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湯瑞雪
Jui-Hsueh Tang
論文名稱: 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
A Study on the Role Chan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State Power vs.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指導教授: 譚光鼎
Tan, Guang-D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教師角色教師專業專業自主國家權力
英文關鍵詞: teacher role, teacher profession, professional autonomy, state pow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9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了解我國光復後國民中學教師角色轉變之情形。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首先進行文獻蒐集與閱讀。在質化的研究取向下,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以獲取各種資料。依據資料分析的討論,總共歸納成下列七項結論。
一、教師做為反省批判者,對於現況的抗拒,隨著時代的多元開放而持續
升高。
二、就三種師資培育途徑而言,傳統師範教育與教育學程中心對教師角色
的形塑較教育學分班來得明顯。
三、行政方面的干預是阻撓教師致力於教學專業的最大因素,從而影響教
師專業角色的發揮,而其關鍵主要在於校長的態度與認知。
四、不同師資教育階段所培育的教師,對於專業自主權之認知各有不同,
但教師角色未隨著時代的多元、開放而趨向而更合理化。
五、相較其他層面,受訪教師在「教學」所擁有的自主權較不受國家或上
位權力的限制。
六、對於「課程教材」所擁有的專業自主,受訪老師均感信心十足,認為
自身是學科領域的專家。
七、學校教師會未彰顯應有的功能,以致影響專業自主的發揮,也就是影
響教師作為參與者、教育合夥人的角色。
本研究基於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供我國行政機關、大學校院、師資培育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一、 對於教育行政機關
(一) 修訂教師相關法規,對於教師專業自主權範圍做更為詳盡明確的
規範,俾供教師有所依循。
( 二 ) 檢討請學校配合辦理活動之合理性與合法性。
(三) 適時引導教師組織發揮積極正向的功能。
二、對於師資培育機關
(一) 現有師資培育機關開設課程應再檢討。
(二) 師範院校與大學學程中心的課程、師資與內容應整合,且學程應
捐棄對於師範體系的刻板印象,透過資源整合與交流,共同研議
未來師資所需專業能力與素養。
三、針對學校行政機關
(一)強化教師在教學方面的自主權,如教學模式、評量方式、教科書
的選擇與編印等。
(二)校長必須在屬於教師專業自主的範圍內,真正落實權力下放並尊
重專業自主權。
(三) 學校必須將教師會、家長會納為行政運作之一環。
四、對於教師本身:
(一) 強化教師對於權力的認知,以提昇教師專業的施展。
(二) 教師應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秉持自身對於正確教育理念的堅持,
抱持敏銳、彈性的知覺面對社會、文化等因素的轉換。
五、對於後續研究
(一) 研究方法除深入訪談外,可輔之以個案觀察進行檢證。
(二) 研究對象應擴大,以探討城鄉教師間認知的差距。
(三) 可就單一教師專業自主面向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專業教育養成
及行政干預層面部分。

A Study on the Role Chan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tate Power vs.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chan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reflected throug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power an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since the retrocession of Taiwan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in 1947. To do that, this author first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cided to adopt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rough lengthy and detailed interviews, various data have been acquired and processed.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s a reviewer and a critic, teachers are increasingly resistant to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as the society becomes more diversified.
2. Comparing the three teacher education channels, traditional norm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and teacher educational program centers have exerted stronger effects than education credit courses on the shaping of teachers' roles.
3. Administrative interference, depending mainly on the attitude and the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principal, hinders the mos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hich in turn prevent teachers from effectively playing their role.
4. Teachers at different teacher education stages interviewed by this author demonstrate varying degrees of perceptions toward professional autonomy; however, the survey reveals that teachers' role is not rationalized despite the society has become more open and diversified.
5. Compared with other aspect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e teacher interviewees play a stronger professional role in teaching where they are less confined or interfered by the government or any other higher authorities .
6. In the survey of professional autonomy with respect to the choice of curriculum or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er interviewees demonstrate utmost confidence and are convinced that they are experts of their subject matter.
7.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s have failed to exert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thus have affected teachers' roles as a participant and a partner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author has mad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eac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and teachers for reference, and has proposed a few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1. For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
(1) To better serve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revised to provide more specific and detailed guideline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2) The legitimacy of designating school administrations to organize or co-organize various activities should be re-examined.
(3) Teachers' associations or similar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guided in order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s.
2. For teac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1) The existing courses offered by such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reviewed.
(2) The courses provided by normal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and those of teacher educational program centers operated by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be integrated. Teacher educational program centers should not be misled by the stereotypes of the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Instead, the two systems should collaborate on prescribing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required of future teachers through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exchanges.
3.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s:
(1) Teachers' autonomy in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ich should include teaching models, evaluation methods, se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2) School principal should empower teachers and respect their professionalism within the scope of teacher's autonomy.
(3) School administrations should involve and include teachers' associations and parents' associations.
4. For teachers:
(1) Teachers' knowledge on author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2) Teachers should persist in seeking and advocating the accurate ideologies of education and should stay alert and flexible in the changing society and culture.
5. For future studies:
(1) In addition to detailed and lengthy interviews 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on-site observations may be added as a research method to verify the findings.
(2) The research scope should be enlarged and the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s between teachers in cities and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3) Any of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autonomy may be studied more thoroughly, particularly regarding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interference.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我國教師角色型塑之歷史背景 -控制體系的脈絡、形成與鬆動‧‧‧‧‧‧‧‧ 9 第二節 社會學理論對教師角色的啟示‧‧‧‧‧‧‧‧‧45 第三節 教師角色與教師專業自主‧‧‧‧‧‧‧‧‧‧‧64 第四節 本章節要‧‧‧‧‧‧‧‧‧‧‧‧‧‧‧‧‧‧75 第三章 訪談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78 第三節 研究工具‧‧‧‧‧‧‧‧‧‧‧‧‧‧‧‧‧‧80 第四節 研究實施‧‧‧‧‧‧‧‧‧‧‧‧‧‧‧‧‧‧84 第五節 資料分析‧‧‧‧‧‧‧‧‧‧‧‧‧‧‧‧‧‧89 第六節 資料的信度與效度‧‧‧‧‧‧‧‧‧‧‧‧‧‧104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106 第一節 專業養成教育‧‧‧‧‧‧‧‧‧‧‧‧‧‧‧‧106 第二節 教學與課程教材內容的反省‧‧‧‧‧‧‧‧‧‧117 第三節 教師專業自主性‧‧‧‧‧‧‧‧‧‧‧‧‧‧‧126 第四節 教師組織‧‧‧‧‧‧‧‧‧‧‧‧‧‧‧‧‧‧130 第五節 行政層面(配合與參與)‧‧‧‧‧‧‧‧‧‧‧‧134 第六節 導師生活‧‧‧‧‧‧‧‧‧‧‧‧‧‧‧‧‧‧142 第七節 教師角色的認知與教師的回應‧‧‧‧‧‧‧‧‧147 第八節 教育改革‧‧‧‧‧‧‧‧‧‧‧‧‧‧‧‧‧‧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7 第一節 結論‧‧‧‧‧‧‧‧‧‧‧‧‧‧‧‧‧‧‧‧157 第二節 建議‧‧‧‧‧‧‧‧‧‧‧‧‧‧‧‧‧‧‧‧161 參考書目‧‧‧‧‧‧‧‧‧‧‧‧‧‧‧‧‧‧‧‧‧‧‧ ‧168 中文部分‧‧‧‧‧‧‧‧‧‧‧‧‧‧‧‧‧‧‧‧‧‧‧‧ 168 西文部分‧‧‧‧‧‧‧‧‧‧‧‧‧‧‧‧‧‧‧‧‧‧‧‧ 178 附錄‧‧‧‧‧‧‧‧‧‧‧‧‧‧‧‧‧‧‧‧‧‧‧182 表 次 表2-1 我國教師專業自主背景-控制體系的脈絡、形成與鬆動‧ 44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79 表 3-2 受訪對象三個時期歸類‧‧‧‧‧‧‧‧‧‧‧‧‧‧‧‧‧80 表 3-3 第一次訪談題綱‧‧‧‧‧‧‧‧‧‧‧‧‧‧‧‧‧‧‧‧82 表 3-4 第二次訪談提綱‧‧‧‧‧‧‧‧‧‧‧‧‧‧‧‧‧‧‧‧83 表 3-5 各研究對象訪談時間與地點表‧‧‧‧‧‧‧‧‧‧‧‧‧‧‧89 表 3-6 回饋內容表‧‧‧‧‧‧‧‧‧‧‧‧‧‧‧‧‧‧‧‧‧ 93 表 3-7 舉例:K受訪者‧‧‧‧‧‧‧‧‧‧‧‧‧‧‧‧‧‧‧‧96 表4-1 資料分析彙整表‧‧‧‧‧‧‧‧‧‧‧‧‧‧‧‧‧‧ 15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小名(民88)。教師法研訂始末,師說,第129期,p8-17。
中國時報(民83)。國小教科書八十五學年度起全開放審定制。中國
時報(83.6.11)。
王秋絨(民80)。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
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民83)。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秀玲(民85)。台灣地區前期中等教育課程重要論題之研究發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秋絨(民86)。我國國中師資培育學程之建構。台北:師大書苑。
王為國(民84)。國小教師專業自主之研究-一所國小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王震武、林文瑛(1994)。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桂冠。
王震武、林烘煜、黃旭田(1996)。台灣教育組織的體質-以國民
教育為衷心的分析。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王震武等(民1999)。另眼看教育改革。台北:桂冠。
天下編輯(1997)。海闊天空-教育的美麗新世界。台北:天下雜
誌社。
天下雜誌社(1998)。海闊天空Ⅱ:跨世紀希望工程師,1998教育
專刊。台北:天下雜誌社。
卯靜柳(民80)。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卡諾伊著、杜麗燕、李少軍譯(民84)。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四一Ο教育改革聯盟(民85)。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
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民87)。學校行政、教師會和家長會互動模式
試辦實施方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
石文傑(民83)。教師團體的過去與未來。教師人權,58期,p6-7。
石計生(1993)。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
台北:前衛。
羊憶蓉(民80)。教育在社會重建中如何扮演積極角色,社會重建。
台北:時報出版社。
羊憶蓉(民83)。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成虹飛(1995)。教師主體性的重建:通識教育與師資培育系列
座談會。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4期。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台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建正(民89)。談數學教育的專業成長。翰林文教雜誌,第十三
期。臺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雲漢、丁庭宇譯(民73)。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政治社會化的
研究。台北:桂冠。
朱雲漢、黃德福(1989)。建立臺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台北市:
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朱敬一、戴華(民85)。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沈清松(民85)。從現代到後現代對教育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
,第五十期,p8。教育研究雜誌社。
李亦園(1989)。人類學,載於沈君山主編,社會科學概論。台北:
水牛。
邱兆偉(民82)。「質的研究」的訴求、設計與教學。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邱維誠(民89)。解嚴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工程之結構性分析。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策略研究所。
高強華(民87)。明日的教師與明日的學校,輯於教師新思維論文
選輯。臺北:師大。
周佩儀(民88)。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
北:師大書苑。
周佩儀(1997)。「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集
刊,第三十八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周淑卿(民85)。我國國民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民86)。教師在課程教學的專業自主困境,載於歐用生編
新世紀的教育發展一書。台北:師大書苑。
周愚文(2000)。影響我國近百年教育發展的重要教育改革評述,
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跨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揚
智。
吳天方(民73)。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別科教師角色功能及專業教
育之改革途徑。台中:昇朝出版社。
吳天方(民88)。教師角色分析-春風化雨1996的啟示。載於教育
實習輔導季刊,第五卷,第一期,p1-5。
吳坤銓(民86)。後現代主義社會的課程設計,載於教育資料與研
究,第17期,p63-67。
吳清山(民88)。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靖國(民84)。「民間教育改革」意識形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瑛等(民84)。台灣教育的管制、規範或扭曲、鬆綁原則整合
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林玉體(民76)。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玉体(民78)。臺灣中小學教育民主化的評估:收錄於林宗義等
著,台灣的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林玉体(民87)。台灣教育與國家定位。台北:師大書苑。
林青青(民87)。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
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林郁欣(民85)。社會主義與國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林彩岫(民76)。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清江(民85)。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五南。
林國明(199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1997
年12月)。
林殿傑(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發表於
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八十八年五月十九日)。台北:中
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洪福財(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小學教師角色,教育實習
輔導季刊,第五卷,第一期,p6-13。
洪鐮德(民77)。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科學。台北:森大。
洪鐮德(民84)。「卜地峨社會理論之評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
學刊,第二十四期,第1-34頁。
洪鐮德(民86)。馬克思國家觀的評析,載於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
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洪鐮德(2000)。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台北:揚智。
范信賢(民83)。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小學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
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社會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信賢(民88)。學校教師深份認同的後殖民論述,載於第二屆台
灣教育社會論壇會議手冊暨論文集(88.12.5-7)。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
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
流。
胡興梅(民8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至
八十二年)。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倪炎元(民84)。東亞威權政体的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
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
馬信行(民85)。後現代主義對教育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第
五十期,頁11。教育研究雜誌社。
姜旭岡(2000)。當前我國國民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探討-文化分析
的觀點。載於跨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揚智。
姜南揚(1995)。台灣大轉型-40年政改之謎。克寧出版社。
姜得勝(民87)。跨世紀教師角色的蛻變與新圖像的建立,載於
高市文教第六十期,p25-29。高雄市立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
金管理委員會。
姜添輝(民86a)。反思批判教學對社會科教師在理論與實務的啟發
性,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跨世紀的教育革
新--理論與實踐的對話。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姜添輝(民86b)。教育的功能-三個社會學派的觀點,花蓮師院
學報,第七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孫敏芝(民89)。國民小學教師自主性與教學因應策略芝探討,發
表於「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頁8-20。
唐宗清譯(1994)。教師與階級。台北:桂冠。
徐正光、蕭新煌(民85)。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許藤繼(民89)。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通識教育季刊編輯部(民84)。通識教育與師資培育系列座談「教
師主體性的重建」紀錄,載於通識教育季刊,2,67-88。國立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許慶雄(民80)。社會權論。台北:眾文。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84)。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教育部。
教育部(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
教育部國教司(民88)。攜手共創國教課程新貌,教師天地,第
101期。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9)。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999年)。國立教
育資料館。
郭丁熒(民84)。教師角色知覺發展模式之探討,載於國立台南
學院初等教育學報,第八期,頁155-198。
郭為藩(民85)。教育部施政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
一會期報告。
莊文瑞(民77)。國家控制的迷失,刊於中國論壇,第307期,第
26卷第7期。
陳木城(民89)。台灣地區教科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教科書研討
會資料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正昌(民82)。國小教師之專業自主及其影響因素,載於現代
教育,8:2=(30),p53-73。
陳伯璋(民76)。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 。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77)。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80)。教育問題,輯於葉啟政、楊國樞等編,台灣的社
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伯璋等(民83)。中等學校教師修習教育專業科目及其學分之研
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報告。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
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陳忠信(1990)。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國家政策研究資
料中心。
陳美如(民85)。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民85)。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添球(民7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
學日常生活世界的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陳麗華(民84)。台灣社會的意義性結構及其在國小社會科教育的
體現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六期,頁168-198。
陳麗華(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彭懷恩(民86)。後現代政治文化,載於彭懷恩所著,台灣政治文
化的剖析。風雲論壇出版社。
馮朝霖、薛化元(民85)。主體性與教育權,國家政策(動態分析)
雙週刊,第十三期。
游淑燕(民81)。教師在課程行政決定模式中的潛在角色形象,載於
嘉義師院學報,第六期。國立臺灣嘉義師範學院。
舒緒瑋(民87)。師資培育法制訂過程及其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武雄(1997)。一個逃避結構性問題的教育改革方案,台灣教育
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
黃政傑(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炳煌(民84)。讓教師自主才能提昇專業素質,載於教師人權,
第72期,p6。
黃炳煌(民8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輯於邁
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雪菲(民84)。臺灣學校教育管制的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俊彬(民86)。國小教師權利與義務及聘任契約之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嘉雄(民84)。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雄(民89)。評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課程評
鑑規定,輯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
(下)。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文軍(民87)。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如慧(1995)。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芬芬(民81)。我國師範教育中的意識形態,收錄於國際比較師
範教育學術論文集。
張振成(民89)。從社會變遷談教師在職進修的意義及作法,教育
實習輔導,6:1=22,p15-19。
張茂桂(民78)。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
中心。
張樹倫(民87)。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建設。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紹淳(民82)。臺灣「大學自主性」議題的意識型態分析。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梅英(民85)。從教師法談教師組織的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
第八期,p15-17。國立教育資料館。
湯梅英、劉春榮(2000)。中華民國教育年報(86.7-87.6)。
http://www.nmh.gov.tw/edu/basis1/694/1.htm.
楊洲松(民84)。後現代主義與教育研究,教育、傳統、現代化
與後現代化。師大書苑。
楊景堯(民85)。我國現行教育學程之檢討與展望,師資培育制度
的新課題。師大書苑。
楊慶麟(民86)。教師專業自主性探討。未發表。
董保成(民84)。教育法與學術自由。政大法學評論,第54期,
p251-281。
詹志禹、鄭同僚(民83)。師範體系的開放與師範課程的設計,載
於台灣的教育改革。臺北:前衛出版社。
劉大和(1997)。國民黨意識型態的社會心理基礎-一個初步探索。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炳華(民86)。教師培育與權利。台北:稻鄉。
劉姝言(民86)。自由主義與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民87)。潮流中的教師專業自主,教師天地,第95期,p30-38。
蔡伸章(民78)。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台北:巨流。
蔡志方(民84)。學校教師在教育法制上的權利與義務,師說,第
84期,p21-27。
蔡采秀(民87)。傅柯。台北:巨流。
鄧惠欣(2000)。劇院式與二十一世紀教育:教師專業性的回顧、
定位與前瞻,載於跨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揚智。
蔣興儀(民86)。權力、溝通與責任-教師會組織運動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民83)。教育即研究者,載於研習資訊,第十一卷,第四
期。
歐用生(1998)。開放與卓越:台灣師資培育的改革與發展,輯於沈
慶復主編,師資培育與教育研究。高雄:復文。
賴澤涵(民80)。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
社會研究科學研究所專書(27)。
鍾任琴(民86)。教師權能之論證,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數研討會論
文集1-跨世紀的教育革新──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八十六年一
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
戴曉霞(民85)。文化與教育-有關教育學程的一些省思,師資培
育的新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薛化元(民79)。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以台灣中小學教師為中心。
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薛化元等(民83)。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鄉出版社。
薛化元、周夢如(民86)。父母教育參與的權利與限制-以國民教育階
段為中心,國民教育,第三十七卷,第六期(86.8)。
薛曉華(民84)。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 : 國家與社會的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謝瑞智(民86)。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謝寶梅(民82)。師範學院學生教育實習問題與改進之探討,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學報,第7期,頁157-184。
韓培爾(民87)。社會科學方法論:量化與質化 Q & A。 台北:
風雲。
譚光鼎(1997)。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輯於當代師資培育
的發展與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羅明華(民85)。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實務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
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蕭新煌(民78)。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輯於李復
甸主編,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
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蕭全政(民79)。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治的政經轉型,臺灣
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民國七十九年十
一月十日、十一日。
蘇永明(民84)。國家與教育:現代與後現代觀點,輯於中華民國
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台北:師
大書苑。
蘇峰山(民83)。派深思與傅柯論現代社會中的權力。國立台灣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民8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
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
集-邁向課程新紀元,頁305-323。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
展學會。
龐建國(民82)。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
英文部分
Althusser,L.(1972).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Cosin,B.R.(ed.) Education:structure and society.England:
Peaguin Books.Inc.& The Open University.
Apple, M. (1982). Education and Power.Boston:Routledge & Kegan.
Aronowitz,S. (1991). Cultural Politics, Reading Formation,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Public Intellecturals on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ennett,K.P.(1990).The Way Schools Work: A Sociologial
Analysis of Education. Longman,95 Church Street,White
Plains,N.Y.
Berman, E.H. (1984). State Hegemony and the Schooling Process O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ume 166,Numbe 3,1984.Boston
University.
LeComte, M. D.(1987). Bias in the biography:Bias and
subjectivity in ethnography research. Anthropology &
Educational Quarterly 18:43-52.
Bogdan, R. C & Biklen, S.K.(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uyn,S.(1966).Human Perspective in society.Englewood
Cliffs.New York:Prentice-Hall.
Carnoy M.(1984).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le, R. (1989). The state and Education Police.
Denzin, N.K., & Lincoln, Y.S.(Eds.).(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Sage.
Eisner, E.W.(1991). The enlighten eye. N.Y.:Macmillan.
Fontana,B.(1993).Hegemony and Power.Minneapolis
University.Minnesoda Press.
Foucault,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New York:
Vintage.
Freire,Paulo. (1998). 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ers:letters to
those who dare teach.translated by Donaldo Macedo,Dake
Koike, and Alexandre Oliveira.Westview Press.
Giroux H.(1981). Ideology 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Philadelphia;London:Temple University Press:
Falmer Press.
Giroux &McLaren. (1986). An Examintion of Teaching as
Practical Political Activity.
Giroux H.(1981). Teacher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New York:Bergin&Garvey.
Green, A. (1990). Educ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New York.
Hargeaves,A.(1982)Resistance and Relative Autonomy Theories:
Problems of Distortion and Incoherence in Recent Marixst
Analyses of Education,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No.2.
Hoyle,E & John, Peter D. (1995).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Pratice.Cassell,Villies House.
Jackson, P.(1968). Life in classroom. N.Y.:Holt, Rinehart &
Winston.
Jessop,B. (1983). Hegemony,Force,and State Power.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arson,M.(1990).In the matter of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or
how impossible it is leave nothing nusaid in R.Torstendabl
& M.Burrage.(Eds),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London:SAGE.
Lieberman,M.(1956).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Prentice-Hall.
Marshall, J. (1996).Michel Foucault: Personal Autonomy and
educat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Morrow ,R.A & Torres ,C.A.(1995).Social theory and Education:
a Critique of Theorie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orrow & Torres(1995).Education,Fragmentation of Domination,
and Postmodernism on Social Theory and Education:A Critique
of Theorie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lson,J.L.(1990).The Significance if and Rational for Academic
Freedom,Acaedemic Freedom:to teach and to learn:Every
Teacher’sIssue.(AnnaS.Ochoa,ed.),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arkin,F. (1982). Max Weber.Sussex:Ellix Horwood Ltd..
Phelan,A.M.(1990).An examination of Teaching as Practical
Political Activity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Popkewitz T.S. (1991).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refrom:power/knoweldgein teacher,teac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Sarup M.(1983).Marxism/Structuralism/Education:Theorect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London:The
Falmer Press.
Schulman, L.S. (1988). Disciplines of inquiry in education:
An overview .In Jaeger, E. R.(ed.).(1988). Complementary
methods.Washington,D.C.:AERA.
Shapiro,H.S.(1984).Ideology,Hegemony and the Individualizing of
Instruction:the Incoporation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Vol..16,No.4,367-368..
Sharp.B. (1980). Knowledge, ide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chooling :Toward a Marxist Analysis of Education.Rou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
Strauss, A. & Cobin, J. (1990).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 and techniques. Newsboy Park,CA:
Sage.
Torres,A.C. (1999). State and Education:Towards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n the 2nd Taiwan Forum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ilson, S.(1977). The use of ethnographic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47, No1,pp245-26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