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石珮怡 |
---|---|
論文名稱: |
未婚成年女性與同住父母之代間關係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迺毓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0 |
中文關鍵詞: | 代間關係 、代間協助 、代間情感 、代間孝道責任期待 、未婚成年女性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1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未婚成年女性與同住父母的代間關係。依據理論與文獻探討,本研究以「代間協助」、「代間情感」及「代間孝道責任期待」來探討代間關係,並探討未婚狀態對代間關係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式,訪談六位未婚成年女性與其同住父母,藉由雙方觀點呈現完整的代間關係面貌。研究發現如下:
一、未婚成年女性與父母的婚姻觀念不相矛盾,多數未婚女性曾歷經父母催促但非強迫的催婚歷程,採取避免衝突的因應方式,並未因為未婚狀態而與父母產生嚴重磨差。
二、未婚成年女性與父母相互提供協助,未婚女性提供父母重要的情感協助,部分家務協助,以及不同形式的財務協助。
三、未婚成年女性的情感知覺包括「親密支持的代間情感」與「平淡疏遠的代間情感」,父母的代間情感知覺為「貼心孝順的代間情感」與「公平親近的代間情感」。此外,傳統社會常見的姑嫂問題、招贅問題也發生在受訪家庭,引發未婚女性與父母的代間衝突。
四、受訪的未婚成年女性皆有孝道責任的知覺,受父系家庭的規範影響不大。期許給予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及所需協助。多數父母對未婚女性的孝道期待亦以提供情感支持為主。
五、代間關係面向間存在部分關連性,包括代間孝道責任期待影響代間協助,代間協助影響代間情感,以及代間孝道責任期待影響代間協助,進而影響代間情感。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針對未婚成女性的家庭教育、中老年父母的家庭教育及後續研究三部分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分
Aldous, J., Klaus, E., & Klein, D. M. (1985). The understanding heart: Aging parents and their favorit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6, 303-316.
Allen,K.R.(1989) Single women/family ties : life histories of older women.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Aquilino, W. S., & Supple, K. R. (1991).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living arrangements when adult children live at ho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1), 13-27.
Arnold, F., & Kuo, E. C. Y. (1984). The value of daughters and s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der preference of paren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15(2), 299-318.
Barnett, R. C., Kibria, N., Baruch, G. K., & Pleck, J. H. (1991). Aduld daughter-parent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daught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1), 29-42.
Bengtson, V. L., & Schrader, S. S.(1982).Parents-child relations. In D. J. Mangen, & W. A. Peterson(Eds.), Research Instruments in Social Gerontology. Vol. 2, 115-128.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enin, M. H., & Edwards, D. A. (1990). Adolescents' cho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ual-single earned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2), 361-373.
Blieszner,R. & Mancini,J.A. (1987). Enduring Ties: Older Adults’ Parental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Family relations,36(2),176-180.
Casterline, J. B. (1986). 台灣婦女遲婚因素的分析 (朱柔若譯). 台北市: 巨流。
Cemens, A. W. & Axelson, L. J.(1985)The not-so-empty-nest: The return of the fledgling adult.Family Relations,34,259-264.
Cicirelli, V. G. (1983). Adult children's attachment and helping behavior to elderly parents: A path mode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815-825.
Eggebeen,D.J.& Zarit,S.H.(1995).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 in Adulthood and Old Age. In Bornstein, M.H. (Ed.) ,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1. 119-1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nd Associates.
Goodman, N. (1995). 婚姻與家庭 (陽琪、陽琬譯, Trans.). 台北市: 桂冠.
Gronvold, R. L.(1988)Measuring effectual solidarity.In D. J. Mangen,V. L. Bengtson & P. H. Landry, Jr.(Eds),Measurement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74-97.CA:Sage.
Hagestad, G. O.(1981)Problems and promis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R. Fogel et al.(Eds.),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Family,11-46.NY:Academic Press.
Hartz-Karp, J. F.(1981) Never married women : the experience, expectations and effects of never marrying, and role adaptations to a negatively evaluated status. Ann Arbor, Mich. : UMI.
Homan,R.R.(1992)Filial role enactment by children.Family Relations,41,91-96.
Lamanna, M. A., & Riedmann, A. (1984). 婚姻與家庭 (李紹嶸 & 蔡文輝, Trans.). 台北市: 巨流.
Lawton, L., Silverstein, M., & Bengtson, V. (1994). Affection, social contact,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between adult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1), 57-68.
Lye,D.N.(1996).Adult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6, 22 (1), 79-101. Retrieved April 5, 2006, from database (Master fil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Mancini, J. A., & Blieszner, R. (1989). Aging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 Reserach theme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2), 275-290.
Quinn, W. H. (1983). Person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73.
Rossi ,A. S. & Rossi,P. H.(1990)Of human bonding : parent-child relations across the life course . New York : A. de Gruyter
Rossi,A.S. (1968).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0,26-39.
Shostak,A.B.(1987)Singlehood. In M.B.Sussman & S.K.Steinmetz(Eds)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New York : Plenum Press.
Stein,P.J.(1981).Introduction. Single Life : Unmarried Adults in Social context,ed. P.J.Stein.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Umberson, D. (1992).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ult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both gener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3), 664-674.
二、中文部分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內政部戶政司(2006)戶籍人口統計年報。2006年9月1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3.xls
余德慧、顧瑜君(2000)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應用心理研究, 6,173-211。
余德慧、林麗雲 (1991)中國人的新孝觀--親恩與回報。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余德慧(1987)中國人的父母經--黏情與親情。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利翠珊、林麗文(1998)代間連結、孝道焦慮與婚姻滿意度--台灣與美國兩市鎮已婚華人女性之比較。中華家政學刊,27,84-101
利翠珊(1998)代間連結、孝道焦慮與婚姻滿意度--台灣與美國兩市鎮已婚華人女性之比較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84-101。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 28,31-46.。
利翠珊(2000)親子情感、家庭角色與個人界域:已婚女性代間情感糾結的經驗與內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77-107。
吳味鄉(1993)臺灣地區老人照顧與社會網絡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玲佳(2003)國小未婚女性教師感情態度與感情抉擇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娟瑜(1978)都是柴松林教授惹的禍嗎?。婦女雜誌, 114, 25-33。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與輔導,217, 20-24。
李青松(2000)家庭親子間關係的變遷:社會創新與子女發展階段對代間關係的交換影響。應用心理研究,5,43-45。
李淑娟、吳明燁、唐先梅、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如萍、鄭淑子、高淑貴(1999)農家代間的孝道期待:不同性別、世代之分析。中華家政學刊,28,77-92。
林如萍、高淑貴(1999)。台灣農家代間關係: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代間連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林如萍(1998)農家老人與其成年子女代間連帶之研究-從老人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如萍(1998a)農家代間情感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68-83。
林如萍(2000)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代間連帶。中華家政學刊, 29, 32-58。
林如萍(2001)家庭的收縮。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黃迺毓編著,家庭概論。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如萍(2001a)女性代間交換:婆婆?媽媽?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81-208。
林松齡(1993)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兼論四個社會支持模式。載於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265-289。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邵麗芳(1987)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婉純(2001)彰化縣老年人居住狀況與代間互動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 : 迷失與陷阱。台北市:巨流。
唐先梅(1999)家庭收縮期。李淑娟、吳明燁、唐先梅、周麗端編著,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市:濤石。
張春興(1985)姻緣路上情理多(2nd)。台北市 : 桂冠。
張春興(1985)感情、婚姻、家庭。台北市 : 桂冠。
張春興(1987)。感情、婚姻、家庭(2nd)。台北市: 桂冠。
張耐(2003)永恆的羽翼--父母與成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師友月刊,436,45-48。
張蕙雯(2005)公主獨睡雙人床──「五年級」未婚女性婚姻觀與生涯發展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梁淑娟(1994)單身女性的生涯認同與生活適應。諮商與輔導,107,32-35。
莊耀嘉、楊國樞(1991)傳統孝道的變遷與實踐:一項社會心理學之探討。台北市:桂冠。
許雅雯(2005)不同年齡組未婚單身女性的心理健康:驗證對此問題柯氏心理衛生程式之可用性?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郭育吟(2004)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珮庭(2004)她為什麼還沒嫁?~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陸洛、陳欣宏(2002)台灣社會變遷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初探。應用心理研究,14,221-249。
黃明堅(1989)單身貴族。台北市:皇冠。
楊美慧(1990)單身女性之婚姻觀ㄧ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倩蓉(2006)台灣「單身寄身族」生態調查~叫寄生族太沈重。30雜誌, 2006.7, 92-101。
楊茹憶(1995)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和敏(1993)不婚俱樂部。新店市:方智。
趙淑珠(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21-24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文輝(2000)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2nd)。台北市:五南。
蔡素紋(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佩珊(1995)國中未婚女教師婚姻態度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藍采風(1996) 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幼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