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琦瑋
Chen, Chi-Wei
論文名稱: 幼教工作者的親職教育知能
The Stud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Parent-Eucation Competencies
指導教授: 黃迺毓
Huang, Nai-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親職教育幼教工作者親職教育知能
英文關鍵詞: Paent E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Parent Education Competenc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31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探討幼教工作者的親職教育知能狀況及成長歷程,本研究以二位幼教工作者為對象,透過文獻分析、觀察及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
    研究獲致的發現如下:
    首先,在親職教育知能狀況方面,研究發現幼教工作者面對繁重工作,仍常輕忽親職教育,對於親職教育的使命感不夠深刻。親職教育內容知識頗為充足,但仍須不斷汰舊換新。園所的制度及園長的領導風格,深深影響幼教工作者推動親職教育的規劃、執行及評鑑知能的發揮及發展。親職教育成功的基礎,繫於幼教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經營的親師關係;而許多幼教工作者仍有自信及溝通技巧不足、碰到家長退縮的情形。另外,幼教工作者最常運用跟同事或同學討論及上網尋找等方式取得資源;但資訊科技使用的知能仍亟待補強。
    其次,在親職教教育知能成長歷程方面,研究發現在職前準備階段,幼教工作者的培育重點在幼兒教育上;親職教育、社區資源、有關家庭的部分頗為缺乏,人際溝通及輔導的課程也需要加強,實習及模擬的重要性受到強調。在初入現場階段,新老師藉由合班老師的協助及引介,建立和孩子及家長的關係,需加強溝通技巧之觀摩及模擬。
    此外,成長與更新,需要資深者的指引協助,也需要自己不斷的省思、內化與嘗試、學習。透過每天寫教學日誌去深入省思,再透過跟資深老師、園長、專家的請教回饋,觀摩他人、參加研習以及跟同儕討論,都可以幫助理論轉化及內化的進行。最重要的就是透過省思、琢磨的過程,讓理論變成鮮活而有自己的體會,而後將理論跟孩子的實例作結合運用,才能跟家長溝通理念。最後,研習是成長更新的重要活水來源之一,提供的新思維與方法,可以加以變通修訂應用。幼兒園自辦職訓,是不錯的方式,既可以考量幼兒園的特色,又可以有一些經驗或技術的傳承。
    根據本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單位、家長、幼教工作者及幼兒園參考。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教育的意涵與內容………………………………… 第二節 幼兒園親職教育的實施………………………………… 第三節 幼教工作者的親職教育知能……………………………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第三節 研究對象………………………………………………… 第四節 研究人員及工具…………………………………………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教工作者對於推動親職教育的態度………………… 第二節 幼教工作者對於家長狀況、特質及需求的了解……… 第三節 幼教工作者對親職教育內容各項議題的知識………… 第四節 幼教工作者推動親職教育的規劃、執行與評鑑知能…… 第五節 幼教工作者將親職教育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溝通的能力. 第六節 幼教工作者資源取得及資訊科技運用的知能………… 第七節 幼教工作者親職教育知能的專業發展歷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訪談邀請函……………………………………………… 附錄二:訪談綱要草稿…………………………………………… 附錄二之一:修正後訪談綱要………………………………… 附錄三:訪談日誌記錄…………………………………………… 附錄四:訪談檢核函……………………………………………… 附錄五:親職教育的相關研究與結果…………………………… 圖次 圖2-1-1:生態系統結構圖……………………………………… 圖3-2-1:研究流程………………………………………………. 表次 表3-2-1:赴園觀察之日期及時間……………………………… 表3-2-2:訪談之日期…………………………………………… 表3-3-1:受訪者基本資料……………………………………… 表3-5-1:編碼相互相意值……………………………………… 表3-5-2:逐字稿符合受訪者所要陳述的看法及意見之程度…

    一、中文部分
    尹蘊華(1979)。親職教育的發生及其內涵。國教輔導,19(2),1-3。
    尹蘊華(1986)。試說親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間的因果律與關聯性。國教輔導,26(1),4-6。
    井敏珠(1995)。從親職教育之理念論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輔導季刊,31(1),13-20。
    王文科編譯(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4版)。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6版)。台北市:五南。
    王英如(1989)。台北市托兒所保育員專業知能及家長對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王麗容(1996)。家庭教育與法治社會的建構。發表於一九九六「與全球同步跨越世紀」系列研討會。
    古君智(1993)。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福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6)。台北市八十六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教育評鑑報告。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秀媚(1986)。幼稚園如何推行親職教育。國教世紀,21(11),12-16。
    朱進財(1994)。高屏地區公私立幼稚園親職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朱敬先(1996)。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何秀珠(1983)。推展親職教育的可行方案。親職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會主編。93-108。台北:華欣。
    何秀珠(1985)。親職教育與托兒所教育。國教世紀,20(7),15-17。
    何長珠(1972)。台北市幼稚園與托兒園概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慧敏譯(1998)。Sprey-Wessing T.演講稿。家政教育學報,1,106-117。
    余漢儀(1997)。家庭寄養照顧─受虐孩童的幸抑不幸?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5,105-140。
    吳亦麗(1998)。台北縣市幼兒園實施親職教育之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呂翠夏(1994)。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引言。
    李星雲(1997)。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台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煥臣(1983)。談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親職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華欣文化。
    林天祐(2001)。APA 格式第五版。民91年1月3日,取自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所網頁:http://www.tmtc.edu.tw/~primary/paper/Teacher/PT.htm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6)。親職教育的功能與實施方法。師友,228,6-9。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娟(2001)。「我為什麼來上課?!」影響案主接受親職教育輔導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雅(1997)。母親信念、教養目標、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的關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3-H-031-002)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書璇等(1998)。親職教育。台北:啟英文化。
    侯天麗(1994)。我國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的展望。朱進財(主持人),我國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的展望。幼稚園推展親職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洪熒蓮(1998)。高雄市家庭主婦性別角色特質、就業意願與學習需求之研究。高師大成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慧芬(1996)。幼兒圖畫書中父親及母親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8)。Strauss,A. & Corbin,J.原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貴蓮(1994)。台北市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麗珠(1992)。幼兒園教師面臨的倫理兩難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淑貴(1986)。雙生涯家庭親職功能的實施。社區發展季刊,35,31-36。
    高淑貴、賴爾柔(1987)。雙生涯家庭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6-0301-H-002-032-F),未出版。
    張子正(1998)。統整式親職訓練團體方案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秀如等(1996)。親職教育。台北:匯華。
    張美麗(1984)。幼兒家長老師專家對幼兒教育的意見與期望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素貞(1988)。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展親職教育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惠芬(1991)。幼兒母親對親職教育的態度、參與情形與滿意程度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立托兒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福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惠芬(1993)。幼兒母親對親職教育的態度、參與情形與滿意程度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立托兒所為例。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59-84。
    張翠娥(1986)。學前教育師資基本能力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福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燕華(民82)。寄養父母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志宏(1985)。父母管教態度對子女人格發展的影響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慧美(1998)。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月雲(1990)。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美瑞(1991)。幼兒親職教育問題研究。家政教育,11(6),頁21-34。
    許美瑞、簡淑真(1990)。幼兒親職教育問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報告7902號。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高幸聰(1992)。從專家學者、幼兒家長暨保育員之意見探討提昇托兒所品質之研究—以台北市、台中市為主。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玲(1987)。台北地區中學教師對機構式托嬰服務之期望之評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琦(1995)。縱談幼教十年專輯綜合討論。台北:信誼。
    陳曉慧(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錫銘(1993)。學校如何推動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87,34-38。
    陳麗文(2001)。高風險家庭父母效能訓練團體研究—以犯罪少年家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彭欣怡(2000)。幼稚園新進教師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兩個個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春霞(1999)台中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端真(1991)。中小學親職教育的檢討與突破。教師天地,50,33-36。
    曾端真(1991)。戈登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70,18-20。
    曾端真(1991)。吉諾特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69,17-20。
    曾端真(1991)。行為學派的親職教育模式。諮商與輔導,72,20-23。
    曾端真(1991)。崔克斯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68,21-25。
    曾端真(1991)。溝通分析模式的親職教育。諮商與輔導,71,24-28。
    曾端真(1993)。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台北:天馬文化。
    游淑芬(1993)。母親親職壓力與兒童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齡玉(1996)。台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運用托育情形之回溯調查--以士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燕(1995)。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黃秀香(1994)。社會變遷中親職教育輔導人員訓練策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迺毓(1988)。家園同心:家庭與幼兒園教養觀念的溝通。台北:信誼。
    黃迺毓(1994)。談親職教育。發表於縱談幼教十年專輯─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黃迺毓(1995)。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413-H003-002),未出版。
    黃迺毓、歐貴英(1996)。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態度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3-H003-007),未出版。
    黃迺毓(1998)。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三):本土教養策略之設計與修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745-H-003-009),未出版。
    黃迺毓(1999)。親職教育。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的昨日、今日與明日研討會。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麗方(1994)。母親育嬰親職能力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娥(1998)。台北市發展遲緩幼兒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蓉(1992)配合家長期望托兒機構推展親職教育之個案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政勳(2001)。基隆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現況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賜(1994)。變遷社會中的親職教育。西元2000年的父母須知, 1-16。台北:功文文化。
    葛婷(1990)。家園同心-實驗教室親職計劃之介紹。幼教天地,187-206。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詹棟樑(1983)。從親子關係談親子教育。親職教育研究。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頁159-184。台北:華欣。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廖得雄(1988)。親職教育探微。台北:復文。
    廖鳳瑞(1990)。L.G. Katz 原著,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
    劉育仨(1992)。台北市托兒所幼兒家長對親職教育的認知與期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姿吟(1992)。父母效能系統訓練方案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焜輝(1983)。親子關係的心理探討及親職教育的有效途徑。親職教育研究。台北:華欣。
    蔡春美等(1996)。幼稚園與托兒所行政。台北:心理。
    蔡漢賢主編(1984)。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展研究訓練中心。
    盧嫦瑜(1992)。台北市國小學童單親家長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采風、廖榮利(1980)。親職教育的實施。張老師月刊,5(5),29-33。
    顏碧慧(1994)。家庭系統取向訓練方案對單親母親親職效能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渭堂(1998)。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設計與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愛秋(1999)。親職教育。台北:信誼。
    饒見維(1993)。師範學院教育專業科目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教系研究專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1). Publication mam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5th ed.).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style.org/fifthchanges.html
    Arlow, J. A. (1979). Psychoanalysis.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2nd ed.) (pp.1-43). Itasca, IL: F. E. Peacock.
    Auerbach,A.B.(1968).Parent learn through discuss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parent group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Brim, O.G.(1965).Education for child rearing.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rodkin, A.M.(2000).Between parent & teacher.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8(1),22-24.
    Cataldo, C.Z.(1987). Parent educ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hambless,D.L. & Goldstein,A.J.(1979). 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2nd ed.) (pp.230-272).Itasca, IL: F. E. Peacock.
    Crase, S.J.,Carlson, C., & Kontos S.(1981). Parent education need and source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 Hom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9(3),221-231.
    De’ath,E.(2000).Parenting matters-what works in parent educ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462-463.
    Fine, M. J. (1991). The second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ine, M.J.(1980).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oley,V.D.(1979). Family therapy. In R.J.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2nd ed.) (pp.460-499).Itasca, IL: F. E. Peacock.
    Good,C.V.(Ed.)(1959).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Hoffman,L.W. & Manis,J.D.(1978). Influences of children on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parental satisfaction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R.M.Lerner and G.B.Spanier (eds.) Child Influences on Martial and Family Interaction: A Life-Span Perspective. (pp.165-21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ohnson,D.(2000).Teacher web pages that build parent partnerships. Multimedia Schools. 7(4),48-51.
    Keel, K.(2000).Building relationship: Paren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real data. Multimedia Schools.7(4),36-41.
    Nierstheimer, S.L.(2000).”To the parents of…”A parent’s perspective on the schooling of a struggling learner.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cy.44(1),34-36.
    Pool, C.(2000).Buil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8(1),31.
    Schritz, J.M.(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Shulman, 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3.
    Stevens, J.H.(1989). Paren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World Book ,Inc.
    Swich, K.(1985). Critical issues in parent education. Dimension, 14(1), 4-7.
    Swick, K. (1992). 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s. ERIC Diges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 149)
    Turnbull, A. P.(1999). From parent education to partnership education: A call for a transformed focus.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164-17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