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靜茉
論文名稱: 帛書《黃帝書》研究
指導教授: 傅武光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9
中文關鍵詞: 黃帝老子黃老學馬王堆帛書稷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9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帛書《黃帝書》是一部講「帝王之道」,具有強烈時代色彩的作品,其天道思想、黃帝之言、刑名說,都是因應當代流行的思潮,配合「帝王之道」來講:它雖然是政論作品,但是卻充滿數術語言,並且相信數術以及由數術開展而出的原理原則是治國的重要根據,換句話說,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務時而寄政一類思想。其學說的設計是以黃帝居中宮,當斗位,仿傚「式」圖模式,周行十二月,以示「天時」;並且以「道生法」的雙重含意(即以天道度數建立法度,是為天道生法;聖人通同天地之精,以一言之成法治民,謂道生法),聯繫著聖人知天時的智慧,開展出終始循環的宇宙秩序。而刑名說也就在這個宇宙秩序大框架中,被包裝為陰陽順逆之理。帝王之道,就是效法聖人,呼應黃帝形象,以成就宇宙秩序的大法。這就是帛書《黃帝書》的思想體系。
    本論文分三章來討論帛書《黃帝書》,三章都有一個主題。
    第二章主題在確立帛書《黃帝書》的成書年代及寫作地域,分兩節:第一節考察其成書年代,確立時代性;成書年代確立後,再依其內容特色研判地域文化,並推斷寫作地點,以突顯作者文化背景、寫作動機。此章具體的結論是帛書《黃帝書》成書年代在戰國晚期之初(西元前300-286年),作者可能是生長於淮泗地區,後來成為稷下學士,在稷下完成帛書《黃帝書》。
    第三章主題針對帛書《黃帝書》立論的基礎──天道思想與黃帝造說,分兩節考察其源流,最後再綜合兩節作出結論。第一節天道思想部分:從兵學、天文曆數與學術思潮,論述「天道」從數術發展為天道思想的始末。第二節黃帝造說部分:包括黃帝傳說與託名黃帝的著作。此章的結論是:天道思想作為新時代的新思維,與塑造黃帝成為創制發明的文明共主,兩者的發展是同步的。兩者從結合到發展,其進程約可分為五個階段,而帛書《黃帝書》處於第三階段。
    第四章主題是探討帛書《黃帝書》的思想體系,分三節。第一節針對帛書《黃帝書》中的數術內容,以及由數術轉化的政論語言,作全面性考察。第二節分道、天道、刑(形)名與法、陰陽理論、兵學思想、帝王之道,探討帛書《黃帝書》的主要思想。第三節在前面兩節基礎上,推出帛書《黃帝書》的思想體系,同時透過圖示,總合帛書思想大旨,呈現其體例。此章的結論是:道家黃老學者將天道知識從具體的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的變化,推衍為道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將占驗天道的數術,與人事吉凶禍福聯繫起來,成了天稽環周終始循環的宇宙秩序。執道者推天道以明人事,務時而寄政,根據天道度數以制度量、定法度,法的根源性因此得以確立,如此,作為「生法」的執道者,若能體察天道,遵循宇宙秩序而作為,也就可以成為人事主宰,成就「帝王之道」。
    第五章結論,除了回應帛書《黃帝書》撰書主旨「帝王之道」外,也對帛書《黃帝書》的思想屬性究竟偏黃,偏老,作出明確地結論。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節 本文大旨 第三節 帛書《黃帝書》的命名 第四節 與《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的關係 第二章 帛書《黃帝書》成書年代、產生地域考 第一節 成書年代考 一、 學者說法評析 二、 成書年代考 第二節 產生地域考 一、 學者說法評析 二、 產生地域考 第三章 戰國時期興起的天道思想與黃帝的關係 第一節 戰國時期興起天道思想的背景 一、 掠奪兼併的軍事新頁 二、 天文曆法的革新 三、 變古易常的學術大流 第二節 天道觀與黃帝的關係 一、 黃帝傳說 二、 託名黃帝的著作 三、 天道說與黃帝文化   附論:養生學與黃帝 第四章 帛書黃帝書的思想體系 第一節 帛書《黃帝書》與數術的關係 一、 天時、刑德與數術 二、 帛書《黃帝書》中與數術有關的內容 三、 從長沙楚帛書看帛書《黃帝書》 第二節 帛書《黃帝書》的思想 一、 道 二、 天道與理 三、 刑(形)名與法 四、 陰陽理論 五、 兵學思想 附論:與《國語‧越語下》的關係 六、 抱道執度的帝王之道 第三節 帛書《黃帝書》的思想體系 第五章 結 論

    甲、古籍(按作者筆劃序,以下依例)
    《文子》,王雲五編《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四,影印明刊本《子彙》。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灣:世界書局,1974年。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臺灣:藝文印書館,1958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灣:藝文印書館,1977年。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收於國學基本叢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唐)李淳風等注釋,《周髀算經》二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1936年。
    (唐)房喬等,《晉書》,影印宋版百納本二十四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清)茆泮林輯,《世本》,收於《叢書集成》(包含孫馮翼、雷學淇、張樹等輯本),臺灣:西南書局,1974年。
    (三國吳)韋昭,《國語韋氏解》,臺灣:世界書局,1975年。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臺灣: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收於《諸子集成》第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灣:華正書局,1989年。
    (宋)陸佃,《鶡冠子解》,王雲五編《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四,影印明刊本《子彙》。
    (清)畢沅,《呂氏春秋新校正》,收於《諸子集成》第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三卷,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清)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卷三十〈天文〉(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黃帝內經素問》,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翻北宋本。
    《慎子》,王雲五編《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四,影印明刊本《子彙》。
    (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上下冊,臺灣:藝文印書館。
    (漢)劉向,《說苑》,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魏徵,《隋書》,影印宋版百納本二十四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清)戴望,《管子校正》,收於《諸子集成》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靈樞經》,收於《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全二十冊,臺灣:新興書局,1956年。
    乙、專書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白奚,《稷下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杜守素,《先秦諸子批判》,上海:上海作家書屋,1948年。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灣: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零,《李零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上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書文,《六韜‧三略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6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管子集校》全二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陳啟天,《增定韓非子校釋》,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緒論,臺灣:明文書局,1984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曆法‧曆書,臺灣:明文書局,1988年。
    陳師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灣:聯經出版社,1991年。
    陳師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灣: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美東,《古曆新探》,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陸思賢,《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臺灣,明文書局,198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臺灣:藍燈書局,1991年。
    傅師武光,《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臺灣: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3年。
    傅舉有、陳松長編著,《馬王堆漢墓文物綜述》,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灣:木鐸出版社翻印本,1983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墓》,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楊寬《戰國史》上下冊,臺灣:谷風版,1986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董楚平,《吳越文化新探》,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志毅、張惟明,《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明》,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編輯部,《戰國策新校增補》上下冊,臺灣:里仁書局,1982年。
    編輯部,《殷周金文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節,《古史考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劉蔚華、苗潤田,《稷下學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君燦,《中國天文學史新探》,臺灣:明文書局,1988年。
    鄭慧生,《古代天文曆法研究》,河南:河南出版社,1995。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史源流》,臺灣:萬卷樓圖書,2000年。
    劉毓璜,《先秦諸子初探》,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
    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共三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灣:東大出版社,1990年。
    鍾宗憲,《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臺灣:輔大中文博士論文,1999年。
    饒宗頤、曾憲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日﹞新城新藏,《中國天文學史研究》,臺灣:翔大出版社影印1933年譯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灣:洪氏出版社,1982年。
    丙、論文
    王博,〈黃帝四經與管子四篇〉,《道家文化研究》第1輯,1992年,頁199-213。
    王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1993年,223-240頁。
    田昌五,〈再談黃老思想與法家路線〉,《文物》,1976年第4期,頁78-83。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等,〈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頁12-31。
    成耆仁,〈俑的概念〉,《兵馬俑秦文化》,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頁75-119。
    朱伯崑,〈管子四篇考〉,載於《中國哲學史論文集》第一輯,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頁107-123。
    朱伯崑,〈帛書本繫辭文讀後〉,《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1993年,頁36-46。
    李零,〈式與中國古代的宇宙模式〉,《中國文化》第4 期,1991年。(收於《中國方術考》)
    李解民,〈民和黔首─兼評秦始皇『更名民曰黔首』〉,《文史》第23 輯,1984年,頁61-65。
    李學勤(筆名凌襄),〈試論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文物》,1974年第11期,頁21-27。
    李學勤,〈新發現簡帛佚籍對學術史的影響〉,載於《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頁1-9。
    余明光,〈帛書《伊尹‧九主》與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340-348。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頁21-23。
    席澤宗,〈中國天文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星占》〉,《文物》,1974年第11期,頁28-36。
    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星占》〉,《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46-58。(原載《文物》1974年第11期,署名劉云友。1989年一文作過修改。)
    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29-34。(原載《文物》1978年第2期)
    徐振韜,〈從帛書五星占看先秦渾儀的創制〉,《考古》,1976年第2期。
    孫以楷,〈稷下學宮考述〉,《文史》第23輯,1984年,頁41-54。
    馬王堆帛書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式法》釋文摘要〉,《文物》,2000年第7期,頁85-94。
    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考古》,1978年第5期,頁338-343。
    唐蘭,〈《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4年第10期,頁48-52。
    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頁7-16。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1933年。(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松長,〈帛書《刑德》乙本釋文校讀〉,載於《湖南省博物館四十周年紀念論文集》,1996年,頁83-87。
    許荻,〈略談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古代兵書殘簡〉,《文物》,1974年第2期,頁27-31。
    郭梨華,〈《經法》中『刑─名』思想探源〉,《安徽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頁24。
    陳夢家遺著,〈戰國楚帛書考〉,《考古學報》,1984年第2期,頁137-157。
    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和演變〉,《文史哲》,1979年第3期,頁71-76。
    許抗生,〈黃老之學新論讀後的幾點思考〉,《管子學刊》1993年第1期,頁64-67。
    齊思和,〈黃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冊,臺灣:藍燈出版社影印本,1993年,頁388-389。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子彈庫戰國木墓〉,《文物》,1974年第7期。
    曾振宇,〈申不害術家說再認識〉,《文史哲》,1994年第6期,頁12-19。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7期,頁39-48,63。
    葛榮晉,〈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3期,頁47-53。
    董英哲,〈《經法》等佚書是田駢的遺著〉,《人文雜誌》,1982年1月,頁120-128。
    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古佚書與「道法家」〉,《中國哲學》第2輯,1980年,頁68-84。
    裘錫圭,〈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四篇并非《黃帝四經》〉,載於《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1993年,頁249-255。
    潘富恩、施東昌,〈論宋尹學派形而上的思想特徵〉,《復旦學報》,1908年第5期。5劉翔,〈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研究評述〉,《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年,頁594-607。
    潘雨廷,〈黃帝內經與老莊〉,收於《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1994年,頁159-162。
    劉國勝,〈郭店楚簡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文史哲》,2000年第2期,頁124-126。
    曉函,〈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文物》,1974年8期,頁40-44。
    魏啟鵬,〈黃帝四經思想探源〉,《中國哲學》第4輯,1980年,頁179-191。
    鍾肇鵬,〈論黃老之學〉,《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2集,頁75-98。
    龍晦,〈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前古佚書探原〉,《考古學報》,1975年第2期,頁23-31。
    魏啟鵬,〈前黃老形名之學的珍貴佚篇─讀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330-339。
    羅福頤,〈臨沂漢簡概述〉,《文物》,1974年第2期,頁32-35。
    嚴一萍,〈楚繒書新考〉(中),收於《中國文字》第27冊。
    嚴敦傑,〈關於西漢初期的式盤和占盤〉,《考古》,1978年第5期,頁334-337。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文史》第6輯,頁1-40。
    顧鐵符,〈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內容簡述〉,《文物》,1978年第2期,頁1-4。
    顧鐵符,〈馬王堆帛書《雲氣彗星圖》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35-45。(據1978年修改更名)
    ﹝法﹞馬克,〈馬王堆帛書〈刑德〉試探〉,《華學》第1期,香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頁82-110。
    ﹝加﹞葉山,〈對漢代馬王堆黃老帛書的幾點看法〉,《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4年,頁16-26。
    ﹝英﹞葛瑞漢,〈陰陽與關聯思維的本質〉,《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1-58。
    ﹝英﹞雷敦龢,〈關於馬王堆黃帝四經的版本和討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三聯書店,2000),頁357。
    ﹝英﹞雷敦龢,〈《黃帝四經》中的陰陽學說〉,收於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351-352。

    QR CODE