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春喬
論文名稱: 台北美國學校高中部華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互動語言教學觀點詮釋
指導教授: 葉德明
Yeh, Te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台北美國學校華語文教學語言教學方法個案研究教室俗民誌質化研究互動語言教學取向課堂語言教學研究
英文關鍵詞: Taipei America School,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pproach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se Study, Ethnography in Classroom, Qualitative reasearch,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Classroom Rea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8下載:1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案學校的華語文教師,如何在台灣社會、學校環境、課程架構及其個人專業豐富的學經歷背景下,面對來自世界各國的外籍青少年學生或擁有外國籍的華裔學生,施行其教學方案,規劃教學活動,展現教學方法和技巧。這種種交錯而成的因素,形成了特殊的教學環境脈落,本研究便是要發覺這一小型社會的現象,考察出語言、語文教室裡的教學和學習狀態的文化。係以台北美國學校高中部二位教師教學為例,經採質化研究方法,進入現場觀察發現:個案學校教師教學施行,符合語言教學的「互動觀點」,因以此詮釋教學和學習的課堂現象。
    「互動」(interaction)、「同儕互動」、「師生互動」、「社會互動」不但是教室裡自然而重要的現象,也是新近對「語言理論」的觀點,和促成學生語言技能及溝通能力增長的重要途徑 (approach)及技巧,同時也是「個案研究」或「教室俗民誌研究」重要主題,故以此作為分析詮釋的焦點。
    本論文首章先敘述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並定義名詞,次章文獻探討,從台北美國學校、第二語言教學方法、華語文教學法、互動教學觀等探究,作為質化研究的理論資料;第三章研究方法,說明以質化研究派典之俗民誌研究,分析質化研究的意義、特徵,說明本研究之蒐集資料、研究歷程、對象之選定、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研究者的身分和角色,以及研究限制等﹔第四章為研究發現與討論﹔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依質化研究歸納分析的取向,首先從總體的角度,歸納兩位教師教學規劃和行為,而有以下發現:何老師在課程安排方面,依課程目標,強調溝通互動培養各項語言能力、時間安排妥善和活動轉換靈活﹔教材方面,能靈活運用教材,巧妙改編教材﹔教學活動方面,發展許多活潑有趣,真實溝通互動的活動、及充分準備教學教具、或色彩感炫爛的學習輔助器具﹔評量方面,則做到多元和動態評量。華裔學生班的王老師,在課程安排方面,能擬定各種策略教學方案,及結構化的教學活動﹔教材方面是文學必修、選取最新而真實、及學生中心﹔在活動形式方面,則為多樣化、任務取向、發展統整能力、鼓勵合作學習型態、活潑創意等﹔在評量上則多元而標準明晰。
    其次從「方法」、「過程」及角度,探討外籍學生初中級班,以及華裔學生高級班的「互動教學取向」的實施,分析教師如何教,及學生學習狀態﹔互動型態可分全班互動、小組互動及個別指導,其中各有若干互動內容,在初中級外籍學生班級裡,有以實物或精緻的媒材教學、訪談法、市場交易、任務導向和結合媒體的運用、遊戲、競賽活動、影片欣賞、戲劇表演、走進社區……等等互動教學﹔在華裔學生班裡,有文學作品閱讀語共同激盪討論、廣泛應用問答法和討論法、口頭報告、聽說讀寫能力的整合、成果發表、觀摩佳作、主席排主導的文學分組討論、學生選文主題式小組閱讀討論活動、分組主題探究……等等互動活動。最後從「語言」角度,分析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習,及教室裡社會互動。
    綜合研究發現和討論,提出結論和建議:在華語文課程和教學方面,教師個人要有教學整體規劃:透過教材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語言和語文教學要和真實的社會互動﹔透過教學活動設計,增加同儕團體的互動﹔學生中心教學,包含教材選擇、任務分配、及種種充滿趣味和挑戰性的活動﹔聽說讀寫能力的整合等﹔在未來研究方面,設定量表針對教師語言、學生語言進行更精確的研究﹔研究機構可以擴及非學校機構的青少年華語文課程和教學﹔語言或語文教師個人的風格色彩。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7 第三節:名詞釋義…………………………………8 第四節:研究範圍………………………………..9 第二章:文獻探討……………………………………10 第一節:台北美國學校…………………………….10 第二節:華語文教學理論及教學法的研究……….17 第三節:互動語言教學意涵和研究……………….33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質性研究方法…………………………..51 第二節:研究對象的選定……………………..…55 第三節:研究者即工具…………………………..65 第四節: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69 第五節:研究限制………………………………..73 第四章:研究發現與討論……………………………….74 第一節:教師的角色和教學規劃………………….74 第二節:初級和中級班外籍學生互動取向教學….93 第三節:高級班華裔學生的互動取向教學………134 第四節:華語文教室裡的互動分析………………174 第五章:研究的結論與建議……………………..209 第一節:結論…………………………………………209 第二節:建議…………………………………………214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218 二.英文部分……………………………………………223 附錄 附錄A:何老師外籍學生教學轉譯資料………………225 附錄B:何老師轉譯資料編碼後第一次整理…. …….227 附錄C:王老師轉譯資料編碼後第一次整理…. …….229 圖表目次 圖2-1-1 台北美國學校中文課程設置圖………………………14 圖2-2-1 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趨勢…………………………22 圖2-2-2 基礎理論、教學理論和華語文教學法之間的關係…24 圖4-1-1 何老師的教室現場圖…………………………………74 圖4-1-2 王老師的教室現場圖…………………………………75 表3-2-1 課堂教學模式的先在變項……………………………55 表3-2-2 教師學經歷一覽表……………………………………61 表3-2-3 何老師任教班級學校中文課程標……………………62 表3-2-4 王老師任教班級學校中文課程標準…………………63 表4-2-1 參與觀察何老師教學活動一覽表……………………92 表4-2-2 任務導向結合媒體運用的教學活動…………………108 表4-2-3 初中級外籍學生互動教學的型態和內容……………132 表4-3-1 參與觀察王老師教學活動一覽表……………………133 表4-3-2 分組探索的實施………………………………………171 表4-3-3 華裔學生班互動教學型態和內容………………… .173 表4-4-1 互動分析表………………………………………… .174

    于君明(民86)。淺談如何將文化因素融入漢語詞彙教學中,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頁149
    王文科(民83)。(中譯本)質的教育研究法。James H. McMillan, Sally Schumacher著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台北:師大書苑。
    王邱丕君(1986)。課堂交際教學活動的理論與實踐。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
    會論文集。北京語言學院
    王麗(1996)。國外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研究情況評介,載於趙賢州、陸有儀編,對外漢語教學通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112-126。
    古瑞勉譯(1999)。L.E.Berk &A.Winsler,(1995)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41
    石素錦 陳瑞慧(民88)。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語言發展--從皮亞傑與維--從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理論談兒童英語學習課程與教學二卷三期。
    石素錦(民86)。語言語社會文化的互動─兼談外語學習語社會文化的關係,於台北師院與文集刊第一期,頁1-55
    伍淑子(民77)。用錄影帶教華語,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189
    任長慧(民77)。語言教學法的研析、比較及口語能力的探討,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下冊),頁37。
    任遠(1997)。對外漢語教學法的回顧語展望,載於劉珣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頁227-241。
    何綿山(民86)。華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多種媒體教學,於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頁189
    余光雄(民80)。用手勢教初學者說華語。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85。
    吳世雄(1998)。論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華文世界,頁46-54。
    吳平(1999)。從學習策略到對外漢語寫作教學,漢語學習第三期,頁34。
    吳永毅,徐子亮(1990)近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評述,
    吳君平等譯(民86)。語言教學法, Richards, J.C., and Rodgers,T.S.(1997)原著。台北:五南。
    呂必松(1991)。在論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與特點。語言教學與研究2月,頁5-7
    呂必松 (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於劉珣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李玉芬(1990)。運用自然教學法學習茉莉花。華文世界,56期,頁38-46。
    李玉芬(1991)。以自然教學觀創造適當的華語教學情境。華文世界,61期。頁12-18。
    李明懿(1997)。淺談中高級華語文教學在教學與學習方面常出現的幾個問題。華文世界,83期,頁47-51。
    李振清(1982)。當代的華語教學與教學法研究。華文世界,25期,頁53-61。
    李敬宜(1987)。論視聽教學在新聞選讀上的教學效果。華文世界,44期,頁60-61。
    李蕓貞(民80)。動之以情,誘之以趣-引導學生多說漢語的幾種方法,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77。
    汪有序,民80,中文字比英文字容易:對外漢字教學新探,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p.131
    卓以玉(民74)。以詩畫教中國文化。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頁649。
    幸曼玲,(1997),外國人在台灣學習中文及使用中文之情境分析。華文世界,85期,頁33-41。
    林千哲(民86)中文字詞聯想研究與華語文詞彙教學,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頁21。
    林加春(1991)。思考、想像、情意-我的遊戲化兒童詩教學。華文世界,60期,頁19-28。
    林伯英(1991)。如何運用報紙與電視媒體於華語文教學,《華文世界》,61期,頁27-35。
    林伯音(民80)。個別教學法與華語文教學,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35。
    林進材(民88)。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進材(民89b)。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信世昌(1995)。華語文教學的「科」技整合,華文世界,78期,頁1-8。
    姚道中、馬思凱(民77)。”東””西”相逢:利用西洋遊戲學習中文,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中冊)p.107
    施仲謀(民83)。海峽兩岸語文教學法改革初探,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頁27。
    施良方,崔允漷(1999)。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上海:東華師範大學
    柯華葳(1988),教學與實驗:進一步使用電視節目,華文世界,48期,頁36-38。
    孫德坤(1992)關於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一些構想,於《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125-131。
    徐凌志韞(民77)。根據中文電影錄影帶來設計中、高級教材,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177。
    徐家禎(1997)。談談基礎語言課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的問題,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頁931。
    馬靜恆(1988)。錄影帶在高級華語教學上的功用及應用。華文世界,48期,頁31-35。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教學業務部(1991)。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崔永華(1997)。對外漢語教學學科體系。於劉珣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張立禮(民77)。語言經驗教學法與華文教學。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中冊),頁67。
    張忻(1996)外語教學法的主要流派,載於趙賢州、陸有儀編,對外漢語教學通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頁127-142。
    張書玲(1983)。怎樣用說故事的方法教說話,華文世界,30期,頁56-57。
    張業軍(1990)。談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法形成的理論基礎。於新加坡華文研究會編印,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654,
    張霄亭(1990)。教學媒體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華文世界,58期,頁1-3。
    梁榮基(民74)。如何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係,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p.737
    梁榮基(民86)。點線面詞彙教學,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下)
    盛言(1997)。外語教學法流派的發展趨勢。於劉珣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陳正治(1989)遊戲的兒歌。華文世界,期54,頁18-22。
    陳玉琴(民86)。澳洲中文教學研究教學法與成果,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下)p.19
    陳申(2001)。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陳申(民86)。海外華文教材中的真實性與交際性,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
    陳汝東(1996)。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回顧,載於趙賢州、陸有儀編,對外漢語教學通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頁60-93。
    陳美松(1990)。高中華文第二語文教材設計的構想,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491,新加坡,華文研究會編印
    陳雅芬(民80)。增進中文會話能力的技巧:讓學生告訴我們如何把中文學好,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61。
    陳璧清(1991)。如何利用有效的閱讀教學法教中國詩,華文世界,59期,頁35-38。
    陳麗美(1996)。了解、實用與互動-談在海外中文學校如何教導青少年,《華文世界,80期,頁50-58。
    陳麗美(1998)。全方位的互動教學設計,華文世界,89期,頁13-18。
    陸林繼君(民77)。The Lipson Method 在華語教學中之運用與價值,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中冊),頁57。
    曾志華(民86)。社會互動語數學知識的建構。碩士論文。嘉義:嘉義師範學院。
    曾憲政(1998)。老師的鏡子在哪裡?載於http://wwwedu.kh.edu.tw/members/grp16
    游麗卿(民88)。Vygotsky社會文化歷史理論:搜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的對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於國教學報11月,頁230-258
    游麗卿(1988)。教與學互動中所引發的一些教學法。華文世界,50期,頁61-63。
    程堂(1997)。關於功能,於劉循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華霞菱(1985)。配合華語課本作文。華文世界,37期,頁78-79。
    華霞菱(1986)。用實物和遊戲指導作文。華文世界,39期,頁72-73。
    黃玉芬(民77)。華校視聽教學與華文推廣,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下冊),頁197。
    黃自來(民75)。應用語言學語英語教學,台北:文鶴。
    黃渝生(1980)。中文遊戲,華文世界,21期,頁15-21。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碧雲(民80)。文字溯源辨跡法-<說文解字>在華文教學上的效用,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159。
    葉漢源(民77)。語法教學的一般方法,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中冊),頁287。
    葉德明(1983)。當代美國第二外國語教學之理論與實用-認知法,華文世界,31期,頁18-21。
    葉德明(1988)。以語法為基礎的中文教材教法(之一)。華文世界,48期,頁28-30。
    葉德明(1988)。整體行動反應法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華文世界,47期,頁58-62。
    董菊初(1995)。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詹智慧(1998)。台北美國學校布藍克斯老師訪談。載於台北市家長協會網站,http://www.pat.org.tw
    趙智超(1986)。教學效果較好的外語教師應具備的主要條件。北京語言學院主編,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趙賢洲(1989)。文化差異語文化導入略論,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二期。
    劉 珣(1996)。試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北京語言學院主編,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蔣怡芳(民83)。創造思考在華語閱讀教學上之應用,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p.30
    蔡雅琳(1988)。利用故事教說話。華文世界,47期,頁63-67。
    黎天睦(民74)。以聽讀的領悟基礎的外語教學法,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頁623。
    黎天睦Timothy Light(1993)。美國的語言教學法─兼談漢語教學,載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黎文琦、林克辛(1996)。漢語作為第二教學特點,載於趙賢州、陸有儀編,對
    外漢語教學通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頁105-111。
    盧毓文(民77)。寓教於嬉學漢字,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頁109。
    薛玉娥(1999)。期許一片繁花勝景-電影教學之我見。華文世界,91期,頁52-59。
    藍安東(民74)。近幾年來語文教學法之發展和演變及其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於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主編,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p.705
    二.英文部分
    Adams, Carl R.(1989) Information Gaps: The Missing Links to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1710
    Anivan, Sarinee, Ed.(1990)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the Nineties. Anthology Series 2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6181
    Brown, H. Douglas( 1994)Teaching by principles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Regents
    Chaudron, Craig(1993)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 Craig Chaudr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bbs ,Jeannine(1997),The Blackboard as an Active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o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567487
    Ellis, Rod(1988)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 a study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Rod Ellis. New York : Prentice Hall,
    Freeman, Dian Larsen(1986)Techniques and Principl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Y. S.& Freeman D.E.(1990)Whole languag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Heinemann
    Halliwell , Susan(1991) Yes--But Will They Behave? Managing the Interactive Classroom. Pathfinder 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243
    Howatt, A.P.R,1984.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 A.P.R. Howatt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dry, Maureen D.(1990)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Competency Among ESL Second Grade Children Through a Socially Interactiv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3806
    Mace, Lawrence (1970)Program-Controlled Social Interaction as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02161
    Melvin, Bernice S. and Stout, David F. (1987)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through authentic materials In Rivers, W. M.(Ed.),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 (pp.44-5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ackard, Jerome L.(1989) High- versus Low-Pressure Method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24 n1 p1-18 Feb 1989
    Papalia, A.(1987).Interaction of reader and text. In Rivers, W. M.(Ed.),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 (pp.70-8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Richards, J.C., and Rodgers ,T.S.(2001).Approach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Rivers, W. M. (1987).Interaction as the key to teaching language. In Rivers, W. M.(Ed.),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pp.3-16).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Rivers, Wilga M .(1988) Opening Doors and Windows through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38550119880501
    Strong, Gregory(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3818
    Wan, Yee(1996)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Hong Kong Cas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2745
    Wells,G.et al.(1981).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 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