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良綺
Weng, Liang-chi
論文名稱: 國中代數桌上遊戲之設計與實作: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
指導教授: 左台益
Tso, Tai-Y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一元一次方程式等量公理桌上遊戲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2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8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設計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桌上遊戲,使學生從桌上遊戲中體會並建立等量公理的概念,促進學生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期望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主要研究提出兩個問題:(1) 如何設計與實作出代數桌上遊戲來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 (2) 在此學習工具影響下學生學習成效為何?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者針對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內容設計桌遊,以APOS理論結合多重表徵,讓學生能在處理等量公理概念時,透過行動建立數學概念,並在正式活動時搭配學習單,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研究者以某公立國中七年級學生共146人,實驗組學生進行桌上遊戲活動,對照組學生閱讀指定文本,並針對兩組進行前後測與學習感受度問卷,分析學生在活動前後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
    研究結果如下:桌遊設計過程中,需要依據適當的理論進行修改與評估,可以幫助數學概念與遊戲結合。高程度學生在兩種不同教學介入之下學習成效皆沒有顯著的進步,低成度學生在桌遊教學介入下,平均學習成效有顯著進步。而在學習感受度上兩組沒有顯著差異,但部分學生在施測活動進行時表示同意桌遊的有趣性。從上述結果可得知,研究者設計之一元一次方程式桌上遊戲有助於低程度學生提升學習成效,適合作為奠基教學,且不論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度皆不差於閱讀文本的學生。而對於高程度學生,適合在遊戲中融入更多代數運算規則與概念,才能促使學生做出更深層的思考,將技能與概念結合融入一元一次方程式中。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一元一次方程式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設計理論 13 第三節 桌上遊戲與學習 1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4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設計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3 第肆章 研究結果 34 第一節 一元一次方程式桌上遊戲「尋寶人」 34 第二節 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感受度 38 第三節 研究結果討論 5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0 參考文獻 62 附錄 65

    一、 中文參考文獻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中華民國107年6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華民國103年11月。
    陳澤民(譯)(民 84)。數學學習心理學(原作者:Richard R. Skemp)。臺北市:九章。(原著出版年:1987)
    蔡坤憲(譯)(民95)。怎樣解題(原作者:George Polya)。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45)
    張春興(1985)。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35-62。
    王如敏(2003)。國二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論文。
    蕭宇欽(2006)。高雄地區七年級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論文。
    林央侖(2009)。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左台益、呂鳳琳、曾士綺、吳慧敏、陳明璋、譚寧君(2011)。以分段方式降低任務複雜度對專家與生手閱讀幾何證明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11,43卷,閱讀專刊。
    王釋緯(2012)。七年級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之錯誤類型分析-以一所都會型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的可行性【專論】。國教新知,57(4),40-45。
    陳秋伶(2014)。桌上的遨遊與想像:台灣桌遊的發展現況。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雄、徐偉民(2017)。以奠基理念發展國中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材。屏東大學科學教育,3,31-54。

    二、 英文參考文獻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Kalloo, V., Mohan, P., & Kinshuk. (2015). A Technique for Mapping Mathematics Content to Game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ious Games, 2(4),73-92.
    Mayer, R.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Freeman.
    Behr, M. J., Lesh, R., Post, T. R., & Silver, E. A. (1983). Rational-number concept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 (pp.91-126).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Schnotz, W., & Kulhavy, R. (1994). Compreshension of graphics. Oxford, England:Pergamon.
    Dubinsky E. (1991). Reflective abstra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Tall, D. (Ed.)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95-126), London:Riedel.
    Dubinsky, E., Weller, K., Mcdonald, M.A. et al. Some Historical Issues and Paradoxes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 Infinity: An Apos-Based Analysis: Part 1. Educ Stud Math 58, 335–359 (2005).
    Keller, J. M. (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New York: Springer.
    Ramani, G. B., Siegler, R. S., & Hitti, A. (2012). Taking it to the classroom: Number board games as a small group learning activ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4(3), 661–672.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n (translated by G. Gattengno and F. M. Hodgson), Norton, New York.
    Erikson, E. G.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 New York: Norton.
    Slavin , R. E. (1979). A practical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Massachusetts:Allyn&Bacon.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4), 293–33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