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雅荃
CHUANG YA CHUAN
論文名稱: 跟著奈良美智玩跨界 藝術商品化研究
On Nara Yoshitomo's Crossover Activity- Research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rt
指導教授: 劉維公
Liu, Wei-G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創意產業文化消費藝術商品化跨界文化中介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4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消費社會的發展下,藝術商品化對於藝術產業而言越趨重要,跨界則在藝術創作與藝術商品化的過程中逐漸扮演關鍵的角色;另一方面,介於創作端與消費端之間的文化中介者,與消費者/迷間的關係,亦在藝術商品化過程的演變下,有著較以往複雜的互動關係。本研究以奈良美智為例,並分為兩個主要軸線:一為藝術創作端,探討藝術商品化與跨界之間的關係;另一端則為藝術消費端,將文化中介者與消費者/迷一同納入探討;最後則探究藝術創作端與藝術消費端各自的演變下,兩者互動上的轉變。此外,研究中提出「積累式的藝術商品化過程」,以創意資本累積的概念,指出藝術商品化為一「過程」,以及此過程中創意資本「積累」的重要性。

    在藝術創作端方面,本研究指出藝術商品化為一不斷積累的進行的過程,藝術家則為創意資本積累的原點,藉由各種跨界的方式,一方面使藝術創作端更為多元豐富,一方面連接起「積累式的藝術商品化過程」中的各環節。研究發現,奈良美智藝術商品化過程以藝術家為創意資本積累的核心源頭,以跨界的方式將藝術家本身的創意資本呈現於多元的藝術創作上,並成為各種跨界藝術商品的靈感來源。值得一提的是,奈良美智對於藝術商品化為保持距離而非拒絕的態度,其藝術商品則是多元跨界卻不氾濫,此些特質亦成為其藝術商品保有高度價值與吸引力的關鍵原因。

    藝術消費端方面,首先由探討迷的社會迷思切入,發現奈良美智消費者/迷有其自主性,並且對於奈良美智的相關訊息有主動傳播的特質,此特點也帶出了消費者/迷與文化中介者的角色與互動產生轉變。研究發現,奈良美智消費者/迷可能同時扮演著文化中介者的角色,使得文化中介者與消費者/迷之間的互動關係越趨複雜,而非只是單向線性的影響關係,即消費者/迷不再只是「資訊接收者」的角色,文化中介者亦不再必然是「資訊傳遞者」的角色;不過一般定義下的文化中介者,例如作家、記者、藝評家、藝人...等,仍然有著證言、定調與引導(guide)的關鍵功能。其中,一般定義下的文化中介者,可以「組織性」區別,最大的差異在於傳遞訊息上的自主性;而作為文化中介者的迷與一般定義下的文化中介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則在於有無目標性,以及是否可近用大眾傳播媒體。

    在藝術創作端以及藝術消費端皆在轉變之下,本研究於結論亦對於文化體系中之藝術家、文化中介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修正:文化中介者與消費者/迷之間以,「互動」與「合作」取代「單向影響」的線性關係;藝術創作端與藝術消費端則各自具有主動性,且為有著複雜互動之「互賴」關係的創作―消費體系。

    關鍵字:創意產業、文化消費、藝術商品化、跨界、文化中介者、迷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一)研究動機 7 (二)研究目的 10 第二節 研究背景 12 (一)奈良美智 12 (二)紀錄片:「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Traveling with YOSHITOMO NARA) 31 (三)其他 3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35 第五節 研究問題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8 第一節 消費文化的轉變 38 第二節 創意產業的發展 41 (一)創意產業與創意經濟 41 第三節 藝術商品化 45 (一)多種途徑的的觀看方式:從藝術作品到藝術商品 45 (二)「我的身份不是單純的藝術家」:普普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 52 第四節 跨界(crossover) 55 第五節 文化中介者 57 (一)文化體系 57 (二)文化中介者(cultural intermediary) 60 第六節 迷 65 第七節 小結 6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9 (一)資料分析: 69 (二)深度訪談: 69 第二節 訪談大綱 72 第四章 藝術商品化:一個不斷積累進行的概念 79 第一節 藝術家為創意資本積累的原點― 奈良美智解析 81 (一)強烈的鄉愁作為創作主題與創作精神的起源 81 (二)獨自創作的堅持作為生活中強烈孤獨感的真誠體現 82 (三)不約而同的印象:真誠、真實 84 (四)對於商業的態度:保持距離而非拒絕 87 第二節 多元而跨界的創意核心:奈良美智作品 89 (一)看似簡單實則繁複的藝術創作:非動漫、非插畫、也非「超扁平」 89 (二)作品富有生活脈絡:真實感的來源 92 (三)就在你身邊的題材:小女孩邪惡與甜美的衝突 94 (四)多元的跨界創作:跨界商品的靈感起源 98 第三節 跨界的展覽:各環節創意資本積累的交會 100 (一)跨界:「奈良美智+graf」及其他 100 (二)輕鬆有趣的空間遊戲:參與、思考、對話 103 (三)不只是參觀展覽,而是「參與」展覽 105 第四節 與大眾連結的媒介― 奈良美智藝術商品 106 (一)藝術設計商品概念店 106 (二)藝術商品 110 第五節 小結 118 (一)具體闡釋奈良美智積累式的藝術商品化過程 118 (二)提出創意資本的重要性 119 (三)奈良美智藝術商品化的特殊性:跨界 120 第五章 消費者∕迷∕文化中介者 121 第一節 迷的社會迷思 121 (一)身處於社會迷思下的奈良美智迷 122 (二)從藝術商品的消費態度觀看奈良美智迷的自主性 125 第二節 文化中介者(cultural intermediary) 128 (一)一般定義下的文化中介者 128 (二)「迷」的自主性與文化中介者類型區分 133 (三)文化中介者與「作為文化中介者的迷」間的關係轉變與功能差異 137 第三節 小結 139 (一)迷的社會迷思 139 (二)迷的自主性及其與文化中介者之間關係的轉變 139 第六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以文化體系的探討作為尾聲 141 (一)文化體系的轉變 14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47 表目錄 表2-1 藝術贊助的方式 47 表5-1 各報中對於奈良美智相關報導則數整理 129 表5-2 各雜誌對於奈良美智相關報導篇數整理(2003年至2009年) 130 表5-3 一般定義下的文化中介者分類 132 表5-4 文化中介者類型(納入「作為文化中介者的迷」) 136 圖目錄 圖1-1、1-2 奈良美智 + graf「Torre de Malaga」..................................................... 16 圖1-3 「KITA!! Japanese Artists Meet Indonesia」中的奈良美智展出..................... 17 圖1-4、1-5 「KITA!! Japanese Artists Meet Indonesia」中的奈良美智展出............ 18 圖1-6 「A to Z」集大成展........................................................................................... 18 圖1-8、1-9 「A to Z Memorial Dog誕生会」.............................................................. 19 圖1-10(左上)、1-11(左下左)、1-12(左下右)、1-13(右)......................... 20 圖1-14 「shallow puddles T-shirt」.............................................................................. 21 圖1-15 「小狗咖啡杯」................................................................................................ 22 圖1-17 「夢遊娃娃」.................................................................................................... 22 圖1-18 蔡康永贈送夢遊娃娃作為林志玲生日禮物.................................................23 圖1- 20、1- 21 「My Sweet Dog」............................................................................. 23 圖1- 22「Pup King」..................................................................................................... 24 圖1-24 「萬年曆翻頁鐘」.......................................................................................... 24 圖1-25 「萬年曆翻頁鐘」細部.................................................................................... 25 圖1-27 奈良美智阿富汗手工藝術商品展示.............................................................25 圖1-29 「Puff Marshine」............................................................................................. 26 圖1-30 「Gummi Girl」................................................................................................ 26 圖1-31 「A to Z cafe」一樓招牌................................................................................. 27 圖1-33 「奈良美智 × MINI」..................................................................................... 28 圖1-35 奈良美智與Sleepless Night公仔 ..................................................................28 圖1-36 「Sleepless Night」畫作 ..................................................................................29 圖1-38 「Sleepless Night」公仔................................................................................... 30 圖1-39 搖滾樂團CD封面與封底............................................................................ 30 圖1-40 「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海報之一.............................................................. 31 圖1-41 虛擬的愛宣傳海報 .....................................................................................32 圖1-42 「虛擬的愛」展外的排隊人潮........................................................................ 32 圖1-43 以奈良美智為主的宣傳海報...................................................................... 34 圖1-44 研究架構圖 ...................................................................................................34 圖2-1 風格化的類型................................................................................................ 43 圖2-2 「文化↔藝術↔商業」的價值層次.................................................................. 45 圖2-3 藝術←→商品金字塔...................................................................................... 49 圖2-4 藝術市場機制的供需關係圖 .........................................................................50 圖2-5 積累式的藝術商品化過程.............................................................................. 52 圖2-7 四個群組........................................................................................................ 59 圖2-8 賈克朗體系圖 ...............................................................................................60

    中文部份:
    王湘涵(2006)。文化創意產品特質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婷、林易萱(2005年12月)。〈1+1>2-在市場與非市場之間,「設計」創造更勝雙贏的美好結局〉,《Design》,125: 8。
    台北市立美述館(2007年11月)。〈欲望與消費-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藝術家》,304- 307。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5)。《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典藏。(原書:Richard Caves[2002].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朱華瑄(2005)。《迷文化》,台北:韋伯。(原書Matt Hills[1971]. Fan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
    江明玉(2007)。《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原書村上隆[2006]。 GENTOSHA, TOKYO.)
    米榭兒(2003年10月)。〈【寵物時代】奈良美智〉,《印刻文學生活誌》,164- 165。
    李怡璇(2004)。文化主題商品體驗行銷效果之研究-以幾米主題商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珍(2004)。文化創意商品的品牌經營策略研究-以幾米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車佳錚(2005)。藝術與商業結盟限量流行商品之應用研究。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純譯(2008)。《安迪沃荷經濟學》,台北:原點。(原書Elizabeth Currid[2007]. The Warhol Economy: How Fashion, Art &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李如菁(2007)。〈溝通的「物」與「物」的溝通:談博物館文化商品的本質、角色與可能性〉,《科技博物》,11[4]: 53-69。
    吳東龍(2006)。《設計東京》,台北:高寶國際。
    吳東龍(2008)。《設計東京2.0》,台北:高寶國際。
    吳彥明(2008)。〈「迷」之迷團-迷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告學研究》,30: 127-131。
    吳曉芳(2004年11月)。〈來自我抽屜的深處 奈良美智在日本東京原美術館個展〉,《藝術家》,354: 166-173。
    沈彤(1996年8月)。〈藝術貴族與藝術平民〉。《典藏雜誌》,2362- 237。
    祁玲(2008年4月16日)。〈奈良美智商品 日減產大缺貨〉,《聯合報》,D7消費版。
    邱如美譯(2008)。《體驗真實》,台北:天下。(原書:James H. Gilmore& B. Joseph Pine ll[2007]. Authenticity.)
    林文珊(2003)。從跨領域合作趨向論視覺藝術產業之經營策略。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桂嵐(2005年12月)。〈藝術家的設計商品-村上隆、奈良美智、Keith Haring、草間彌生、Marcel Dzama、明和電機走入市場的創意展現〉,《Design》,125: 17-20。
    林妙玲(2007年12月)。〈日本當代藝術家 奈良美智 不完全可愛 卻更具魅力〉,《遠見雜誌》,320- 323。
    居延安譯(1988)。《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原書Arnold Hauser[1982]. The Sociology of Ar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林宏璋等人(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研究計劃案)。
    林瑩、蔡綺、黃雅卿(2006)。〈從威廉.莫里斯的觀點看近年來台灣藝術商品化的推動-以台北故宮博物院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0: 301-312。
    林志鴻(2007年8月)。〈虛實迷幻的情感迷宮 奈良美智海牙最新創作展〉,《藝術家》,387: 418- 425。
    洪于茹(2007)。幾米圖像創作品跨音樂舞台劇之再創作研究。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子凡著(2007)。《新美學商機》,台北:城邦。
    胡懿勳(1993年6-7月),〈從藝術社會學立場看藝術商品化過程〉,《現代美術雙月刊》,48: 35- 38。
    胡朝聖(2003年10月)。〈藝術與時尚結盟的新世代〉,《藝術家》,341: 304- 311。
    胡慧嫚(2008年7月18)。〈你不知道的村上隆〉,《ELLE雜誌》,上網日期:20年7月19日,取自http://trade.1111.com.tw/pg804.asp?eid=J3NQu0ldAs37
    〈3L4D動漫美學新世紀〉(2007)。上網日期:2009年8月3日,取自
    http://www.artmap.com.tw/_3l4d/3l4d-action-1.htm
    姚瑞中(2004年12月19日)。〈奈良美智的嫩天堂〉,《自由時報》,47自由副刊。
    徐嘉莉、李億勳(2006)。〈台灣公立博物館文化創新設計商品造形初探〉,《商業設計學報》,10: 77-90。
    凌美雪(2004年8月17日)。〈露臉計費 當代館放棄村上隆 奈良美智來台秀大眼娃娃〉,《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
    凌美雪(2007年11月5日)。〈奈良熱襲台北 網友嘆展期短〉,《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
    凌美雪(2007年11月5日)。〈佳士得拍賣會出現偽作 奈良美智:他會下地獄〉,《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
    陳筱茹(2005)。文化商品價值網之分析-以幾米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亭妤(2006)。全球化下的搖滾文化中介:晚近台灣網路的搖滾書寫。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小芃(2005)。從消費文化觀點看廣告中藝術影像之呈現:以荷蘭銀行梵谷精神篇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勳(2001)。商品藝術化與藝術商品化之研究: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健倫(2003)。試析市場邏輯下之文化產製與媒體角色-以四個文化行銷個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坤宏著(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國政、常靜潔、林易萱(2005年12月)。〈從「時尚故宮」到「六本木之丘」-21世紀文化商品設計與經營趨勢〉,《Design》,125: 33- 45。
    陳凱恩(2007年2月)。〈解構奈良美智〉,《藝術欣賞》,3[1]: 103- 113。
    陳淑玲(2008年2月24日)。〈大眼睛看世界 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自由時報》,E18。
    陳惠心(2008年6月)。〈奈良美智 和自己說話〉,《壹週刊》,94-98。
    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原書David Throsby[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張婉貞真譯(2002)。《法國當代藝術》,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原書Anne Cauquelin[1999]. L’arte contemporain.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原書Robert Bocock[1993]. Consump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張晴文(2000年5月)。〈大眾藝術化〉,《藝術觀點》,5: 8-14。
    張瑜璇、陳薇蘋、蔡詩華(2006)。〈幾米繪本藝術商品化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162- 172。
    梁蓉譯(2002)。《法國文化工程》,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原書Claude Mollard[1999]. L'ingenierie culturell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郭羿承著(2007)。《美力財富》,台北:城邦。
    郭輝勤著(2008)。《創意經濟學: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新經濟遊戲》,台北:我識。
    陸蓉之(2007)。〈3L4D:動漫美學新世紀〉,《藝術家》,389: 324- 327。
    莊佳瑀(2005年5月)。〈文化打底․藝術加持․創意發光文化藝術產值無限?〉,《卓越雜誌》,249:114- 117。
    莊亞築(2008年9月29日)。〈夢遊娃娃遊台灣 李冠逸感性旅行〉,《聯合報》(地方版),c02雲嘉南新聞。
    陶福媛(2007年11月27日)。〈奈良美智 哭吧,住在心裡的小孩〉,《聯合報》,E1家庭副刊。
    《清庭》官網(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年8月3日,取自:http://www.dragonfly.com.tw/tw/product.php?m=27&s=39
    楊斌主編(2007)。《消費文化與藝術創新》,南昌:江西美術。
    黃莉翔(2002)。華人文化產業新營運模式之研究:以馬友友 李安 幾米之個 案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碧君、王筱玲譯(2004)。《小星星通信》,台北:大塊文化。(原書Nara Yoshitomo[2004]. The Little Star Dweller. Rokin’on Publishing.)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台北:遠流。(原書星野克美等[1988],記號化社會の消費。)
    黃麗娟譯(1996)。《商業藝術藝術商業》,台北:遠流。(原書Loredana Parmesani編)
    黃文叡著(2008)。《藝術市場與投資解碼》,台北:藝術家:時報。
    〈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官網(2004),上網日期:2009年8月3日,取自:http://www.mocataipei.org.tw/box_exh/ex930821/index_ft.htm
    〈買不起真跡 就收藏複製品吧 藝術授權產值全球每年200億元,重燃世界各大博物館生機〉(2007年8月15日)。《工商時報》,A7熱點話題。上網日期:2009年7月8號,取自:http://www.ccia.org.tw/PublicationDetail.aspx?Id=74&Type=3
    鄒應瑗譯(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經濟的精英勢力》,台北:寶鼎。(原書Richard Florida[2003].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熊培伶(2004)。幾米景觀:成人繪本影像消費現象分析。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國新譯(2001)。《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原書Diana Crane[1992].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and the urban arts. Sage Publications.)
    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台北:韋伯。(原書David Hesmondhalgh[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蔡麗鶖(2003)。文化中介者與閱讀主權:以讀書會與讀者俱樂部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慧貞(2007)。幾米品牌邁向全球化現象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自隆、許安琪、洪雅慧著(2005)。《文化行銷》,台北:空大。
    劉成富、全志鋼譯(2001)。《消費社會》,南京市:南京大學。(原書Jean Baudrillard[1998]. La societe de consumma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潘潘、張晴文(2007年12月)。〈生活的一瞬間,生活上的寫實 專訪奈良美智〉,《藝術家》,196- 203。
    潘怡靜(2007年11月1日)。〈奈良美智藝品倍數飆漲〉,《蘋果日報》,B11財經版。
    劉維公(2001年12月)。〈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11: 113- 136。
    蔡康永(2007年11月28)。〈奈良美智的失眠娃娃〉,上網日期:2009年8月3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caikangyong/article.php?pbgid=56125&entryid=57
    5963
    賴守誠(1992)。台北廣告人與當代台灣的消費文化:一個文化中介者的個案。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郁佳(2004年12月19日)。〈來自遠星的小王子〉,《自由時報》,47自由副刊。
    戴君宜(2006)。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藝術特質形成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素貞(主編)(2005)。《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年報》。台北: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
    蕭妤倫(2005年2月)。〈劉其偉vs.藝術授權市場〉,《典藏今藝術》,149: 126。
    〈藝術,用跨界的方式思考〉(2008年9月30日),《儒墨堂藝術新聞網》。上網日期:2009年8月3日,取自http://www.artnews.rumotanart.com/node/137

    日文部份:
    小山登美夫(2008)。現代アートビジネス。アスキー・メディアワークス。アスキー・メディアワークス。
    小山登美夫(2008)。その絵、いくら?現代アートの相場がわかる。講談社。
    小山登美夫(2002.11)。(世界市場が注目する現代美術「二人の異才」),《現代》,241- 246。
    奈良美智(2008.7)。〈コメ文化圏で思うこと〉,《美術手帖:日本のアーティスト序論》,Vol.60 No.909:26- 27。
    松井みどり(2001.10)。(日本絵画の新たなる出発 「マイナー」さの三つの相),《ユリイカ》,151- 165。
    宮村周子(Summer/ Fall 2006)。《ART iT》,34-55。

    英文部份:
    Bourdieu, Pierre(1984). Distinction(Richard Nice, Tran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Blum & Poe – Yoshitomo Nara. Retrieved August 3, 2009, from http://www.blumandpoe.com/yoshitomonara/
    Yoshitomo Nara. Retrieved August 3, 2009, from http://www.linzercola.com/narabio.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