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士坤
Zhang, Shi-Kun
論文名稱: 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課程設置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教育實習
英文關鍵詞: cross-strai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ractic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PE.003.2019.F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之現狀及差異。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實地調查法對海峽兩岸體育師資發展歷史進行了解、兩岸招生與就業制度進行比較、兩岸體育師培課程進行比較、兩岸教育實習進行比較,獲得以下結論:
    一、海峽兩岸體育師資發展均起步于借鑒國外經驗,由於分治,兩岸發展出各自特色。大陸地區體育師資培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清政府晚期學習國外經驗的時期、民國政府學習日本經驗的時期、1949年全面發展的時期。臺灣地區體育師資培育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日治時期 (1895年—1945年) 和民國政府時期(1945年—至今)。
    二、多元化入學方式是海峽兩岸招生改革方向;由單一逐漸開放多元培育方式,使師資生就業日益競爭。大陸地區考生通過高考直接可以選擇體育教育專業;臺灣地區考生還需參加學校「師資培育學院」的甄選才能修習教育學程。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在就業方面均面臨著就業面狹窄、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率較低。為解決這一現象,海峽兩岸各高校成立就業輔導組,幫助學生就業,拓寬學生就業面,增加學生就業管道。
    三、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課程科目類型相似;相比較大陸地區,臺灣地區師培課程較為豐富,猶為重視術科教學能力。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課程均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通識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教育類課程。大陸地區教育類課程一般在專業必修課程中開設,包括教育類專業必修課程和體育類專業必修課程;臺灣地區教育課程則由師資培育學院單獨開設。
    四、峽兩岸教師培育由公費走向自費,教師資格取得制度相似。通過對比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教師資格申請制度可以發現,臺灣地區教師資格申請制度更為嚴格,更能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接軌,在教師資格培育源頭就嚴格把關,控制教師的准入機制。2013年之後,大陸地區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進行改革,取消師範生教師資格證書申請制度,要想取得教師資格證均需參加理論考試和筆試。
    五、臺灣師培生畢業後仍須進行長達半年教育實習,海峽兩岸教育實習制度差異較大。兩岸最大的不同在於:大陸地區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屬於畢業門檻; 2018年之後,則是要求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才能去參加教育實習。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teacher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case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ports teacher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 compare the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system between the two sides, to compare the cour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to compare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each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tart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Due to the division of government, the two sides develop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eachers in mainland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period of learning foreign experie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period of learning Japanese experien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1949.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eachers in Taiwa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1895-1945) and the period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1945-present).

    Second, Diversified enrollment mode is the direction of cross-strait enrollment reform; from a single gradually open and diversified cultivation mode, the employ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inland candidates can directly choos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throug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aiwan candidates also n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lec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 in order to study education courses. Sports teach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 faced with narrow employment and low employment rate. To solve this probl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ve set up employment counseling groups to help students find jobs, broaden thei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increase their employment channels.

    Third, the subject typ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training cours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 similar; compared with the mainland, the teacher-training courses in Taiwan are more abundant,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chnical subject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re composed of four parts, namely, general courses,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courses,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s and educational courses. Education courses in mainland China are generally offered in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courses, including compulsory courses in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courses in Taiwan are offered separately by teachers'training institutes.

    Fourth, the teacher cultiv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has changed from public to self-paid, and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acquisition system is similar. By comparing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teacher qualification in mainland and Taiwan, we can find that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teacher qualification in Taiwan is more stringent and can be more in line with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the world. We should strictly check the source of teacher qualification cultivation and control the access mechanism of teachers. After 2013,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reformed, and the application system for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for normal students has been abolished. In order to obtain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 both theoretical and written examinations must be taken.

    Fifth, after gradu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aiwan still have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 up to half a year.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system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that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mainland China is usually arranged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senior year, which belongs to the graduation threshold; after 2018, it is required to obtain a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 誌 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內容、意義 4 第三節 文獻論述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7 第五節 研究方法 21 第六節 研究思路 23 第貳章 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發展歷史概述 25 第一節 大陸地區(體育)師資發展概述 25 第二節 臺灣地區(體育)師資發展概述 33 第三節 海峽兩岸現行體育師資培育流程 44 第叁章 招生與就業制度的比較 47 第一節 招生與就業制度介紹 47 第二節 大陸地區招生與就業制度 49 第三節 臺灣地區招生與就業制度 52 第四節 海峽兩岸師資培育招生與就業制度比較 6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3 第肆章 體育師培課程的比較 67 第一節 體育師培課程方案介紹 67 第二節 大陸地區體育師培課程方案 69 第三節 臺灣地區高校體育師資培育課程特徵 85 第四節 海峽兩岸高校體育師培課程設置比較 102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06 第伍章 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比較 109 第一節 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介紹 109 第二節 大陸地區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111 第三節 臺灣地區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117 第四節 海峽兩岸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比較 121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24 第陸章 教育實習的比較 127 第一節 運動教育實習介紹 127 第二節 大陸地區運動教育實習 129 第三節 臺灣地區運動教育實習 133 第四節 海峽兩岸教育實習的比較 137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40 第柒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51 一、中文部份 151 二、西文部份 159 附錄 161 附錄一 《大陸地區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2003) 161 附錄二 《大陸地區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說明 164 附錄三 《師資培育法》(2017.6) 166

    一、中文部份
    于志濤、周國寶、牟曉青 (2014)。美國師資培育最新改革解析。外國教育研究, 41(285),120-128。
    于振峰、王晨宇、胡法信、齊允峰、湯靜。21世紀初期中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體育學刊,2006(03) :67-69。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M]。臺北:學富文化發行 2002,8-106。
    孔凡琼。台灣教育實習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反思(未出版碩士論文)[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方彬彬(2012)。海峽兩岸中學體育教師資格准入的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论文)。福建福建師範大學。
    方愛蓮、陳亮、陳洪、秦增保(2010)。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構建。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3(1),80-84。
    毛麗紅(2008)。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的調查研究。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7(6), 62-64。
    王炳潔、崔騰宇(2017)。海峽兩岸本科體育管理專業概況比較研究——以首都體育學院與臺灣體育大學為例。中國學校體育,2017,4(2),45-49。
    王軍(2015)。國家教師資格統一考試對職前教師教育的影響。高校教育管理,9(03),105-109。
    王娟(2015)。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制度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5,36(01),122-126。
    王崇喜、周珂、周豔麗(2012)。新中國體育教師教育的演進與未來走向。體育學刊,19(4),60-65。
    王萍(2014)。美國中小學教師教育發展研究。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195。
    王碩(2017)。我國小學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培養方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河北:河北師範大學,1-220。
    王樹宏,李金龍(2011)。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招生術科測試模式對入學新生品質的影響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4(08),96-99。
    王樹宏(2010)。體育專業招生考試制度的起源考證及其本質探究。搏擊(體育論壇),2(03),3-4。
    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院 (2017)。http://schk.utaipei.edu.tw/bin/home.php。
    台東大學體育學系(2017)。https://wdpe.nttu.edu.tw/bin/home.php。
    田象迎 (2010)。對山東省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優化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曲阜師範大學。
    申懷松(2006)。新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比較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1),157-160。
    石雲龍(2015)。中美中小學體育師資培養的比較研究。教師教育研究,27(5),101-106。
    朱旭東、袁麗(2017)。教師資格註冊與考試制度國際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185。
    朱旭東(2017)。教師教育思想流派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2017,1-278。
    朱觀娟(2014)。安徽省5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揚州:揚州大學,1-66。
    何琪。美國教師職前培養中的教育實習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西南大學,2016。
    李加奎(2002)。日、英、美三國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的比較研究。四川體育科學,(3),5-7。
    李可興、豐丹(2018)。株洲市城鄉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研究。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3),117-122。
    李成明(2001)。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歷史發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117-121。
    李其龍、陳永明 (2002)。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延平 (2015)。當代美國教師教育個案研。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李偉(2003)。我國高師教育實習政策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浙江:浙江師範大學。
    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李鐵、丁樹哲 (2009)。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科學專業課程設置解讀。體育學刊,16(1),50-54。
    沈強 (2014)。基於「目標管理理論」的高師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管理探析。體育與科學,35(2),105-108。
    肖哲 (2018)。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當代體育科技,8(7),147-148。
    周珂、周豔麗 (2015)。Keating Xiaofen。美國高級體育教師教育機構認可標準研究。體育文化導刊,(3),153-157。
    周鈞、王姣莉(2016)。臺灣師資職前培育改革動向分析。教育導刊,1(1),92-96。
    周鈞 (2009)。美國教師教育認可標準的變革與發。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周曉靜 (2011)。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改革與思考—以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課程為例。中國教育學刊,(7),56-59。
    周鐵軍、譚平平 (2004)。海峽兩岸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計畫比較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0),1381-1382。
    易金生、陳興安(2007)。中美師範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31-33。
    林茂春(2007)。我國中學體育師資培養現狀的調查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林陶(2008)。中日體育教師培養的技術課程標準比較分析。體育學刊,15(11): 58-62。
    林琦鴻 (2006)。德國體育師資培育的課程介紹與挑戰——以埃森大學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0(4),60-67。
    林順英(2003)。體育教師教育:國際比較——中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一體化探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
    林楠 (2015)。中日體育教師教育課程比較研究:聚焦教育專業課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邱維誠(2013)。臺灣師資培育政策的政治分析(1945—2011)。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1-20。
    施登堯,魏豐閔2017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下的體育師資培育課程革新。學校體育,1(162)。
    胡思遠,陳采英,蔣龍,毛鬱雅(2014)。對海峽兩岸體育政策對比的思考。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2(12),135-138。
    胡轉燕(2014)。新疆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教育實習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新疆:新疆師範大學。
    夏茂春(2017)。臺灣地區體育教師職前教育特點及啟示。吉林體育學院學報,33(6),74-77。
    娜達莎(2012)。中俄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
    徐佶(2012)。專業化視野下體育教師教育的反思與建。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78。
    柴海騰(2017)。遼寧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現狀的調查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遼寧:遼寧師範大學,。
    秦立霞(2010)。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翁惠根(2005)。體育教育改革與探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高治,王兵,陳興勝(2009)。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習模式優化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3(2),89-92。
    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2017)。https://c.nknu.edu.tw/pe/。
    高耀明(1997)。民國時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高等師範教育研究,(4):69-74。
    康喜來(2012)。體育學科教育實習指南。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倩(2012)。日本教師教育認證的制度建構及其啟示。教師教育研究,24(3),85-91。
    張勤(2003)。20世紀中國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的回顧與展望。體育科學,23(2),1-12。
    張裕程(2016)。臺灣師資培育政策20年之回顧與展望(1996~2016)。學校行政雙月刊,1(104),39-51。
    張嘉六(2012)。海峽兩岸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蘇州:蘇州大學。
    張徽徽(2016)。韓國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對中國體育教師的教育啟示。黑河學院學報,7(5),21-22。
    張麗麗(2016)。臺灣地區體育師資培育的考察與啟示。湖州師範學院學報,38(12),29-35。
    淩晨(2017),專業認證——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品質保障的新舉措。武漢體育學院學報,51(01),77-81。
    畢學翠、許磊(2017)。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實習效果及策略分析——以首都體育學院為例。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4(6),29-32。
    陳永明(1998)。國際師範教育改革比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98。
    陳玉忠、徐箐(2005)。美國體育師資培養和管理的特色及其啟示。體育文化導刊,1(1):59-61。
    陳旭(2010)。中美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陝西:陝西師範大學,1-60。
    陳易芬(2009)。國小師資培育課程對職前教師關切事項的影響。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19),63-93。
    喬春林(2010)。臺灣學校體育研究現狀。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6(1),50-52。
    單中惠、王曉宇、王鳳玉、徐征(2012)。西方師範教育機構轉型—以美國、英國、日本為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彭楚雲、潘義翔(2012)。探討澳洲昆士蘭大學健康與體育師資培育課程之架構。中華體育季刊,26(1),107-114。
    掌慶維(2013)。體育師資培育政策之展望。學校體育,1(139),20-26。
    曾建元、張菁芳(2005)。現行師資培育法實施概況之探究。中華行政學報,2(1): 109-119。
    曾鬱嫻(2007)。美國體育師資培育課程介紹。學校體育,17(4),99-105。
    程家福、金林祥(2008)。美國普瑞克西斯考試體系對我國教師資格認定的借鑒——基於教育教學能力測試的視角。現代教育論叢,(05),87-91。
    覃利(2013)。廣西高校與泰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廣西:廣西民族大學,2013,1-36。
    鈄婭、鄭建嶽(2011)。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研究——以寧波大學體育學院為例。浙江體育科學,33(3),101-104。
    黃志勇、唐東陽、鄒瑤(2012)。我國體育高考招生制度變遷研究。體育文化導刊,(10),87-90。
    黃志梅、陳欣(2012)。臺灣高校大學生就業狀況及其與中國大陸的比較。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33(3),59-61。
    黃波、劉冬梅(2010)。華南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分析。體育學刊, 17(6),68-72。
    黃嘉莉(2008)。教師素質管理與教師證照制度。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
    黃漢升,季克異(2003)。大陸、臺灣、香港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比較。體育學刊,2003,10(6),10-13。
    黃漢升、季克異(2004)。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體育科學,24(3),51-57。
    黃漢升、陳作松、王家宏、季瀏、方千華、賈明學等(2016)。我國體育學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品質國家標準》研製與解讀。體育科學,36(8),3-33。
    楊成、王海飛、楊清元(2014)。體育教育實習指導。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176。
    楊李娜(2016)。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1-400。
    楊長久(2019)。普通高考體育教育專業招生考試歷史沿革初探。浙江體育科學,41(02),54-59。
    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1994)。各國實習教師制度比較。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0-210。
    董燕得(2017)。河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現狀調查與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2017。
    農瑩(2012)。大陸與臺灣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12,1-50。
    臧曉丹(2010)。中美師範教育課程設置的比較。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27(09),118-119。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2017)。http://www.pe.ntnu.edu.tw/。
    趙激揚(2008)。體育教育實習新論。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趙權忠(2004)。我國高師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
    劉先翔(2015)。兩岸中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師資格制度之比較。中華體育季刊,29(4),273-280。
    劉波(2008)。中德體育師資培養比較。體育學刊,15(6),44-48。
    劉社建(2008)。就業制度改革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社會科學,(03),117-122。
    劉海峰(20016)。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400。
    劉問岫(1984)。教育行政學科的由來。山西教育科研通訊,(02),1-5。
    劉新玲(2002)。我國高等師範教育體制演變的歷史回顧與思考。高等師範教育研究,(01),10-16。
    劉麗慧、潘義翔(2013)。英國體育師資培育探究—以羅浮堡大學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7(1),9-14。
    蔡文雅、蕭宜倫(2004)。臺灣、美國、日本中等教育師資培育之比較與發展。教師之友,45(4),12-19。
    鄧秀梅、王守紀(2011)。臺灣中小學教師職前教育課程、實習制度對大陸教師教育的啟示。教育探索,1(6),147-149。
    諶啟標(2008)。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國際比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96。
    賴晗(2017)。臺灣地區小學師資培育現狀探究—以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17,1-30。
    謝春生(2013)。閩臺兩地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合作辦學模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廈門:集美大學,2013,1-59。
    謝美彬(2004)。美國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2004。
    韓志芳(2016)。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調整與優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9(7),89-94。
    韓志芳(2015)。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北京:北京體育大學,1-150。
    譚華(2009)。體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330。
    關北光、胡軍、朱建偉、蔡祥(2009)。中美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比較。體育學刊,16(2),64-67。
    關麗麗(2012)。中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大連:大連理工大學,1-115。
    嚴芬(2015)。美國教師教育認證機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2015。
    籍敏(2012)。臺灣多元化師資培育制度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陝西:陝西師範大學,1-50。
    鐘建何、林靜萍(2017)。臺灣與日本中等學校體育師資培育及任用制度之比較。中華體育季刊,31(3),189-198。
    蘭自力(2006)。臺灣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及發展啟示。體育文化導刊,1(15),75-77。
    鬱正民(2010)。中俄音樂教師教育比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76。

    二、西文部份
    Boendemaker, P. M, Conradi, M. H., Schuling, J., et al. (2003).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etent general practice trainer, a Delphi study.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8(2), 111-116.
    Bogdan, R., Biklen, S. (200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Allyn and Bacon, 12, 1-50.
    Christie, F., Conlon, T., Gemmell, T., Long., A. (2004). Effective partnership? Perceptions of PGCE student teacher supervision.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2), 18-26 .
    Fullan, M. G., Britain, C., Great.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Hans, N.(1952). English Pionee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
    Robert, V., Bullough, Kauchak, D., Nedra, A., Crow, Hobbs, S., David, S. (1997).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Cataylsts for teacher and school chang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 11-29 .
    Wang, X., Housne, L. (2012). Current reformation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2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ERA) In-visible College and Annual Meeting Program (Special Interest Group: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Vancouver, Canada.
    Wiggins, G. (1998). Educational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Zeichner, K.(2005).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with Performan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In: F. Peterman (ed.). Desig-n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s for urban Teacher Preparation. Mahwah, 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