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士哲
論文名稱: 斜率概念對國中學生線型函數概念層次及表徵轉換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幼賢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斜率教學線型函數概念層次表徵轉換錯誤類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0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的目的為探討:
    一、探討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後,學生概念層次發展的情形。
    二、探討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後,學生表徵轉換改變的情形。
    三、探討引進斜率概念教學後,學生的錯誤類型。
    四、探討引進斜率概念在現行國中數學課程是否可行。
    本研究採用隨機分派的方式,選擇國中七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將受試班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
      在教學實驗開始前,兩組均接受「線型函數單元學習前測驗」,實驗組在接受現行版本線型函數教材的教學後,進行斜率補充教學,對照組則僅接受現行版本線型函數教材的教學。實驗組在接受翰林版本教學後,進行三節課的斜率教學;對照組則接受翰林版本教學後,進行三節的線型函數課程練習。在教學實驗結束後,兩組均接受「線型函數概念學習後測驗」,接著研究者在不同程度的學生中,隨機抽樣產生訪談的對象進行訪談,在後測經過約一個月後,兩組再接受「線型函數概念延後測驗」。並將蒐集的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考驗、卡方考驗及相關係數等統計分析。
      茲將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接受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之實驗組學生,其概念發展三個層次的表現較對照組稍好,並已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二、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對學生的概念提升至物化層次是較有幫助的。
    三、接受斜率概念教學,對於原本在壓縮層次的學生,其概念保留情形是較佳的。
    四、接受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函數的各種表徵轉換的整體表現較對照組佳。

    摘要…………………………………………………………………………………I 誌謝…………………………………………………………………………………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理論依據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函數與表徵轉換的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函數迷思概念與錯誤類型的相關研究……………………………25 第三節 斜率與線型函數教學的相關研究………………………………………29 第四節 現行各國中學數學課程綱要之比較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50 第一節 研究設計…………………………………………………………………50 第二節 研究教材設計……………………………………………………………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60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研究限制……………………………………………………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74 第一節 前測、後測、延後測試題難易度及鑑別度分析………………………74 第二節 前、後測線型函數概念層次分析………………………………………80 第三節 前、後測結果之分析討論………………………………………………95 第四節 線型函數概念保留情形分析……………………………………………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5 第一節 結論………………………………………………………………………145 第二節 建議………………………………………………………………………150 參考文獻…………………………………………………………………………153 中文部份…………………………………………………………………………153 西文部份…………………………………………………………………………158 附錄………………………………………………………………………………160 附錄一:線型函數概念成長前試題……………………………………………160 附錄二: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實驗教材………………………………164 附錄三:線型函數概念成長後試題……………………………………………180 附錄四:線型函數概念保留試題………………………………………………184

    一、中文部份
    丁斌悅(2002)。國二學生學習線型函數時的概念表徵發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為民(2010)。APOS理論對函數概念教學的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4,73-74。
    尤正成(1995)。關於函數教學的數學知識—以國中數學實習教師為例(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尤四維 (2008)。線型函數解題思維歷程的完整性探究面向(未出版)。基隆市國民中學數學輔導團,基隆市。
    余民寧 (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
    呂永聰 (2007)。專科學生函數概念的形成與學習困難。北臺學報,21,293-326。
    呂永聰、楊惠卿、陳彥宏、陳禮涓、黃華豐、吳國楨…蘇禎怡 (2004)。學生之函數相關概念的形成與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2-2521-S-149-001-),未出版。
    吳依芳 (2003)。建模教學活動對國二學生學習線型函數概念之影響(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佳起 (2002)。函數單元學習前後的概念成長探討(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玫瑤(2001)。教學對高中生學習函數概念的影響(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淑琳(2001)。國中生線型函數概念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文俊(2002)。線型函數概念在國中數學課程中發展的脈絡(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福來(1991)。數學的診斷評量。教師天地,54,32-38。
    林碧珍(1985)。數學概念的形成與學習。國教世紀月刊,21,1-4。
    邱仲民 (2004)。國中二年級學生函數概念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高雄市。
    邱芳津(1990)。國二資優生線型函數概念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俞百良 (2010)。初中數學概念的有效教學。數學學習與研究,3,14。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
    洪萬生 (2008)。 國際間數學教育改革的趨勢及展望。載於陳麗桂、林陳甬、張俊彥(主編),中小學數學與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45-68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健寶 (2004)。小學四五年級學生以斜率瞭解二元一次方程式代數與圖形表之可行性(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粘孝瑲 (2004)。落實PCDC於國中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以RME與APOS理論為基礎(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幼賢(2003)。青少年函數概念之發展研究(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91-2521-S-003-008-),未出版。
    張菁珊 (2004)。臺北市國中學生函數概念學習之狀況(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翁琬珣 (2005)。臺灣與新加坡之十二年數學課程比較(未出版)。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莊雅清 (2006)。二元一次方程式圖形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
    郭汾派、林光賢、林福來(民78)。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計劃編號:NSC76-0111-S003-08;NSC77-0111-S003-05A),未出版。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a)。國民中學數學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2b)。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科會(2004)。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結果。
    陳仁輝 (2008)。臺灣、美國與新加坡國中一年級代數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仁輝、楊德清 (2007)。比較臺灣部編版和美國 (MIC)教材設計的差異性。臺灣 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48-66。
    陳正明 (2002)。透過Excel輔助進行線型函數補救教學之研究:以一個國二學生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李綢(1986)。表徵方式與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認知發展之成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宜良、單維彰、洪萬生、袁媛、魏士傑、舒宇宸…洪雅齡 (2005) 。中小學數學科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陳宜良(主持人),建置中小學一貫體系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陳宜良、單維彰、洪萬生、袁媛、魏士傑、舒宇宸…洪雅齡(2005)。《九年一貫數學科暫行綱要》與《加州公立學校數學內容綱要》之比較,中華民國數學會。取自 http://www.math.ntu.edu.tw/phpbb-2/edu/articles/article_03_09_17.htm。
    陳建廷 (2007)。國一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建蒼(2001)。高一學生對數函數概念層次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盈言(2001)。國二學生變數概念的成熟度對函數概念發展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瓊森、汪益譯(1996),超越教化的心靈。(原作者:Gardner, H.)。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1)。
    曹博盛 (2003) 。青少年的變數與線型函數概念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 NSC 91-2521-S-003-004-),未出版。
    曹博盛、陳盈言(2003)。國二學生函數概念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9-2511-S-003-104),未出版。
    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育集刊,3,31-45。
    黃月平(2004)。國小學童分數乘除文字題表徵轉換能力與後設認知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師範大學,臺中市。
    黃毅英 (2004)。香港中學數學科課程。進志數學通訊,2004-3,1-4。
    黃齡慧 (2009)。數量樣式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函數概念之影響(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明達 (2007)。高中生函數迷思概念及表徵轉換能力之分析。數學天地,25, 12-32。
    劉怡蘭(2001)。高雄地區高中生對數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維誠 (2002)。線型函數的學習對國二學生變數概念發展的影響(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錢雄武 (2009)。臺灣與中國大陸前期中等教育數學課程綱要比較研究(未出版)。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主編)(2010)。國民中學數學第二冊。臺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孟珊(2000)。以不同符號表徵未知數對國二學生解方程式表現之探討(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豐瑞、陳材河(1997)。函數的一生。科學教育月刊,199,34-43。
    濮安山、史賓中 (2007)。 從APOS理論看高中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數學教育學報,16(2),48-50。
    顏啟麟、羅昭強(1993)。國中生函數概念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public of China, Part D: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3(2),43-54。
    蘇恭弘(2007)。國中數學老師來不及教的內容。台南市立忠孝國中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二年級數理資優課程補充講義

    二、西文部份
    Bruner, J. S. (1973). Organization of Early Skilled Action. Child Development, 44, 667-676.
    Dreyfus, T., & Eisenberg, T. (1982). Intuitive functional concepts: A baseline study on intui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3(5), 360-380.
    Dubinsky, E. (1992). Reflective Abstra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D.Tall(Ed.)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Kluwer: Dordrecht,pp.95-126.
    Ebel, R. L. & Frisbie, D.A(1991).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5th ed.)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Even, R. (1990).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for teaching and the case of fun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1, 521-544.
    Greeno, J. G. (1987). Instructional representations based on research about understanding, In A.H. Schoenfeld (Eds.), Cogniti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61-88).Hillsdale, NJ: Erlbaum.
    Hiebert, J. & Carpenter, T. (1992).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Understanding. In D. Grouws (Ed.), 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 65-100). New York: Macmillan.
    Janvier, C. (1987a). Translation Process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 Janvier (Ed.) ,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27-31).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athlen, T. T. (1987). Error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whole number operations in grade f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gham Young, 1986)
    Kieran, C. (1992).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Grouws, D. A.(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g: A project of the NCT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Leinhardt, G., Zaslavsky, O., & Stein, M. K. (1990). Functions, Graphs, and Graphing: Tasks,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1), 1-64.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b).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pp.33-40). Hillsdale, NJ:Erlbaum.
    Lovell, K. (1971). Some aspects of the growth of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In M. F. Rosskopf, L. P. Steffe, & S. Taback (Eds.), Piagetian cognitive-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p. 12-3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Markovits, Z., Eylon, B., & Bruckheimer, M. (1986). Functions Today and Yesterday.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6(2), 18-28
    Markovits, Z., Eylon, B., & Bruckheimer, M. (1988). Difficulties Students Have with the Function Concept. In A. F. Coxford, (1988 yearbook Ed.),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pp. 43-60).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ayer, R.E.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gnition Approach. N.Y.: Freeman.
    Moe of Singapore(2001), Lower Secondary Mathematics Syllabus. From http://www.moe.gov.sg/cpdd/syllabuses.htm#SCIENCES
    NCTM.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fard, A. (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 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2, 1-36.
    Sfard, A. (1997). A Mathematician’s view of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 Interview with Shimshon A. Amitsur. 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Domain: A Search for Identity,445-458.
    Tall, D., & Vinner, S. (1981). Concept images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ic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2,151-169.
    Vinner, S. (1983). Concept definition, concept image and the notion of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293-3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