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光輝
Wang, Guang-Hui
論文名稱: 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A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Taichung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es students’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and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指導教授: 許樹淵
Hsu, Shu-Yu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升學意願課後自習時間運動訓練時間
英文關鍵詞: senior high school PEAPC students,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self-study hours, athletics-training hou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2下載:9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              研 究 生:王光輝
指導教授:許樹淵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的關係。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台中縣立五所完全中學體育班學生為對象,共發出4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62份,回收有效率為82.27%。資料透過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以人際關係適應的平均數最佳,而以課業學習適應的平均數最差。(二)體育班學生在升學意願方面,有96.13﹪的學生以升學為其生涯規劃;影響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的主要因素是自己的興趣或性向,其次為自己的運動表現,以及父母或家人的期望。(三)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會因學校、課後自習時間不同而有所顯著差異。體育班學生的升學意願會因運動訓練時間不同而有所顯著差異。(四)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間達顯著相關,尤其以課業學習適應與運動訓練適應兩個構面更為明顯。(五)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對於升學意願的預測力極低。
關鍵詞: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升學意願、課後自習時間、運動訓練時

A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Taichung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es students’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and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Master’s Thesis, December, 2007       Wang, Guang-Hui
Advisor: Prof. Hsu, Shuh-Yua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chung County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es (PEAPC) students’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and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data were gather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senior high school PEAPC students in Taichung County. 440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handed out and 362 valid ones were obtained, with a return rate of 82.27%.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ing,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post hoc comparison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by-step regress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highest mean score of their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fell on the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adjustment status. The lowest mean score of their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fell on the lesson-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2. As for their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96.13% of the students chose to go on studying. The main three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n their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were self-interest and self-tendency, their athletic-grades,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ir parents and family members. 3.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varied a lot with learning-school differences and self-study hours. The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varied a lot with athletics-training hours. 4.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on lesson-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and athletics-training adjustment status. 5. The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was not a good predictor for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PEAPC students, learning
adjustment status, aspir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self-study hours, athletics-training
hours.

目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Ⅰ 授權書…………………………………………………………………………Ⅱ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謝誌……………………………………………………………………………Ⅴ 目次……………………………………………………………………………Ⅵ 表次……………………………………………………………………………Ⅸ 圖次……………………………………………………………………………ⅩⅠ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假設……………………………………………………………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高中體育班的設置…………………………………………………12 第二節 學習適應的理論探討………………………………………………17 第三節 升學意願的理論探討………………………………………………26 第四節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28 第五節 本章總結……………………………………………………………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8 第二節 研究工具……………………………………………………………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45 第四節 實施程序……………………………………………………………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47 第四章 結果…………………………………………………………………48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資料分析……………………………………………48 第二節 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現況………………………………………50 第三節 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之現況………………………………………54 第四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學習適應之分析…………………………………57 第五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升學意願之分析…………………………………65 第六節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分析…………………………………72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75 第一節 討論…………………………………………………………………75 第二節 結論…………………………………………………………………80 第三節 建議…………………………………………………………………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83 英文部分……………………………………………………………………89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91 附錄二 項目分析摘要表…………………………………………………95 附錄三 因素分析摘要表…………………………………………………97 附錄四 信度分析摘要表…………………………………………………101 附錄五 正式問卷…………………………………………………………102 附錄六 個人小傳…………………………………………………………106 表次 表1 學習適應的內涵………………………………………………………20 表2 高中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29 表3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30 表4 高中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32 表5 高中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34 表6 專家組合表……………………………………………………………41 表7 個人背景變項資料分析表……………………………………………49 表8 課業學習適應構面順序………………………………………………50 表9 課業學習適應各題項內容順序………………………………………50 表10 運動訓練適應構面順序………………………………………………51 表11 運動訓練適應各題項內容順序………………………………………51 表12 人際關係適應構面順序………………………………………………52 表13 人際關係適應各題項內容順序………………………………………52 表14 高中畢業後繼續升學的意願…………………………………………54 表15 不同學校升學途徑的選擇意願………………………………………54 表16 不同科系升學途徑的選擇意願………………………………………55 表17 影響升學意願因素之次數分配表……………………………………55 表18 學校與學習適應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57 表19 性別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獨立樣本t考驗……………………………59 表20 年級與學習適應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60 表21 運動團隊與學習適應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61 表22 課後自習時間與學習適應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 析………………………………………………………………………………62 表23 訓練時間與學習適應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64 表24 學校與升學意願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薛費法事後比較分 析………………………………………………………………………………65 表25 性別與升學意願情形之獨立樣本t考驗……………………………66 表26 年級與升學意願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67 表27 運動團隊與升學意願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68 表28 自習時間與升學意願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69 表29 訓練時間與升學意願情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分析…70 表30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係數……………………………………72 表31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變異數分析c表…73 表32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係數a表…………73 表33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模式摘要表……74 圖次 圖1 研究架構圖………………………………………………………………38 圖2 研究流程圖………………………………………………………………39 圖3 量表建構的統計分析流程………………………………………………4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清楠(1984)。運動員的生活、學業與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
李慶生(1994)。中國醫藥學院運動績優生的問題與建議。國民體育季刊,23(4),48-51。
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3),109-114。
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昌期(2001)。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吳敏華(2005)。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文全(2005)。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杜偉安(2003)。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體育學院,台北市。
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31-188。
林國棟(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44-49。
林瑞欽(1999)。高中生的心理困擾與求輔意願、態度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資訊,7(3),132-159。
林尚武(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實踐。國民體育季刊,35(1),64-68。
周宏室(2006)。體育班訪視之我見。學校體育,16(1),96-102。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19(1),63-71。
胡耿毓(1999)。我國各級學校排球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胡業成(2005)。花東地區高中職運動績優生學校生活困擾與適應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縣。
翁志成(1992)。我國大學生運動團隊的現狀與發展。大專體育雙月刊,3(2),88-93。
翁文峰(2005)。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體育學院,台北市。
莊翠玉(1989)。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校適應情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宏亮(1995a)。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上)。國民體育季刊,24卷(2),77-84。
張宏亮(1995b)。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下)。國民體育季刊,24卷(3),156-164。
張宏亮(1996)。運動績優保送生學習困擾及求助對象現況調查。大專體育,28,91-96。
許建民(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7(4),102-109。
教育部(2003)。國民體育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5)。拼競技,從根基做起。2007年4月8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司網址http://epaper.edu.tw/news/941130/941130a.htm。
教育部(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6)。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6)。96運動績優生甄審甄試簡章。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作者。
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18(3),44-51。
陳鴻雁(2002)。一支標槍的故事。國民體育季刊,31(1),33-40。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86-254。
黃盛蘭(1999)。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楗翔(2003)。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情形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保東(2005)。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以南部七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旺根(2005)。台灣北部地區高中職汽車科學生升學選科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程瑞福(2006)。95年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訪視結果與檢討。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台北市。
雷寅雄(1994)。運動績優生保送制度之我見。國民體育季刊,23卷(3),193-195。
馮麗花(2004)。優秀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詹俊成(2002)。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明雄(1984)。我國運動績優學生輔導實施狀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楊百川(2001)。高中生心理需求困擾之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楊漢琛(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及重點運動發展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縣。
蔡崇濱(1996)。正視學校運動團隊的組訓。台灣省學校體育,6(3),34-37。
謝佳男(2000)。我國體育保送制度下體育保送學生面臨的問題。國民體育季刊,29(3),61-67。
謝應裕(2006)。體育班行政運作-體育班設置相關法規。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台北市。
劉俊豪(1984)。國中生升學選校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啟順(2006)。臺北市綜合高中學生升學決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Adler, P., & Adler, P. A. (1985).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age athle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8, 241-250.
Adler, P., & Adler, P. A. (1987). Role conflict and identify salience: collage athletics and the academic role.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4(4), 443-455.
Castiglione, S. S. (1983). A comparison of college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student develop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work values and needs-press variables. DAI-A, 43(10), 32-65.
Kimble, G. A. (1967). Founda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Appleton.
Leonard, W. M.(1987). Situated behavior of the student-athlete in NCAA basketball. Arena-Review, 11(2), 79-93.
Martens, M. P., & Lee, F. K. (1998) "Promoting Life-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Student Athlete: How Can Career Centers Help?"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5, 123-134.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Pinkey, J. (1991). Student-athletes and test taking: Some serious one-on-one. In E. F. Etzal, A. P. Ferrant, & J. W. Pinkey(Eds.),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Issue and intervention. (pp.135-149). Morgantown, M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Sherry K. Watt., & James L. Moore III. (2001). Who are student athletes?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90, 7-18.
Street, J. M. (1999). "Self-Efficacy: A Tool for Providing Effective Support Services for Student-Athletes." (S. Robinson ed.). Columbia, N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Weston, L. M. (1984). Identifying problems and accommodating needs of football student-athlet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DAI-A, 45(5), 13-3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