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顏孜恩 Yian, Zih-En |
---|---|
論文名稱: |
高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公民與社會資訊倫理議題為例 The research of the results of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馮莉雅
Feng, Li-Yi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1 |
中文關鍵詞: | 服務學習 、公民與社會 、公民行動取向 、資訊倫理 |
英文關鍵詞: | Service-Learning, Civic and Society, Action Research on the Civic Action Approach, PAP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0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學後段校園中,服務學習課程欲達成之效益,與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及教學之目的相輔相成。現場教師普遍肯定服務學習方案的課程效益,但因課程時間不足而遲滯不發展結合課程議題並規劃服務學習活動。故研究者運用綜合活動課程時間帶領一個服務性社團,試行結合公民與社會科課程中的資訊倫理概念,規劃一持續性、密集性的服務學習方案,提供給中學後段的教師參考課程時間分配,希望在未來能遍及於全國各高中職,以有助於延續並連結學生服務經驗。
本研究蒐集研究者省思札記、服務者的活動心得回饋單、服務者半結構式訪談之紀錄、協同研究者的觀察及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歸納分析服務者在參與運用資訊倫理議題之服務學習方案中,在公民行動取向課程模式「覺知與關懷」、「探究與增能」、「公民行動」三個階段能力上的學習經歷與學習成效。
透過質性資料可知,普遍參與服務學習方案的學生能削弱其對社區、服務的刻板印象進而覺知社會問題、服務學習的概念,發揮關愛他人、關懷社區並建立多元文化觀;在準備服務學習公民行動的階段中,能為確實滿足服務單位的需求而探究社會議題、課程知識,並增進自我學習能力以解決所發現或欲改善的社會現象;最後發展三次持續性、密集性的服務學習方案,歷經四個月的時間運用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中資訊倫理課程議題,設計以網路購物詐騙為遊戲主題貫穿三次服務學習方案。服務者質性資料中表示在服務知能、課程知識學習、領導能力、品德等面向上皆有增能。
The research of the results of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Abstract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are matched with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of Civic and Society course. Generally speaking teachers agree that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will benefit students to develope their Civic awareness and to apply their gained skills in clas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class time, it is hard for teachers to fit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into the current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another possibility – using Integrated Activity Curriculum time to build up a “Service Society”. This Service Society is trying to combine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Ethics in Civic and Society course and to further plan a continuous and intensive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This concept of Service Society also can be introduced to teachers of senior high education system to run the society depending on their time arrangement of courses. Moving forward, hopefully the concept of Service Society can be widely applied at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within Taiwan to continuously connect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the service-learning they have brought from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research first step is to collect the researcher’s review of class log, feedbacks from students of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semi-constructed interview data of participants of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observations from the researcher and the interview data. And the second step is to analyze what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 are for senior high students while participating the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 how they perform and act on the Civic Action Approach Curriculum, Perception and Concern and Probe and Empowerment these three key areas of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break their stereotypes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concept of doing service, arouse their social awareness, improve the concept of doing service, learn how to concern the society and others and further establish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needs of the service units,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about social issues and knowledge of the curriculum to improve the self-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for them to solve the challenges and any other discoveries or improvement of social phenomena they found in the community while servicing. During the research, there are three times of the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continuity and intensity within four months and to be applied Information Ethics of Civic and Society course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These three times of the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are designed as the topic of fraud of online shopping. In shor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and the research, the service course activities’ related skills and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morality of participants are all positively improved.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學傳記-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原作者:William McKinley Runyan)。台北:遠流。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王雅菁(2002)。高中公民科服務學習效果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鈴君(2014)。高雄市國中師生對服務學習看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碧雲(2011)。國小四年級公民行動取向課程的師生角色與學習機會之探討-以濕地保育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史振鼎(1985)。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導言。載於史振鼎(主編),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上冊(11-16頁)。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田玲瑚(2012)。從全人教育觀點探討台南市國小低年級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四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38(4),91-103。
呂啟民(2009)。從Rawls公共理性論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巫淑華(2013)。台灣及加拿大在「品德教育」及「服務學習」的比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71-73。
李丁讚(2003)。讓公民穿梭在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之間,載於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論文集,200-201頁。
李治慧(2013)。我國「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融入國小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宜蘭大學多媒體網路通訊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李美枝(199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清偉(2013)。優質公民從服務學習開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 (2),94-97。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9(2),55-74。
李燕美(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錦旭(2010)。積極公民如何可能:使教育社會學動起來。載於劉育忠(主編),當代教育論述的踰越(197-233頁)。台北:巨流。
吳兆田(2013)。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ichael Quinn)。台北:桂冠。
林心茹(譯)(2000)。培養反思力(原作者:Paris, Scott G. & Ayres, Linda R.)。台北:遠流。
林函緹(2014)。應用議題中心教學法於法治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公民資質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市。
林家瑜(2015)。我國「資訊素養與倫理」數位教材第三版融入國小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多媒體網路通訊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素微(2000)。數學科評量的新願景:談多元評量。研習資訊,17(3)。
林清江等(1980)。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
林勝義(2003)。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2-21。
林富敏(2012)。公民行動取向校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我的蓬萊教學方案發展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憲聰(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淑瑛(2009)。服務學習活動方案融入國中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光德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凃文雅(2010)。發展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社區資源教材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柯燕輝(2002)。課堂上網路學習情意評量管理機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洪豪駿(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涉入網路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仁愛國小為例。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紀美玲(2011)。運用社區資源於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胡淑華(2006)。服務學習融入國中公民課程對學生公民資質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胡夢鯨(1991)。從教育合理性的詮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明、林至善(2013)。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19-56頁)。台北:洪葉。
徐明、邱筱琪(2013)。服務-學習的實施與夥伴關係的發展。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89-130頁)。台北:洪葉。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13)。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57-88頁)。台北:洪葉。
徐慈華(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科書使用情形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綺穗(2009)。學生反思內涵的分析及其對教學實習課程的啟示。教育政策與發展期刊,5(1),35-57。
翁靚晏(2014)。網路遊戲沉迷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身心健康狀態與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苗栗縣。
高慶賢(2003)。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現況與學習成效評估-以北市高中、職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曹世昌(1993)。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的演進及其實施現況與問題。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思想教育中心(主編),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與公民課程之發展研究(27-62頁)。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張秀雄(1996)。中華民國的公民教育。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 20,1-31。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美、楊秀宮、劉冠鄰、張利中、王慧蘭、陳錫琦、邱愛鈴、李玉蟬、江綺雯(譯)(2008)。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原作者:John P. Miller)。台北:心理。
張淑美、蔡淑敏(譯)(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原作者:Ron Miller)。台北:心理。
張惠如(2008)。一刀未剪的童年:一位女性園長的生命故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開設具服務學習內涵課程作業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服務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b)。教育部服務學習推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莊文忠(2010)。台灣民眾公民意識的變化:2008年政權二次輪替前後的比較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2(2)。
莊郁芳(2011)。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2007年TASA資料庫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貴珍(2005)。台北縣一所國中服務學習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富源(2007)。轉變中的學校公民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許小薇(2008)。花蓮女中根與芽服務學習計畫的實施與評量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麗菁(2011)。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環境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鹿野鄉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光輝(2000)。近百年來我國高級中學公民課程發展。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4),109-170。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陳怡芬(2005)。中山大學學生服務學習參與現況及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金粧、吳建華(2005)。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施人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經驗。論文發表於葉聖陶研究會教育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委員會舉辦之「海峽兩岸中學校長教育論壇」研討會,北京市。2012年6月20日,取自http://ppt.cc/SUYJN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達萱(2008)。公民行動取向「飢餓與貧窮」議題之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效-以「愛,讓世界發光!」課程方案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瑜芳(2007)。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誼潔(2008)。台北縣服務學習績優學校課程設計與推動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王鳳敏、彭增龍(2004)。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75-100。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1-18。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台北:五南。
單文經(1996)。加拿大的公民教育。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2008)。探究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63-84。
曾慧媚(2003)。台北縣中小學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瀞萱(2014)。正義怎麼教-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版」正義概念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蒼林(2010)。運用社區資源台語教學:台華雙語多媒體電子冊製作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馮莉雅(2004)。服務學習融入我國國中課程可行之研究。學生事務,43(2),22-37。
黃玉(2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1頁。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20-42。
黃玉、徐明、楊昌鈺、劉杏元、劉若蘭、林至善、楊仕裕、葉祥洵、邱筱琪(2013)。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明雪(2008)。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傑(2002)全人教育對二十一世紀技職教育的意義。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桃園縣: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協會。
黃政傑(1992)。課程設計。台北:台灣東華。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瓊儀(2011)。體驗式學習課程對服務學習團隊的訓練效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舒婷(2010)。大學生公民態度與技能學習成效探討:以北區某科技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實施之綜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伊凌(2013)。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公民素養內涵分析之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溫健蠶(1998)。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倚萱(2004)。環境服務學習方案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關渡青少年保育解說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正鳴(2002)。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學生輔導雙月刊,81,38-39。
劉杏元、劉若蘭、楊仕裕、林至善(2013)。服務-學習的方案設計。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131-228頁)。台北:洪葉。
劉怡秀(2010)。公民行動取向防災教育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以「與颱風共舞」全球觀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若蘭(2009)。實踐關懷與多元文化的體驗-大專學生參與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經驗。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1,1-27。
劉若蘭、楊仕裕(2013)。連結服務與學習-反思。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229-280頁)。台北:洪葉。
劉慶仁(1999)。服務學習與教育改革。教師天地,104,16-21。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明殿(2005),公民行動從民間參與國際組織談起。2005年11月5-6日,取自http://ppt.cc/vmoCw
蔡禎恩(2013)。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學的限制與可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擎淦(2004)。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載於蔡清田(主編),在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164頁)。台北:五南。
鄧志松(2005)。公民教育與認同衝突。通識教育季刊,12(1),45-70。
鄧毓浩(2013)。臺灣大學院校公民教育初探。教育研究月刊,227,31-43。
鄭俊傑(2014)。高中職學生參與暑期服務學習方案之學習經驗與成長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博真(2012)。服務學習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4),79-97。
鄭慧蘭(2000)。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紹稷(1953)。怎樣教公民。台北:正中書局。
蕭尹婷(2012)。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國小五年級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高中學生公民意識發展與培育之研究。台北:韋伯。
賴兩陽(2003)。服務學習的意義與特質。載於林勝義(主編),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10-11頁)。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瞿海源(1998)。社會學課程內容與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1,1-20。
簡成熙(2004)。台灣跨世紀公民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張秀雄(主編),新世紀公民教育的發展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嚴秋蓮、蔡進雄、劉若蘭(2012)。服務學習對大學全人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20,68-80。
二、英文部分
Battistoni, R.M. (1997). Service-learning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Essential practice for K-12 programs. In R.C. Wade(ed).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 a guide to including service in the public school curriculum. Albany, New York: SUNY.
Collister, R. (2001). Revitalising maginalised communities by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holostic education and the lifelong learning strategies of indigenous people. Paper presend at the National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Curriculum Studies Association, Canberra, Australia.
Conran, D. & Hedin, D. (1989). High school community service: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ograms.
Delve, C. I., Mintz, S. D., & Stewart, G. M. (1990). Promoting values development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a design.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50, 7-29.
Eyler, J. (2002) Reflection: Link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 Linking students and Communiti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 517-534.
Eyler, J., & Giles, D. E., Jr.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ossey-Bass.
Fenzel, L. M., & Leary, T. (1997, March). Evaluating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ourses at a parochial colle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Fertman, C.I., Whitem G. P., & White, L. J. (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Columbus, Ohio,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Fischer, M. L. (2003). Service-learning: Relating philosophical framework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 to one teacher’s success in implement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ilmington College.
Franzoi, S. L. (Ed.). (2003).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Furco. A (2003). Servic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Galston, W. A. (1991). Liberal Purpo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leta, N. E. & Gilliam, J.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service-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Consortium in Service-Learning(eds.), Learning to serve, serving to learn: A view from higher education(pp10-13). Maryland:Salisbury University. Retrieved November 08, 2003,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rvicelearning.org/article/archive/275/
Jacoby, B., & Associates.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Kendall, J. C. (1990).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A resource book for community and public service , 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nship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Raleigh, NC.
Maryland Student Service Alliance. (2004). The middle school service-learning instructional framework. Maryland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cGill, I. & Brockbank, A. (2004) The action learning handbook. Loondon: RouledgrFalmer.
Oldfield, A. (1990). Citienship &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Rawls, J. (1988). The Priority of Right and Ideas of the Good. Philosophy & Publi Affairs, 17(4), 251-276.
Ross, A. (2008). “Organizing a Curriculum for Ac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James Arthur, Ian Davies & Carole Hah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 (pp.492-505). London: Sage.
Stephens, S.L., (1995). The complete guide to learning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grades K-9.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igmon, R. (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R. Sigmon & others ,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Washington, D.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iggins, G. P. (1989). A true test: 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 Phi Delta Kappon, 70(9), 703-713.
Williams, K. D., & Karau, S. J. (1991). Social loafing and social compensation: The effects of expectations of co-work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4), 570-581.
Witmer, J. & Anderson, C.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naheim, Calif.
Wells, G. (1995). Language and the inquiry-orient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inquiry, 25(3), 233-269.
Wade, R. C. (1997).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 A guide to including service in the public school curriculum.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Wade, A. (2008). Faculty and the engaged institution: Toward understanding motivators and deterrents for fostering engag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s.
Waterman, A. S. (Ed.). (1997). Service-learning: 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utzdorff, A. J. & Giles, Jr. D. E. (1997).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J. Schine (Ed.), Service-Learning.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