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涂延誠
論文名稱: 排列組合與古典機率的相遇-高二學生等機率偏見之探討
指導教授: 蔡蓉青
Tsai, Rung-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Laplace古典機率樣本空間等機率偏見排列組合
英文關鍵詞: classical probability, sample space, equiprobability bia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4下載:1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評量工具,瞭解高二學生處理「重複排列」、「重複組合」、「不完全相異物的部分取」與「不完全相異物的全取」四種不同情境的機率問題的求情況數與求機率值的答對率及解題策略。進而探討受試者在處理樣本空間中每個元素出現的機會「均等」與「不均等」兩種不同類型的機率問題的答對率及解題策略,是否有顯著不同。最後透過量的分析與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探討受試者在「樣本空間中每個元素出現的機會不均等」的情況下,是否存在等機率偏見、進而有誤用Laplace古典機率的情形。
    本研究的方法乃是藉由設計機率試題問卷來探討學生的解題策略和錯誤類型,並且輔以面談的方式找出錯誤類型背後的錯誤原因。而本研究的樣本乃是選取台北市的一所高中高二共七個班級,學生程度約為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225分左右的學生。共計256個學生。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為:
    一 1、學生在解與「重複排列」相關情境求情況數與求機率值的答對率都
    在七成以上;在解與「重複組合」相關情境求情況數的答對率在七成以上,但在解與「重複組合」相關情境求機率值的答對率卻驟降至二成五;在解與「不完全相異物的部分取」相關情境求情況數的答對率約有五成,但在解與「不完全相異物的部分取」相關情境求機率值的答對率卻驟降至一成;在解與「不完全相異物的全取」相關情境求情況數的答對率約有四至五成,在解與「不完全相異物的全取」相關情境求機率值的答對率約為三成。
    2、學生在處理「重複排列」、「重複組合」、「不完全相異物的部分取」、「不完全相異物的全取」四種情境求機率值時主要的解題策略是:以樣本空間中所有情況的排列數或組合數為分母、所求情況的排列數或組合數為分子,所算出的比值即為答案。
    二 1、學生在處理樣本空間中每個元素出現的機會「均等」與「不均等」兩種不同類型的機率問題的答對率,有顯著不同。只有三成的學生在求「不完全相異物的部分取」與「重複組合」兩大主題相關情境的機率問題時,注意到樣本空間中每個元素發生的機會是不均等的
    因而算對機率值;另外約有七成五的學生在求「不完全相異物的全取」與「重複排列」兩種情境的機率問題時算對機率值,答題的答對率,明顯高於求「不完全相異物的部分取」與「重複組合」兩種情境機率問題的答對率。
    2、約有七成的學生在處理樣本空間中每個元素出現的機會「均等」與「不均等」兩種不同類型的機率問題的解題策略,沒有顯著不同。無論是在處理樣本空間中每個元素出現的機會「均等」或「不均等」兩種不同類型的機率問題時,都直接拿樣本空間中的所有情況數當分母、所求情況的情況數當分子,所以在求機率值的解題策略上,並沒有顯著不同。
    三 1、約有七成的學生在「樣本空間中每個元素出現的機會不均等」的情
    況下誤用Laplace古典機率,發生等機率偏見的情形。
    2、學生不了解「算機率時,要將相同的東西視為不同」的原因及這句話背後隱含的概念,導致算題目時有時候會忘了這個原則因而發生分子分母求情況數不同調的情形而求出錯誤的機率值;進一步更不知道「不完全相異物的全取型」算機率時,為什麼將相同的東西視為相同物或不同物,都可算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提出有關在數學教學、課本內容編寫與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教師在排列組合與機率單元的教學、編書者及往後研究者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排列組合……………………………………………… 8 第二節 機率…………………………………………………… 10 第三節 排列組合與機率相結合之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7 第二節 研究樣本………………………………………………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31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32 第六節 研究限制………………………………………………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學生在基本機率概念測驗中的解題策略與 錯誤類型……………………………………………… 37 第二節 學生在正式測驗解題中的解題策略、錯誤類型 及錯誤原因的探討…………………………………… 46 第三節 討論…………………………………………………… 79 第五章 結論感想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感想與建議…………………………………………… 109 附錄一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二 基本機率概念測驗試題……………………………… 116 附錄三 正式測測驗試題……………………………………… 118 附錄四 學生訪談資料………………………………………… 124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民93)。教育研究法(增訂八版)。台北:五南(原出
    版於1985年)。
    朱雅瑋(民85)。國小學童機率的直觀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文卿主編(民89)。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教科書。台北,龍騰文化事
    業。
    余文卿主編(民89)。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教師手冊。台北,龍騰文化
    事業。
    李虎雄主編(民89)。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教科書。台中市,康熙出版
    社。
    李虎雄主編(民89)。高級中學數學第四冊教師手冊。台中市,康熙出
    版社。
    李政豐(民80)。高中排列組合機率的診斷教學。數學傳播季刊,十五
    卷二期,88-94頁。
    李政豐(民92)。 Laplace機率與重複組合的關係。龍騰文化數學新天
    地,第七期,3-4頁。
    李佳奇(民90)。高中生對條件機率解題策略與錯誤題型之探討。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瑜(民87)。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機率概念。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福來、李恭晴、徐正梅、陳冒海、陳順宇(民90)。高級中學數學第
    四冊教科書。台南市,南一書局。
    林福來、李恭晴、徐正梅、陳冒海、陳順宇(民90)。高級中學數學第
    四冊教師手冊。台南市,南一書局。
    林燈茂(民78)。國小機率教材─「大數法則、機率值」教學困難與對
    策之試探研究。國民教育輔導叢書(九),省立屏東師範學院。
    林燈茂(民81)。11-16歲學童之之「相對差異」與「大數法則」概念
    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曼麗(民69)。國中二、三年級學生具體操作及形式操作推理能力
    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195-207。
    黃文慶(民91)。布題語句與情境對高中生解加法、乘法原理題目之影
    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宇、鄭碧娥(民82)。國中生機率能力評量分析。第八屆科教研討
    會論文彙刊pp.39-68.
    陳芷羚(民90)。探討中學生機率概念與判斷偏誤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90)。國民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十一冊。台北市,國
    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90)。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十一冊。台北市,
    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9)。國民中學數學科教科書第六冊。台北市,國
    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9)。國民中學數學科教師手冊第六冊。台北市,
    國立編譯館。
    張捷勝(民90)。探討兒童的機率學習-以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例。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曾淑雯(民91)。國中生對一些試驗發生機會相等或不相等認知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宏輝(民83)。高雄地區高三學生解排列組合問題錯誤類型之分析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慧穗(民77)。多元序組判別法應用於排列組合解題方法之教學研究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數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Bergeron, J.C. & Herscovics, H.(1987). Unit Fraction of a
    Continuous Whol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Doherty, J.(1965). Level of four concepts of robability
    possessed by children of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 begore formal instruc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27, 1703A.
    Fischbein,E.(1975).The intuitive sources of probabilistic
    thinking in children.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Reidel.
    Fischbein, E. & Gazit, A. (1984). Does the teaching of
    probability improve probabilistic intui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5, 1-24.
    Fischbein,E.,Deri,M.,Nello,M.S., &Marino,M.S.(1985).
     The role of implicit models in solving verbal
    problems i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6(1),3-17.
    Fischbein,E.(1991). Factors Affecting Probabilistic 
    Judgmen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2(6),523-549.
    Fischbein, E., & Schnarch, D. (1997). The evolution with
    age of probabilistic, intuitively based misconcep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 96-
    105.
    Green, D. R. (1983). A survey of probability concepts in
    3000 pupils aged 11-16 years. In D. R. Grey, P. Holmes,
    V. Barnett, & G. M. Constable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ference on teaching
    statistics, (pp. 766-783). Sheffield, UK: Teaching
    statistics Trust.
    Hawkins,A. & Kapadia,R.(1984). Children’s onceptions
     of probability:A psych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review.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5, 349-
    377.
    Konold, C. (1991).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beliefs
    about probability.In E. Von Glasersfeld (Ed.),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139-156).
    Holland: Kliwer.
    Lecoutre, M. (1992). Cognitive models and problem spaces in
    〝purely random〞situation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3, 557-568.
    Piaget,J. & Inhelder,B.(1951). The origin of the 
    idea of chance in children, English translation 
    1975.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85, 1124-
    1131.
    Shaughnessy,J.M. (1992-1993). Research in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In D.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465-494). New
    York:Macmillan.
    Williams, E. & Shard, H.(1989). Primary mathematics today
    (3th ed) for the age of the calculator. London:Longman
    Grou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