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蓓苓
Pei Ling Liu
論文名稱: 台灣晚間新聞台談話性節目定位分析
Taiwan Evening News Channel talk show positioning analysis
指導教授: 沈永正
Shen, Yung-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新聞台節目定位新聞台收視率節目定位觀眾定位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摘要
如果把一個電視頻道當做商店,CHANNEL 當作購物平台來思考的話,則每個時段的節目就是商品,假使把閱聽人就設定為消費者,那麼拿著選台器東轉西轉在決定要收看哪一台節目的行為,意念上與逛街選擇商店購買商品就有高度雷同之處。
本文就試著從消費者(閱聽人)角度分析每一項商品(節目)的定位與屬性。針對蒐集閱聽人的想法與觀眾資料搜集,分別根據「新聞台晚間談話性節目問卷調查」 75 名受訪者做出兩份調查。問卷設計以 11 個國內主要時段的新聞台談話性節目為調查對象。並且針對台灣以外的美中日法等其他國家的 16 個談話性節目做內容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 電視台(商家)本身對節目(商品)仍停留於OEM的代工心態
(二) 台灣談話性節目相似度過高
(三) 較多批判較少新知識。
(四) 缺乏幽默主持人與深度的個人訪問
(五) 言論激烈政治立場一致的節目在情緒衝突上低於政治立場對立的節目
(六) 知識性越高 越受年輕觀眾喜愛 以及傳統型政論節目仍是中高年齡高學歷的最愛
關鍵字:新聞台 節目定位 新聞性節目收視率 觀眾定位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從商業角度了解觀眾的視角 1 (二) 新聞台談話性節目的背景—電視台仍是主流媒體 領導言論趨勢 2 (三) 缺乏從觀眾角度看談話性節目的分析報告 5 (四) 探究媒體缺失不斷重蹈覆轍的原因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9 (一)節目本質的定位 9 (二)與國外談話性節目比較找出新路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談話性節目發展歷史 14 第二節 國內談話性節目類型探討 17 (一)節目的類型 17 (二)觀眾的類型 17 第三節 談話性節目與收視率的關係 20 (一)何謂「收視率」及其重要性 20 (二)「收視率」調查方式 22 (三)「收視率」的盲點與質疑 23 (四)收視率被利用於內部與外部的競爭 26 (五)收視率的侷限 27 第四節 議題設定理論 28 (一) 談話性節目應該具備的條件 29 (二) 談話性節目戲劇化的分析 30 (三) 談話性節目的名嘴現象與影響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問卷調查法 34 (一)何謂MDS多向度尺度法及分析方式 34 (二)問卷設計 35 第二節 質性分析國外節目 36 (一)針對台灣以外的美中日法等16個談話性節目做內容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8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48 (一)台灣談話性節目過度相似 48 (二)調查結果顯示:來賓有政治立場相反者 衝突越高 50 (三)調查結過顯示:國內談話性節目知識性含量普騙過低 50 第二節 質性分析各國談話性節目 51 第三節 問卷與質性研究的綜合分析 54 (一)台灣談話性節目相似度過高 且多偏向低度知識性 55 (二)台灣缺乏高知識性低情緒衝突的談話節目 56 (三)台灣缺乏高知識性高衝突性的談話節目 56 (四)時事+故事演說型節目在知識含量上較高於傳統談話性節目 56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58 第一節 討論:知識性含量、情緒衝突性高低定位與收視率的關係 58 (一) 知識性越高 越受年輕觀眾喜愛 58 (二)傳統型政論節目仍是中高年齡高學歷的最愛 60 (三)演出過度的談話性節目 反流失原本族群 64 (四)節目形態與觀眾屬性的關聯性 65 第二節 研究結論 67 (一) 電視台(商家)本身對節目(商品)仍停留於OEM的代工心態 67 (二) 國內新聞台談話性節目與國際上比較顯示出較多批判較少新知識 67 (三) 缺乏幽默主持人與深度的個人訪問 6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68 (一)歐基里得直線距離模式的先天性限制 68 (二)問卷樣本數數量趨於小眾 68 (三)質性分析法受限於語言限制以及國外地區收視率數據取得不易 68 第六章 未來方向與建議 69 圖目錄 圖1-1手機和網路媒體雖迅速崛起,但電視收視仍超越50%,仍居主導地位 3 圖4-1歐式距離原始圖形 49 圖4-2歐式距離原始圖形 55 表目錄 表4-1國外(美法中日)談話性節目(TALK SHOW)特性(情緒衝突高低)一覽表 49 表4-2 國外(美法中日)談話性節目(TALK SHOW)特性(知識含量高低)一覽表 53 表5-1東森新聞台關鍵時刻輪廓比較(2013年4月至7月)(週一至五) 59 表5-2年代新聞台新聞追追追輪廓比較(2013年4月至7月)(週一至五) 61 表5-3三立新聞台新台灣加油輪廓比較(2013年4月至7月)(週一至五) 63 表5-4三立新聞台54新觀點輪廓比較(2013年4月至7月)(週一至五) 65 附件(一)問卷第一部分新聞台晚間談話性節目問卷調查Part1 71 附件(二)問卷第二部分新聞台晚間談話性節目問卷調查Part 2 74 參考文獻 80

一、中文部分: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岡學報,67 期,1999 年9 月。頁191-222
今周刊708期:《歐普拉 從黑人貧戶到百億媒體天后》。
吳佳玲(2006)。共同體的悲喜笑劇:從政治談話性節目與全民大悶鍋談起 交通大學 文化研究月報61期
吳倩慧(2008)。電視政論性節目談話節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珉愷。2004。「台灣電視新聞性節目多元化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政谷。2005。「台灣民眾收聽及觀看政論性叩應節目與民主認知之研究」,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5 國際學術研討會:經驗調查之跨國比較,中央研究院歐美所
林巧婷。1998。「新聞性電視談話叩應節目之論述過程研究—以溝通行動理論為分析架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麗雲(2004 年 5 月 5、6 日)。是民主的論壇,還是祭壇?透視政論性節目(台灣日報)。8,名家論壇版。
林育卉。2006。媒體的魔戒-收視率迷思,臺北市:財團法人廣電基金,初版。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市:聯經。
林照真(2011)。收視率的宰制:台灣媒體代理商與電視頻道業者權力競逐之研究
林倖妃(2009)。 被綁架的電視台 2009-07-01 天下雜誌 425期 電視新聞戲劇化效果研究: 由議題設定與收視動機角度來看
施伯燁(2005)。《一場遊戲一場夢:再思考電視新聞頻道競爭邏輯》。政大碩士論文
陸地(2013)。< 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的創建與創新> 北京大學
徐佳士、楊孝榮、潘家慶(197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市: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 64 年度專題研究)。
徐佳士、楊孝榮、潘家慶(1976)。台灣地區大眾傳播過程與民眾反應之研究。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科會 64 年度專題研究))
唐士哲等(2013)。建立電視時事議題討論(政論)節目觀察評鑑指標成果報告。 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
陳孝凡(2003 年11 月3 日)。〈台灣奇蹟—政論節目,每週860 萬人次看〉,《中時晚報》,第4 版。
陳清河、鄭自隆(2007)。科技匯流下台灣民眾傳播消費行為研究。台北市:台 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
陳昀隆(2009)。 <我國政論節目名嘴現象之研究—以2100全民開講為例> 政大碩士論文
陳嘉彰(2001)。打破電視收視率掛帥的迷思(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 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憶寧*‧新聞學研究‧ 第一○九期 2011年10月 頁77-120
高瑞松。1996。「政治性扣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 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講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郭岱軒(2011)。《電視新聞敘事研究:以戲劇性元素運用為例》。 政大碩士論文
盛治仁(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 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 新聞學研究。第八十四期 頁163-203

盛治仁(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 期,2005 年7 月,頁163-203。
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 一個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政治大學
張哲鳴、蔡維歆(2013年05月13日)。李安嘆氣電視新聞雞毛蒜皮 批「太不像話」。蘋果日報。
張雅喬。2006。『台灣政論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與收視觀感研究—以「替罪羊」現象為例』,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 93 期。頁 83-139。
張卿卿、羅文輝(2009)。政論性談話節目影響之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8 期。頁 47-91。
張素華。1999。「收視率是吸金大法」,廣告雜誌 ,101 期,1999 年10 月7 日,頁48-62 。
康紀漢。2002。「電視談話性叩應節目的內容與收視率之關聯性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湯明儀。2003。「新聞談話性節目的內容分析暨其節目中記者專業意理實踐之研究:以「新聞駭客News98」為例」,台灣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書局,初版。
彭芸(2001)。「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2000年總統大選選民媒介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89-2412-H-004-013-SSS。
彭芸(2008)。21 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市:雙葉書廊。
游鎮槐、張佩玲(2013 年 9 月 13 日)。馬王鬥發燒收視前 80 名搶 43 席。中時電子報。
游鎮槐、張佩玲、林怡秀(2013 年 9 月 12 日)。馬王鬥新聞台收視暴衝。中時電子報。
黃葳威(1999) 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 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公司為例 。政治大學
黃淑芬(2011)。觀察收視率在新聞室之權力移動─以電視新聞編輯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淑芬(2012)。收視率在電視新聞室裡的真實面貌。中華傳播學會,台北市。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原作者:Morley, D.)。台北市:遠流。
褚瑞婷(2012)。如果媒體放棄守門人的角色(國政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npf.org.tw/post/1/11642
楊意菁。2002。「民意公共性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節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臺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1-47。
董文榮。2003。「收視行為紀錄器之設計與研究」,私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鄭自隆(2009)。替代或襲奪?台灣電視產業的問題與因應。台北市 政治大學。
鄭自隆(2012)。電視數位後收視率調查的新思考:ABR。台北市 政治大學。
滿昱綸。2005。「媒體與政治:以年代電視台汪笨湖主持政論性節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蔡慶立(2014)。《影響時事評論論節目收視率率率因素之研究-年年代晚報新聞點對點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 碩士論文
蔡維歆(2014年03月24日)。反服貿黑箱 張雅琴罵出22萬人收視。蘋果日報
數位媒體:新聞傳播的主流管道-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2012/10/1
劉幼琍(2012)。自律、共管與公評人:媒體問責制度的建構與實踐. 研究成果 報告。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
蕭孜玹、陳幼英(2014年03月23日)。反服貿夯 台劇蒸發23萬觀眾 《54新觀點》收視漲8成。蘋果日報。
簡余晏。2005。「從台灣心聲看政論節目之變化」,Radio & TV Library news,第12 卷第17 期,2005 年11 月30 日,頁1-12。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C. B., & Rubin, A. M. (1989). Talk radio a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9(2), 84-94.
Barker, D. C. (1998). Rush to action: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health care (un)reform.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5, 83-97.
Barker, D. C. (2002). Rushed to judgment: Talk radio, persuasio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ennett, S. E. (1998). Political talk radio’s relationships with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merican Review of Politics, 19, 17-30.
Bennett, S. E. (2002). American’s exposure to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their knowledge of public affair.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1), 72-86.
Beville,H.M.Jr.1988.Audience ratings:Radio, television and its audience. Hillsdale,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lliott, D. (1988). Family ties: A case study of coverage families and friends during the hijacking of TWA flight 847.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5, 67-75.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British press. New York, NY: Routledge.
Ghanem, S. (1996). Media coverage of crime and public opin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Ghanam, S. (1997). Filling in the tapestry: 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 In M. McCombs, D. Shaw, & D. Weaver (Eds.),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Exploring the intellectual frontiers in agenda-setting theory (pp. 3-14).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Herbst, S. (1995). On electronic public space: Talk show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2, 263-274.
Hall, S. (1981). A world at one with itself. In S. Cohen & J. Young (Eds.), The manufacture of news: Social problems, deviance, and the mass media (pp. 147-156). Newbury, CA: Sage.
Herbst, S. (1995). On electronic public space: Talk shows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2, 263-274.
Himmelstein, H.(1984).Television Myth and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Praeger Scientific.
Hofstetter, C. R., & Gianos, C. L. (1997). Political talk radio: Action speak louderthan wor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1, 501-515.
Kunelius, R.(2006). Good journalism: on the evalution criteria of some interested and experienced actors. Journalism Studies.7(5): 671690.
Jones, D. A. (2004). Why Americans don’t trust the media: A preliminary analysis.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9(2), 60-75.
Jost, K. (1994). Talk show democracy.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Research, 361-384.
Kurtz, H. (1997). Hot air:All talk, all the time. New York: Times Books.
Liebes, T.(1999). Displacing the news: The Israeli talkshow as public space. Gazette 61(2): 113-125.
Magnier, M.(2005).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Los Angeles Times􇂸.RetrievedFebruary, 28, 2005, from ttp://articles.latimes .com/2005/feb/28/world/fghounds28
McKenzie, R. (2000). Audience involvement in the epideictic discourse of television talk show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8, 190.
Pew Research Center (2012). In Changing News Landscape, Even Television is Vulnerable. Trends in News Consumption: 19912012,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12,
Rehm, D. (1995). Talk over America’s electronic backyard fence. In E. C. Pease & E. E. Dennis (Eds.), Radio - The forgotten medium (pp. 69-73). New runswick, NJ: Transaction.
Timberg, B. A. (2002). Television talk: A history of the TV talk show. Texas:78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