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馨怡
Wang, Sin-Yi
論文名稱: 微電影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以《Taipei,我的微旅行》為例
Applying Micro-film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Take Taipei-My Mini Tour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振興
Lin, J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學微電影觀光華語教學設計
英文關鍵詞: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Micro film, Tourism Chinese, Instructional Desig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9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5下載:1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視聽媒體運用在華語教學上不是新議題。而微電影是一個近期新興的媒體形態,它擁有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暫休閒時間就可觀看的傳播特質,再加上劇情緊湊易懂和內容新穎的故事行銷手段,據上述的相關媒體特質,使得研究者想更進一步探究微電影為合適的華語教學媒體。
    本研究整合目前學者對於影視教學、微電影的相關研究成果,並結合觀光華語內容的相關領域,討論運用微電影進行語文教學的可行性。最後以《Taipei,我的微旅行》這部微電影為研究的文本,採用學者Keller(1983)所發展的ARCS動機模式理論來設計六個華語教學主題之課堂活動教案,藉此認識臺北旅遊和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觀光華語內容。希望透過本研究,讓未來在華語教學內容的編寫,或是華語教學課堂的活動設計方面,能夠加入以微電影內容為媒介,拓展其課程的多元性;同時,也藉由此教學設計和微電影本身的趣味性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讓學習者在課室中,能演練更豐富且實用的聽力和口說活動。

    It is not a new issue to apply audio-visual media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 Recently, there is a new media pattern, that is, micro film that is suitable for watching while in moving situation and in a short free time. Besides, the story plot, of which the production is for marketing, is tight and easy to understand.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stated above, researcher started to do a study whether micro film is an appropriate instructional media in Chinese class.
    The research integrated the recent audio-visual education theories with the result of the recent studies of micro film and connected it with the field of Chinese for tourism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micro-film i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take one of the micro film titled Taipei-my mini tour as a research text to design six reasearch instructions based on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theory developed by Keller in 1983. The topic contents related to Chinese for tourism enable learners to acquaint with the Taipei attraction and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researcher expected that the micro film source may expand Chinese learning diversity by inserting it the Chinese learning material or be one of the teaching proposal in Chinese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reference and the fun of the micro film itself, it may arouse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to do numerous of practical practice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一節 影視教學相關理論 25 第二節 微電影在語言教學中的角色 35 第三節 觀光華語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7 第二節 研究設計流程 60 第四章 教學設計之概念 65 第一節 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 65 第二節 教學設計之原則 72 第三節 使用微電影進行教學之注意要點 80 第四節 《TAIPEI,我的微旅行》教學設計 82 第五節 小結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7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9

    一、中文部分
    王孝維(2015)。運用微電影之城市文創行銷觀點來探討內湖南港社造提升之策略發展。臺南:康寧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姿良(2011)。彰化地區觀光華語教材之設計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三民書局。
    吳永佳(2012)。微電影,打口碑還是賺商機?。 Cheers雜誌,142。
    呂必松 (1992)。華語教學講習。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欣芳(2014)。屏東地區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李泉(2004)。第二語言教材的屬性、功能和基本分類。漢語研究與應用,21-38。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揚(199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束定芳、莊象智(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和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初允蕙(2015)。應用微電影融入音樂課程教學之研究-以歌劇杜蘭朵公主為例。苗栗: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鑫听(2009)。拆廣告,看城市—臺北市與高雄市政府形象廣告之比較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博士論文。
    林邵珍(2003)。運用 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4。
    林碧慧(2009)。任務型教學課程與教材設計-以臺中二日遊為例。第二屆華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桃園:銘傳大學。
    金惠淑(2005)。觀光華語導遊教材設計-針對韓國的專門大學觀光中國語系之用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維謙(2014)。以微電影製作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胡光夏、陳竹梅(2012)。「微電影」在軍事行銷傳播運用的初探性研究。復興崗學報,103,1-24。
    涂堂鑾(2012)。「微電影」大行其道,微電影廣告案例研究。《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網站。檢索日期:2015年5月30日。檢自: http://www.rmb.com.tw/images/html/downloadfile/微電影與廣告案例研究.pdf
    張玉玲(1995)。邁向多媒體的外語教學示範。高雄師大學報,6,261-286。
    張良民(2006)。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與僑教發展。教育人力發展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3,9-11。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鴻(2012)。微電影行銷觸動你心。貿易雜誌,252。
    許安琪、劉美琪、漆梅君、于心如 (2000)。當代廣告: 概念與操作。臺北:學富文化。
    郭佳惠(2015)。微電影對旅遊意願的影響-以《從心發現愛》對新加坡旅遊為例。桃園: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論文。
    郭宗翰(2013)。越南觀光華語導遊教材的設計與發展研究。桃園: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郭明琪、陳書榕(2013)。最遠仍能感受品牌信念,是最棒的微電影。經理人月刊,98。
    陳立元(199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語教學與媒體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6,50-54。
    陳怡如(2012)。微=大利時代來臨。數位時代,216。
    陳怡如(2015)。微電影對旅遊目的地意象、態度與旅遊意願之影響─以“幸福的原點”對香港迪士尼旅遊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金國(2011)。針對泰籍之中高級華語學習者的觀光華語導遊教學網站設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豪(2008)。網路影音假KUSO影片真行銷利器。遠見雜誌,265。
    陳韋利(2013)。政府單位運用微電影推動政策行銷廣告效果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為例。桃園: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英(1986)。視聽媒體與方法在教學上應用之研究。臺北:文景出版社。
    陳淑英(1987)。視聽教育與教育工學。臺北:文景出版社。
    陳淑萍(2008)。觀光導遊華語教材的設計研究-以泰國各大學所用教材為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閔(2013)。微電影對旅遊目的地意象與旅遊意願之影響─以“再一次心跳”對澳洲旅遊為例。臺北:世新大學觀光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懷萱、林家盈(2013)。專業華語的教學策略─以「臺灣超好玩」為例。第十二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之發表論文。高雄:文藻外語大學。
    陳麗宇(2010)。任務型旅遊華語教材編寫設計分析-以臺師大應華系學生臺北縣、市旅遊景點教材編寫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6,161-177。
    彭俊(2004)。華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舒兆民、林家盈(2013)。文化導入華語教材之編製─以《OH! MY GUIDE! 臺灣超好玩》為例。第十二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之發表論文。高雄:文藻外語大學。
    舒兆民、黃琡華(2013)。「臺灣人文旅遊華語」教材數位化編製與混成式教學實施。第十二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之發表論文。高雄:文藻外語大學。
    黃琡華、陳懷萱(2013)。觀光華語作為專業華語課程之實踐與反思。第十二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之發表論文。高雄:文藻外語大學。
    葉雅純(2013)。觀賞微電影對移情、熟悉感、目的地意象及造訪意願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4)。視聽教育FAQ。檢索日期:2016年2月27日。檢自:http://www.taect.org.tw/about_us.html
    趙金銘(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趙賢州(199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例行、沈文英(2001)。視覺傳播。臺北:空中大學。
    劉信吾(1999)。教學媒體。臺北:心理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劉啟珺(2015)。故事行銷產生的移情作用及說服力對旅遊意願之影響以─觀光微電影為例。臺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劉曉明(2005)。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駿、傅榮等(譯)(2012)。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蕭伯宇(2015)。地方行銷之行銷效果探究─以微電影「心城市故事」為例。苗栗: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璇玉(2013)。觀光華語導遊教材的設計與編寫研究─以泰國宣素那他皇家大學華語導遊培訓班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芽里(2012)。微時代新魅力—網路微電影之文化迴路。數位創世紀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二、英文部分
    Alatis,J. E., Straehle, C. A., Ronkin, M., & Gallenberger, B. (1996). Linguist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s: Ethnolinguistic, psycho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aspects.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Crookes, G., & Chaudron, C. (1991). Guildlines for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 In M. Celce-Murcia (E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2nd ed., pp. 52-54). New York: Newbury House.
    Dale, E.(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3rd ed,New York:Dryen Press.
    Driscoll(1994).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Kakava,C.(2002). Opposition in Modern Greek discourse: Cultural and contextual constrai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4,1537-1568.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J.M.(1987).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mance&Instruction, 26(8), 1-7.
    Kramsh,C.(1998).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 Michael(2000). Teaching Collocation –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Lindstrom ,R.(1994). The business week guide to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Create dynamic presentations that inspire. New York:McGraw-Hill.
    Mastumoto, D. (1996). Culture and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07).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feiffer (2nd ed., pp 32-41). Hobken, NJ: John Wiley and Sons.
    Richards, Jack C. (200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ack C.& Rodgers, Theodore 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erman, Jane. (2003). Using Authentic Video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encer-Oatey. (2008). Introduction. In H. Spencer-Oatey (Ed.), Culturally speak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eness theory (2nd ed., pp. 1-8).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Suzanne Graham , Denise Santos & Robert Vanderplank (2010) Strategy clusters and sources of knowledge in French L2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no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1, 1-20.
    Treichler, D. G.(1967). Are you missing the boat in training aid? Film and AV Communication,1, 14-16.
    Visser & Keller (1990). The clinical use of motivation message: an inquiry into the validity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 467-50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