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淑美
論文名稱: 想飛的蝴蝶--「一位在家教育肢體障礙學童的輔助性科技運用研究」
Butterfly wants to fly--「A case study for a homebound educational student with profoundly physical disability to use assistive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王華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0
中文關鍵詞: 在家教育極重度肢體障礙輔助性科技專業團隊個案管理員個案研究相關專業人員
英文關鍵詞: homebound education, persons with profoundly physical disabilities, assistive technology, disciplinary teamwork, case manager, case study, related professiona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蒐集一位極重度肢體障礙學童,接受在家教育巡迴服務的十年間,運用輔助性科技協助生活與學習的經驗,探討輔助性科技介入的歷程、成功運用的相關因素及對個案產生的影響。採個案研究的方法並以質性的分析方式,對相關專業人員、家庭重要成員及輔導老師進行深度訪談,輔以十年間的教學輔導記錄、相關文件檔案、研究者的觀察及省思記錄等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輔助性科技介入的歷程有其時間脈絡可循,分別為:醞釀期、中低科技介入期、高科技介入期、電腦學習萌芽期、關鍵期--懸吊系統介入期、網路狂飆期及電腦語音學習期等七個階段。
    輔助性科技的運用方面,分別探討專業團隊、個案管理員、家長及社會資源等相關因素,結果發現:一、專業團隊:(一)評估:職能治療從診斷瞭解、生態考慮、情境調整、時序向度及適用的輔具等角度出發;物理治療則從生理狀態、心理特質、活動功能、優勢能力及輔具需求等方向著手。(二)服務:職能治療的宗旨是「給你幸福」,服務內容包括:製作副木、特殊擺位、提升心肺功能及運用輔具;物理治療則以「讓你舒服」為職志,服務定位在評估及設計輔具、擺位、肢體復健、設計運動課程、提升心肺功能等。(三)運作:分別是以個管員為中心、釋放專業及互相補位等。二、個案管理員:具有關鍵他人(key person)、溝通協調、資源整合及教學輔導的功能。三、家長:爸爸擔負著經濟支持、居家復健及穩定重心的角色;媽媽則具備生活照顧、學習伙伴、資源取得及心理輔導的功能。四、社會資源:其功能發揮在設備提供、人力支援及經費補助等方面。
    輔助性科技對個案的影響方面,研究顯示:介入個案的輔助性科技共有呼吸器、特製輪椅、海灣型學習桌、懸吊系統及電腦相關輔具(特殊開關、軌跡球滑鼠、語音輸入系統)等;從不同向度分析其成長與改變時發現,輔助性科技對其影響正面者為多,部分持平,有些則因病情變化受到影響;探討其限制與需求時發現,生理條件、心理環境及輔具使用是生態上的限制;年齡、安置現況及巡迴輔導辦法則是制度上的限制。未來發展需求包括生理、心理、學習、社會適應及其他等方面。

    This research aims to gather experiences of a student with profoundly physical disability, who receives homebound education for ten years and takes advantage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to live and learn, to discuss the progress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intervention,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relative factors and influences on the case. This research adopts case study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interview relative specialists, important family members and teacher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ferences to the teaching counseling record, important correlative documents,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The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assistive technology intervention follows a certain track, which contains seven stages, including incubating period, mid-low technology intervention period, and high-technology period, computer-learning budding period, critical period—suspension style intervention period, Internet wild whirlwind period and computer voice learning period.
    In terms of the usage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relative factors such as disciplinary teamwork, case managers, parents and social resourc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re followings: Ⅰ, disciplinary teamwork: (1) Evaluation: conducting occupation therapy according to viewpoints of diagnosis comprehensi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 environment adjustment, time sequence aspect and appropriate assistive devices. Physical therapy i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viewpoints of physical status, metal character, activity function, strength ability and assistive devices needs. (2) Service: the purpose of occupation therapy is “bring you wellness”. It includes making splints, specific positioning, reinforcing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using assistive devices. Physical therapy aims to “comfort you”. It serves to evaluate and design assistive equipments, positioning, limbs and trunk rehabilitation, design exercise curriculum, reinforcing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etc. (3) Operation: case manager-centered, specialty release, mutual cover, etc. Ⅱ, case manager: function as a key person,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teaching counseling. Ⅲ, parents: father plays the role of financial support, homebound rehabilitation and stabilization. Mother is the care taker, learning partner, resource gainer and psychology counselor Ⅳ, social resource: provides equipments, human resource supply and financial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fluences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on case are: assistive technology on case intervention includes respirator, specific wheelchair, sea-gulf type learning table, suspension system and relative computer assistive equipments (special switch, trackball, voice input system) etc. Analyzing her growth and chang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findings are that the impacts on assistive technology are mostly positive, and some are neutral. Some, however, are affected by patient’s condition. By discussing her limitations and needs, findings are that physical conditions, psycho environment and usage of assistive equipments are restricted by physiology. Age, placement condition, tour counseling regulations are restricted by system. Further development needs includ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learning, social accommodation and other aspec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在家教育的現況與問題………………………………… 12 第二節 肢體障礙學生的輔助性科技運用……………………… 32 第三節 重度肢體障礙學生的學習需求…………………………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74 第三節 研究場域………………………………………………… 7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0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管理………………………………………… 83 第六節 資料分析………………………………………………… 86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8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輔助性科技介入的歷程………………………………… 91 第二節 輔助性科技運用的相關因素…………………………… 119 第三節 輔助性科技運用對個案的影響………………………… 146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85 第一節 結論……………………………………………………… 18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92 第三節 建議……………………………………………………… 194 參考文獻 ……………………………………………………………200 中文部分 ……………………………………………………………200 英文部分…………………………………………………………… 204 附錄一 受訪者同意函…………………………………………… 205 附錄二 訪談題綱………………………………………………… 206 (A)家庭成員訪談題綱………………………………………… 206 (B)專業人員訪談題綱………………………………………… 207 (C)輔導教師訪談題綱………………………………………… 208 附錄三 個別化教育計畫目標演變過程一覽表………………… 209 附錄四 職能治療評估結果……………………………………… 213 附錄五 物理治療評估結果……………………………………… 216 附錄六 文件檔案編號表………………………………………… 218

    參考文獻
    一、中文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華沛(1997):肢體障礙者就業就學之科技支援。載於陪你踏出第一步:身心障礙者就學就業之科技支援研討會會報,73-79頁。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華沛(2002):各類障礙者的綜合性需求:善用電腦科技。輔具科技之應用,25-32頁。
    王亦榮(2000)。肢體障礙兒童心理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265-302頁 。台北 : 心理出版社。
    王振德(1977) : 國中階段肢體殘障學生之自我觀念與人格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琇慧(2000)。肢體障礙國中生之數學認知—一個建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教育局(2005)。台北市九十四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在家教育學生巡迴輔導實施計畫。
    朱經明(1997)重度及肢體障礙與電腦科技。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99-125頁。
    朱惠美(2004):在家教育學童家長之心路歷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振旭(1997):去他家,做啥?--談在家教育學童的課程規劃。特教園丁,13卷2期,32-37頁
    李如鵬(1999):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巡迴輔導班的實施—以台中縣為例。特殊教育季刊,70期,26-31頁。
    李天佑、孟令夫、林雲龍、古艾巧(2002):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的協助工具。輔具科技之應用,43-73頁。
    李如鵬(1999)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巡迴輔導班的實施:以台中縣為例。特殊教育季刊,70期, 26-31頁。
    何華國 (1995)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服務需求問題。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28頁。
    何華國(1999)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杜正治譯(G. Best)(1991):肢體障礙教育發展趨勢。特殊教育季刊,41期,8-11頁。
    吳武典、蔣興傑(1995) :「在家自行教育」學生之家長對其身心障礙子女教育安置之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期,51-73頁。
    吳武典、王華沛(1999)。加強身心障礙者輔助科技建設。特殊教育季刊,72期,1-9頁。
    吳亭芳(2002)。肢體障礙者電腦輔具評量以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亭芳、陳明聰(2000)。我國特殊教育輔助性科技政策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期,47-68頁。
    吳亭芳、陳麗如、陳柏伃、蔡東和(2003)。運用輔助性科技協助身心障礙者之就業。特殊教育季刊,88期,16-24頁。
    吳亭芳、孟令夫(2000) :相關專業服務團隊。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純純(1995):接納與肯定,助他「走」得更穩—簡介肢障者及如何與之相處。與真情相遇,147-152頁。臺北市:雅歌出版社。
    吳雅萍(2003)。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運用輔助性科技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林寶貴(2000) :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出版公司。
    林淑玟(2001):E世代的「無障礙」觀。特殊教育季刊,78期,8-16頁。
    林昭文、劉淑貞(2002):身心障礙者輔具資源與服務整合之規劃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7期,39-48頁。
    林珮如(2004):電動輪椅介入對重度肢體障礙學生身體與學校功能之成效,國立陽明大學碩士論文。
    尚榮安譯(Robert K. Yin著)(2001):個案研究。台北市:弘智文化。
    紀彣宙(2004):影響輔助科技使用結果因素之初探-以長期使用輪椅類輔助科技者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全慶(2001):重度肢障者適用之中文輸入法研發與整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衍正(2004):白血病學童居家遠距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教育部(1982):強迫入學條例。
    教育部(1989):強迫入學條例施行細則。
    教育部(1994):國民中小學在家教育輔導手冊。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
    教育部(2002):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2003):強迫入學條例。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行政院(2001):身心殘障等級。
    許天威(2000):肢體障礙兒童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
    陳明聰(2000):特殊教育相關法規。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189-239頁。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業文化。
    陳新昇(2002):極重度肢障在家教育兒童彈性回歸普通教室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傑(2005):十歲盲友鐵道迷,上網搜尋一把罩。聯合晚報六版,(94.8.30)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蓓莉、胡梅(2000):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法規彙編。台北市:台灣師大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嘉成(1996)。落實在家教育的可行方式─行政篇。特殊教育季刊,58期。7-9頁
    張淑真(1999):多重障礙者家庭照顧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接受在家巡迴教育者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雯(2002):國中特殊教育教師輔助性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漢(2003):替代性輸入裝置與個人助理之整合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勝雄(2004):身心障礙在家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秋霞(2002)。探討重度或多重障礙在家教育學生的現況安置輔導問題。特教園丁,17卷15期。1-7頁。
    黃俊瑋(1998):在家教育巡迴輔導措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為藩(1989):肢體殘障兒童。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194-224頁。台北市:文景書局。
    郭啟祥(2000):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於台灣手語轉語音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健智(2003):整合式身心障礙者替代性鍵盤之設計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葉瓊華(2001)。在家教育學生家庭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期, 337-373頁。
    鈕文英(1998):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之制定研究。台北:教育部。
    鈕文英(2000):如何發展個別化教育計劃--生態課程的觀點。高雄市:高雄師大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廖華芳等人(1998):台北縣85學年度身心障礙學童專業整合介入計畫研究報告。台北縣:台北縣教育局。
    蔣興傑(1995):身心障礙學生接受「在家自行教育」之現況與檢討。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期,63-87頁。
    趙可屏(1996)台灣地區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學童專業整合服務之現況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秀美(2005):特殊教育的「在家教育」實務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真(1998)在家教育面面觀。特殊教育論文集。檢索日期:94.09.28。取自www.ntctc.edu.tw/spe/ebook/pdf/9103/.在家教育面面觀_鄭秀真.pdf
    蕭夙娟、王天苗(1998):國中小啟智班實施專業整合之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刊,16期,131-150頁。
    簡明建、邱金滿(2000):教育安置。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335-360頁。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

    Batshow,M.L.,& Perret,Y.M.(1992).Children with handicaps:A medical primer(3rd ed.).Baltimore:Paul H.Brookers.
    Batshow ,M.L.(ED.).(1997).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 medical primer(3rd ed.).Baltimore:Paul H.Brookers .
    Cook, A. M., & Hussey, S. M.(2002a).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In A. M. Cook & S. M. Hussey(Eds.),Assistive technologie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2nd ed.)( pp3-33).St. Louis: Mosby.
    Cook, A. M., & Hussey, S. M. (2002b).Deliver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services to the consumer. In A. M. Cook, & S. M. Hussey (Eds.), Assistive technologie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2nd ed., pp 92-120). St. Louis: Mosby
    Cook,A.M.,Hussey,S.M.(1995).Assistive techn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altimore:Mosby.Designing and using assistive technology:The human perspective(pp151-170).
    Inge,K.J.&Barcus,J.M.(1995)(Eds.),Assistive technology:a resource for schoolwork, and community(pp.133-166). Baltimore, Maryland:Paul H. Brooks .
    Inge,K.J.&Shepherd,S.(1995).Assistiv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school system personnel.In Flippo,K.F.
    Judge,S.L.&Parette,H.P.(1998)Assistive technology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In Judge,S.L.&Parette H.P.(Eds.)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 guide to family-centered services (pp.127-146). Massachusetts: Bookline Books.
    Gall ,M.D. ,Borg , W.R.,& Gall ,J.P.(1996). Educational research:An introduction(6th ed.). New York:Longman.
    Guba,E.G.,& Lincoln,Y.S.(1998).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Cook,T.D.,& Campbell,D.T.(1979)Quasi-Experimentative:Design and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 Settings.Chicago:Rand McNally.
    Krick ,S.A.,Gallagher ,J.J.&Anastasiow , N.J.(2000).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9th ed.). Bot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Reynolds,M.C.,& Birch,J.W.(1982).Te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in all
    American schools (revised).Reston,VA:The council forexceptional children.
    Yin,R.K.(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Thousand Oaks,CA:Sa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