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美玲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程度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Natur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aipei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宋修德
Sung, Shiu-T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natur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are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程度之現況;並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不同學校環境變項之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程度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臺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研究問卷」,預試問卷以構念效度及內部一致性信度進行分析,正式問卷對臺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進行普查,共發出問卷1033份,回收有效問卷為6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58.1%。
    本研究之調查結果顯示: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程度偏向正向。參加過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相關行動研究、私立學校、學校規模在24班以下、學校所在地為內湖區、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人數在10人以下之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程度在總體上較偏向正面。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the nature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 in Taipei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SBCD; and then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in pushing forward the SBCD according to the variables of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school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ith variables.
    A questionnaire entitled “Questionnaire on the Perceptions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was developed and analyzed with content valid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t reliability after pilot-test.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by census survey. A total of 1,033 formal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in May 2008 and 600 were returned in June 2008, which revealed 58.1% of th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SBCD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was mildly positive,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had the experiences of action research in related ar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at a private high school,at the high school with less than 24 classes,at the high school of the Nei-Hwo district,at the high school with less than 10 teach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要………………………………………………………………………… Ⅰ 謝辭………………………………………………………………………… Ⅲ 目錄………………………………………………………………………… Ⅳ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演變歷程……………………………13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與內涵………………………………35 第三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研究之探討…6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77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7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82 第四節 研究工具…………………………………………………………87 第五節 資料統計分析………………………………………………… 10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描述……………………………………………………… 107 第二節 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 知覺程度之現況分析………………………………………… 114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下之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程度之差異分析……… 117 第四節 不同學校環境變項下之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程度之差異分析……… 133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9 第二節 結論…………………………………………………………… 162 第三節 建議…………………………………………………………… 1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69 英文部分………………………………………………………………… 175 附錄 附錄一 臺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 覺研究問卷(預試問卷)……………………………………… 179 附錄二 臺北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 覺研究問卷(正式問卷)…………………………………………183 附錄三 問卷隨函資料…………………………………………………… 187 附錄四 臺北市輔導團資料……………………………………………… 188 附錄五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相關研究彙整…………………………… 190

    一、中文部份
    天下編輯(1999)。跨世紀希望工程師。臺北:天下。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基礎。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王文科(1997)。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中日觀點,67-85。臺北:師大書苑。
    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嘉陵(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評析。教育研究(高師), 10,219-227。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全中平(2002)。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自然課程標準在教材與教學上之銜接問題與處理。七大學習領域學習手冊與教學示例。2007年12月2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textbook%20source/0725teach/index.htm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書。臺北:作者。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
    吳政憲(2001)。 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專業發展之態度、現況與成效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等(2001)編譯。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李錫津(1997)。學校本位之課程經營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秀美(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秀容(1998)。淺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學。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臺北:揚智。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7,2,35-56。
    林進材(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議題。國教之友,51(2)。
    林文生(1999)。學校為本位的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的課程發展經驗為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現代教育論壇(五),100-106。臺北:教育資料館。
    林明志(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百理(2001)。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僥穗(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洪福財(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國小教師角色。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1)。
    徐昊杲、邱佳椿(2002)。教育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11 for Windows 的實例與操作。臺北:師大書苑。
    徐麗棻(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桂足、陳李綱、蔡淑敏、古明嬋、許錫珍、徐芳華、陳若璋編著(1974),心理學名詞彙編,臺北:文景。
    高新建(2000)。邁向成功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 ,29,2 ,293-317。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臺北:揚智。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素紋(2003)。澎湖縣國小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嘉育(199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教育與行政學術研討會實錄。臺北:編者。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張嘉惠(2004)。科技教育在國中階段學校本位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錫勳(2004)。臺北縣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1948)。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62)。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網。2006年9月2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c)。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臺北市:教育部。
    許總智(2006)。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崔如璋(2005)。臺北縣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統整實施現況及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俊呈(2005)。國民小學教師對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知覺程度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威秀(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在職進修現況與其專業發展知覺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伯璋(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迎向千禧年~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5-245。高雄:麗文。
    陳柏叡(2004)。中部地區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實施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瑞堂(2006)。高屏地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巧如(2000)。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游家政(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擊。發表於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研討會。花蓮: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黃俊達(2002)。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漢文書局。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 83, 13-17。
    黃政傑(1999 b)。課程改革(第三版)。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9a)。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6-18日。
    榮明杰(2004)。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欽祿(2004)。雲林縣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教師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 ,1-16。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a)。【臺北市國民中學96學年度各校概況】。2008年5月30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878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b)。【臺北市國民中學96學年度教師主要任教領域統計】。2008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8788
    趙克中(2005)。台南市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雅婷(2000)。學校本位管理教師角色知覺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蔡世雄(200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書憲(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之角色知覺與其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清田(1998)。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 560, 3-18。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五南。
    鄭杏玲(2003)。臺北縣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之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寶梅(2003)。臺灣教師參與行動研究之趨勢與評析。教育資料集刊,28,389-404。
    鍾惠娟(2001)。教師對統整課程的認知與實施統整課程問題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顏進博(200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
    蘇文瑛(2004)。國小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工作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305-323。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二、英文部分
    Brady,L.(1987).Curriculum development satisfaction:A case study.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4),375-378.
    Bruner, J. S. (1973). 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 Studies in thepsychology of knowing. New York: Norton.
    Eggleston,J.(1980). School-based cue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Elliott,J. (1990). Teachers as researchers:Implications for supervision and for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6(1),208-298.
    Folkman,S.(1983).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839-852.
    Gmelch,W.H.(1982).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stress: Cause, reactions response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26(2), 222-231.
    Horenstein,L.B.& Berlin, B. M. (1995). Strategies For School Change: A Case Stud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10(1), 55-62.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management. Plano, TX: 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
    Kelly,A.V.(1977). The 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 Wheaton & Company Limited.
    Kennedy, K.J.(1992).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policy option for the 1990s: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7 (2), 180-195.
    Kirk,D.(1988).Ideology and school-centered innovation:A case study and a critique.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5),449-464
    Marsh,C.J.andothers.(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Murgatory,S. & Woolfe, A. (1982). Coping with crisis: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people in need. Chicago:Harper & Row. Publishers.
    OECD(1979)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OECD.
    Oliva, P.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Rennie,L.J.&Treagust,D.F.(1993).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Whole-School Curriculum Innov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1853)
    Sabar,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or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Saylor,J.G.,Alexander, W. M. ,& Lewis, A. 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kilbeck,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 Four case tudies. London: word Lock Education.
    Skilbeck,M.(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Paul Chapman.
    Tomas, I. D. (1978). 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4(2), 63-68
    Weiten,E.(1986). 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2nd ed.). Calif: Books/Co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