
翁文嫻
2005 顧城詩「呈現」界域的存在深度──「賦」體美學探討系列之一。 當代詩學1:181-201。
孫永健
1996 撥開七彩的迷霧——論顧城的「童年質情結」。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1:62-64。

陳仲義
1994 從幻象到微型結構——顧城四首詩導讀。 名作欣賞1:46-51。
[年分不詳] 「我需要死」——詩人的「自戀癖」歸宿。 網路資源,轉引自「顧城之城」網站,http://www.gucheng.net/gc/gcps/wxpl/200502/1171.html。
陳若曦
1994 沒有女兒國,只有悲劇──顧城謝燁加州之旅揭秘。 文學自由談2:136-141。
陳俊芳
2004 從顧城的詩歌看現代詩的特徵。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3):11-12。
高華、王蕊
2005 從女性觀到死亡觀——析顧城的《英兒》和川端康成的《雪國》。 宜春學院學報27(3):53-57。
陳祖君
2004 美的恐懼和「偏執」的恐怖──論顧城兼與郭沫若比較。 文學世紀4(5):63-70。
陸漢軍
1999 顧城悲劇論。 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12-14。
唐曉渡
1994a 顧城之死。 詩探索1:144-158。
1994b 顧城之死。 傾向:文學人文季刊2:222-234。
2005 顧城之死。 當代作家評論6:144-158。
張士春、史冰如
1997 詩泉是怎樣干涸的——顧城的詩作與創作思想。 常州工學院學報10(3):99-106。
張文剛
2005 「夢」與「花」:顧城和海子詩歌創作之比較。 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30(6):36-42。
麥 可
1994 我所理解的顧城和他的文學。 當代文壇3:49-51。
畢光明、樊洛平
[年分不詳] 顧城:一種唯靈的浪漫主義。 網路資源,轉引自「顧城之城」網站,http://www.gucheng.net/gc/gcps/wxpl/200502/220.html。
晨 雨
1994 從早期郭沫若與顧城看中國詩歌的「現代主義」與外來影響。 郭沫若學刊3:46-49+45。

張明華
2004 談顧城詩歌的審美取向。 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25(4):38-39。
張宜雷
[年分不詳] 尋找光明的眼睛——評顧城詩集《黑眼睛》。 網路資源,轉引「顧城之城」網站,http://www.gucheng.net/gc/gcps/wxpl/200509/2182.html。
張 虹
2001 淺論顧城詩歌的藝術特點。 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8(3):28-30。
黃春芳
1996 論顧城悲劇的文學意義。 廣西社會科學2:108-110+94。
黃 健
1995 一代人的心靈雕塑──論顧城的詩《一代人》。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6):108-111。
張捷鴻
1997a 童話詩人:別無選擇的定位──論顧城的創作心理。 齊魯學刊4:34-40。
1997b 童話的迷惑——論顧城詩歌創作的局限性。 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69-72。
1999 童話的天真──論顧城的詩歌創作。 當代作家評論1:68-81。
張晶晶
2004 近十年顧城研究述評。 文教資料(初中版)20:27-30。
張 瑜
2005 誤讀乎?真人乎?對顧城死因的淺析及思考。 中國科技信息3:177+176。
黃 毅
1994 顧城之死與生命之火。 藝術導刊1:28-30。
張慧敏
1995 英兒話外──關於顧城女兒國對話之思考。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7-89+114。
黃曉娟
2001a 黑暗裡的光明與光明裡的黑暗──詩人朱湘與顧城的比較(上)。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1):89-93。
2001b 黑暗裡的光明與光明裡的黑暗──詩人朱湘與顧城的比較(下)。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116-121。
張頤武
1994 一個童話的終結──顧城之死與當代文化。 當代作家評論2:95-100。
張 鵬
1996 必然的悲劇結局——我看詩人顧城之死。 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23-25。
梁歸智
1994 從童話詩人到撒旦─—顧城悲劇分析。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1-55。
許 艷
2003 顧城的死亡意識。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3):74-76。
鄒向東
2002 顧城後期詩歌美學理念與藝術方法管窺。 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3(2):30-32。
彭 敏
2004 牆根下的獨白——寫給顧城。 散文詩24:28-29。
喬淑英
2000 一個童話的彼岸——解讀顧城的詩。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4):46-48。
賀詩譯
1999 顧城:坍塌的童話世界。 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5-59。
彭衛鴻
1995 一個童話的終結──顧城詩歌散論。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115-120。
蔣 華
1994 英兒、英兒,顧城最後的呼喚。 文藝爭鳴1:34-39。
趙毅衡
1994 死亡詩學──試論顧城。 當代93:86-94。
劉偉成
2006 顧城與海子。 詩網絡25:41-53。
黎 稼
1994 悼顧城。 健康必讀1:25。
劉慧珍
2001 唯靈的浪漫主義詩人——顧城。 語文學刊4:32-33。
劉耀中
2000 迷宮中的詩人──顧城的精神病,是「精神分析」可以治療的嗎? 葡萄園詩刊145:189-191。
謝冕、祁述裕等人
1994 絕筆的反思——關於顧城和他的英兒。 小說評論3:73-78。
韓傳喜
2003 從迷戀到迷失——顧城及其營造的童話世界。 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30-35。
簡文志
2004 評析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中國語文95(2):55-59。
羅 青
1988 顧城的詩。 台北評論6:26-44。
羅蔚平
1996 詩本體與詩化哲學簡說。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4:16-18。
顧城之城網站 輯
[年分不詳] 詩評家筆下的「顧城」。 網路資源,引自「顧城之城」網站,http://www.gucheng.net/gc/gcps/zsfy/200502/1298.html。
顧城、謝燁
1994 顧城、謝燁書信選。 詩探索1:131-143。
Humbert
[年分不詳] 露水中的聲音——洛爾卡與顧城的比較研究。 網路資源,引自「顧城之城」網站,http://www.gucheng.net/gc/gcps/wxpl/200502/1317.html。

(二) 其他

林安梧
2003 「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 鵝湖28(10):23-29。
周雅清
2005 「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 中國學術年刊27:23-58。
葉秀山
1997 中國藝術之形而上意義。 中國文化15、16:64-74。
1998 世間為何會有無。 中國社會科學3:170-173。
張雲鵬
1999 彼岸世界的尋求──象徵主義詩論基礎性傾向分析。 昌濰師專學報18(3):34-39。
廖四平
2001 「純真」說‧「象徵」說‧「契合」說──梁宗岱的詩論。 江蘇社會科學2:110-115。

注:以上期刊文獻頁數為「起頁-迄頁」,轉頁則以加號(+)表示。

四、講座與研討會論文

林安梧
2006 「存有三態論」及其本體詮釋學──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 刊於「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印,頁809-821。
青銅學會 主辦
2003 顧城詩學系列講座—─顧城逝世十周年醒思(3月至9月)。 主講人為黃粱、翁文嫻、潘柏世、張梅芳。講題為:一、文化性命的折損與重建—─談一代人顧城的生死;二、顧城之《頌歌世界》;三、顧城之《鬼進城》;四、道家眼中的顧城詩;五、《紅樓夢》與女兒國;六、顧城詩語言的高度;七、顧城與「家」的瓦解。 網路資源,轉引自「顧城之城」網站,http://www.gucheng.ne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