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昭錦
Chao-Chin Chen
論文名稱: 民國73年版高中科學課程架構與教科書研發歷程之探討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984 Version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譚克平
Tam, Hak-P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4
中文關鍵詞: 後期中等教育科學教育史科學課程教科書發展課程發展課程實驗
英文關鍵詞: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experiment, history of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curriculum,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textbook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國73年版的高中科學課程及教科書,發軔於民國六十年代科學課程的改革,並於民國73年至89年在全國高中實施,是我國基礎科學課程架構及統整課程的濫觴,在中學科學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本研究從歷史的角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搜尋及分析現存相關史料及文獻,並佐以口述訪談補充現有資料之不足的方式,探討民國73年版高中科學課程開發的模式與架構,包括瞭解當時改革的背景、課程發展與成型、課程標準修訂、教科書編寫以及試驗教學等各階段的執行歷程,期能從中萃取可供現今課程與教科書發展機構或研究人員參考的經驗與啟示。研究結果顯示該課程改革是肇因於其時國家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需求,回應社會對中學教育的期待,以及發展本土化課程的呼聲而啟動。其課程架構研發及教科書編寫歷程結合科學家、課程專家、心理學家及高中教師的團隊合作,採用研究與發展策略編輯試用教材,再經過數次試驗教學及研究,據此研訂正式課程標準,並規畫相關師資調訓以及推廣實施計畫,不僅奠定之後高中科學課程架構的基礎,同時也培育了教科書發展與編寫人才,並且提升了其時科學教師的素質。此種科學課程與教科書發展模式,至今仍值得各級課程研發機構或研究人員參考。

    With the found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science in 1970s, a new version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together with a set of centralized textbooks came into use in Taiwan in 1984 and lasted until 2000. The 1984 version represented the beginning of the fundamental science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that marked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s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rationale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ehind the development and finalization of the 1984 version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framework as well as its developmental stages through the revis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and the subsequent teaching experiment.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current and future curriculum developers and textbook designers.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ive approach to locate and analyz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written records from a historical viewpoint.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supplement for information that were not found in print form.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at set the stage for the 1984 curriculum was induced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t that time. The curriculum was launched as a fulfillment of the expecta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on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and answered the call for localized curricula. The 1984 version of the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was a result of the joint effort of scientists, curriculum specialists, psychologists and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e formal curriculum standard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e team had designed the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iled experimental learning materials, conducted a long-term teaching experiment as well as rounds of evaluation and revisions. Meanwhile, they hosted training sessions for teachers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Not only had this approach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designing the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Taiwan, but had also trained researchers to write and develop textbooks along with enhancing the competency of science teachers. This model of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development still merits the attention of current curriculum developers and textbook designers at all leve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界定及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我國課程與教科書發展模式 12 第二節 課程實驗 32 第三節 我國課程與教科書研究現況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5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設計 54 第二節 研究程序 64 第四章 高中1984年版科學課程架構及模式之發展背景 71 第一節 戰後至1970年代我國的政治經濟變遷與科學發展 72 第二節 戰後至1970年代我國中學科學教育的演變 78 第三節 我國1970年代中學科學教育的實施情形 94 第五章 高中1984年版科學課程架構及教科書研發歷程 105 第一節 高級中學科學課程研究計畫之啟動與運作 106 第二節 高中1984年版科學課程架構之規劃與定案 117 第三節 高中1984年版科學課程發展與課程標準研訂過程 130 第六章 高中1984年版科學課程試用教材試驗教學 152 第一節 試驗教學的實施背景 152 第二節 試驗教學計畫內容與法源依據 163 第三節 試驗學校對試驗教學的規劃與執行 167 第四節 試驗教學的實施情形 183 第五節 全面試用後的教學實驗研究 19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97 第一節 綜合討論 197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209 參考文獻 211 中文文獻 211 英文文獻 219 附錄 222 附錄一 高中1984年版科學課程相關人員總表 222 附錄二 行文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往來文件及中正預校提供之學生個人成績單示例 225 附錄三 戰後至1970年代重要政治、經濟與教育事件年表 248 附錄四 戰後至1957年重要事件年表 251 附錄五 1958至1968年重要事件年表 253 附錄六 發展中等學校科學教育計劃大綱 255 附錄七 臺灣省加強高級中學科學教育實施要點 256 附錄八 臺灣省加強發展科學教育實施方案 261 附錄九 高中1984年版科學課程與教科書研發歷程歷史年表 275 附錄十 吳主任委員大猷先生覆諮詢委員有關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功能之函 279 附錄十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辦理高級中學科學課程實驗研究計畫實驗教材試驗教學實施要點 280

    中文部分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0)。99課綱學科能力測驗自然考科命題方向。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15日。網址:http://www.ceec.edu.tw/99%E8%AA%B2%E7%B6%B1%E8%80%83%E8%A9%A6%E8%AA%AA%E6%98%8E/04-99課綱學測自然考科命題方向1029.pdf
    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1981)。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七十年度沿革史。高雄市: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
    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1983)。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七十二年度沿革史。高雄市: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
    中國自然科學促進會編(1960)。臺灣省中等學校科學教育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方炎明(1989)。近四十年來我國國民中小學之科學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4, 15-40。
    白亦方(2006)。課程史研究,此其時矣。課程研究,1(2),1-19。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美援教育計畫檢討。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吳大猷(1957/1986)。如何發展我國的科學。收錄於吳大猷,科學與科學發展(頁9-14)。臺北市:遠流。
    吳大猷(1968/1986)。我國近年科學之發展。收錄於吳大猷,科學與科學發展(頁21-29)。臺北市:遠流。
    吳大猷(1974/1992)。漫談我國的若干教育問題。收錄於吳大猷,教育問題 (頁3-13)。臺北市:遠流。
    吳大猷(1976)。我國科學教育的檢討與改進。科學教育月刊,1,6-8.
    吳大猷(1977/1986)。我國科學教育及教學的全面性檢討與改善。收錄於吳大猷,科學與科學發展(頁153-158)。臺北市:遠流。
    吳大猷(1979)。教育部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簡介。科學教育月刊,31,6-7。
    吳大猷(1986)。科學與科學發展。臺北市:遠流。
    吳勻之(1984)。實驗教師試教心得報告。收錄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教育部七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中科學教育分區輔導資料彙編 (頁116-119)。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吳育雅(2007)。73年版高中數理課程實驗教學現場回顧。演講發表於吳大猷先生百歲冥誕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99課綱與95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92,1-24。
    李怡嚴(1975)。高中物理應放在高一。科學月刊,105。
    李怡嚴(1978a)。參與高中科學課程改革計畫一年記。科學月刊,105,16-22。
    李怡嚴(1978b)。下一步要看教育部了。科學月刊,107。
    汪知亭(1978)。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珮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收錄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 (頁175-207)。高雄市:復文。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8(4),91-116。
    林宗勝(1984)。實驗教師試教心得報告。收錄於教育部中等教育育司編,教育部七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中科學教育分區輔導資料彙編(頁101-107)。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科學教育月刊社(1977)。高中科學課程結構模式A為第一優先。科學教育月刊,14,14。
    科學教育月刊社(1978)。如何發展中小學科學教育-六十七年國家建設會議專題研討結論。科學教育月刊,21,4-6。
    徐南號(1996)。臺灣教育史 (增訂一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秦葆琦(1989)。「板橋模式」課程發展工作簡介。現代教育,4(14),29-39。
    高中課程修訂計畫行政小組(2007)。高中課程綱要修訂總綱特色及問與答。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網址:http://artlife.hs.ntnu.edu.tw/artlife/topical.pdf
    高棣民(1987)。臺灣奇蹟。臺北市:洞察。
    高新建、許育健(2005)。臺灣課程研究趨勢分析與比較:1994-2003年。教育資料與研究,65,54-73。
    國立教育硏究院籌備處主編(2003)。傳習與轉運: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硏習會紀念專書。 新北市:國立教育硏究院籌備處。
    國立臺灣師大附中化學科教學研究會(2010)。【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教學研究會會議記錄】。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國立臺灣師大附中化學科教學研究會(2011)。【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教學研究會會議記錄】。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977)。高級中學科學課程研究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1,21-2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978)。高級中學科學課程研究發展作業要點-教育部委辦「高級中學科學課程研究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44-5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980)。科學教育改進計畫資料。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984)。教育部委辦高級中學科學課程教材實驗教學研究計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987)。高級中學化學課程改進研究(第一階段)研究報告。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化學系(1975)。各國高中化學教材研究總報告。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生物研究所(1975)。各國生物課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76)。各國高級中等學校物理教材研究報告。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1988)。教育部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工作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編(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張坤興(1984)。實驗教師試教心得報告。收錄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教育部七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中科學教育分區輔導資料彙編 (頁87-93)。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教育部(1948)。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5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57)。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62a)。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62b)。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書。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5)。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1)。中華民國科學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3)。中華民國六十二年中等學校科學教育考察團報告。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84)。教育部七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中科學教育分區輔導資料彙編。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75)。國民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實驗硏究。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991)。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總綱意見座談會資料彙編。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教育廳(1950)。[教育廳提臺灣省非常時期教育綱領實施辦法案]。《數位典藏聯合目錄》。檢索日期:2011年4月22日。網址: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3549730
    教部將依三項原則改進大學聯考。(1978,8月30日)。聯合報,2版。
    教部調動部分主管。(1978,12月14日)。聯合報,2版。
    莊婉琁(1978,11月30日)。國中自然科學新教材實驗班面臨考驗許多家長百計讓孩子們轉學唯恐其將來考不取理想高中。聯合報,6版。
    陳至中(2010,10月1日)。自然科變難 99課綱不利文組。中國時報,6版。
    陳沛嵐(2004)。析論臺灣課程研究之本土化~以博士論文層級為例。課程與教學, 8(1),49-68。
    陳梅生(1976)。國小科學課程研究模式。科學教育月刊,4,28-35。
    陳梅生(1989)。我國小學自然、數學兩課程實驗研究。教育資料集刊,14,109-134。
    陳智華(2010,10月1日)。學測考A版指考考B版學測高二自然變重文組慘。聯合報,6版。
    傅麗玉(2006a)。美援時期臺灣中等科學教育發展。科學教育學刊,14(3),333-380。
    傅麗玉(2006b)。美援時期臺灣中等科學教育計畫之形成與實施年表。科學教育學刊,14(4),447-465。
    童恆誠等(1971)。中華民國國民小學科學教育考察團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87)。別讓課程實驗走歪了路。現代教育,7(7),104-111。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增訂)。臺北市:漢文。
    黃炳煌(1982)。課程理論之基礎。臺北市:文景。
    楊冠政(2007)。談話發表於吳大猷先生百歲冥誕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楊榮祥(1978)。ISIS課程簡介-專為非主修科學的高中學生所設計。科學教育月刊,24, 20-24。
    楊榮祥(2004)。臺灣科學教育研究發展歷程-我的見聞和體認。論文發表於第二十屆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龍立(1986)。如何選擇科學課程的內容。 科學月刊,196。
    葉于釧、崔德新(1996)。小學課程的發展與改革-板橋模式。論文發表於海峽兩岸義務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甄曉蘭(2007):課程研究的趨勢與方法論問題。課程與教學,10(3),49-62。
    臺灣省立高級中學科學教育實施成果評鑑委員會(1978)。臺灣省立高級中學科 學教育實施成果評鑑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81)。臺灣省立高級中學科學教育實施成果追蹤評鑑報告書。臺中縣霧峰鄉。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三十年會慶專刋編輯委員會編(1986)。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三十年紀念專刋。 新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褚德三(2007)。談話發表於吳大猷先生百歲冥誕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趙金祁(2007)。吳大猷先生與科學教育。演講發表於吳大猷先生百歲冥誕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趙金祁、李田英、楊文金(1989)。中華民國科學教育發展實況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116,2-28。
    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臺北市:聯經。
    劉培槐(1982)。日本高等學校「理科Ⅰ」實施面面觀。科學教育月刊,52,29-33。
    劉紹唐編(1973)。民國大事日誌。臺北市:傳記文學。
    劉源俊(2009)。論高中的物理教育。物理雙月刊,31(4),384-389。
    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組織之研究。省立臺北師院學報,1,155-186。
    歐用生(1989)。「南海模式」的課程發展-以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為例。現代教育,4(14),40-52。
    翦伯贊主編(2008)。中外歷史年表(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以研究發展為根據的課程改革。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9)。課程研究與課程實驗。教育研究,182,109-120。
    蔡愛鈴、吳育雅(1984)。我們如何教基礎地球科學。科學教育月刊,73,48-57。
    諸亞儂(1984)。生物科新課程教材專題講述。收錄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教育部七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中科學教育分區輔導資料彙編 (頁110-115)。臺北市: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通訊,18,1-7。
    鄭湧涇(2005)。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84,2-22。
    總統府(1979)。高級中學法。臺北市:總統府。
    薛荷玉(2008a,2月13日)。物理新課綱老師批:太難。聯合報,6版。
    薛荷玉(2008b,2月13日)。高涌泉:談夸克、宇宙論是進步。聯合報,6版。
    藍順德(2003)。從教科書的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收錄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頁1-24),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高雄市:復文。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計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魏明通(1973)。我國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實驗研究之現況。教育與文化,406,30-36。
    魏明通(1977)。化學課程內容的變遷及展望。科學教育月刊,6,4-8。
    魏明通(1982)。科學教育建設的回顧與前瞻。科學教育月刊,55,2-12。
    魏明通(1984)。高級中學科學課程改進研究與實驗教學及全面推廣。科學教育月刊,68,2-17。
    魏明通(1989)。近二十年來我國高級中學自科學課程之發展。教育資料集刊,14,195-208。
    魏明通(1997)。我國科學教育廿年來之演進。科學教育月刊,204,2-6。
    魏明通(2005)。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64,1-18。
    魏明通(2007)。談話發表於吳大猷先生百歲冥誕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譚克平、陳昭錦(2010)。透過概念圖建立國高中科學課程之共同架構。永續教育發展-創新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酈堃厚(1955)。促進科學發展與充實科學人力。科學教育,1(5),1-6。
    英文部分
    Borg, W. R. (1970). Research-Based Development: A Strategy for Educational Change in the 70's. Berkeley , CA: Far West Lab.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45 621)
    Borg, W. R. (1987). The educational R & D process:Some insigh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55, 181-188.
    Borg, W. R., & Gall, M. D. (1989).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W. R. Borg & M. D. Gall (Eds.), Educational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5th ed., pp. 781-804). New York Longman.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Goodlad, J. I. (1979). The scope of the curriculum field. In J. I. Goodlad (Ed.),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Y: McGraw-Hill.
    Greene, J. M. (2000). The greening of Taiwan’s scientific desert: Science and the stat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69. Harvard studies on Taiwan: papers of the Taiwan studies workshop, 3.
    Grobman, H. G. (1968). Evaluation activities of curriculum projects : a starting point. Chicago: Rand McNally.
    Grobman, H. G. (1970). Developmental curriculum projects : Decision points and processes Itasca, Ill: F. 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Klausmeier, H. J. (1968).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ory Refinement and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Wisconsin Univ, Madison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er for Cognitive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64 662)
    Lazerson, M., McLaughlin, J. B., McPherson, B., & Bailey, S. K. (1985). An Education of value : The purposes and practices of school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arson, P. D. (2007).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policy and practice: Reading as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 In D. W. Rowe, R. T. Jimenez, D. L. Compton, D. K. Dickinson, Y. Kim, K. M. Leander & V. J. Risko (Eds.), 56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pp. 14-40). Oak Creek, WI: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Retrieved 2010/08/12 from http://educ.ubc.ca/ACDEResearchSummit2007/presentations/NRCkeynotepaper.2006.100107.pdf
    Pepin, B. & Haggerty, L. (2004). Mathematics textbook and their use by teacher: A window into the education world of particular countries. In J. v. d. Akker, W. Kuiper and U. Hameyer(Eds.), Curriculum landscapes and trend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Robitaille, D. F., Scmidt, W. H., Raizen, S., McKnight, C., Britton, E., & Nicol, C. (1993). Curriculum frameworks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Vancouver, B. C. Canada.: Pacific Educational Press.
    Saylor, J. G., 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chmidt, W. H., Raizen, S. A., Britton, E. D., Blanchi, L. J., & Wolfe, R. G. (1997). Many visions, many aims, volume 2: A 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curricular intentions in school science (Vol. 2). TIMS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