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安瑀
Chang, An-Yu
論文名稱: 新竹縣私有林森林療癒基地評估與規劃
指導教授: 廖學誠
Liaw, Shyue-Che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森林療癒德爾菲法層級分析法
英文關鍵詞: Forest Therapy, Delphi, AHP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9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森林療癒是運用在地的森林資源、搭配森林活動與森林嚮導的規劃來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達到預防性醫學的效果。目前在日本、德國、韓國、中國等都已建置了森林療癒基地,但目前國內對森林療癒基地研究較缺乏,因此本研究想探討台灣私有林是否適合作為森林療癒基地,並提出適合台灣私有林的森林療癒基地指標。
    本研究先透過模糊德爾菲法尋找出適合台灣私有林的森林療癒基地評估指標,後運用層級分析法(AHP)進行專業的評估取得各項指標的權重,找出適合的森林療癒基地指標,並於新竹縣北埔鄉永茂森林、五峰鄉桃山村浮雲杉林、五峰鄉大隘村正昌製材公司第七林班地三地舉辦森林療癒體驗活動,邀請專家與參訪者協助評估森林療癒基地及療癒活動。評估結果發現三處場域在「優美的景觀及良好的環境」指標中分數均是最高,在「有森林療癒指導員的配置」及「人才培訓及增能制度明確」指標部分評分較低,後運用SWOT分析私有林森林療癒基地本身的優劣勢及外在的機會與威脅,最後提出策略規劃建議。

    Forest therapy is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forest resources, forest activities and forest guides to enhanc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o far, forest therapy bas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forest therapy in Taiwan, especially for private forest.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suitable indicators to evaluate whether Taiwan's private forests are suitable as forest therapy base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apply the private forests in Hsinchu County as planning bases, including Yongmao Forest in Beipu Township, Floating Cloud Spruce Forest and No. 7 Zhengchang Sawing Company Forest in Wufeng Township. We will analyze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humanities condition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based on 17 expert questionnaires, this study provides 16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private forest therapy bases in Taiwan. Moreover, we apply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obtain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and to conduct consistency analysis. Using SWOT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three bases, as well a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rough this analysis processes, we try to provide the planning standard for private forest therapy, including field planning, activity planning, and operation guidelines.

    摘要 i 謝辭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ⅴ 圖次 ⅵ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森林療癒介紹 5 第二節 森林療癒相關理論 13 第三節 各國森林療癒發展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區域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新竹私有林森林療癒基地評估指標 45 第二節 新竹私有林森林療癒基地SWOT分析 52 第三節 新竹私有林森林療癒基地規劃 74 第四節 新竹私有林森林療癒導覽解說規劃 82 第五節 新竹私有林森林療癒基地運作準則建議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5

    參考文獻
    上原巖(2013a)。療癒之森:進入森林療法的世界(姚巧梅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原巖(2013b)。樂活之森:森林療法的多元應用(姚巧梅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五峰鄉戶政事務所(2018)。2018年9月人口資料。2018年10月14號取自: https://w3.hsinchu.gov.tw/house/wufong/
    五峰鄉公所(2018)。五峰鄉情-地方產業。2018年10月14號取自: http://www.hcwft.gov.tw/content_edit.php?menu=1765&typeid=2269
    內政部(2018)。老年人口突破14% 內政部: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18年11月5號取自:https://reurl.cc/MZG6X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2013)。桂竹林經營作業法對林分動態變化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究計畫系列
    中華大學(2016)。105年度新竹縣五峰鄉清泉、白蘭部落生態旅遊培力計畫。2018年10月14號取自:https://goo.gl/gwhkRf
    尹華文、陳正豐、呂勝由(2007)。土肉桂與陰香型態特徵及精油特性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40(4):535-546。
    中國林業局(2016)。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北京:中國林業局。
    中央氣象局(2018)。觀測資料查詢。2018年11月18號取自:
    https://e-service.cwb.gov.tw/HistoryDataQuery/index.jsp
    王升陽(2015)。天然的尚好,森林裡的藥方。2018年10月14號取自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5/02/blog-post_84.html
    王升陽(2018)。森林育樂基地芬多精、陰(負)離子監測調查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王丹、張艷麗、吳記貴、蔣萬傑(2016)。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區森林療養產業發展探討。World Journal of Forestry。6(1):7-15。
    王俊豪、陳美芬(2015)。原住民部落因應氣候災害風險之行動研究。台灣農學會報。16(3):197-211。
    左家哺(2017 )。森林康養及其產業評述。湖南生態科學學報。4(4):50-55。
    正昌製材有限公司(2017),森林經營計畫書摘要,2018年10月14日取自:www.jen.com.tw/fengxi/ezcatfiles/b29/img/img/1315/330048962.docx
    北埔鄉戶政事務所(2018)。2018年9月人口資料。2018年10月14號取自https://w3.hsinchu.gov.tw/house/files/Post/14913/people_107.pdf
    永茂森林山莊(2018)。2018年10月14號取自:http://www.ymvilla.com.tw/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中華統計資訊網。林業面積。2018年10月22號取自:https://www.stat.gov.tw/mp.asp?mp=4
    初麗娟、高尚仁(2005)。壓力知覺對負面心理健康影響:靜坐經驗、情緒智能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7(2),157-179。
    汪大雄、鍾旭和、王培蓉(1998) 台灣省私有林經營輔導之研究。臺灣林業科學13(1):55-68。
    汪大雄(2010)。韓國森林資源和森林經營。林業研究專訊。17(6),87-91。
    汪亞翰(2014)。探討森林遊憩動機、環境復癒知覺與心理健康效益之關係。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余家斌、袁孝維、蔡明哲、邱祈榮(2015)。森林遊憩與健康。中華林學季刊。48 (2):173-184。
    余家斌、蔡明哲、楊智凱、吳采諭、陳群育(2017))。森林浴生理效益初探-以唾液澱粉酶為生理指標。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31(4):229- 242。
    沈妤蓮、袁孝維、林一真、余家斌(2017)。臺灣森林療癒陪伴員的訓練課程規劃。台灣林業。43(6):16-23。
    沈瑞琳(2013)。綠色療癒力:台灣第一本園藝治療跨領域理論與應用大集。台北市:麥浩斯。
    林博雄(2009)。觀霧地區雲霧氣象之觀測調查研究。雪霸國家公園委託研究報告。
    林一真(2016a)。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一真(2016b)。進入療癒綠天地-森林益康。林業研究專訊,23(5):5-10。
    林一真、申永順、廖天賜(2011)。森林益康評估準則之建立與示範推動工作之研析與規劃(2/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究計畫。
    林一真、申永順、廖天賜(2012)。森林益康評估準則之建立與示範推動工作之研析與規劃(3/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究計畫。
    林文鎮(1983)。談森林浴-德國,日本的國民健身法。台灣林業,9(11):36-40。
    林文鎮(1988)。森林浴活動之推展策略。台灣林業,14(11):11-12。
    林文鎮(2000)。森林保健論(上)。台北市:中華造林事業協會。
    林杏、吳幸玲、陳桓敦、文祖湘 (2013)。原住民部落民宿行銷突破關鍵-以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4:263-285。
    林怡文(2017)。芬多精成分之生心理效益初探-以α-蒎烯及芳樟醇為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群雅、張上鎮、陳盈如、鄭森松(2016)。臺灣森林芬多精釋出量監測及其功效-以柳杉為例。林業研究專訊。23(3):48-51。
    林家民(2017)。森林療癒對中高齡與高齡者健康效益之研究。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務局(2018)。台灣森林悠遊網,森態資料庫介紹。2018年10月14號取自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RWD/lib_3_4_1.aspx?BIO_ID=107
    林務局(2018)。森林療癒,從心開始~林務局推阿里山森林療癒之旅。2019年1月13號取自:https://www.forest.gov.tw/0000014/0062792
    林穎萱、彭淑芳、張俊彥(2014)。不只是綠:比較觀看山景或海景的效果。建築學報,87:175-186。
    范明煥(2005)。北埔鄉志(上、下冊)。新竹縣:新竹縣北埔鄉公所。
    東勁丞(2015)。自然與都市景觀對創造思考,注意力恢復力及生理反應的影響。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周彩賢、張峰、馮達、馬紅、鄒大林、南海龍(2015)。北京市以森林療養促進公眾健康對策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2):13-16。
    周浩治(2008)。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南海龍、王小平、陳峻崎、朱建剛、楊曉暉、溫志勇(2013)。日本森林療法與啟示。世界林業研究。26(3):74-78。
    柯汝南(2007)。全球化下統一集團的兩岸佈局策略。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徐淑竹(2007)。苗栗縣苑裡溪上游集水區整體保育治理對策之探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徐中芃、邱祈榮(2016)。日本的森林療癒發展與定位。林業研究專訊。23(5):20- 26。
    袁明道(2005)。竹東林場的發展歷程。新竹文獻。20:30-48。
    袁孝維、曾煥鵬、余家斌、林一真(2017)。淺談臺灣森林療癒發展之契機。台灣林業。43(6):3-9。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認識原住民族部落介紹-白蘭部落。2018年11月4號取自: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7&TA_No=8&T_ID=264
    翁儷芯、鍾秋香(2009)。森林生態旅遊推展之介紹。2018年11月29號取自: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0756
    陳盈融(2017)。運用德爾菲法探討巨量資料分析成功之影響因素:以全民健保資料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俊忠、劉孟缥、陳重榮、林順錍、余姮(2005)。森林生態旅遊健康效益初探-以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台灣林業,12:80-88。
    陳啟榮、溫婷媛、王升陽(2012)。關於森林浴與森林芬多精研究主題之發展介紹。台灣林業。38(4):41-45。
    陳奐存(2014)。漫步於不同綠境對人體生理效益之影響。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珮華(2008)。線上德爾菲系統於技術前瞻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曉玲(1995)。航空站區位選擇評估程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許伯陽、張鐿鐘、盧俊宏(2003)。盤斯心情量表之再修訂。大專體育學刊。5(1): 85-95。
    莊怡倫(2014)。大學生森林療癒與環境識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上鎮、陳盈如(2011)。倘佯在台灣肖楠林的芬多精中。台灣林業,37(5):31- 33。
    張肇翰(2007)。現地與虛擬國家森林遊樂區之遊憩體驗與知覺復癒關係之比較-以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秀麗(2017)。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森林療養探索與實踐。林業資源管理。6:37- 40。
    張鐿鐘、盧俊宏(2001)。盤斯心情量表 (POMS) 之修訂報告。大專體育學刊。 3(2):47-55。
    張靜宜(2016)。台灣全志‧卷五‧經濟志‧林業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曾宇良、顏建賢(2011)。日本農山村推動森林療癒基地之設立過程與現況:以九州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6:2-12。
    曾宇良、佐藤宣子(2012)。日本推動森林療癒基地之過程與現況之研究以九州為例。林業研究季刊。34(2):161-172。
    曾慈慧(2004)。現地與非現地景觀體驗與健康復癒之探討。旅遊管理研究,4(2):99-118。
    曾慈慧(2005)。喜惡環境形成的環境依附與復癒性關係之研究。旅遊健康學刊。4(1): 1-12。
    曾慈慧、凌德麟、毛慧芬(2002)。景觀環境的偏好、心理效益認知與生心理反應之研究。造園學報。8(2):25-44。
    曾慈慧、沈進成、Collins, J. R., & Chen, J. Y. (2010)。遊客的休閒涉入,地方感與環境復癒知覺關係之研究:以美國德州大彎國家公園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2):119-145。
    黃復蓉、鍾聿琳(2013)。瑜珈對健康的助益。馬偕護理雜誌,7(1):14-20。
    黃裕星(2015)。重要經濟造林木修枝作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黃品瑄(2017)。以AHP層級分析法探討宜蘭合法民宿選址適宜性之研究。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黃有傑、羅紹麟(2001)。模糊德爾菲法在林業行政管理上之應用:以林務局企業精神指標之研究為例。林業研究季刊。26(3):19-32。
    黃韻璇(2009)。自然旅遊環境四項心理效益交互影響關係之探討-以南投縣惠蓀林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財丁(2014)。由統計資料看人口老化問題。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9年5月20號取自: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37
    葉牧青(1989)。AHP層級結構設定問題之探討。交通大學管科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葉晉嘉、翁興利、吳濟華(2007)。德菲法與模糊德菲法之比較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1):31-58。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8)。與山拔河,新竹林業特展,林業大時代。2018年10月 13日取自: https://www.hchcc.gov.tw/ch/2016/tree/03.htm
    新竹縣政府主計處(2018)。北埔農業統計。2018年10月22日取自:https://accounting.hsinchu.gov.tw/
    楊雅淑(1999)。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聘任指標之研究—階層分析程序法之應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廖學誠(2016a)。日本的森林療癒與山村振興。林業研究專訊。23(5):27-30。
    廖學誠(2016b)。日本東京都奧多摩町的森林療癒。林業研究專訊。23(5):31-34。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鄭泰安(2013)。近20年台灣焦慮與憂鬱症盛行率倍增。當代醫學。40(2):91-94。
    趙彥琛(2015)。森林環境對生心理狀態效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泳倫、謝龍發、石君穗(2013)。以模糊 AHP 建構原住民部落發展觀光核心 競爭力評價指標。臺灣企業績效學刊。7(1):41-63。
    劉孟芬(2004)。森林遊憩之健康效益。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朝望、王道陽、喬永强(2017)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探究。林業資源管理。(2):93-96。
    劉怡君(2016)。極端氣候下的災害調適策略:山區聚落的因應對策。2018年10月4 日,取自:https://rsprc.ntu.edu.tw/zh-tw/m01-3/climate-change/369-the-village-in-mountain.html
    蔡明哲、楊智凱、吳采諭、陳婉玲、林麗貞(2016)。療育之森--臺大實驗林的新使命。林業研究專訊。23(5):16-19。
    賴玉芳、廖學誠(2005)。溪流保育在地發展的策略規劃--以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村為例。台灣林業。31(6):9-21。
    韓國林務署Korean Forest Serive(2018)。2018年10月4日,取自:http://english.forest.go.kr/newkfsweb/eng/idx/Index.do?mn=ENG_01
    韓國醫療觀光網站Visit Medical Korea(2018)。自然和森林浴介紹。2018年10月4 日,取自:http://chinese.visitmedicalkorea.com/chinese/pt/index.do
    藍淑琪(2004)。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台北市。
    觀光局(2018)。2017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2018年11月5號取自: https://admin.taiwan.net.tw/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80807101024524329.pdf
    簡禎富(2005)。決策分析與管理-全面決策品質提升之架構與方法。台北市。雙葉書廊。
    簡慶德(2016)。接觸森林增進身體健康-以一些研究成果為例。林業研究專訊。23(5):1-4。
    顏添明(2008)。由森林的概念與分類談森林之經營與管理。興大農業。66:14-22。
    羅紹麟、黃有傑(2004)。森林生態系經營之社會經濟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以AHP法分析指標權重。林業研究季刊。26(3):19-32
    羅凱安(2011)。私有林永續木材生產策略與可行性評估(1/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究計畫。
    蘇拾忠(1994)。策略規劃指南。台北市。遠流圖書公司。
    Chen, H. T., Yu, C. P., & Lee, H. Y.(2018). The 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on Stress Recovery: Evidence from Middle-Aged Females of Taiwan. Forests, 9(7), 403-411.
    Dunn,W.N.(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ve Hall Englewood Cliffs.
    Grove, J. R., & Prapavessis, H.(1992).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n abbreviated profile of moo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3(2), 93-109.
    Jung, W. H., Woo, J. M., & Ryu, J. S.(2015). Effect of a forest therapy program and the forest environment on female workers’ stress.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14(2), 274-281.
    Linstone, H. A., & Turoff, M.(1975).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USA: Addison-Wesley.
    Matsubara, E., & Kawai, S.(2014). VOCs emitted from Japanese cedar(Cryptomeria japonica) interior walls induce physiological relaxatio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72, 125-130.
    McNair, D. M.,Lorr, M., & Droppleman, L. F.(1971).Manual for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anDiego, CA.: Educational and Industrial Testing Service
    Mishima, R., Kudo, T., Tsunetsugu, Y., Miyazaki, Y., Yamamura, C., & Yamada, Y.(2004). Effects of sounds generated by a dental turbine and a stream on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Odontology,92(1), 54-60.
    Ochiai, H., Ikei, H., Song, C., Kobayashi, M., Miura, T., Kagawa, T., Qing Li, Kumeda, K., & Miyazaki, Y.(2015).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forest therapy program on middle-aged fem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2(12), 15222-15232.
    Osgood, C. E., Suci, G. J., & Tannenbaum, P. H.(1957).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ark, B. J., Tsunetsugu, Y., Kasetani, T., Kagawa, T., & Miyazaki, Y.(2010).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hinrin-yoku(taking in the forest atmosphere or forest bathing): evidence from field experiments in 24 forests across Japan.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15(1), 18-26.Parsons, R.(1991).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n human health. Journal of Environment Psychology, 11, 1-23.
    Porter, M. 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ch. 8, New York : Free Press
    Pröbstl, U., Elands, B., & Wirth, V.(2009). Forest recreation and nature tourism in Europe: contex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European forest recreation and tourism: a handbook. Taylor and Francis, UK, 12-32.
    Riggs, W.(1983), The Delphi Technique: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3(1), 89-94.
    Saaty, T. L,(1980).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hin, W. S., Yeoun, P. S., Yoo, R. W., & Shin, C. S.(2010). Forest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rospect in Korea.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15(1), 38-47.
    Shin, Won Sop (2015). Forest Policy and Forest Healing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Retrieved from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ature and Forest Medicine.
    Society For Psychophysiogical Research (2018)。What is psychophysiology? , 2018年10月4日Retrieved from: https://sprweb.org/page/About
    Song, C., Ikei, H., & Miyazaki, Y. (2016).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nature therapy: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Health, 13(8),781797.http://infom.org/news/2015/10/10.html
    Tsunetsugu Y, Miyazaki Y, Sato H. (2007) Physiological effects in humans induced by the visual stimulation of room interiors with different wood quantities. Journal of Wood Science. 53 (1), 11-16.
    Tsunetsugu, Y., Park, B. J., & Miyazaki, Y. (2010). Trends in research related to “Shinrin-yoku”(taking in the forest atmosphere or forest bathing) in Japan.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15(1), 27-37.
    Ulrich, R. S., Simons, R. F., Losito, B. D., Fiorito, E., Miles, M. A., & Zelson, M. (1991). 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1 (3), 201-230.
    Weihrich H.,(1982).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i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5, No.2:54∼60
    大井玄、宮崎良文、平野秀樹 (2009)。森林医学 II─ 環境と人間の健康科学─。 東京都:朝倉書店。
    瀧澤紫織 (2006)。認知療法の場としての森林療法。森林科学:日本林学会会報,48,13-16。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4/12/3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