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俊瑋
論文名稱: 中學生數學知識、數學情意、解題策略與解題表現統合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 蔡蓉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數學解題解題策略數學情意中學數學結構方程模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3下載:8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提出一個「中學生數學知識、數學情意、解題策略與解題表現統合模式」,自編「數學解題問卷」、「數學知識問卷」、「數學解題策略量表」與「數學解題情意量表」,進行觀察資料之搜集工作。並以台灣地區各縣市之中,共12個班級,396個八年級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將所得之資料統整、處理,透過結構方程模式的統計方法,以實徵性資料進行分析、評估並驗證本研究所建構的理論模式之品質與適配程度,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1.本研究所提出之理論研究模式,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在所有的整體模式適配指標考驗上,均達到標準,在統計上,顯示理論模式與樣本資料之間有良好的適配度與簡效性。可有效用以解釋、說明觀察資料之關係,並支持文獻中的理論與過去的研究結果。

    2.在本研究模式當中,潛在變項之徑路關係為:
    (1)學生的數學知識顯著地直接影響其數學解題表現。
    (2)學生的數學知識顯著地直接影響其解題情意。
    (3)學生的數學知識透過情意與解題策略間接地影響其數學解題表現。
    (4)學生的數學情意顯著地直接影響其數學解題策略。
    (5)學生的數學情意與解題策略對其解題表現的影響關係,未達到顯著。

    研究者進一步探究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後發現,一般理論與研究中所提到,學生之數學情意與解題策略對解題表現的影響,被數學知識的介入所解釋,即這兩個變項必需依賴於數學知識,才能進一步對解題表現產生影響效果,數學知識可視為其共通因素。

    最後,研究者歸納、整理本研究中之重要發現與結果,並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以及數學教師教學上之參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解題………………………………………………………11 第二節 數學知識………………………………………………………22 第三節 解題策略………………………………………………………30 第四節 數學情意………………………………………………………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理論基礎…………………………………………………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53 第三節 研究樣本………………………………………………………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62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模式之建構與基本統計分析…………………………………81 第二節 模式之估計……………………………………………………85 第三節 模式適配度評鑑………………………………………………89 第四節 模式修正與分析………………………………………………101 第五節 綜合討論………………………………………………………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本研究之結論…………………………………………………131 第二節 本研究之限制…………………………………………………133 第三節 本研究之建議…………………………………………………13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41 英文部份…………………………………………………………………146 附錄………………………………………………………………………14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合譯(2002):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圖書。
    余民寧(1999):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
    呂秋文(2000):新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振奎、吳旻編著(2002):名人趣題妙解。台北:九章出版社。
    李文林(2003):數學史概論。台北:九章出版社。
    李咏吟(2005):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長燦(1993):比較不同方法對數學解題認知及後設認知能力之測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199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周甘逢、劉冠麟合譯(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龍騰文化。
    周明樂(2004):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期,98-127。
    李心煽,王日爽,李志堯譯(1992):數學與猜想。台北市: 九章出版。
    林光賢、郭汾派、林福來(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林頌恩(1997):專家與生手的解題後設認知研究。科學與教育,第1期,1-17。
    林清山(1995):多變量分析統計方法。台北:東華。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 : 遠流。
    林清山、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解題策略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期,53-74。
    林承德(2003):台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林瑞雲譯(1996):費馬最後定理。台北市:時報文化。
    洪萬生(1989):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市:明文書局。
    唐書志(1998):終生學習概念下高職補校學生的數學之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姚如芬(1992):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胡炳生(1991):數學解題思維方法。台北:九章出版社。
    胡守仁譯(2002):希爾伯特的23個數學問題。台北市 : 天下遠見出版。
    涂金堂、林佳蓉(2000):如何協助學生解決數學應用問題。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郭嵩、張雯惠(2007):為什麼要學數學。台北:海鴿文化。
    莊裕庭(2001):國二高低數學成就學生解題之後設認知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景中(1996):數學與哲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張景媛(1993):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的驗證及應用: 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分析及數學文字題教學策略的研究。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期,175~200頁。
    張春興(1983):張氏心裡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娟(1996):高一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陳李綢 (1980) :近代後設認知理論的發展與研究趨勢。資優教育季刊,第37期,9-12頁。
    陳李綢(1993):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哲仁(2004):九年一貫國二學生解一元二次方程式應用問題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志全(2005):國二學生「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單元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澤民譯(1995):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光雄等譯(1983):認知領域目標分類。新竹:省立新竹師專。
    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雄(2004):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敏晃譯(1987):解技能的教學。數學傳播,11(4),3-19。
    楊世明(2000):原則與策略。新竹:凡異出版社。
    趙學信,翁秉仁譯(2004):數學-確定性的失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葛建志(2004):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文標(2001):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蔡順清(2003):馬卡道族高年級學童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滄和(1996):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閻育蘇譯(1996):怎樣解題。台北:九章出版社。
    賴珮以(2005): 遊戲教學對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信念、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淑米(2006):台中市高中職學生數學焦慮、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鄭蕙如(2000):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評鑑工具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毓信(1998):數學教育哲學。台北:九章出版社。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鍾聖校(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國芬(1996):高雄地區高一學生高低數學成就之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錫麟(1997):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簡芳怡(1999):台北地區國二學生的因式分解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孟珊(2000):以不同符號表徵未知數對國二學生解方程式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明昆(2002):國二學生解數學文字題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佳叡(2000):國中生配方法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雅慧(2002):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份
    Allen,N.l. & Jenkins,F. & Kulick,E & Zelenak,C,A.(1997).Technicak Report of the NAEP 1996 State Assessment Program In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Bloom,B.S. ,Engelahar,M.D. ,Frust, E.J.,Hill, W.H. & Krathwohl,D.R.(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Handbook1:Cognitive Domain.N.y.:
    David McKay.
    Bollen,K. A. & Long,J. S. (Eds.) (1993).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s. Newbury Park,CA:Sage.
    Bollen,K. A. (1989).Str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Wiley.
    Bollen,K.A.(2002).Latent variables in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3,605-634.
    Bollen,K.A.(2002).Latent variables in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3,605-634.
    Boomsma, A. (2000).Reporting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7,461-483.
    Charles, Randall & Lester, F. K. & O'Daffer, P. G. (1987):How to evaluate progress in problem solving: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Entwistle, N. (1987). Motivation to learn: Conceptualisations and practical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35,129-148.
    Gagne,E.d.(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air,J.F., Anderson, R.E., Tatham R.L. ,&Black,W.C. (1998).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
    Hoyle, R. H.,& Panter,A. T. (1995). Writing abou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In R. H. Hoyle (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p. 158-176).Thousand Oaks,CA:Sage.
    Hoelter, J. W. (1983).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Goodness-of-fit indices.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1,325-344.
    Hu, L., & Bentler, P. M.(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1), 1-55.
    John Mason and Sue Johnston-Wilder(2004).Fundamental Construct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outledgeFalmer.
    Joreskog,K.G. & Sorbom,D. (1993) LISREL8: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 Chicago: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Guilford.
    Lester, F. K. & Kroll, D. L. (1991). Assessing student growth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G. Kulm, Assess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Mathematics.Washington,D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Lorin W. Anderson, David Krathwohl ; contributors, Peter W. Airasian ... [et al.] (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New York : Longman.
    Mayer, Richard E.,(1992):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 W.H. Freeman.
    MacCallum,R. C.,Browne,M.W.(1996).Power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sample size for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Psychological Mathod,1,130-149.
    McCombs B. L. (1984). Processes and skills underlying continu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 Toward a definition of motivational skills traning interven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199-218.
    Reed,S.K.(1988)Cognitiv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nded.).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Roderick P. McDonald ,Moon-Ho Ringo Ho (200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Psychological Methods,7,64-82.
    Schonfeld, A. H. (1985).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onfeld, A.H.(1987).Cogniti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honfeld, A. H. (1994).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now, R. E.,Corno, L,& Jackson D.Ⅲ(1996).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D. C. Berliner & R.C. Calfre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243-310).New York: and problem solving
    (pp.243-275).New York: Macmill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