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宜楓
論文名稱: 國中數理資優生解題表現之研究
指導教授: 曹博盛
Tsao, Po-So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資優生解題歷程解題策略後設認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8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中數理資優生解題表現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數理資優生解題歷程、解題策略以及後設認知表現對解題的影響。以「國中方程式」為範圍,從建中數學通訊解題中挑選六道數學題作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基隆市某國中數理資優班二年級的六位數理資優生,以個案進行「非同步放聲思考法」的研究,原案分析國中數理資優生的解題表現。研究結果概述如下:
    一、數學解題歷程的特徵:
    數理資優生面對未曾見過的非例行性試題,解題耐力強,解題過程中情緒穩定,即使面對挫折也不輕言放棄,能注意題目的關鍵訊息,善用題目中的條件做組織分析,以進行有系統的討論,而且有很好的直觀力跟推理能力,使其在各解題階段間的轉換比較順暢。
    二、數學解題策略:
    數理資優生善長利用直觀題目結構,找出題目中所隱含的數量關係並加以重新組織,推得題目的規則或結果;會將文字應用題轉譯成圖表的方式呈現,並連結相關的條件,以進行有系統的假設與列式,並利用算數式或代數式求解;在瞭解題意時會先掌握能確定的情況或條件,再將不可能的情況排除,並以嘗試錯誤法,預估數值代入尋找題目其中的規則及變化進而求解。
    三、後設認知:
    數理資優生自我覺知能力佳,可以有效掌握自己解題歷程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對於解題歷程中的策略選擇錯誤、算式誤列、答案算錯、解說口誤…等,常能及時自我發現,並立即加以修正。
    本研究僅針對基隆市某國中數理資優班二年級的數理資優生做個案研究,無法推廣至各國中的數理資優班,因為各學校的背景資源、教師素質、學生來源仍有極大的差異,所以僅能提供學校做為未來資優數學教學及研究的參考。

    目錄 中文摘要………………………………………………………………………………I 致謝…………………………………………………………………………………… I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解題的意義……………………………………………………………8 第二節 數學解題的歷程 …………………………………………………………10 第三節 數學解題的策略 …………………………………………………………21 第四節 後設認知與數學解題 ……………………………………………………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9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 …………………………………………………4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數理資優生在各題之解題歷程分析 ………………………………44 第二節 國中數理資優生在各題之解題策略分析 ………………………………92 第三節 國中數理資優生在各題之後設認知表現分析…………………………11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8 第二節 建議………………………………………………………………………1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2 英文部分 …………………………………………………………………………134 附錄 附錄一 正式施測試題 …………………………………………………………136 附錄二 逐字稿原案分析 ………………………………………………………142   表次 表2-1 Polya的解題歷程表 ………………………………………………………11 表2-2 Schoenfeld的解題原案巨觀分析架構表 …………………………………12 表2-3 Schoenfeld常用之解題策略表 ……………………………………………15 表2-4 解題歷程階段區分表 …………………………………………………… 20 表2-5 解題策略區分表 ………………………………………………………… 26 表3-1 正式施測筆試試題與解題所需代數知識之雙向細目分析表 ………… 37 表3-2 解題者的解題策略使用表 ……………………………………………… 42 圖次 圖2-1:Schoenfeld的解題策略基模大綱…………………………………………1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G.. 波利亞(民82)。數學與猜想。(李心燦、王日爽、李志堯譯)。台北市:九章。(原著出版年:1945年)
    G.. 波利亞(民82)。怎樣解題(二版)(閻育蘇譯)。台北:九章。(原著出版年:1945年)
    克魯切茨基(民82)。中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學。(九章出版社譯)。台北市:九章。
    吳德邦、吳順治(民78)。解題導向的數學教學策略。臺北市:五南。
    留峻偉(民102)。國小六年級資優班學生解幾何題解題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涂金堂(民84)。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淑娟(民86)。高一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景媛(民83)。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
    張景媛、林清山(民82)。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解題策略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53-74。
    莊裕庭(民91)。國二高低數學成就學生解題之後設認知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黃敏晃(民80)。淺談數學解題。教與學,23,2-15。
    黃家杰(民93)。國小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新生數學解題歷程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晉佳(民97)。二位七年級資優生在數規形規的解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瑞智(民83)。國小五、六年級不同能力學童數學解題的思考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明家(民86)。國小六年級不同解題能力學生在數學解題歷程後設認知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貞宜(民89)。數學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以建中三位不同能力的數學資優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國芬(民86)。高雄地區高一學生高低數學成就之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秋木(民85)。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啟禎(民93)。國小中年級資優生數學解題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潘宏明(民84)。花蓮縣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及各原住民固有文化所具有的幾何概念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4-2511-S-026-006),未出版。
    嚴榮義(民90)。國一一般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Branca, N. A. (1990). Problem solving as a goal, process, and basic skill. In S.
    Brown,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Eds.), Metacognition,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65-116).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Eyler, C. E. (1989). The effects of meta-cognition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Flavell, 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21-2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roll, D. L. (1988). Cooperativ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nd meta-cognition: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pairs of wom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Kilpatrick, J. (1985).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the past 25 year ofresearch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In E. Silver(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Hallsadale,N.J: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Lester, F. K. & Garofalo, J. (1987). The influence of Affects, Beliefs, and Metacognition on Problem Solving Behavior:Some Tentative Specu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pril 20-24,1987).
    Lester, F.K. (1980).Reacher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In R.J.
    Lesh, R.A. (1982). Meta-cognition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Unpublished manuscript.
    Mayer, (1998). Cognitive,metacognitive,and motivational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structional Science,26,49-63.
    Mayer, R.E. (1985).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of psychology forinstruction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In A. Silver(Ed.),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Hallsadale,N.J: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 Princeton ,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olya, G. (1980). On 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high school.In S. Krulik & R. E. Reys(Eds.), Problem solv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pp.1-2).
    Paris, S. G. & Lindauer, B. K.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kills during childhood. In B. Wolman (Ed.),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pp.333-349).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Paris, S. G., Lipson, M. Y., & Wixson, K. K. (1983).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 293-316.
    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Orlando, FL:Academic Press.
    Silver, E.A. (1982). The Average of 60 and 100 is not always 80:The Harmonic mean in frist-year Algebra.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Vol.82(8), p682-86, De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