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碧祥
Chen Bea-Shain
論文名稱: 理解之詮釋學分析及其教育意義
The hermeneutic analysis of Understanding and it's meaning of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楊國賜
Yang, Guo-Si
楊深坑
Yang, Shen-K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理解詮釋學教育性教育意識教育存有論客觀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1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詮釋學理解之歷史發展與當代詮釋學研究重點之探討,釐清教育之基本性質、理念及對於教育之實踐與理論提供建議,希冀一方面能有利於建構嚴謹教育學術造型,另一方面對於解決實際教育問題與改變教育態度等有所協助。在研究過程上,首先基於教育與理解之內在關聯關係,引發對於本主題之探究興趣,進而採取較為適切之方法從事探討,希圖能尋繹出改善當前教育理論與實踐之線索。其次,從文獻分析入手,探尋詮釋學理解之意義衍展過程及理解所涵蘊之諸條件與性質,繼而剖析各論者對於理解性質之不同立論,以釐清其間之許多論爭,期能擴大對於「理解」之理解視野,俾利於理解整體理念之建構。再者,藉由理解與教育之關聯,將理解性質之探索所得理念用以解析教育之性質,並從詮釋學之立場闡述教育理念之革新。從研究歷程中獲得有下列結論:一、理解之內涵相當廣泛且定義也頗為分歧。二、理解是詮釋學之探究核心理念。三、理解意涵在詮釋學發展史經歷多重轉折:從一種理解技術至主體認知轉向一種互為主體對話之理解歷程。四、理解之存有論與方法論探究途徑可相互輔助:存有論為方法論之基礎;方法論是存有論之體現。五、從詮釋學分析中發現理解具有歷史性、語言性、反省性、客觀性及普遍性等特性:(一)由理解歷史性之討論發現傳統、文化及歷史意識乃是理解運作之基礎。(二)從理解語言性探究凸顯語言在理解中之優位性及中介作用。(三)從理解反省性討論中得知反省乃是兼具意識型態反省與後設反省兩層面。(四)從理解客觀性之闡述中釐清社會客觀性之意涵。(五)從理解普遍性之研究中發現一切科學理論均包含著一種理解歷程。六、教育與理解乃是人類活動之一體兩面歷程。七、教育探究理念之轉變:從教育的功能性論述轉向教育是人存有特性之探究。八、教育與語言關係之釐清:將語言問題從教育研究邊緣地位轉成為探究核心論題,透過語言使教育與文化產生緊密關聯。九、教育之反省作用具有一種螺旋擴展性質。十、教育客觀性從強調一種正確重複性轉向重視情境條件差異及互為主體性之觀點轉變。十一、從理解經驗討論中體現教育之整體圓融理想。十二、當前教育研究仍存在著理論與實踐之矛盾吊詭現象。十三、從詮釋學觀點對於教育理念重新理解與省思。從研究結論中,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供做研究者之參考:一、為健全科學理論發展,宜建構一種融攝不同理解觀點之理解理論以作為一切理論之後設基礎。二、教育研究者應致力於培養並落實多元思考方式之教育探究態度。三、教育學者應戮力建構一種從人類存有特性來探究教育之存有論教育學。四、應培養全民教育意識掌握教育改革契機以達成圓融教育理想。五教育研究者應多關注教育語言理論之研究及重視語言教育與文化之聯結。六在教育研究領域中應致力於建構一種具有國際觀之本土化教育理論。七在教育歷程中應建立一種提問式之教育評量模式。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