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淑均 Tee, Shu-Jun |
---|---|
論文名稱: |
臺灣華語文師資生之簡化字辨認與書寫能力研究 A Study on the Recognition and Writing Ability of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 of Taiwanes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re-service Teacher |
指導教授: |
洪嘉馡
Hong, Jia-F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華語文師資生 、繁簡轉換 、簡化字辨認 、書寫能力 、漢字偏誤 |
英文關鍵詞: |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re-service teacher, Conversion between simplified character and tradition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f simplified Chinese, Writing ability, Chinese character error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8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9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簡化字在國外和國際學校已成了主要的教學漢字。臺灣培育出來的華語教師要在國際上站住腳,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除了需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更必須學會簡化字。
簡繁體轉換能力在華語文教學領域當中的相關討論為數不多,並且都是針對外籍生做探討。因此,筆者欲研究和分析臺灣華語文師資生的繁簡轉換能力,從中了解華語文教師學習簡化字的方法及辨寫簡化字的策略,並且歸納分析易辨寫錯誤的簡化字。
根據本研究測驗實施的結果所示,少數臺灣華語文師資生是通過課堂學習簡化字,大部分師資生認為華語文教師的繁體字和簡化字轉換能力非常重要。師資生簡化字的詞彙辨認答對率都高於單字辨認的答對率。
研究結果發現,師資生的簡化字書寫能力並不如簡化字的辨認能力。另外,師資生也會把簡化字寫成日本漢字和臺灣民間使用的「臺式簡體字」。
Simplified charact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oversea and international schools. The Chinese teachers cultivated in Taiwan must stand up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nd improve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In addi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they must learn th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onversion ability is one of the few discussion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 is all about foreign students. Therefore, the author want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bility of Taiwanese teaching Chinese as a language pre-service teachers to transfer between the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ost pre-service believe that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and simplified character conversion ability are very important. The vocabulary recognition rate of the simplified character is higher than the correct answer rate of the single simplified character recogni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to write in simplified character is not as good as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simplified character. In addition, pre-service teachers will also write simplified words into Japanese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by Taiwanese.
參考文獻
中文
尹斌庸、羅聖豪(1991)。臺灣學生認讀大陸規範簡化字的測查報告。語文建設,08,34-35。
方麗娜(2013)。北美地區中文學校教學現況的調查與分析。高雄師大學報,35,35-56。
王力(1962)。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
王玉新(2003)。漢字認知研究。山東:山東大學。
王睿千(2016)。跳脫臺灣本位,從強勢中國的世界脈絡反思臺灣華語教師專業內涵。華文世界,117,85。
江新(2007)。針對西方學習者的漢字教學: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392-401)。北京:商務印書館。
艾偉(1949)。閱讀心理·漢字問題。中華書局。
吳英成(1998)。新加坡學生繁體字辨認測查。語言文字應用,01,41-46。
吳修琴(2005)。圖書管理人員繁體字識讀能力調查與分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6,02,124-126。
李大遂(1998)。速學簡化字。香港:三聯。
李大遂(2013)。簡明實用漢字學。北京市:北京大學。
李菁菁(2009)。漢字繁簡親疏計量研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01,66-76。
李樂毅(2001)。簡化字的研究和簡化字的前景。語文建設通訊。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協會,66,9-11。
肖崇好、黃希庭(1998)。漢字獨體字識別中的框架結構效應。心理科學,03,221-287。
阮氏蕾(2012)。越南華語學習者繁體字識字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新林、曾捷英(2003)。漢字早期字形加工中的部件數效應。心理學報,04,514-519。
周曉林(2002)漢字形聲字聲旁的語義加工。心理學報,01,514-519。
周曉林、魯學明、舒華(2000)亞詞彙水平加工的本質:形旁的語音激活。心理學報,01,20-24。
周曉琳(1997)。語義激活中語音的有限作用。漢語認知研究。山東教育。
孟紅霞、白學軍、閆國利、姚海娟(2014)漢字筆畫數對注視位置效應的影響。心理科學,04,809-815。
林欽惠(2013)。德國中文教學概況——海外視角下的師資培育。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2,67-98。
徐彩華(2010)。漢字認知與漢字學習心理研究。北京市:知識產權。
高更生(2001)。現行漢字規範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尚仁、鄭昭明(1982)。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台北市:文鶴。
高慎貴(2013)。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北京:華語教學。
張必隱、郭德俊和何莉(1990)。漢字形聲字心理詞典。中國語文——認知科學第五屆國際研討會材料。
張武田、馮玲(1990)。中文雙音節詞視覺識別和短時記憶保持量。心理學報,04,883-890。
張武田、馮玲(1992)。關於漢字識別加工單位的研究。心理學報,04,380-385。
張厚粲、舒華(1989)。漢字讀音中的音似和形似啓動效應。心理學報,03,514-519。
張勝昔(2016)。華語漢字正簡轉換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臺大華語文教學,04,67-104。
張勝昔(2016)。漢字簡轉繁的理論和實踐。台北市:文鶴。
張積家(2002)漢字詞認知過程中整體與部分關係論。自然辯證法通訊。03,91-94。
張積家、方燕紅和陳新葵(2006)。意符在中文名詞和動詞分類中的作用。心理學報,03,159-169。
張積家、王惠萍(1996)。漢字詞的正字法與閱讀時間的研究。心理學報,04,337-344。
張積家、王惠萍(2001)。聲旁與整字的音段、聲調關係對形聲字命名的影響。心理學報,03,193-197。
張積家、王惠萍、張萌、張厚粲(2002)。筆畫複雜性和重複性對筆畫和漢字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03,449-453。
張積家、姜敏敏(2008)。形旁家族、聲旁家族和高頻同聲旁字對形聲字識別的影響。心理學報,09,947-960。
曹傳詠、沈曄(1963)。在速示條件下兒童辨認漢字字形的試探性研究2:字形結構的若干因素對字形辨認的影響。心理學報,03,271-279。
許芳沂(2000)。現代中國漢字簡化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長安(1995)。實事求是地評價簡化字。現代漢字規範化問題。北京:語文,134-138。
郭于禎(2013)。由簡化字辨識傳統字研究及教學應用——以印尼籍華語學習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清、鞠愛籬(1997)。由繁入簡——簡化字學習捷徑。香港:青木。
陳國寶、彭聃齡(2001)。漢字識別中形音義激活事件進程的研究(I)。心理學報,01,1-6。
陳雪妮(2015)。海外中文學校華語志工教師之培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傳峰、黃希庭(1999)。結構對稱性漢字視覺識別特點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報,02,154-161。
陳傳峰、黃希庭(2002)。結構對稱性漢字識別的加工機制。心理科學,02,271-279。
喻柏林、曹河圻(1992)。漢字識別中的筆畫數效應新探——兼論字頻效應。心理學報,02,120-126。
彭聃齡(1997)。漢字識別中的兩種加工。漢語認知研究。108-110。
彭聃齡、王春茂(1997)。漢字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筆畫數效應和部件數效應的證據。心理學報,01,8-16。
彭瑞祥、喻柏林(1983)。不同結構漢字再認的研究。普通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
曾志朗(1982)。論文字組合在閱讀歷程及認知能力間的關係:兼論中文閱讀研究在當代認知科學上的地位。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文鶴,86-101。
曾志朗(1989)。開拓華語文研究的新境界:中國心理學應面對認知與神經科學的挑戰。語文建設通訊,07,3-5。
曾性初、張履祥和王家柱(1965)。漢字的訊息分析。心理學報,04,281-290。
曾性初、張履祥和王家柱(1997)。漢字的信息分析I,文句中漢字筆畫的省略與恢復。漢語認知研究。山東教育,14,23-27。
舒華、劉燕妮和軒月(2002)。漢字識別中形旁亞詞彙加工的發展研究。應用心理學,01,3-7。
舒華、張厚粲(1987)。成年熟練讀者的漢字讀音加工過程。心理學報,03,283-290。
馮麗萍(1998)。漢字認知規律研究綜述。世界漢語教學,03,97-103。
馮麗萍(1999)。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市:北京大學。
馮麗萍(2007)。漢字認知及其神經機制研究。漢字的認知與教學。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181-197。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伯榮、廖序東(2006)。現代漢語(上冊)。北京:高等教育。
黃沛榮(2006)。漢字的審思。華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市:華語文世界雜志社,02,10-13。
黃沛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書局。
黃詣峰(2013)。簡體字在臺灣的發展及其對中學國文教學的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楊五銘(1986)。古漢語學習叢書·文字學。長沙市:湖南人民。
楊兆貴、吳學忠(2015)。港澳大學生辨認書寫簡化字調查與分析。漢字漢文教育,37,161-182。
楊忠諺(1999)。外籍學生漢字學繁識簡與學簡識繁之辨識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楊暉(1998)。漢字閱讀中語音的通達與表徵。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楊繼本(1987)。漢字心理在漢字信息輸入編碼上的應用。心理科學通訊,03,53-56。
萬波(2001)。香港與新加坡大專學生繁簡字認讀能力調查。語言文字應用,02,91-102。
萬業馨(2007)。試論漢字認知的內容與途徑。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86-103。
萬業馨(2012)。應用漢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葉德明(1998)。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市:師大書苑,18-22。
路燈照、路燈光(1992)。海峽兩岸簡體字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管益傑、李燕芳和宋艷(2006)。漢字字形加工的關鍵特徵模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1,126-129。
褚家辰(2016)。臺灣華語文教學發展困境之研究。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雅芬(2014)。2013臺灣民眾漢字使用現況調查報告。繁簡並用,相映成輝——兩岸漢字使用情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萃。北京市:中華書局,39-67。
鄭昭明(2010)。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正中。
鄭昭明、陳學志(1992)。漢字的簡化對中文讀寫的影響。中國文字未來。台北市:海峽交流基金會。
黎傳緒(2003)。簡化字問題芻議。上海師範學院學報。23,60-65。
盧國屏、黃立楷(2013)。當代文字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錢玄同(1922)。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國語月刊。07,160-164。
戴汝潛(2001)。漢字教與學。濟南市:山東教育,18-22。
謝娜敏(1982)。中文字「字」與「詞」的閱讀與語音轉換。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布新(1996)。漢字識別中部件組合的頻率效應。心理學報,03,232-237。
韓布新(1998)。漢字識別中部件的頻率效應。心理科學,03,193-286。
羅春榮、紀桂萍和房路江(1987)。從漢字識別看視覺信息檢測的整體優先性。心理學報,02,185-189。
羅艷琳、王磊峰、李秀軍、陳墨和彭聃齡(2010)。筆順與筆畫數對漢字構成過程的影響。心理科學,03,584-587。
譚力海、彭聃齡(1991)。漢字的視覺識別過程:對形碼和音碼作用的考察。心理學報,03,272-278。
蘇培成(2001)。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市:北京大學。
鍾鎮城(2015)。國際學校裡的IBDP與AP華語習得規劃之比較。高雄師大學報。39,43-56。
顧安達、江新和萬業馨(2007)。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認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
英文
Coltheart, M.(1979). Lexical access in simple reading tasks. G. Underwood (ED.),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ondon: Academic Press.
Foss, D.J., and D.T. Hakes (1978). Psycholinguit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Englewood Cliffs.
Just, M. A. , & Carpenter, P. A. (1987).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llyn and Bacon, Inc.
Just, M. A. , Carpenter, P. A., & Wu. R. (1983). Eye fixations in the reading of Chinese technical text (Technical report). Pittsburg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Laurie Beth Feldman & Witina W. T. Siok (1999). Semantic radicals contribute to the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40, 559-576.
Meyer, D. E., Schvaneveldt, R. W., & Ruddy, M.G. (1974). Functions of graphemic code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Memory & Cognition.2, 309-321.
Norris D. G.(1986). Word Recognition: Context effects without priming. Cognition, 93-136.
Peng D. L. & Li Y. P.(1995). Orth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Chinese and Other Asian Languag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eidenberg, M. S.(1985). The time course of phonological code activation in two writing system. Cognition.19, 1-30.
Treisman A.M. (1960). 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 listen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eychology.12, 24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