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Search / Detailed Display

Author: 胡曉珍
Hu, Hsiao-Chen.
Thesis Title: 以模糊層級分析法評選技藝競賽美顏職種之選手
Selecting the Competitors of the Facial Make-up Skills Competition Using Fuzzy AHP
Advisor: 李景峰
Li, Jeen-Fong
Degree: 碩士
Master
Department: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Thesis Publication Year: 2012
Academic Year: 100
Language: 中文
Number of pages: 219
Keywords (in Chinese): 美容評選技藝競賽模糊層級分析法
Keywords (in English): Cosmetology,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skills competition,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Thesis Type: 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Reference times: Clicks: 504Downloads: 23
Share:
School Collection Retrieve National Library Collection Retrieve Error Report
  •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共分五大類,其中家事類科的美顏職種為本研究的對象。因「美」的定義因人而異,所以在傳統美顏選手的評選方式多較為主觀性,故本研究旨在將此主觀性改採較客觀性的模糊層級分析法方式來評選選手,同時建立評選美顏職種選手之重要層級指標項目。其研究方法先經由文獻蒐集分析、專家問卷調查等方向,建立美顏競賽選手評選之層級指標及權重,且通過一致性C.I.值考驗,以作為往後遴選選手之參考,日後更可作為改善遴選模式主觀性缺失的依據。結論得到的評選項目為:個人特質、學科能力、彩妝技巧及紙圖技能四大層級,其下一層級又細分為十五個指標。經研究結果證實,選手評選項目中最重要的是彩妝技巧,學科能力則較不重要。由此得知彩妝技巧的優劣實為美顏職種選手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ationwide Skills Competition covers five categories. Beauty in the domestic science category i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study. The definition of beauty varies and the concepts of aesthetics can hardly be quantified. Therefore, traditionally beauty competitors are evaluated and selected by subjective standards. In view of this, the study aims to replace subjective standards with the more objectiv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valuate and select competitors. In the mean time, it aims to establish critical hierarchical index items to evaluate and select beauty competitor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xperts, hierarchical index and weight have been set up for th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beauty competitors. Besides, the consistency C.I. value test has been adopted. The results can not only b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ompetitor selection but also serve as a basi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in the flaws of subjectivity of traditional selection model. From the conclusion, items fo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are individual traits, academic ability, make-up skill and paper chart skill. The subordinate hierarchy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15 indexes. It has been testified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that the make-up skill is the important one among all of the items fo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itors. Academic ability is relative less important. In conclusion, make-up skill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ability for beauty competitors.

    謝誌................................................. 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錄................................................. ix 表目錄................................................xiii 圖目錄................................................x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核心能力..................................... 9 第二節 訓練方法..................................... 30 第三節 訓練結果及評估................................ 34 第四節 訓練與技藝競賽................................ 40 第五節 小結........................................ 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及步驟...............................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05 第一節 實驗過程與數據............................... 105 第二節 評選過程與數據............................... 119 第三節 一致性檢定................................... 126 第四節 結果與分析...................................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39 附錄.............................................. 153 附錄一 職業學校規程................................ 153 附錄二 中等以上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 155 附錄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技能競賽實施及獎勵辦法......... 158 附錄四 九十八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組學科測驗試題.. 173 附錄五 九十八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組術科測驗試題.. 177 附錄六 九十九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組學科測驗試題.. 181 附錄七 九十九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組術科測驗試題.. 185 附錄八 一百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組學科測驗試題.... 189 附錄九 一百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組術科測驗試題.... 195 附錄十 第一次德懷術「層級架構指標評估」問卷........... 197 附錄十一第二次德懷術「層級架構指標評估」問卷........... 203 附錄十二「美顏職種評選指標」專家問卷.................. 209 附錄十三美顏職種選手評選評分表....................... 217 表 目 錄 表2-1 City & Guilds證書分級說明表................. 18 表2-2 技優保送入學競賽獲獎名次與等第對照表........... 43 表2-3 技優甄審入學之競賽加分比例................... 44 表2-4 參賽人數與優勝及金手獎名額對照表.............. 45 表 2-5 全國中等學校美容相關科系一覽表............... 48 表2-6 攝影妝評審配分表............................ 58 表2-7 舞台妝評審配分表............................ 60 表2-8 臉部化妝技巧設計圖評審配分表................. 62 表2-9 新娘妝化妝設計圖評審配分表................... 63 表 2-10 校內競賽項目內容.................. ........ 67 表3-1 問卷資料彙整表.............................. 74 表3-2 R.I.值對照表............................... 87 表3-3 第一次層級架構指標評估表...................... 95 表3-4 第一次德懷術指標評估結果..................... 96 表3-5 德懷術問卷專家背景說明表..................... 103 表4-1 各評選指標意義說明...........................106 表4-2 評估尺度定義說明表...........................107 表 4-3 「美顏職種權」評選指標重要性評比............ 108 表4-4 兩指標間重要性比較之語意用辭轉換表............ 110 表 4-5 專家語意模糊尺度分數....................... 111 表4-6 「美顏職種權」評選指標三角模糊數整合.......... 112 表4-7 「美顏職種權」項目矩陣...................... 113 表4-8 「個人特質」層級矩陣........................ 113 表4-9 「學科能力」層級矩陣........................ 114 表4-10 「彩妝技巧」層級矩陣....................... 114 表4-11 「紙圖技能」層級矩陣....................... 114 表 4-12 模糊權重值及解模糊權重值.................. 116 表4-13 評選項目權重表............................ 117 表4-14 評選項目整體權重排序表..................... 118 表4-15 各評審對選手A之評分表...................... 120 表4-16 各評審對選手B之評分表...................... 121 表 4-17 各評審對選手C之評分表..................... 122 表 4-18 評審語意模糊尺度分數...................... 123 表4-19 所有選手指標之數值表....................... 124 表4-20 選手之總分與排名........................... 125 表4-21 美顏職種選手評選項目之一致性檢定............. 126 表4-22 「個人特質」下各評估指標準則之一致性檢定....... 127 表 4-23 「學科能力」下各評估指標準則之一致性檢定..... 127 表 4-24 「彩妝技巧」下各評估指標準則之一致性檢定..... 127 表 4-25 「繪圖技能」下各評估指標準則之一致性檢定..... 128 表 4-26 整體一致性檢定及致性比率表................. 128 表 4-27 不同評分方式之總分與排名................... 131 圖 目 錄 圖2-1 技藝競賽種類及類別圖......................... 41 圖2-2 學生技藝競賽家事類科職種圖.................... 47 圖2-3 傳統技藝競賽美顏職種選手遴選流程............... 66 圖3-1 研究架構.................................... 72 圖3-2 三角模糊數隸屬函數圖......................... 77 圖3-3 研究操作流程步驟圖........................... 90 圖3-4 層級架構與遴選指標建構流程圖.................. 91 圖 3-5 「美顏職種評選指標」層級架構初稿圖............ 93 圖 3-6 「美顏職種評選指標」層級架構圖............... 98 圖 3-7 層級分析法建構流程圖........................ 100 圖4-1 模糊語意隸屬函數圖............................110

    中文部份:
    中等以上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2010,8)。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2)。專修學校教育法。2012/06/22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shougai/senshuu/1280727.htm
    王士恒(2012)。國外核心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徑方法及其啟示。取自http://zyhxnl.baike.com/article-128118.html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邵華(2007)。應用FAHP於國小代理教師甄選方法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0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職種競賽規則(2011,11) 。100年全國家事類科技藝競賽。取自http://www.tcnvs.tp.edu.tw/WebSite/100contest/wp-content/uploads/2011/08/100R_F02_0824.pdf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0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美顏」職種競賽規則修訂會議記錄(2011,11)。100年全國家事類科技藝競賽。取自http://www.tcnvs.tp.edu.tw/WebSite/100contest/wp-content/uploads/2011/08/100C_F02_0824.pdf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100學年度家事類科學生技藝競賽實施要點(2011,11)。100年全國家事類科技藝競賽。取自http://www.tcnvs.tp.edu.tw/WebSite/100contest/wp-content/uploads/2011/08/1000830_attach1_5.pdf
    成光琳(2005,1)。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啟示。「職教論壇」發表之論文,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朱思峰(2000)。層次分析法在畢業生謀職決策中的應用。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7,5,12。
    朱曉邦、梁仲正、吳美珊(2006)。探討國內行動通路產業快速成長之關鍵成功因素。「台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三峽校區。
    江文鉅(1996)。德國技職教育學制。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3,2-5。
    行政院勞委會中部辦公室(2009),中華民國參加第40屆國際技能競賽大會報告書。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
    行政院勞委會中部辦公室技術士技能檢定美容職類乙級術科測試應檢參考資料(2011,6a)。行政院勞委會中部辦公室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www.labor.gov.tw/home.jsp?pageno=201110210017
    行政院勞委會中部辦公室美容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2011,6b)。行政院勞委會中部辦公室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www.labor.gov.tw/home.jsp?pageno=201110210016
    何金針(2006)。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商業職業教育季刊,100,58-64。
    何澍、胡曉珍、羅麗雲、李景峰(2011,12)。教育測驗與評量_技職教育體系之競賽探討,「2011臺灣教育研究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吳思信(1994)。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探討─農漁民第二專長訓練計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吳柏林(2005)。工程模糊統計導論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珈慧(2007)。美容專業課程規劃:職場需求及證照制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逢甲大學,台中市。
    吳清山、黃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
    吳緯文(2010)。美容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能力指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靜吉(1998)。追求成長:組織中的人際關係。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吳韻儀(1995)。澳洲教改能力導向。天下雜誌,172,126-130。
    吳麗君(2004)。模糊理論在音樂能力檢定上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大學,新竹市。
    呂建成(2002)。企業電子化策略方案評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技能競賽專區全國技能競賽簡介(2011,8)。行政院勞委會中部辦公室。取自http://www.labor.gov.tw/level.asp?contentURL=./service/textcontent2.asp&parent=13&rfnbr=54
    技專院校招生策進總會(2010)。四技二專技擾保送入學。2012/03/01取自招生委員會網站http://www.techadmi.edu.tw/。
    李大偉 (1989)。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宏文(2002)。結合層級分析法、模糊理論與灰色系統理論建構供應商評選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李秀蓮、周金貴(1988)。美容概論。台北:儒林出版社。
    李坤崇 (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1,24-36。
    李景峰、洪翊軒、巫文德、胡曉珍(2011,5)。工科技藝競賽學科成績對整體技能表現之分析。「2011工程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隆盛(2008)。未來我國發展國家資歷架構之探討與建議。就業安全,7,4-8
    李翠瑚(1995)。美容概論。台北市:龍騰出版社。
    李聰明(1972)。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台北市:幼獅出版社。
    沈欣蓉、張瑋珊、黃俐晴(2012)。台灣與德國技職教育差別之研究。取自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2/03/2012032916153458.pdf
    沈茹逸(2011.2.17)。芬蘭教育制度的啟發。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7027
    周談輝、李隆盛、許金守、張吉正和林益昌(1997)。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案研究,未出版。
    林三貴(2009)。體系一元化-服務地方化-勞動力永續發展。訓練與研發,7。
    林汝峯(2009)。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工業配線」職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志綱、黃先愉、邱姵媗(2007)。政府教育政策之別-從芬蘭教育看台灣。取自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7/03/2007031221124543.pdf
    林青玫(2004)。台灣大專院校美容相關科系之屬性及課程設計的初步探討。美容科技學刊,2,1,45-50。
    林琴珠、吳榕峰(2002)。全國職業學校學生技藝競賽實施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9,56-61。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邱年鴻(2003)。高職機械群技能選手訓練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榮城(2008)。應用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FAHP)於國民小學英語教科書評選指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侯光文(1996)。教育評價概論。河北省:河北教育出版社。
    洪久賢、黃宜純(2003)。從日本美容科技教育反思台灣的美容教育。美容科技學刊,1,2,1-21。
    胡政源、黃玲娟(2009)。應用模糊積分層級分析法探討台灣美容證照之核心技能力。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1,152-153。
    徐女琇(1996),美容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徐女琇、邱素沁(1998)。美容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技術學刊,13,4,529-538。
    高正忠(2005.8.22)。終身教育理想國:芬蘭教育評析。國語日報,13。
    張兆旭 編譯(1993)。Fuzzy淺談。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張自成(2009)。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車床」職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素貞(199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資源班之問題與需求研究。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小。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清濱(2008)。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源泉(2009)。德國職業教育之法體系及其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43,263-292。
    教育部(2009)。中等以上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98學年度四技二專聯合甄選委員會。
    教育部(2010)。全國高級中等學校九十八學年度學生技藝競賽大會報告書,13,3。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職業學校規程。2012/03/01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莊謙本(1995)。發展服務業導向的技職教育。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年刊技術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6,49。
    莊謙本(1998)。技能評量的內在與外在因素。教學科技與媒體,42,38-42。
    莊謙本、黃議正(2012)。澳洲資歷架構對台灣技職教育借鏡與啟示。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2,53-64。
    許榮富(1986)。學生特性及學習環境對科學態度成就影響分析研究。師大學報, 31, 695-719。
    許榮富(1986)。學習理論在普通物理教學上的應用,師大物理季刊,8,2。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書局。
    郭昭佑(2006)。當評鑑遇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討。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9-42。
    郭昭佑、郭工賓(2007,4)。教育評鑑的本質-描述與判斷。教育與發展研習資訊,24,2,101-106。
    郭振昌(2003)。德國職業訓練雙軌制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利,104,443-454。
    陳子羚(2008)。技優甄審制度進入高職類科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文宗(2004)。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與競技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及選手滿意度、團隊凝聚力與團隊目標達成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文亮、陳姿樺(2008)。模糊決策模式在職校技藝競賽選手評選之研究---以服裝製作組為例。設計學報,13,3。
    陳文亮、黃宛蓉(2012,6)。家事技競類科美髮選手評選準則之研究,「2012美容科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彰化市建國科技大學。
    陳月香(2010)。建構模糊多準則決策分析系統之研究--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1,3,311-322,未出版。
    陳正昌 (1993)。我國研究所教育之發展及其問題。現代教育,8,2,40-70.
    陳玉琨(1998)。教育評價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光輝、鄭黎暉、陳銘堯(2009)。競技體操選手基本動作練習應注意事項探討競技體操選手基本動作練習應注意事項探討。中華體育季刋,1,138-143。
    陳育甄(2002)。模糊層級分析法應用於城際運具選擇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怡靜、林曉雲(2011.4.29)。拚升格人才斷層/嚴長壽批技職教育走錯路。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9/today-t3.htm
    陳書緯(2008)。高級中等學校餐服技藝技賽評選指標、課程現況及學生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曼玲(2009)。凸顯技職特色,推動技職校院學生全面實習與證照法制化—專訪教育部常務次長林聰明。評鑑,19,1-3。
    陳淑娟(2004)。美容證照制度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資文(2009)。攜手產學合作計畫與技職教育改革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34.htm
    陳鈺棻(2009)。全國技藝競賽室內空間設計職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嘉彌、鍾文郁、楊承謙、柯瓊惠、謝元(譯)(2002)。專業發展評鑑(原作者:Thomas & Guskey)。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德華(2004)。澳洲學歷資格審核體制。教育部技職司公告澳洲技職教育簡報資料,取自http://www.studyinaustralia.gov.au/Sia/zz/WhyAustralia/AQF.htm
    陳燕芬(2009)。技藝競賽教具製做選手培訓策略與實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陶西平(主編)(1998)。教育評價辭典。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陸蓉之 (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彭東烈(2003)。在多元評量下以模糊理論建構綜合數學學習成就的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玉娟(2005)。運用模糊理論於學生多元評量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新北市。
    湯志民(2001)。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發表之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湯志民(2003)。北市國中校務評鑑實施之評析,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八」,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馮丹白、陳信正(2006)。兩德統一後之德國雙軌制技術職業教育。稻江學報,1,1,27-44。
    馮正民、李穗玲(2000)。由決策習慣探討AHP之評估方法。中華管理學報,1,1,21-26。
    黃天、程萱(2004)。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台北:考用出版社。
    黃秀莉(2006)。從潮流趨勢談寫作評量,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十五(717-732)」,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孟君(2005)。專訪木柵高工劉俊祥老師-以技職教育為終生志業。教師天地,138,57-59。
    黃宜純、陳彥樺(2007)。2005芬蘭國際技能競賽美容職類介紹與建議。美容科技學刊,4,1,25-34。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83)。教育與訓練。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臺生、任可怡(1995)。中央政府機關訓練績效評估之調查分析。空大行政學報,3,227-251。
    黃曉嵐(2009)。我國二年制專科學校與日本專門學校美容科課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鐵豪(2003)。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介紹與應用。取自http://www.doc88.com/p-145610607154.html
    楊政文(2009,4)。海外職教的典型模式。財經文摘,4。取自http://tw.mag.cnyes.com/Content/20090417/7B47576257A44ACCA51D92849159DB96.shtml
    楊啟嵐(譯)(1999)。鏡子:美的歷史。(原作者:Dominique Paquet)。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楊敏生(1994)。模糊理論。數學傳播,18,1,3-4。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蕙菁(2005,3)美力時代。商業週刊,903,3。
    經建會(2007)。歐盟職能標準架構。台北市:經建會。
    葉毓銘、曾英維、謝佳勳(2011)。高職學生技藝競賽表現對於升學之影響-以彰化師大附工機械科為例。取自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0/11/2010111510043777.pdf
    詹慧珊(1990)。我國高職美容教育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廖雪莉(2009)。階層程序分析法應用在發展國小儲備教師競爭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趙雅靜(2010)。我國高職技藝競賽評選機制之研究-以測量職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劉本固(2000)。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浙江省:浙江教育出版社。
    劉林李(2009.11.13)。透視芬蘭教育。馬來西亞中國報。取自http://series888.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2975.html
    劉儒俊(2002)。行銷資源最適配置模式-Fuzzy AHP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蔣勳(2009,7)。美學的原點。商業週刊,1129,22。
    鄧振源、曾國雄 (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分析運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鄧振源、曾國雄 (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分析運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15。
    鄭昭明(1995)。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富元(2001)。美容高等教育與美容醫學,「美容科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市。
    鄭富元(2002)。日本之美容藝術論(I)。美容科技學刋,2,2,234-238。
    鄭富元、黃漢章、林受銓、丁怡萍(2003)。日本之美容藝術論II。美容科技學刊,1,2,23-36。
    蕭富元(2007,11)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天下雜誌,384,52。
    蕭蕭(2004)。台灣新詩美學。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蕭錫錡(1990)。如何倡導重視技能價值,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8,6,17-20。
    蕭錫錡(1999)。建立技能檢定規範的幾項芻議。載於作者著,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理念與實務(111-122)。台北市:師大書苑。
    蕭錫錡、趙志揚(1998)。高職機械科專業教師技術能力內涵之研究。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出版「一九九八海峽兩岸技職教育與訓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39-49。
    賴香如(2004)。高高屏地區後期中等教育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錢家興(2003)。國際技能競賽模具工職類選手培訓成效評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文全(1983)。西德與法國中等教育制度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28,234-258。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譚仰光(1976)。職業訓練概論。台北市:復興書局。
    嚴長夀 (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市:天下文化。
    饒達欽(1990)。行為目標在教學上應用。載於作者主編,技術職業教育理念與實施(461-462)。台北市:文景書局。

    外文部份: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Andriessen, I., Phalet, K., & Lens, W. (2006). Future goal setting, task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students in Dutch school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827-850.
    Berkun, M. M., Bialek, H. M., Kern, R. P., & Yagi, K. (1962).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man.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76.
    Buckley, J. J. (1985). ”Fuzzy hierachical analysis”. Fuzzy Set and Systems, 17, 233-247.
    Campione‚ J. C. (1989). Assisted assessment:A taxonomy of approaches and an outline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2, 3, 151-165.
    Chao, R. J. & Chen, Y. H. (2007). Evaluation of e-learning material design with consistent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uzzu Systems, 1-5.
    Chen, S. J., & Hwang, C. L. (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rket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Crumption, Howard, E., & Gregory, Anne. (2011). “I’m not learning”: the role of academic relevancy for low-achieving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4, 42-53.
    Dalkey‚ N. (1969).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lifornaia, C.A.: Rand.
    Dochy, F. (2001). A new assessment era: Different needs, new challenges. Research Dialogue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0, 1, 11-20.
    Dyer, J. R. (1979).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l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Hambleton‚ R. K.‚ & Murphy‚ E. (1992). A psychometric perspective on authentic measurement.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5, 1, 1-16.
    Kan, J., Wang, K. & Chen, F. (2005). Temporal variation and detection limit of an estuarine 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y analyz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 Ecol, 42,7-18.
    Kathrin H., Simon F., Troy, R. J. & Moonhee, K.(2008). 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USTRALLA Publication.
    Kaufmann, A. and Gupta, M. M. (1991). Introduction to Fuzzy Arithmet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Van Nostrand.
    Kemmis, S. (1982). Seven principle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4, 3, 221-240.
    Laarhoven, P. M., & Pedrycz, W. (1983). A fuzzy extens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1, 3, 229-241.
    Liang‚ G. H.‚ & Wang, M. J. (1991). A fuzzy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ethod for facility site sel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9, 11, 2313-2330.
    Linstone‚ H. A.‚& Tur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Maslow, A. H. (1968). Som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ie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Fall, 38, 691.
    McMillan, J. H.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Fundamentals for the Consumer(3rd).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Meece, J. L., & Kurtz-Costes, B. (2001). The schooling of minority children and yout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 1-8.
    Nieswandt, M., & Shanahan, M. (2007). “I just want the credit!” perceived instrumentality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boy’s motivation in a grade 11 science cours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8, 3-29.
    Oliva, P. F. (1997).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4rd). N.Y.: HarperCollins.
    Reynolds, A. J., & Walberg, H. J. (1992). 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An extension to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371-382.
    Roberts, A. (1990).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mes. International Trade Forum, 26, 4, 18-23.
    Running, X. & Xiaoyan, Z. (1992). Extens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fuzzy environment.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2, 251-257.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Scriven, M. (2003). Evaluat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 The transdisciplinary vision. In S. I.Donaldson & M. Scriven (Eds.) Evaluating social programs and problems: Vision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p. 19-42). Mahwah, NJ: Erlbaum.
    Simons, J., Dewitte, S., & Lens, W. (2004). The ro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ality in motivation, study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know why you learn, so you’ll know what you learn!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74, 343-360.
    Stiggins‚ R. J. (1992, June). Two disciplin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Colorado Boulder: Paper presented at ECS Assessment Conference.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 (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Tzeng, G. H. and Teng, J. Y. (1993).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project selection with fuzzy multiobjective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17,91-112.
    Vargas, L. G. (1990). An overview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8, 2-8.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
    Zahedi, F. (1986).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 survey of th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terfaces, 16, 4, 96-10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