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孝燊
LI HSIAO SHEN
論文名稱: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高職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電工實習為例
A Stud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ng Learning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letrical Engineering Lab
指導教授: 洪欽銘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學習成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電工實習
英文關鍵詞: Learning Achiev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ng Teaching, Eletrical Engneering Lab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對高職學生「電工實習」課程學習成就之影響。本研究採前測、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的專業基礎能力前測、電工實習學科學習成就後測、電工實習術科學習成就後測及學生學後看法量表等。
    本研究採用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雙因子共變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及描述統計方法考驗研究假設。茲將本研究所獲得結論敘述如下:
    一、學生在電工實習課程學習成就的表現上,與專業基礎能力沒有顯著相關與差異。
    二、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學生,在電工實習課程學科學習成就表現上,經十週學習後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法學生。
    三、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學生,在電工實習課程術科學習成就表現上,經十週學習後顯著優於「傳統」教學法學生。
    四、「電工實習」課程每週三節,在兩種教學法上都有時間不夠,教學過程稍嫌倉促現象,學生沒有充份時間操作練習。
    五、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是實用、安全、正確、有效率的教學值得在高職資訊科「電工實習」課程及相關專業課程教學推廣使用。

    關鍵字:學習成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電工實習

    This study seek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grated (IT) pedagogy in teaching a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 curriculum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studying such a curriculum at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study is comprised of “before and after” evaluations of performance—the initial evaluation is a basic skills test administered before students began the curriculum; the “after” evaluations gauge performance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 science and skills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makes use of evaluation forms as filled out by participating students.
    This study made use of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One-way ANCOVA, Two-way ANC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posited in this study. Our research sup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Students’ performances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 curriculum as well as their fundamental professional skills were all comparable.
    2.)Those students who were educated with using IT-integrated pedagogy exhibited a higher degree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 course than the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with the conventional style after 10 weeks of study.
    3.)Those students who were educated with using IT-integrated pedagogy exhibited a higher degree of skills performance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 course than the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with the conventional style after 10 weeks of study.
    4.)Both groups experienced a need for more time in their study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 The course was held 3 times a week. Some of the material was rushed and all students lacked sufficient time for practice of the materials.
    5.)IT-integrated pedagogy is practical, safe, and efficient, and is worthy of wider application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ab and other related curricula.

    Keywords:Learning Achiev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ng Teaching , Eletrical Engneering Lab.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六節 名辭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高職電機電子群實施電工實習課程的現況探討 15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探討 23 第三節 電工實習課程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設計模式 38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學習成就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課程設計策略 56 第五節 實驗實施程序 59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6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63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63 第二節 量測工具 64 第三節 學生之專業基礎能力測驗分數高、中、低分組 的差異分析 68 第四節 「電工實習」課程學科、術科學習成就測驗成 績之間相關性分析 69 第五節 不同教學法在「電工實習」課程學習成就之差 異分析 70 第六節 學生對 使 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學習後 之看法 83 第七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4 第二節 結論 97 第三節 研究的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4 附錄一 資訊科技融入電工實習教學輔助系統 111 附錄二 資訊科技融入電工實習教學滿意度問卷 115 表目錄 表2-1-1 92學年度台灣高中職現有資訊科學校一覽表 15 表2-1-2 資訊科科目學分數及每週授課節數表 19 表2-3-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之相關研究 38 表3-3-1 教學實驗設計模式 49 表3-3-2 專業基礎能力量表試題雙向細目表 51 表3-3-3 專業基礎能力(前測)試題信度分析表 52 表3-3-4 電工實習課程學科學習成就後測雙向細目表 52 表3-3-5 電工實習課程學科學習成就後測信度分析表 54 表3-3-6 電工實習課程術科學習成就後測雙向細目表 54 表3-3-7 電工實習課程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信度分析表 55 表4-1-1 資訊科技融入實驗教學組別人數分佈表 63 表4-2-1 自編量測工具描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64 表4-2-2 專業基礎能力前測描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64 表4-2-3 專業基礎能力前測描述統計交分析摘要表 65 表4-2-4 學科學習成就測驗後測描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65 表4-2-5 學科學習成就測驗後測描述統計交分析摘要表 66 表4-2-6 術科學習成就測驗後測描述統計分析摘要表 66 表4-2-7 術科學習成就測驗後測描述統計交分析摘要表 67 表4-3-1 專業基礎測驗分數高、中、低分組變異數同質性 檢定摘要表 68 表4-3-2 專業基礎測驗分數高、中、低分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3-3 專業基礎分數高、中、低分組之多重比較分析摘要表 69 表4-4-1 電工實習學習成就測驗之間相關係數矩陣 70 表4-5-1 專業基礎能力(前測)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70 表4-5-2 不同教學法對學科學習成就後測之迴歸同質性考驗 摘要表 71 表4-5-3 不同教學法對學科學習成就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5-4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72 表4-5-5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之迴歸同質性考驗 摘要表 73 表4-5-6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5-7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73 表4-5-8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之迴歸同質性考驗 摘要表 74 表4-5-9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之共變數考驗摘要表 75 表4-5-10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迴歸同質性考驗 摘要表 75 表4-5-11 不同教學法對術科學習成就後測之共變數考驗摘要表 76 表4-5-12 雙因子共變數在學科學習成就敘述性統計摘要表 77 表4-5-13 雙因子共變數分析,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77 表4-5-14 性別的比較--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 檢定摘要表 77 表4-5-15 性別因子-成對的比較-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78 表4-5-16 性別因子-單變量檢定-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78 表4-5-17 組別的比較--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檢定摘要表 78 表4-5-18 組別因子-成對的比較-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79 表4-5-19 組別因子-單變量檢定-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79 表4-5-20 性別*組別的比較--依變數為學科學習成就檢定摘要表 79 表4-5-21 雙因子共變數在術科學習成就敘述性統計摘要表 80 表4-5-22 雙因子共變數分析,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81 表4-5-23 性別的比較-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摘要表 81 表4-5-24 性別因子-成對的比較-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81 表4-5-25 性別因子-單變量檢定-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82 表4-5-26 組別的比較--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摘要表 82 表4-5-27 組別因子-成對的比較-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82 表4-5-28 組別因子-單變量檢定-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 摘要表 83 表4-5-29 性別*組別的比較-依變數為術科學習成就檢定摘要表 83 表4-6-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後滿意度中各向度的描述統計 摘要表 84 表4-6-2 各向度單一樣本檢定摘要表 85 表4-6-3 學習滿意度認知向度單一樣本檢定摘要表 85 表4-6-4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認知向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86 表4-6-5 學習滿意度技能向度單一樣本檢定摘要表 87 表4-6-6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技能向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87 表4-6-7 學習滿意度情意向度單一樣本檢定摘要表 88 表4-6-8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意向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89 圖目錄 圖3-1-1 研究架構 47 圖3-4-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58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77,36-47。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宜珍(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承斌(2000)。調和科技與人文。技藝教育雙月刊,30,17-19。
    王燕超(2001)。校園內的教學新夥伴:科技。台灣教育,607,44-52。
    石延平、康自立、李隆盛(1995)。技學的範圍與內容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計畫報告,NSC 84-2511-S019-003-TG)。
    朱耀明(1998)。網路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的整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551-557。
    何榮桂、王緒溢(1998)。網際網路教學設計:一個國小之網路教學實驗。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余曉清(1997)。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科技如何豐富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p12~19。
    吳正已(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15-21。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
    吳莉欽(1998)。國中小遠距教學實施教材策略初探。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42-249。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吳莉欽、溫嘉榮(2003)。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指標之探討研究,2003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
    李玉芳(2000)。曾志朗(教育部長):年底前提出IT教育總藍圖。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網上學習—如何幫孩子成長向前,272-273。台北:天下雜誌社。
    李玉娟(1994)。資訊科技之運用與台灣企業組織結構及其權力分配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燦螢(1999)。資訊素養與終生學習的點、線、面及立體發展。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35-246。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姜禮能(2002),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純協(1999)。資訊教育。台北市:五南。
    徐明和、陳信章、黃錫培、劉繼文(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儲備資訊種子學校為例。2002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25-34。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2002年5月1日,取自於 http://www.scjh.tpc.edu.tw/9year/fields.htm。
    張梅鳳(2003)。資訊融入生物科教學之教材製作與教學策略初探。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逢甲大學圖書館、中華資訊素養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國家圖書館主辦之「2003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台北。
    教育部(1998)。工業職業學校電機群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台北:作者。
    莊智鋒(1998)。資訊科技與教育。郭秋勳主編:電腦與教學。台北:正中書局。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鴻儀(1997)。國小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研究所(未出版)。
    陳明溥、莊良寶(1999)。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學習活動型態與學習成效之探討。1999年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99。
    陳美純(1994)。我國大型企業實施策略資訊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陳美麗(1998)。Internet 上外國語文的學習。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203。
    陳敬衡(2002)。資訊素養在高中國文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士訪(1999)。資訊科技融入地理科教學之應用。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03,25-34。
    黃武元、林士甫(2002)。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以透鏡成像與光學儀器的對話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8,10-20。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世瑩(2005)spss 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家興(2001)。網路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應用。台灣教育,607,2-9。
    溫明正(199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應用之規劃。資訊與教育,68,17-20。
    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的校園生態,師友,400,11-17。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4-61。
    劉世雄(2001)。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戴建耘 黃國峰(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線上教導者建置模式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資訊與教育。72,頁26-40。
    謝佩璘(2001)。建構知識的資訊素養與網路教學,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謝清俊(1996):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影響計劃。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第81期,頁7-12。
    豐佳燕(2001)。資訊素養教育融入主題探究教學之探討,2001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7。
    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羅玗貞(2001)。國中英語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鐘樹椽(1993)。教學式電腦教學軟體設計之檢討與分析。菁莪季刊,第五卷第三期,51。
    陳繁興(1997)。工專電機科學生使用電腦模擬軟體對組合邏輯電路設計能力之影響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二、英文部份
    Baker, F. B. (1992). Equating tests under the graded response model.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6(1), 87-96.
    Berge, Z. L.(1998). Guilding principles in web-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5(2), 72-76.
    Birch, T. (1995). The teacher and the computer: A case study of the everyday issues in one primary school. School Organization, 15(1), 43-51.
    Cannon, J. R. (1993). Telecommunica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need more than ever before.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 An Electronic Journal for the 21st Century, 1(4), 329-345.
    Davenport, T. H. (1992). Process innovation :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 221-239.
    Dockstader, J. (1999). Teachers of the 21st century know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26(6), 73.
    Donald, J. L. J. & Deborah, D. L. (1999c).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ternet Workshop, Internet Activity, Internet Project, and Internet Inquiry.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 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115-150. Massachusetts : Christopher-Gordon.
    Eileen,S. & Elaine,L.(1999).Revolutions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7), 22-27.
    Frederick, L. & Joyce, P. L. (1999). Computer Technology in Schools : What Teacher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 (3), 305-321.
    G. & Kearsley, G. (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
    Belmont: Wadsworth.
    Houghton, M. (1997). State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ERIC NO. ED412930).
    Huber G. (1990). A theory of the effects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n organizational design, intelligence, and decision making. Academy on Management Review, 15(1), 47-71.
    Johnson, Maureen(1999), “From 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ur to testing category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41(3):pp. 259-288.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Prentice Hall. Inc. New Jersey.
    Leavitt, H. J. & Whisler, T. L. (1958). Management in the 198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1-48.
    Nutt, W. O. (1987). Essay Review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Feb., 134-143.
    Porter, M. E. & Millar, V. E. (1985). How information give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49-160.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2nd ed). USA: Prentice-Hill.
    Scott, M. S. (198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porate strategy. Planning Review, 28-31.
    Sheryl, B. (1999). Surfing the Internet with the Younger Set.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 (5), 25-29.
    Terry,G. & Thomas,M.(199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Holt: Rinehar Winst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