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田若韻 |
---|---|
論文名稱: |
論餘生者的的意義治療-以舞鶴小說為本 |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舞鶴創作 、餘生敘事 、意義治療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國際資本入侵和社會人際關係全面商品化之下,舊有的生活秩序和經驗世界一夕之間崩潰,這樣的重傷可以看做是「對文化整體延續性的摧殘」。這摧殘所帶來的創傷,切斷了個體連接群體的感情扭帶,破壞了那一必須由文化個體用記憶和身體實踐來保有生存意義的價值體系。
創傷事件之劫後餘生在事件之後,活在扭曲的記憶和威權的解釋下,獨自啃蝕著自己的創傷;邊緣化的部落,遊蕩在主流社會之外,一直存有不到位的曖昧情境;而社會邊緣一角的個人,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無力揮著他們自由的臂膀。在看似不同的情境,其實都落在一個問題上,即:他們全都深受了文明的劫難,苟延殘喘地活著。舞鶴小說書寫出餘生的曖昧情境,字裡行間在在寫出,歷史、主權和主流文化之下國家、社群及個人的缺憾。在他的小說裡,無論是霧社事件或者是部落,甚至是生活型態殊異的個人,都是各種「文明之劫」後餘生的群像,細讀其小說會發現到舞鶴尤其關注到「劫後」人們的生活,關注他們「此後何以為生」的議題。
對舞鶴來說,他藉由小說企圖打破話語,回到想像的真實,最後建構出一套超越話語的實存源頭;他藉由小說進行他實存生命的召喚,用著心靈的聲音召喚餘生內在自我的完善與美好,展演出一整套屬於他的意義治療學。從舞鶴出發,到小說中的餘生群象,再到讀者,進行三方的意義治療。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回顧文獻探討,表述問題意識,研究的對象、範疇、方法,以及各章節的架構安排。第二章〈舞鶴小說中「餘生者」的樣貌〉,全章分作三節,第一節先將敘事者-舞鶴作介紹,從其創作歷史來論述他餘生學的背景,為後續他所建構的小說意義治療作準備。第二節接著定義「餘生者」,將王德威形容的「餘生」敘事作一深入的分析,舞鶴作品中的「餘生」分作三類,再行分別作闡釋。第三節進入主題,一一介紹舞鶴小說文本「餘生」群貌,及其所處的曖昧情境,詮釋舞鶴餘生意義治療的可能性。第三章〈建構意義治療(從書寫者)〉從書寫者舞鶴出發,試著從舞鶴作品及其相關演講、對談內容分析其歷史觀、小說觀點,以及歷史、小說的會通,以開展出其對劫後餘生的意義治療。第四章〈表現意義治療(從書寫手法)〉欲從舞鶴小說文本創作手法來論述,找出其手法背後的書寫意義,以期回應餘生敘事的意義治療。第五章〈展現意義治療(對餘生者)〉從舞鶴小說文本內涵來論述,將舞鶴對餘生群象所展現的意義辯證,以治療文明之劫後的群生。第六章〈餘生意義治療的實現〉歸結前三章的鋪排,尋出舞鶴在小說文本的意義治療之後,其背後的理想烏托邦究竟是何種氣象,將作一深入的闡釋。
參考書目
一、舞鶴著作(按出版日期先後)
舞鶴
1999《餘生》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1《悲傷》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2《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2《十七歲之海》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2《舞鶴淡水》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5《鬼兒與阿妖》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7《亂迷》台北:麥田出版社。
二、中文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先後)
1. 王斑
2004《歷史與記憶 : 全球現代性的質疑 = History and memory in the shadows of globalization》香港 : 牛津大學。
2. 矛鋒
1996《同性戀文學史 = The history of homosexual literature》台北 : 漢忠文化出版社。
3. 生安鋒
2005《霍米巴巴 = Homi K. Bhabha 》臺北 : 生智文化出版社。
4. 瓦歷斯‧尤幹
1992《荒野的呼喚》台中 : 晨星出版社。
5. 艾曉明
1994《小說的智慧 :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藝術] 》臺北 : 智慧大學出版公司。
6. 李漢偉
1996《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臺南市文化中心。
7. 李欣倫
2004《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硏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7. 杜聲鋒
198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
8. 李奭學
2004《書話台灣 : 1991-2003文學印象》台北:九歌出版社。
9. 李思屈
2003《昆德拉》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
10. 林安梧
2006《新道家與治療學 : 老子的智慧》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台灣文化治療 : 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臺北 : 黎明文化。
11. 吳錫德
2002《世界文學【春季號】小說裡的「我」》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2《小說裏的「我」》臺北 : 麥田出版。
12. 吳達芸
1999《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市 : 春暉出版社。
13.林水福、林燿德
1997《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 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4.邱金士(奧威尼‧卡露斯盎)
1996《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1《野百合之歌 : 魯凱族的生命禮讚》台中:晨星出版社。
15.孫大川
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評論卷》臺北:INK印刻出版社。
16.高天生
1994《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出版社。
17.許俊雅
2005《見樹又見林:文學看臺灣》臺北:渤海堂文化。
1997《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出版社。
18.許鈞淑
2006《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莫那能
1989《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
20.陳學明
1998《班傑明 = Walter Benjamin 》台北: 生智文化出版社。
21.張素貞
1986《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1986《細讀現代小說》台北 : 東大出版社。
22.傅偉勛
198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7《生命的學問》台北 : 生智文化出版。
23.黃煜文
2000《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24.彭小妍
2002《「歷史很多漏洞」 : 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中硏院文硏所籌備處。
25.彭瑞金
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
26.游勝冠
1996《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27.黃錦鋐
1983《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28.葉維廉
1992《解讀現代偛後現代 : 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出版社。
29.楊小濱
1995《否定的美學 :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 = Negative aesthetics : Frankfurt school's theories od literature and art 》台北:麥田出版社。
30.楊大春
2003《梅洛龐蒂 = Maurice Merleau-Ponty》臺北 : 生智出版社。
31.廖炳惠
1993《里柯》臺北市 : 東大圖書公司。
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32.齊邦媛
1998《霧漸漸散的時候 : [臺灣文學五十年] 》台北 : 九歌出版社。
33.趙曉麗、屈長江
1988《反危機的文學──現代主義文學新析》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
34.鄭金川
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 : 遠流出版社。
35.鄭祥福
1995《李歐塔》臺北 : 生智文化出版社。
36.劉康
1995《對話的喧聲 : 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 Bakhtin's dialogism and cultural theory》台北 : 麥田出版社。
37.劉昌元
1991《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38.蔡源煌
1986《當代文學論集》台北:書林出版社。
39.鄭明娳、林燿德
1991《時代之風 : 當代文學入門》臺北 : 幼獅文化出版公司。
40.謝肇禎
2003《群慾亂舞 : 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臺北 : 麥田出版。
三、譯著(按作者英文姓氏先後)
1.山崎正和
1988《柔性個人主義的誕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2.加藤秀俊
1989《餘暇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3.岡崎郁子
1996《台灣文學 : 異端的系譜》台北市 : 前衛。
4.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997《惡之花》台北 : 林鬱文化出版。
5.大衛‧洛奇(David Lodge)
2006《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縣 : 木馬文化出版社。
6.伊麗莎白. 萊特(Elizabeth Wright)著
2002《拉岡與後女性主義》臺北市 : 貓頭鷹出版。
7.伊莉莎白‧羅芙特斯(E. Loftus)、凱薩琳‧凱遜(K. Ketcham)
1998《記憶VS.創憶:尋找迷失的眞相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8.盧卡奇(Georg Lukacs)
1997《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9.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1992《笑 : 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市 : 商鼎文化出版。
10.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
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11.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2003《存在心理治療 》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12.喬納森‧卡勒爾(J. Culler)
1992《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臺北市 :桂冠出版社。
13. 尚.勒狄克(Jean Leduc)
2004《史家與時間》臺北市 : 麥田出版社。
14.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98《立場》台北市 : 桂冠。
15. 普萊士(Lucien Price)
1984《懷海德對話錄 : 一位大哲學家的智慧》台北市 : 志文出版社。
16. 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
2005《閱讀理論 : 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17.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994《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
18. 布伯(Martin Buber)
1991《我與你》台北市:久大、桂冠出版社。
19.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2004《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
200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台北:皇冠出版社。
20.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
1994《癲狂與文明 : 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台北:淑馨出版社。
21.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
1995《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
22. 彼得‧蓋伊(Peter Gay)
2004《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23. 保爾‧湯普遜(Paul Thompson)
2000《過去的聲音:口述史》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
24. 柯林烏(R.G.Collingwood)
1992《歷史的理念》台北市 : 桂冠出版社。
25.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91《寫作的零度 : 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桂冠出版社。
2002《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6. 勒內.基拉爾(Rene Girard)
1998《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眞實》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
27.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2004《佛洛依德之性愛與文明》臺北:百善書房出版。
28.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2001《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弗蘭克自傳」》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29.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998《說故事的人 : [有關尼可拉‧萊斯可夫作品的思索] 》台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
1.何長珠
1999〈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ymptom Disease)的心理歷程與因應〉《輔導通訊》,第59期,台北。
2.邱彥彬
2006〈視覺與觸覺的辯證接合:班雅民的閒遊者、視覺衝擊與神經支配〉《中外文學》第9期,台北。
3.林耀盛
2005〈說是一物即不中:從倫理性轉向療癒觀點反思震災存活者的悲悼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3期,台北。
2003〈探究「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的心理社會社會療癒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9期,台北。
2000〈地震之後,千禧之始:重探「心理(學)」與「諮商(學)」的共構關係〉《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應用心理研究》,第5期,高雄。
2001〈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及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5 期,台北。
4.徐賁
2007〈五十年後的“反右”創傷記憶〉《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台北。
5.許皓情
2008〈喬‧彼得‧威金的創傷/症狀/昇華〉《議藝份子》第10期,台北。
6.陳家利
2007〈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6期,台北。
7.陳春燕
2001〈生活在ㄊㄚ方-從一位亞裔美籍作家看(後殖民情境)的書寫倫理〉《他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
8.傅正明、萬之、董鼎山
2008〈勒.克萊齊奧創傷記憶點鐵成金〉《明報月刊》第43卷第11期,台北。
9.馮品佳
1998〈創造異質空間:《無禮》的抗拒與歸屬政治〉第二十二屆中華民國比較文學研討會,台北:師大。
10.劉亮雅
2002〈九0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台北 。
11.劉冠妏、黃宗堅
2006〈創傷與復原:隱喻故事在心理治療中的運用〉《諮商與輔導》第250期,台北。
12.鄧博仁
1999〈地震災後心理創傷:認識與處置〉《輔導通訊》第59期,台北。
13.蘇東平
1999〈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危險因子〉《台灣精神醫學》第13卷第4期,台北。
【舞鶴相關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
1.林麗如
2006《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李娜
2004《舞鶴創作與現代台灣》復旦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3.曾月卿
2003《舞鶴的小說美學》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謝肇禎
2001《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
1.林世煜
2007〈舞鶴的島國關懷:從餘生到亂迷——舞鶴VS.林世煜座談紀錄〉,6月5日 晚間8:00,取自
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archives/3487039.html。
2.林耀盛、吳英璋
2003〈後創傷涵轉賦義:九二一災後受創者心理重建之長期追蹤研究(1)〉,主管單位:國科會永續發展委員會,計畫編號:90 NSC-2625-Z-037-001 。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電子報,第三期,12月4日發行。取自
http://ncdr.nat.gov.tw/chinese/news/newsletter/003.htm
3.陳衍秀
〈《流離島影》初探:變遷的歷史脈絡中「流」轉「離」散之「島」影-以〈噤聲三角〉、〈南之島之男之島〉、〈0304〉、〈馬祖舞影〉、〈基隆嶼的青春紀事〉註1為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組,劉紀蕙,台灣文化研究網站。民國九十七五月一日,取自
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main.htm
4.舞鶴
2004〈臺灣作家舞鶴談創作:《餘生》〉,「翻譯與現代性」國際研討會, 4月1日,地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肯特堂406室。取自
http://blog.roodo.com/wuheh/archives/2815147.html
5.魏光莒
2005〈異質地域與空間文化〉城鄉永續規劃與文化研究研討會,6月19日,南華大學學慧樓演講廳。取自
http://blog.yam.com/hprg/article/6212921
【舞鶴作品評論】(按作者姓氏筆劃)
1.丁樹南等編
1967《短篇小說選》台北 : 爾雅出版社。
2.王萬睿
2002〈舞鶴小說的後殖民現象--以「微細的一線香」為例〉《文學臺灣》第42期,台北。
2001〈瘋癲、情欲、以及夢境的再創造-試論舞鶴的兩篇小說〈悲傷〉、〈拾骨〉〉《文學台灣》第40期,台北。
3.王慧芬
2007〈舞鶴《餘生》中的多重歷史記憶〉《人文研究學報》第41卷第2期,台北。
4.朱天心、舞鶴
2004〈朱天心對談舞鶴〉《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期,台北。
5.江啟綸
2001〈輓歌與儀式-論舞鶴小說〈拾骨〉〈調查:敘述〉〈鬼兒與阿妖〉中的傷痕圖象〉師大台灣人文第六號,台北。
6.李順興
1997〈「猥褻」的策略運用──讀〈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台北。
1997〈《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評介〉,中國時報,民國86年8月7日,台北。
7.林麗如
2008〈亂迷之後--專訪舞鶴〉《幼獅文藝》第653期,台北。
2005〈小說田野裡的思索者--專訪舞鶴先生〉《文訊》第238期,台北。
2008《歷史與記憶 : 舞鶴小說硏究》臺北市 : 大安出版社。
8.林秀梅
2004〈癡迷之境.甜蜜的憂傷--舞鶴「少女觀音」讀後〉《文訊》第229期,台北月。
9.洪王俞萍
2002〈凝視與傾聽之後-試論舞鶴《餘生》的邊緣書寫〉《文學台灣》第44期,台北。
10.胡金倫
2002〈論舞鶴小說〈拾骨〉與〈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之性狂歡嘉年華〉,中央日報,2月。
11.柯品文
2002〈漢民族作家以小說書寫原住民族群策略的初探--以舞鶴的《思索阿邦.卡露斯》單篇小說為例〉《書評》第57期,台北。
12.陳錦玉
2004〈細讀《舞鶴淡水》的詩意與頹廢──見證了淡水,變遷的台灣,舞鶴這個人〉,南榮學報第8期,台北。
13陳春燕
2006〈非關認同:從儂曦、舞鶴談「共時性」的倫理〉《中外文學》第35卷第5期,台北。
14.符心宜
2007〈一本沒有標點符號的書--舞鶴亂迷〉《逍遙》第11期,台北。
15.許榮哲
2005〈舞鶴悲傷:不為人知的流星雨〉《聯合文學》第21卷第8期,台北月。
16.陳文芬
2004〈舞鶴在淡水〉《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 期,台北。
17.曾月卿
2004〈消失的父親--論舞鶴的小說主題〉《臺灣文學評論》第4卷第1 期,台北。
18.張瑞芬
2002〈講評--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的文本解讀〉《文訊》第206期,台北。
19.曾月卿
2005〈變異重疊--以舞鶴的小說語言為例〉《國文天地》第21卷第3期,台北。
20.黃志明
2007〈求變的舞鶴VS.寫實的王安憶〉,《中時開卷‧開卷周報E1~E3版》, 3月31日,台北。
21.楊美紅
2000〈鬼兒與阿妖〉《幼獅文藝》第562期,台北。
22.劉亮雅
2004〈辯證復振的可能:舞鶴《餘生》中的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中外文學》第11期,台北。
23.蔡素芬主編
2008《小說30家》臺北 : 九歌出版社。
24.謝肇禎
2003《群慾亂舞 : 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臺北 : 麥田出版。
25.魏偉莉
2003〈論「鬼兒與阿妖」中女同志性別角色的刻板化書寫〉《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3 期,台北。
26.顏俊雄
2002〈歸去吧!我的鄉愁--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的文本解讀〉《文訊》第206期,台北。
27.簡素琤
1990〈獵人文化的輓歌?--從拉康主體觀與觀視解讀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中的魯凱文化主體性與其前景〉《明倫學報》第4期,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