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淑梅 |
---|---|
論文名稱: |
高二學生對數概念之保留與解題現象 |
指導教授: |
謝豐瑞
Hsieh, Feng-J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對數 、定義 、運算規則 、保留 、解題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4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中等程度的高二學生,在一段時間沒有練習對數題目的情況下,對於對數的定義及對數規則的保留情形,以及保留情形與解對數題的關聯。除此,本研究亦探討學生對於對數的情意方面的情形。因此本研究是描述性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旨在描述及解釋現在的情況。研究樣本為台北市一所公立高中之學生,學生程度約為高中聯合招生考試最低錄取成績508分的學生。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 在保留情形方面:
能主動、被動擷取定義的學生分別約為四分之一、二分之一。能主動擷取各規則之人數比例均在兩成以下,能被最多學生主動擷取出的規則為 。最多學生能被動擷取出的規則是 ,約為八成。定義與規則的保留為正相關。
二、 保留與解題的關聯:
j給予解題所需的資訊時,能記得定義、規則的學生之答對率,較不記得定義、規則的學生之答對率為高。k當題目的底數為無理數、真數與底數的關係為分數次方、題目形式明顯與規則相似時,記得定義的學生較易有不用定義改用規則解題的情形。l試卷中的定義資訊對原本就記得定義的學生影響不大,學生是否使用定義解題與保留情形較有關。m能記得運算規則的學生解題時,當題目與運算規則形式不同時,便較不易成功使用規則解題。n試卷中的規則資訊在題目與規則形式不同時對學生較沒有幫助。
三、 情意方面現象:
多數學生認為對數符號、想法不容易理解、學習。運算規則容易背錯用錯,即使會背規則也無法解題。學生也認為對數與其他學習領域或生活沒有太大的關聯。
中文部分
1. Larry R.Squire & Eric R. Kandel(2001):透視記憶(洪蘭譯,2001)。台北:遠流出版社。
2. Skemp,R.(1987):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譯,民84)。台北:九章出版社。
3. Skemp,R.(1989):小學數學教育-智性學習(許國輝譯,民84)。香港公開進修學院出版社。
4. Vygotsky,L.S.(1934):思維與語言(李維譯,民87)。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5. 王仲春 等(民84):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論。台北:建宏出版社。
6. 田万海(1992):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7. 余民寧(民86):有意義的學習-廿-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8. 李素卿(民89):學習心理學-教師指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9. 林碧珍(1985):數學概念的形成與學習。國教世紀,21卷2期,p1-4頁。
10. 施良方(民85):學習理論。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11. 陳昭地(1994):數學教育指標之研究:高中生代數學習進展指標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12. 劉云章(1993):數學符號學概論。安徽:教育出版社。
13. 鄭毓信(民87):數學教育哲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14. 楊治良、郭力平、王沛、陳寧編著(2001):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5. 鄭君文、張恩華(民85):數學學習論。馬忠林主編。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16. 蕭龍生(民82):數學學習與認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17. 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育研究集刊(台中師範學院)。民84.3期,31-45頁。
18. 繆龍驥、林福來(民82):我國學生數學概念發展研究:推動、執行與展望。科學發展月刊,17卷4期,339-345頁。
19. 朱綺鴻(1999):現職教師對教導數學歸納法意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教研究所博士論文。
20. 施盈蘭(1995):五專生的三角函數學習現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陳今盛(1990):情意目標的教學與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陳建蒼(2001):高一學生對數函數概念層次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23. 黃渼淳(2001):高雄地區高中生指數運算錯誤類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蔡仲彬(2001):國中生無理數之概念感及情意現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劉怡蘭(2001):高雄地區高中生對數運算錯誤類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正中書局主編(2000):高級中學數學第二冊。
英文部分
1. Bartlett FC(1932).Remembering.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Crowley,ML.(1987).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y of geometric thought.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NCTM.1987 year book,USA.pp.1-16,1987.
3. Dickson,L. Brown,M.&Grison,O.(1984).Language-Words and Symbol.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by Alden Press Ltd,Oxford.
4. Dossey,J.A.,(1992).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its role and its influence. In D.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 Y:Macmillan),pp.83-96.
5. Fischbein,E.,(1996).The psychological nature of concept. Mathematics for tommorrow’s young children. Edited by Mansfield ed al.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pp.102-119.
6. Lesh et al.(1987).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Edited by Claude Janiver,pp.33-40.
7. Mcleod,D.B.(1989). Beliefs, Attitudes, and Emotion: Affective factor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PME-X1,pp.170-180.
8. McLeod,D.B.(1992)Research on affect in mathematicseducation. In D.A. Grouws(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575-596).New York:Macmillan.
9. Paivio A.In J Brown(Ed).(1976).Recall and recognition.New York: Wiley.103-29.
10. Pines,A.L.(1980).A model for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The formative role of summative evaluaion and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individualized industruction(12th, Windsor, Canada)
11.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2000). Edited by NCTM
12. Sfard,A.(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s: 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2:pp.1-36.
13. Skemp,R.(1977).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Great Britian:Hazell Watson & Viney Ltd.
14. Skemp,R.(1982). Understanding the symbolosm of mathematics.(special issue). Visible Language,16(3).
15. Tulving E.In E tulving, W Donaldson(Eds),(1972).Organization of mem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38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