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育嘉
論文名稱: 王船山詩學美學研究
指導教授: 林安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王船山王夫之詩學美學整體性審美實踐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9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研究的主題:王船山「詩學美學」屬於「美學」的一環,在歷來船山思想研究中所論不多,屬尚待建立的面向。為了有效建立論文的立論點與問題意識,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對船山詩學範疇的前提進行研究,提出船山詩學美學的邏輯起點,並在此起點上對船山詩學主要的範疇進行架構與梳理,最後對船山具體的詩學審美實踐進行考察,以達到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這種以明確概念作為線索進行詩學美學的考察,由抽象到具體的方法,不但可以在錯綜複雜的詩學理論中建立一個清楚的理論框架,更重要的還在於能就一些問題展開深入論述。
以此,本論文在第一章論述了走進船山「詩學美學」的三個前提:一是「詩學美學」的概念能否成立問題;二是明清之際,美學的時代議題如何影響船山詩學美學;三是船山哲學思想在其詩學研究中的運用。第二章提出「太和整體觀」是船山「詩學美學」的邏輯起點,集中討論船山對詩歌來源的看法;第三章以「詩道性情」的命題論述船山關於詩歌本體論的問題;第四章則以船山「心物」到「言意」再到「情景」三者的關係探索船山詩歌創作論的內外部因素組成;第五章在前四章理論建構的基礎上,從詩歌審美實踐的向度,對於船山詩歌審美實踐、詩學批評的審美實踐,以及《詩話》與《詩選》的關係,進行了考察。最後,第六章的結語分別闡述了藝術整體性以及詩性智慧兩個概念,在船山詩學美學中呈現的積極意義。

第一章、導論:走進船山詩學美學 3 第一節、「詩學美學」如何可能 3 一、「詩學」概念的解析 3 二、「美學」概念的解析 6 三、走向詩學美學 7 第二節、近代美學的核心議題 9 一、西方近代美學的主要特徵:理性與感性的會合點 9 二、明清之際美學的主要特徵:「情其性」中的「性」與「情」 11 三、近代中西美學核心議題比較下的船山詩學美學 13 第三節、船山哲學思想在其詩學研究中的影響 15 一、與船山詩學相關的哲學研究概況 15 二、船山詩學研究中的哲學面向 19 第二章、太和:船山詩學美學的整體觀 23 第一節、「普遍性」的追求是思維認識世界的必然要求 23 一、「普遍性」在儒道哲學的向度 24 二、「普遍性」在希臘哲學中的向度 26 第二節、船山詩學美學的邏輯起點:太和整體觀 27 一、道器合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28 二、「普遍性」誤置為「整體性」的誤謬 30 第三節、太和整體觀的表現場域:人的生活世界與詩歌藝術 32 一、太和整體觀的表現場域:「人道」 32 二、由「人道」世界向詩歌藝術的過渡 34 第四節、詩性與歷史的辯証 36 一、詩性的智慧─「興觀群怨」的四情說 36 二、範疇的歷史化 39 第三章、詩道性情:船山詩學美學的詩歌本體論 44 第一節、「詩道性情」在詩學史上的發展 44 一、「言志說」與「緣情說」的交錯發展 44 二、船山「詩道性情」對前人的繼承與深化 46 第二節、詩歌本體論的範疇與邏輯結構 49 一、「詩道性情,道性之情」的基本範疇:「性」與「情」 50 二、「詩道性情」的邏輯結構 52 第三節、詩歌本體論的本質特徵 56 一、「以意為主,勢次之」的審美意向性 56 二、「情」「意」合一的詩歌文本:意向性客體 61 三、船山詩學美學「意向性客體」與西方現象學文論的比較 62 第四章、情景交融:船山詩學美學的詩歌創作論 65 第一節、唯人所感,皆可類通:「心」「物」相感的藝術認識論 66 一、以「能」「所」之分為開端 66 二、以「心」「物」相感為發展 68 第二節、意在言先,亦在言後:「言」「意」合一的藝術中介論 75 一、時代的呼喚 75 二、「言」「意」合一觀 77 三、貴「樂」以興「詩」 82 第三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景」交融的藝術創作論 87 一、船山「情景交融」對前人理論的繼承與深化 88 二、從「心物」到「言意」以迄「情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90 三、「情景交融」的詩歌構成方法 94 第五章、船山詩學美學的詩歌審美實踐 103 第一節、詩歌創作的審美實踐 103 第二節、詩學批評的審美實踐 105 一、「真善美統一」的批評標準 106 二、「詩」與「史」的區分 108 三、詩歌發展的螺旋史觀 110 第三節、《詩話》與《評選》的審美實踐 112 一、明於「顯隱」之故的審美判斷 112 二、《宋元詩評選》亡佚說法商榷 116 第六章、結語 124 一、從「太和整體觀」轉化出的藝術整體性思維 124 二、直觀感性與邏輯理性結合的詩性思維 126 參考書目 129

一、書籍與學位論文
王夫之
1996《薑齋詩話》,《船山全書》,嶽麓書社。
《薑齋文集》
《薑齋詩集》
《楚辭通釋》
《古詩評選》
《唐詩評選》
《明詩評選》
《周易外傳》
《周易內傳》
《尚書引義》
《詩廣傳》
《四書稗疏》
《四書訓義》
《張子正蒙注》
《思問錄》
《俟解》
《老子衍》
《相宗絡索》
丁為祥
2000《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
牛宏寶
2001《漢語語境中的西方美學》,安徽教育出版社。
王小舒
2000《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東畫報出版社。
王岳川
2003《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南
2002《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四川民族出版社。
王國良
2002《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安徽大學出版社。
古風
2001《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朱光潛
2001《西方美學史》,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自清
1974《詩言志辨》,開明書店。
李澤厚、劉綱紀
1986《中國美學史》,谷風出版社。
李錫鎮
1990《王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重心》,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李吟
2003《詩學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亞里斯多德
1996《形而上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範疇篇》,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來祥
2003《文藝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
林安梧
1987《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柳亨奎
1983《王夫之詩論研究》,輔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胡雪岡
2002《意象範疇的流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胡發貴
2000《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
胡經之
1999《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修海林、羅小平
2002《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孫紹振
2000《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復觀
2002《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
翁慧宏
2000《王船山詩學理論新探》,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張世英
1997《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立文
2000《船山哲學》,七略出版社。
2002《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西堂
1971《王船山學譜》,崇文書店。
張法
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淑馨出版社。
張啟輝
2002《曠世大儒─王夫之》,河北人民出版社。
張晶
2003《美學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郭紹虞
1992《中國文學批評史》,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鶴鳴
1990《王船山文學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
陳良運
1992《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陳章錫
1985《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疏解》,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陳聖生
1998《現代詩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贇
2002《回歸真實的存在》,復旦大學出版社。
陶水平
2002《船山詩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傅正玲
1990《王船山美學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勞承萬
2001《審美中介論》,上海文藝出版社。
勞思光
1981《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彭立勛
1999《審美經驗論》,北京人民出版社(深圳社會科學文庫)。
彭修銀
1993《美學範疇論》,文津出版社。
曾昭旭
1983《王船山哲學》,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馮毓雲
2002《文藝學:世紀之交的沉思》。
黑格爾
1979《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小邏輯》,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松年
1986《王夫之詩論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葉 朗
1985《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葉舒憲
1994《詩經的文化闡釋》,湖北人民出版社。
熊考核
2002《人文船山》,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臺靜農
1974《百種詩話類編》,藝文印書館。
裴 斐
1986《詩緣情辨》,四川文藝出版社。
趙 園
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潘立勇
1999《朱子理學美學》,東方出版社。
潘知常
1997《詩與思的對話》,上海三聯書店。
蔣濟永
2002《過程詩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蔡英俊
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
閱龔雋
1995《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文津出版社。
蕭萐父、許蘇民
2002《王夫之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蕭馳
2003《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鮑桑葵
2002《美學史》,張今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戴鴻森
1982《薑齋詩話箋注》,木鐸出版社。
懷特海
2003《過程與實在》(Process & Reality),楊富斌譯,中國城市出版社。
譚承耕
1992《船山詩論及創作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
劉文潭譯
2001《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聯經出版社。
Alison Harley Black
1989,Man and nature i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Wang Fu-chi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Roman Ingarden
1973,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trans George G. Grabowicz,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一)台灣地區
王澤應
1990.02〈論王夫之關於人的本體學說〉,《中國文化月刊》124。
牟宗三
1979.11〈黑格爾與王船山〉,《古今談》174。
杜松柏
1992.01〈王船山詩論中的情景說探微〉,《興大中文學報》5。
林明宜
1995.12〈王船山人性論之結構--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主要範圍〉,《思與言》33:4。
唐斌成
1993.07〈王船山主體性思想述評〉,《湖南文獻》21:3。
張節末
1990.06〈王夫之「由用以得體」命題的方法論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28。
張懷承
1992.08〈自然與道德﹣﹣王船山的理欲之辨〉,《孔孟月刊》30:12。
1993.11〈王船山性體實有的思想論微〉,《中國文化月刊》169。
陳民珠
1995.03〈試論王夫之「瀟湘怨詞」中的遺民情思與藝術特色〉,《中華學苑》45。
曾昭旭
1975〈論王船山與宋明儒學在根本方向上異同〉,《學粹》17:3。
馮玉輝
1991.09〈王船山思想的淵源〉,《中國文化月刊》143。
1994.02〈從宏觀探索王船山思想的發展〉,《中國文化月刊》172。
潘小慧
1993.09〈從王船山的本體論看其人性論〉,《哲學與文化》20:9。
蔡振豐
1991.01〈對王船山詩論中「以意為主」說的一點看法〉,《台大中文學報》4。
羅 光
1993.09〈王船山形上哲學思想的系統〉,《哲學與文化》20:9=232。
(二)大陸地區:
呂 斌
1998〈興、觀、群、怨淺探〉,《中國韻文學刊》。
蕭起來
1999.04〈王船山的天人觀及其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衡陽師範學院學報》。
周桂鈿
1997.01〈論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兼論中國哲學的特點〉,《甘肅社會科學》。
周海洛
1995.03〈淺論王夫之認識論範疇及其侷限性〉,《鄭州大學學報》。
段塔麗
1998.02〈王船山與黑格爾歷史哲學研究〉,《船山學刊》。
胡發貴
1998.03〈王夫之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學海》。
張 兵
1996〈王夫之詩論摭談〉,《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張立文
1999.02〈王船山的心性論〉,《船山學刊》。
1997.02〈王船山的性命論〉,《船山學刊》。
梁景時
1995.06〈王船山與康德認識過程學說異同探略〉,《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
陳湒
2002.04〈形而上與形而下:後形而上學的解讀—王船山的道器之辨及其哲學意蘊〉,《復旦學報》。
2002.05〈個體性與公共性:王船山理性概念的雙重向度〉,《學海》。
2002.06〈理以導欲:走向真實的理欲關係—王船山論理欲關係的原初形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陳憲猷
2001〈論王夫之的文藝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楊國榮
2002.04〈傳統形上智慧的思與辨序《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孔子學刊》。
熊考核
2002.04〈船山學研究的一部力作—《王船山研究資料索引》〉,《船山學刊》。
歐厚釗
2000.04〈試論王船山人性學說的不變與變〉,《船山學刊》。
韓梅
2002.05〈船山研究的重要工具書—,《王船山研究資料索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
魏中林、謝遂聯
2000〈二十世紀的王夫之詩學理論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