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孟平
Hsiao, Meng-Ping
論文名稱: 以學生觀點為主軸的社團評鑑方向之探究
Investigating Club Evaluation Focused on Student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 蔡志賢
Tsai, Chih-Hsien
口試委員: 蔡志賢
Tsai, Chih-Hsien
楊智元
Yang, Chih-Yuan
陳明國
Chen, Ming-Kuo
口試日期: 2024/06/1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社團運作學生社團評鑑制度學生觀點多元評量
英文關鍵詞: Club Operations, Student Clubs, Evaluation System, Student Perspectives,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團參與乃是大學生涯重要經歷之一,過程除了和夥伴建立深厚友誼、擁有深刻回憶外,還能學習各種課外專業技能知識。然社團若要健全發展,勢必需要一檢測評估標準,藉以知曉社團運作狀況從而改善。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對現行社團評鑑之看法及收穫,期望瞭解大學生對該制度之想法見解,並在未來建構一以學生觀點為主軸之社團評鑑方式。研究目的有三:一、瞭解現行社團評鑑之概況;二、探討社團幹部對社團評鑑制度之看法;三、依研究結果提出社團評鑑制度修正參考與實務建議。
    本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個別訪談,邀請16位參與112年或113年全國社團評鑑之社團幹部參與,探詢學生角度真實看法。研究結果歸納為社團評鑑之目的功能、指標項目、評量方式、參與動機、結果運用、收穫學習和問題困難。
    重要結論如下:
    一、社團評鑑之目的功能:具備「檢視運作」、「統整資料」、「觀摩交流」、「良性競爭」和「傳承延續」之目的。
    二、社團評鑑之指標項目:現行指標「內容合理宜延續」、「配分比重宜修改」、「屬性類別宜獨立」、「社團特色宜凸顯」、「團隊凝聚宜呈現」,另闡述對現行「共通性」、「社團活動績效」與「現場詢答」評分項目之意見。
    三、社團評鑑之評量方式:宜以多元化方式進行,如「文書資料」、「現場詢答」、「增加動態及影片展示」、「評委實際走訪視察」、「現場佈置」、「資料電子化」以及「建立進步獎與合格制」。
    四、社團評鑑之參與動機:包括「確保社團資源」、「累積相關經驗」、「檢視社團運作」和「產生目標爭取榮耀」。
    五、社團評鑑之結果運用:涵括「增進自我肯定並有利於未來就業求職」、「使學校瞭解社團運作提供指導與獎勵」、「提升宣傳曝光率增加招生或額外機會」與「提供成長中社團補助以免惡性循環」。
    六、社團評鑑之收穫學習:包含「強化專業技能認識社團脈絡」、「增進口條表達和交流機會」及「增加團隊凝聚留下美好回憶」。
    七、社團評鑑之問題困難:涵蓋「社團傳承斷層造成資料缺漏」、「社團評鑑指標內容空泛不明確」、「工作和時間分配具挑戰性」、「資料繁瑣」,以及「社團幹部投入度低」。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clubs i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university life. It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build deep friendships and create lasting memories but also allows them to acquire various extracurricula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ledge. For clubs to develop healthily, a standard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essential to assess and improve their oper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student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with the current club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ir views and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method centered on student perspectiv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are threefold: (1)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club evaluations, (2) to examine the views of club leaders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3) to propose revisions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lub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volves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inviting 16 club lead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national club evaluations in 2023 or 2024 to share their genuine opinions from a student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the purposes, indicators, evaluation methods,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on, application of resul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club evaluation system.
    The key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Purposes and functions of the club evaluation: These include reviewing operations, consolidating information, fostering observation and exchange, encouraging healthy competition, and ensuring continuity and inheritance.
    Indicators for club evaluation: The current indicators are seen as reasonable and sustainable, but the weighting should be adjusted, categories should be independent, uniqueness should be highlighted, and team cohesion should be demonstrated. Opinions on the current scoring items such as commonality, club activity performance, and on-site questioning are also discusse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club evaluation: A diverse approach is recommended, including documentation, on-site questioning, dynamic and video presentations, on-site inspections by judges, site arrangement, data digit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gress awards and qualification systems.
    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club evaluation: These include securing club resources, accumulating relevant experience, reviewing club operations, and striving for recognition and honor.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ese encompass enhancing self-affirmation beneficial for future employment, helping schools understand club operations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rewards, increasing publicity and recruitment opportunities, and offering subsidies to growing clubs to avoid negative cycles.
    Learning outcomes from the club evaluation: These include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club contexts, improving public speaking and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increasing team cohesion and creating fond memories.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club evaluation: These include gaps in club legacy leading to incomplete information, vague evaluation criteria, challenges in work and time management, cumbersome documentation, and low engagement of club leaders.

    謝誌 ⅰ 摘要 ⅱ ABSTRACT ⅳ 表次 ⅸ 圖次 ⅹ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大學階段發展 11 第二節 社團評鑑概念 24 第三節 現行大專校院社團評鑑實施方法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8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1 第三節 研究實施 54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7 第五節 研究信賴度 5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2 第一節 社團評鑑之目的功能 62 第二節 社團評鑑之指標項目 70 第三節 社團評鑑之評量方式 85 第四節 社團評鑑之參與動機 93 第五節 社團評鑑之結果運用 97 第六節 社團評鑑之收穫學習 102 第七節 社團評鑑之問題困難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0 附件一 訪談大綱 130 附件二 訪談知情同意書 131

    中文文獻
    王玫婷、葛惠敏、李隆盛(2017)。普通大學校訂基本素養與學生養成能力之契合度分析。課程與教學,20(1),73-104。https://doi.org/10.6384/CIQ.201701_20(1).0004
    王學民(2023)。輔導社團參與全國學生社團評選與校內評鑑制度的變革-以東海大學千陽管樂社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8),32-43。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05
    任家荃(2018)。107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學生事務與輔導,57(1),80-82。https://doi.org/10.6506/SAGC.201806_57(1).0008
    吳昌振(2019)。應用IPA分析法探討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THE.NTNU.DCEL.003.2019.F02
    吳昌振、張同廟(2019)。個人因素、社團評鑑指標重要性與表現性關係之研究。學生社團學刊,(7),1-27。https://doi.org/10.6909/JSO.201901_7.0001
    吳昌振、張同廟(2020)。以IPA分析法探討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學生社團學刊,(8),49-70。https://doi.org/10.6909/JSO.202001_8.0003
    吳振邦(2020)。以CIPP模式建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8(4),50-66。https://doi.org/10.6506/SAGC.202003_58(4).0005
    吳鎮全(2019)。IPA分析法導入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THE.NTNU.DCEL.011.2019.F02
    宋亞杰、簡尹庭(2023)。大學生社團經驗學習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61(4),30-43。https://doi.org/10.6506/SAGC.202303_61(4).0004
    李坤憲(2023)。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特優獎之社團輔導技巧-以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弦音吉他社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8),73-77。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11
    李麗紅、楊政議(2020)。質性研究訪談個案數之判定:資料飽和概念之使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6(1),47-5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8136702-202001-202001030027-202001030027-47-52
    阮光勛(2014)。促進質性研究的品質與可信性。國教新知,61(1),92-102。https://doi.org/10.6701/TEEJ.201403_61(1).0010
    林合懋、陳昭雄(2009)。近三年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幹部社團參與之自我成長經驗及其高自我成長經驗影響因素之探討。弘光學報,(57),46-67。https://doi.org/10.6615/HAR.200912.57.04
    林志昇(2023)。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特優獎之社團輔導技巧-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舞蹈研習社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8),44-49。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06
    林志偉、蕭宗璿、曾怡喬(201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就業力關係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學生社團學刊,(4),47-65。https://doi.org/10.6909/JSO.201601_(4).0003
    林欣薇(2023)。臺北市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6),69-91。https://doi.org/10.6865/JSLSE.202304_(6).0004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https://doi.org/10.30072/JDR.200506.0005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心理。
    姜雅惠、陳明國(2015)。全國大專校院社團(學生會)評選機制之探討。社團經營與輔導,(1),11-15。
    柯志堂(2015)。評鑑成績可否作為社團辦公室分配及經費補助之依據?專訪: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柯志堂學務長。社團經營與輔導,(1),16-19。
    徐明(2005)。大學生社團服務學習經驗與關懷道德發展歷程關係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7),1-22。https://doi.org/10.6231/CME.2005(17)01
    張同廟(2015)。Now What:社團評鑑之省思。社團經營與輔導,(1),4-10。
    張同廟、張昭雄(2010)。南部大學學生社團凝聚力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弘光學報,(58),94-114。https://doi.org/10.6615/HAR.201003.58.08
    張松山、康雅婷、陳朝政、周汎澔(2019)。大學生參與社團行為態度之探討-以K醫學大學為例。學生社團學刊,(7),47-71。https://doi.org/10.6909/JSO.201901_7.0003
    張雪梅(2015)。大三學生學校社團參與經驗及參與效益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3(4),25-45。https://doi.org/10.6506/SAGC.2015.5304.04
    張毓容、劉芹芳(2023)。社團評鑑及檔案資料整理真的不難-長庚科技大學玩具世界社不能沒有你。社團經營與輔導,(8),50-57。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07
    張聰明(2008)。「檔案功能鑑定理念與方法」之探討。檔案季刊,7(4),44-6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90425001-200812-201904250021-201904250021-44-64
    教育部(2022)。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
    教育部(2024)。113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
    許若玫、嚴孟云、陳明國(2019)。建構大學生核心能力評量量表初探-以南部A大學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4),27-43。https://doi.org/10.6908/SAMGC.201909_(4).0003
    郭柏育、張靈珠、莊翔達、陳明國(2019)。學生社團課程對於大學生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影響之研究-以南部某大學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4),44-59。https://doi.org/10.6908/SAMGC.201909_(4).0004
    陳君敏(2020)。淺談研究中之「知情同意」。彰基醫療健康防治季刊,(40),26-28。https://doi.org/10.6527/PVMN.202006_(40).0010
    陳明國、鍾昀蓁、顏君婷(2021)。我國大學校院學生社團評鑑評量尺規建構初探。學生社團學刊,(9),61-80。https://doi.org/10.6909/JSO.202101_(9).0003
    陳亭羽(2023)。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特優獎之社團輔導技巧-以朝陽科技大學基層文化服務隊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8),69-72。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10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59-78。https://doi.org/10.6615/HAR.200507.46.06
    陳昭雄、胡庭禎、鄧蘭、張立安(2005)。全國大專績優社團學生幹部對於大專校院校園社團發展工作認知之探討。弘光學報,(45),147-157。https://doi.org/10.6615/HAR.200505.45.13
    陳昭雄、簡信男、林合懋、許仁慈(2006)。全國大專校院校園社團發展趨勢之探討─由歷年來全國社團評鑑及傑人會獲獎社團資料分析。弘光學報,(49),37-4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60325001-200611-201606300017-201606300017-37-46
    陳柏熹、黃馨瑩、陳郁欣、葉泰廷、蘇少祖(2015)。大學生基本素養測驗的發展及信度效度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3),95-126。https://doi.org/10.6209/JORIES.2015.60(3).04
    曾建元(2003)。《社團經營與發展》教學經驗分享。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2(1),64-7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71024001-200303-201711200004-201711200004-64-72
    曾詠庭(2019)。淺談全國學生社團評選的功能與省思。學生事務與輔導,58(3),5-7。https://doi.org/10.6506/SAGC.201912_58(3).0002
    曾詠庭(2022)。111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側寫。學生事務與輔導,61(1),77-78。https://doi.org/10.6506/SAGC.202206_61(1).0010
    曾詠庭(2023)。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特優獎之社團輔導技巧-以中央大學咖啡研究社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8),17-20。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03
    游士正、吳添銘(2023)。溫馨的承擔-雲科大會計系學會輔導經驗談。社團經營與輔導,(8),78-81。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12
    鈕文英(202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四版)。雙葉書廊。
    黃世琤、黃富順(2009)。發展心理學。空大。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https://doi.org/10.6231/CME.2000(9)07
    黃清旗(2014)。全國社團評鑑薪傳-心傳各社團。學生事務與輔導,53(1),86-88。https://doi.org/10.6506/SAGC.2014.5301.09
    黃清旗(2023)。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特優獎之社團輔導技巧-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樂水社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8),5-11。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01
    黃紹喻、蕭宇芳、李育齊(2020)。社團參與經驗與就業力之關係研究-以輔仁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學生社團學刊,(8),71-90。https://doi.org/10.6909/JSO.202001_8.0004
    黃益松、羅麗雲(2007)。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2),17-34。https://doi.org/10.6797/LTARGE.200708.0017
    楊玉惠(2013)。大專院校學生核心能力發展之探析。績效與策略研究,10(2),1-36。https://doi.org/10.6736/JPSR.201309_10(2).0001
    楊昌裕(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應用與方案設計–大學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東吳大學。
    楊媁茹(2020)。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暨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001491
    楊蕊伊(2018)。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社團評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https://doi.org/10.6232/LTE.2004.37(4).4
    葉姵伶(2017)。從學生社團輔導發展探討軟實力之培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167-170。
    廖運榮、余瑩瑛(2003)。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75-485。https://doi.org/10.6695/AUES.200306_92.0048
    趙俊彥(2016)。全國社評聚群英.觀摩交流續創新。學生事務與輔導,55(1),76-78。https://doi.org/10.6506/SAGC.2016.5501.08
    劉若蘭、楊昌裕(2013)。影響大學生能力發展相關因素研究。公民訓育學報,(22),1-21。https://doi.org/10.6231/CME.2013(22)01
    蔡志賢(2012)。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2274
    蔡志賢(2013)。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項目建構研究。學生社團學刊,(1),29-48。https://doi.org/10.6909/JSO.201301_(1).0002
    蔡志賢(2015)。社團評鑑指標評析及其內涵釋義。社團經營與輔導,(1),20-37。
    蔡志賢(2019)。再論社團評鑑:談社團檔案之功能。學生事務與輔導,58(3),1-4。https://doi.org/10.6506/SAGC.201912_58(3).0001
    鄭英耀、葉麗貞、劉昆夏、莫慕貞(2011)。大學生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測驗學刊,58(3),531-558。https://doi.org/10.7108/PT.201109.0531
    鄭華庭(2007)。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績效—以臺北科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07.00108
    謝秀芳(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5),45-53。https://doi.org/10.6619/YKDTY.2002.5.1
    鍾昀蓁(2021)。我國大學校院學生社團評鑑之評量尺規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100074
    鍾國良(2023)。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特優獎之社團輔導技巧-以弘光科技大學社團評選為例。社團經營與輔導,(8),63-68。https://doi.org/10.6908/SAMGC.202311_(8).0009
    簡尹庭、闕嘉瑜(2019)。大學生社團參與經驗與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發展之關係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服務性社團幹部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7(4),48-65。https://doi.org/10.6506/SAGC.201903_57(4).0005
    闕嘉瑜(2020)。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人員工作經驗之研究。
    學生事務與輔導,59(3),44-55。https://doi.org/10.6506/SAGC.202012_59(3).0005
    嚴偉蓮(2023)。新冠疫情期間臺師大在學港生學習及生活適應歷程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301353
    蘇錦麗(2009)。“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月刊,(21),58-62。https://doi.org/10.6445/EB.200909.0021
    蘇錦麗、黃曙東(2007)。世界重要國家評鑑專業標準與原則發展對我國之啟示。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1),51-82。https://doi.org/10.6197/EHE.2007.0101.03
    Kim Gale Dolgin (2021)。青少年心理學:發展、關係與文化(第二版)〔洪光遠、連廷嘉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8)
    Richard M. Lerner (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黃德祥、薛秀宜、謝龍卿、洪佩圓、黃惠鈴、朱麗勳、巫宜倫、謝幸穎、許惠慈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06)

    英文文獻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 Ba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rtilla, J. A., & James, J.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 (3), 77-79.
    Perry, W. G. Jr. (1970) Forms of intellectu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New York: Holt, Rinehant and Winston, In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